【市媒聚焦】武清區的火星探測天線究竟是幹什麼的?

2021-02-15 美麗武清

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屆時將與地球最遠相距4億公裡之遙,這麼遠的距離如何保障探測信號的接收?坐落在天津武清的天線跟中國的火星計劃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採訪了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天津基地管委會副主任、航天神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那鑫:

問:作為我國火星探測數據接收的關鍵設備,由國家天文臺負責建設的70米天線4月25號在天津武清成功進行了反射體的整體吊裝。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設施?和中國的火星計劃有著怎樣的關係?

答:中國的深空探測和火星探測,都會分成很多分系統,最核心的分系統叫探測器分系統。著陸器、巡視器、上升氣壓環繞器,這些都屬於探測器分系統。探測器分系統一般都是航天造的,也就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造的。

第二分系統會有一個所謂的運載分系統,運載分析系統是什麼呢?就是火箭。咱們今年年初又成功發射了長五13B,第三顆長徵5號的火箭,大大提升了中國的運載能力,讓中國進入深空的能力進一步得到加強。這個胖5就是我們的運載火箭這個分系統。

第三個分系統一般就是發射場分系統。太原和西昌,基地發射衛星了,這就是發射分系統。

還有一個系統就是地面業務分系統。比如說接收這些設備,要從4億公裡外把數據傳輸回來,這些信號所代表的那些內容。比如說有一個大氣分析的傳感器在火星上,它會把大氣的信息變成電子信號,然後傳到地球上來,再由地面接收裝置把信號給接過來,接過來之後我們來分析它的成分。這些東西都屬於應用分系統。

這次的天線就屬於應用分系統的一部分。

天線本身的甲方或者天線的擁有者是誰?是國家天文臺。也就是國家天文臺承擔了我國深空探測地面接收設備的這樣一個任務。

地面接收設備必須把太空中特別微弱的,從遙遠的6000萬到4億公裡的火星信號給接過來,接過來之後,把信號所承載的內容再變成什麼水的成分,二氧化碳的成分,再變成我們想知道的火星探測的那些內容。武清這個大天線,就是核心的地面接收設備。

問:據了解,直徑70米的高性能接收天線總重約2700噸,高72米,面積相當於9個籃球場大小。那麼這個天線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呢?

答:首先更正它不是像網傳的那樣是亞洲最大天線,而是亞洲最大的可動天線。亞洲最大天線是貴州的天眼,是500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武清這個是直徑70米的大天線,它有一個隨動系統,能隨著火星所在方向慢慢轉動。

天線有很多種分類方法,如果從形狀上來分,有拋物面天線,它是有電源的高能量天線,要接收那些非常微弱的信號;有鞭狀天線,就是收音機天線那樣拉拉杆的;還有棒狀天線,就是大家現在家裡使用的wifi,支出來的一個個的棍。

平時還有一類天線,比如說八目天線,就是老式的家庭電視,在外邊支一根杆,然後一行幾支棍給它戳起來。這就叫八目天線。

可這並不是八根杆,為什麼叫八目呢?因為這是日本的一個叫八目的人發明的天線,所以叫八目天線。

拋物面天線的中間仔細看會發現有幾根杆,這些杆支出來之後,可以看到中間有一個小東西在它剖面的焦點,這個東西是叫什麼呢?叫饋源。實際上太空中所有的信息一經過剖面,就被聚焦到那一小塊圓上。

饋源相當於是接收了所有能量最集中的地方,它相當於通過功率放大器把信號再放大,放大之後傳到後邊的接收機,再把它所謂的微波信號,或者叫波分析調試,最後變成大家可解讀的數字,或者代表的一些能量信息,這就是天線的工作原理。

問:在天津武清吊裝完成的局限拋面天線的技術難點是什麼?

答:我個人認為它的難點不在於天線的設計難度,而是首先在於製造。造出來這麼大的70米的大天線,弧形的反射面,一塊塊鐵板拼起來,還不能有微波洩漏,整個電磁兼容做得非常好,製造的難度非常大。

其次是調試,看看整個天線做完了之後到底能不能達到設計指標。它的作用就是在火星探測計劃之後,它作為地面應用系統,或者是地面接收系統的一個接收設備,一個基礎設施,來把火星上火星探測器傳回來的一些微弱信號給分析出來,變成我們可以解讀的東西,這也是這個天線最核心的東西。

相關焦點

  • 武清區的火星探測天線究竟是幹什麼的?
    坐落在天津武清的天線跟中國的火星計劃有什麼樣的關係?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屆時將與地球最遠相距4億公裡之遙,這麼遠的距離如何保障探測信號的接收?坐落在天津武清的天線跟中國的火星計劃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採訪了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天津基地管委會副主任、航天神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那鑫:
  • 深空探測 | 看天線,識衛星——漫談衛星天線(五)
    蘇聯的火星探測中了「失敗」的魔咒,直至俄羅斯也怎麼樣都甩不掉火星探測有一個窗口期,此時路程最短,一旦錯過這個窗口,就必須等待下一個,而這一等就將是漫長的26個月。和同時期美國的大獲全勝形成鮮明的對比,蘇聯不僅僅輸掉了載人登月,也在深空探測上完全敗下陣來。甚至在1996年和2011年,改朝換代之後的俄羅斯也再次犯下低級錯誤,由於火箭的故障,火星探測又遭遇兩連敗。匪夷所思的是,俄羅斯於2003年6月2日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用聯盟號/ Fregat運載火箭替歐空局發射其第一個火星快車探測器,居然一次成功!而且到目前為止,火星快車依舊工作正常。
  • 「火星探測」背後的西電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搭載13種載荷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完成研究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研究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研究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研究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五項科學目標。
  • 一文說清:2020年中國火星探測車,最重要的五個問題
    中國的航天測控網絡當時只具備對地球軌道目標的測控能力,為了滿足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的測控任務,都要在喀什和青島站各新建一座18米的統一S波段測控天線,還借用中科院的大型射電望遠鏡通過甚長基線幹涉(VLBI)技術進行測控,從硬體到經驗都不支持對於遠在5500萬公裡之外的火星開展探測。
  • 火星探測機器人
    點擊訂閱「CAAI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委會」今天12時41分,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 哈工大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故事,未完待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賀電,向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指揮部並參加任務的全體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天問一號環繞器和火星車各攜帶了一種磁場探測載荷,分別對火星空間和著陸區的磁場進行探測。
  • 「活捉」中國火星探測車「祝融號」!兩器都在現場,究竟是誰拍的?
    是不是故障了」這是筆者6月10日發布了一條「「活捉」中國火星探測車「祝融號」」的動態後有朋友的留言,筆者發了一堆照片,但卻沒有一張「祝融號」在火星的照片!確實從5月15日天問一號著陸器登陸火星以來,CNSA(國家航天局)沒有發布火星車的動態,甚至連著陸器的動態都少得可憐,因此有很多朋友都懷疑,中國人的火星探測車「祝融號」是不是故障了,連照片都不捨得發一張?
  • S03E47火星往事:探測火星生命60年
    成功登陸火星後,著陸器上的照相機揭示了一個與地球迥異的紅色地表,火星從此從一個詞語、一個抽象的概念,成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地方。7月28日,海盜1號著陸器的機械臂鏟了一鍬土,深約5釐米,並將樣本送入了生物實驗裝置以及氣相色譜儀和質譜儀。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火星之上。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開啟,那裡除了巖石沙子還能看到什麼?
    ,其搭載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將正式開啟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可以先通過這本《火星全書》,來了解一下我們將要進行探測的火星。、沙土,但在最新的科學探測中,發現了火星還有冰川和地下湖、液態水的存在。同時以「直擊火星探索現場」的方式,詳細還原了許多火星探測任務的細節,比如「水手9號」發現火星以前一定有過水文循環,火星似乎發生了重大的氣候變化;「洞察號」可以探測火星內核、捕捉到了火星上的微小震顫,還原出火星早期的地質演化歷史,給大家一種親身參與探測研究的感覺。
  • 人類會移民火星嗎?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新京報訊(記者 鄧琦 倪偉)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成功將執行我國首次火星任務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 在這種情況下,大約每26個月出現一個火星探測器發射窗口,地球到火星之間的飛行路徑是最短的,也是最省燃料的,因此一般選擇在這一段時間去發射。具體的發射日期確定,還跟實際的軌道設計、火箭的發射運載能力、地面氣象、空間天氣等密切相關。 二問:火星探測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 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車使用SuperCam超強雷射來蒸發巖石進行成分探測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體存在,火星上的巖石由什麼組成.本期帶大家了解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車中使用的SuperCam超強雷射來探測火星巖石的組成和是否有有機物存在(火星遠古生物生命體存在證據)的科學探測。
  •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火星探測到底有多難?
    首先,祝賀我國首個火星探測衛星由長徵五號火箭搭載並發射成功!從此我國深空探測將進入一個新的篇章。此次天問一號的發射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的第一步,主要是完成環繞火星探測、火星著陸以及巡視探測。第二步計劃完成探測器對火星的採樣,並返回地球,這個目標將定於2030年左右實現。火星作為地球的鄰居,人類探索火星究竟會有多難?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環繞火星獲得成功
    2021年2月10日19時52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近火捕獲制動,環繞器3000N軌控發動機點火工作約15分鐘,探測器順利進入近火點高度約
  • 火星探測到底有多難
    金星已被證實是一個常年表面溫度超過460℃、大氣壓是地球海平面氣壓90餘倍的擁有惡劣的高溫高壓環境的星球,空氣中瀰漫著各類有毒硫化物,幾乎沒有探測開發的價值。相較而言,另一個鄰居火星溫度適宜、廣泛存在水、保有稀薄空氣、引力較小,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非常適合成為人類載人深空探測的下一站。因此,世界載人航天大國,如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都把登陸火星作為行星際載人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
  • 火星探測六十年: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天問一號」將承載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在火星表面完成巡視探測,獲取火星科學數據,一次性實現對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天問一號」還要進入地火轉移軌道,歷經約7個月飛行進入火星軌道範圍。
  • 探測衛星拍到火星出現一條「柏油馬路」,清晰可辨,疑似新建
    火星是到底存不存高級文明?這個問題似乎問得傻裡傻氣。在荒蕪死寂的火星上,高級文明如何存在?按道理說,以火星當下的狀況,文明的確無法存在。但是,這大氣稀薄、沒有磁場、寒冷刺骨的星球表面,總是被人類的探測設備拍到令人震驚的文明物事,令人困惑難解。莫非這顆距離我們最近的行星,真的以不以人類所熟知的方式,隱藏著某些文明的後裔?
  • 用GIS進行火星探測
    2021年2月24日6時29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近火點280千米、遠火點5.9萬千米、周期2個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軌道
  • 看天線,識衛星——漫談衛星天線(五)(完結篇)
    蘇聯的火星探測中了「失敗」的魔咒,直至俄羅斯也怎麼樣都甩不掉火星探測有一個窗口期,此時路程最短,一旦錯過這個窗口,就必須等待下一個,而這一等就將是漫長的26個月。和同時期美國的大獲全勝形成鮮明的對比,蘇聯不僅僅輸掉了載人登月,也在深空探測上完全敗下陣來。甚至在1996年和2011年,改朝換代之後的俄羅斯也再次犯下低級錯誤,由於火箭的故障,火星探測又遭遇兩連敗。匪夷所思的是,俄羅斯於2003年6月2日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用聯盟號/ Fregat運載火箭替歐空局發射其第一個火星快車探測器,居然一次成功!而且到目前為止,火星快車依舊工作正常。
  • 蘇萌解讀「天問一號」:中國人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巡天報告
    人們現在認為火星在幾十億年前曾是適合生命演化的環境,那麼今天火星上到底有生命嗎?如果今天沒有,是否的確存在過生命?如果存在過,火星的生命起源跟地球有什麼相似之處,是否有著共同的起源?那是否意味著生命在更廣泛的宇宙環境中可能存在,或者至少有存在的條件?我們又應該去哪裡尋找?這些問題都直指最基本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
  • 火星探測六十年 | 一切過往,皆成序章
    改編自:NASA 在1964年的火星發射窗口裡,NASA一口氣先後發射了孿生機水手3號和4號。11月5日發射的水手3號,在發射階段就遇到了一籮筐問題:探測器沒能完全從頭錐中彈出、太陽能板沒能展開、電池耗盡…最終發射失敗。孿生機水手3號和4號的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