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有料有趣又專業」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識》
「天問」被定為中國行星探測計劃的總稱,而這個龐大計劃的首個任務,就是天問一號的火星探測任務。隨著人類於20世紀50年代邁入航天時代,人類數萬年來徵服太空的夢想終於成為現實,對於宇宙的研究也突飛猛進。尤其是近代天文學家對系外行星的研究,證明地球這種處在宜居帶內的行星並不罕見,甚至是廣泛存在的。遺憾的是,目前人類的航天能力依然有限,遠遠不能探測那些基於太空望遠鏡發現的星球。為了人類的長遠未來,邁入更遠的宇宙深處將是人類最遠大的目標。人類航天發展幾十年來,載人任務依然無法突破地月系統進入行星際,下一步突破載人探測行星技術是必然選擇。
地球有兩個鄰居:金星和火星。金星已被證實是一個常年表面溫度超過460℃、大氣壓是地球海平面氣壓90餘倍的擁有惡劣的高溫高壓環境的星球,空氣中瀰漫著各類有毒硫化物,幾乎沒有探測開發的價值。
相較而言,另一個鄰居火星溫度適宜、廣泛存在水、保有稀薄空氣、引力較小,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非常適合成為人類載人深空探測的下一站。因此,世界載人航天大國,如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都把登陸火星作為行星際載人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一些快速崛起的商業航天公司,如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和藍色起源(BlueOrigin),都把載人登陸火星作為終極目標。然而,探測火星的難度極大。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在0.5億~4億千米之間變化,即便是光速往返也需要6~40分鐘。地球與火星每隔780天才有一次會合機會,只有在會合前幾個月的時間窗口才適合開展火星探測,而且這意味著單程便需6~11個月的探測周期。在茫茫深空中,「失之毫釐,謬以千裡」。人類火星探測進行了60年,探測成功率還不足一半,難度可想而知。火星探測難度很大,代表了人類航天發展現階段最高的技術難度。天問一號面對的挑戰體現在:
1.需要抓住難得的探測機會。即便是派出人類最快的探測器前往火星,也需要老老實實等待每隔780天才出現一次的機會,一旦錯過就需要再等待26個月,因此必須保證任務按時發射。如果延期,除時間成本之外,還有巨額的探測器保管和維護成本。2.需要強力火箭。探測器要實現環繞地球運動,需要擺脫空氣和一部分地球引力的影響;如果想要前往更高軌道甚至前往月球,需要擺脫更多的地球引力的影響;如果前往火星,不僅需要完全擺脫地球引力的影響,還需要擺脫強大的太陽引力的影響。這意味著更強大的火箭是探測火星的先決條件。3.軌道設計複雜。由於火箭依然局限於化學推進劑,能力有限,所以探測器飛往火星之旅只能選擇「霍曼轉移」——一種變換探測器軌道的方式,或其略微改進版——「快速合點航線」。但這個過程耗時普遍在6~11個月,遠遠長於地月之間的3天左右。同時,這些線路會受到太陽系內多個天體的擾動,還有太陽風、空間輻射等的複雜影響。此外,火星與地球並不處在同一平面內。深空探測任務往往「失之毫釐,謬以千裡」,軌道設計難度可想而知。4.探測器必須功能強大。一方面,探測火星的成本極高,如果只是進行簡單工程驗證並不值得,必須搭載各種科學儀器才能換回相應價值。另一方面,由於距離問題,探測器的深空通信、自主導航制導控制和自我故障檢測修復等功能必須獨立且強大,這進一步推高了成本。5.抵達火星很難。探測器到達火星附近後,需要被火星引力俘獲。相比於地球,火星只是個小不點,質量僅有地球的10.7%,引力影響範圍很小,這要求探測器必須精準切入環繞火星軌道。同時,必須擁有強大的變軌能力,這又大幅增加了燃料需求。6.需要複雜的地面設施。火星探測任務非常遙遠,且與地球通信時間極其寶貴,這要求地球上必須有全天域覆蓋的強大深空通信網絡。由此可見,火星探測的難度極大。幾十年統計下來,火星探測成功率還不足一半。早期的成功率更是慘不忍睹,蘇聯/俄羅斯進行了近20次火星探測任務,但沒有一次取得完全成功。即便是後來佔據領先地位的美國,也是在進入21世紀前後,才獲得比較高的成功率。上述所說的,僅僅是實現環繞火星的難點,要完成降落火星的任務,還需要克服一系列更複雜的問題。最大的挑戰在於火星大氣。關注《百科知識》官方抖音號
918587080
獲取有趣又靠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