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瑞幸官方發布公告,承認虛假交易22億元。消息一出,股價下跌超過80%,市值瞬間蒸發370億。停牌復牌、被納斯達克要求退市摘牌、陸正耀參與造假或將被追責、裁員……各種真真假假的消息沸沸揚揚,大瓜一個接一個。
網際網路咖啡另一巨頭連咖啡,在這場咖啡業的「寒冬」潮裡也未能倖免,近期被曝大面積關店。
6月12日,大眾點評搜索顯示,連咖啡目前在北京的17家門店,已有15家顯示暫停營業;上海的36家門店,有23家顯示暫停營業;廣州的10家門店,有9家顯示暫停營業;深圳的13家門店,有11家顯示暫停營業……
而即使在大眾點評網上顯示正在營業一些門店,實際上也處於關門狀態。至於「暫停營業」的門店,也不只是「暫時」那麼簡單,多數已經關門撤店,店鋪處於待租狀態。對於連咖啡陷入關店潮,此前有消息稱,連咖啡公司資金鍊斷裂。不過連咖啡方面回應稱,並不存在資金鍊斷裂一事,關店有一部分是受疫情影響,也涉及一些業務轉型。
在上海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看來,連咖啡從去年上半年開始由於融資不到位以及與瑞幸咖啡的「價格戰」,業務直接受到了衝擊;再加上連咖啡在2018年大量預售了咖啡卡券,該行為過度透支了之後的營收,因此連咖啡出現了資金鍊問題,門店逐步關停。「其實連咖啡大部分門店關停是在疫情前就有所安排,疫情只是催化這個過程加速發生了而已。」
2020年即將過去一半,國際咖啡市場受疫情影響嚴重,國內兩大網際網路咖啡品牌又相繼折戟,讓人不禁疑問,2020年咖啡業的寒冬真的來了嗎?快速增長的國內咖啡市場真的只是一團泡沫嗎?
近兩年,網際網路咖啡以其模式正好迎合當代年輕人喝咖啡的三大需求:方便、快捷、高性價比,在國內市場發展的風生水起。但瑞幸和連咖啡接連爆出問題,讓人不得不正視網際網路咖啡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接連的價格戰打下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結果是重傷了整個行業;二,忽略了咖啡行業與生俱來的線下社交屬性。
而疫情的到來,正好催化了網際網路咖啡模式短板的暴露。接連數月的疫情防控狀態下,社交受限,需求被抑,不僅國內咖啡行業很多中小品牌與連咖啡一樣面臨著經營困境,就連全球最大的咖啡消費國美國,也有很多咖啡館被迫歇業或者只提供外帶服務。
可以說,疫情加速了國內咖啡行業的大洗牌。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認為:「疫情考驗的是企業的博弈能力、抗風險能力、品牌能力等,在此背景下,中小型咖啡企業收縮戰線,關閉客流量偏低的門店,保留核心門店及聚焦核心商圈,對於其過冬還是有幫助的。」
我國咖啡行業當前局面,一方面是激烈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場潛力。
目前我國咖啡消費年增長率在15%左右,預計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銷售規模將達3000億元。在廣闊的市場前景下,有人出場,更有人入局。近期,湃客咖啡發布的在滬《湃客精品咖啡指南》顯示,上海如今已雲集8000多家咖啡館。
此外,隨著全國各地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星巴克在發布的公告中介紹,目前99%的星巴克門店已經營業,90%的門店營業時長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
由此可見,經過此次疫情,無論是瑞幸被爆虛假交易,還是連咖啡關店退出北京,亦或中小品牌咖啡館黯然退場,都將成為一些頭部咖啡品牌或新品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