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創立的Shopline,致力於發展創新自助式的網店平臺,讓商家可以輕鬆架設功能完善的個人化網絡商店,並專注提供用戶體驗。這家初創公司,上周從200多份申請中脫穎而出,成為阿里香港創業者基金首輪投資的三個項目之一。
圖為Shopline兩名創始人,左為CEO黃浩昌,右為COO劉煦怡
在創立Shopline之前,黃浩昌在網絡和行動應用程式開發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他曾在TVB.COM與壹傳媒任職工程師和項目經理,在短短2個月內為TVB.COM開發出一個深受歡迎的行動應用程式myEPG。他還熱衷於創業,曾創建了一個注重時尚的亞洲行動應用程式Viss。
在過去的創業經驗當中,黃浩昌開始萌生出想要做一款類似淘寶一樣的線上開店的平臺,但他除了想幫助商家在網上開店銷售產品之餘,還希望可以幫助他們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我們希望給用戶提供一些價值,幫助商家打造自己的網絡平臺,而不單是像淘寶、亞馬遜這些平臺,只是給商家提供一個賣產品的地方,而是能夠讓商家可以個性化設計自己的網站,更好地宣傳自己的品牌。」黃浩昌說。
那麼Shopline怎麼去操作?據了解,Shopline提供了一個功能齊全的品牌開店配套,店主不僅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得對應所有行動裝置的獨立網店,更可以同時擁有專業的訂單管理系統、多元化的物流及支付方式、風格多樣的店鋪設計、強大的增值服務模式、本地語言及客戶服務支持與數據流量分析等後臺管理工具。
2015年2月,Shopline獲得120萬美元的種子投資,也是其創立以來募集到的第一筆大額投資,包括美國加速器500 Startups、SXE Ventures等多家知名機構的投資。發展至目前,Shopline已經有超過60000名來自東南亞等地的商家使用其服務,讓Shopline成為在亞洲市場的行業領軍者。這當中,有一半左右的商家是做時裝、首飾行業的,另外還有化妝品護膚品行業、飲食行業和電商行業等。
但回憶當初,黃浩昌說,最開始團隊只有包括他在內的三位創始人,在Shopline創立之初,香港的電商氛圍並不濃厚,他們找不到資金,也不知道怎麼去切入客戶的需求,成立之初的一年半時間裡甚至沒能發出工資。獲得種子投資後,他們開始走上正軌,團隊也擴展到現在的30多人。
針對不同需求的商家,Shopline提供了不同的計劃讓其選擇,但其承諾所有計劃都不抽成,並且還可以30天免費試用任何付費計劃。「其實我們就是收月費和年費,而且與傳統的網站設計相比,我們在時間成本和價格成本上都具有很大的優勢。」黃浩昌說,在傳統的網站設計當中,店家往往需要請一個網站設計師做網站設計,設計周期很長之餘,收費都在好幾萬以上,而且如果成果不滿意,還需要另外付費進行修改。「但在Shopline就不一樣,我們的平臺設計非常簡單,根據客戶需求,往往幾分鐘就可以做出一個網站,而且即便是我們最貴的商務計劃,一年也才6000多港元。」
在談到Shopline申請阿里香港創業者基金一事時,黃浩昌說,去年阿里宣布要在香港成立這個基金之後,就一直在關注,並且提交了申請。「我們做了一些產品項目的展示,也經過了幾輪的面試,主要是展示我們的團隊優勢、產品發展的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計劃,整個過程大概用了3到4個月左右。」
黃浩昌說,在得到這筆資金之後,Shopline將把其中大多數的比重用於招聘上面。「希望能夠請多一些工程師和客服,把整個團隊拓展到50到60人左右。另外我們還希望能夠把Shopline做得更好一點,開發多一點新的產品,能夠更好為商家服務,幫助他們賣出更多產品。」但這筆錢的具體數額多少,黃浩昌表示,暫時還不能透露。
黃浩昌還透露,Shopline計劃在亞洲地區開發更多的市場,但是具體哪些地區,他們還在考察當中。
至於為何自己的項目會被阿里香港創業者基金青睞,黃浩昌認為,應該是他們的項目也屬於電商,與阿里巴巴自家的淘寶平臺有一定的相似性,讓他們看到了合作的便利性。「另外我們團隊精神面貌比較好,學習能力也比較快,過往也有很多案例可以證明我們團隊的執行能力。我們也希望能夠得到阿里的資源,了解各個國家地區的長短處,學習他們做跨境電商的經驗,以及運用阿里雲的大數據,幫助我們更好地拓展其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