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也有恐龍?當地疑似發現恐龍骨骼化石

2021-02-08 四川交通廣播

本文為四川交通廣播FM101.7綜合發布

來源:四川觀察

編輯:宇翔(實習)

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日,

網友「勇闖前進」稱,

在廣安羅家山發現了恐龍化石。



「近日在前鋒區河道改建工程的護坡坎上發現許多大小不一的動物骨骼化石,護坎高約6米左右,化石分布在護坎上中下巖層中,零散分布」,該網友還在帖文中發布了不少圖片和視頻。



該網友在網帖中表示,「廣安目前還沒有出現過像這些多散亂的化石,從現場化石分布及埋藏情況來看,化石豐富,有單塊化石情況、也有兩塊、三塊和一個較為完整的動物骨骼化石在一起」。



記者隨後電話連線了網友「勇闖前進」,他真名叫做黎繼飛,是前鋒區大佛寺街道永興村四組人,目前在前鋒城區經營一家超市。


黎繼飛告訴記者,早年他曾在廣東珠海市打工,期間在珠海市博物館參觀時看見恐龍化石,心中就在想廣安是否存在恐龍化石,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的成為了「恐龍迷」,在電視上學習化石的認識和保護知識。



今年5月底,他從朋友處得知,永興村2組羅家山的一處工地發現一些東西,疑似恐龍化石。


5月31日凌晨5點,黎繼飛便前往現場進行了尋訪,隨後帶著拍攝的照片前往前鋒區自然資源與規劃局進行了匯報,並在論壇發帖,向網友們告知了這一「驚喜」發現,希望在恐龍大家族中出現「廣安龍」、「前鋒龍」或者「羅家山龍」,希望在家鄉廣安也能建一座恐龍博物館。



7月11日,記者從廣安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證實,通過現場勘查和上報,7月10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向該局發函,認為前鋒區大佛寺街道辦永興村2組羅家山發現大量恐龍骨骼化石,具有極高的科研和地學旅遊開發利用價值。


據了解,7月12日,從成都理工大學等地趕來的專家團將對該化石產地價值進行評定。



相關焦點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續: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12月21日下午2時許,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紅星新聞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當地博物館已派專家赴現場勘查)。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稀奇: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腿骨化石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曾連續15年從事古生物研究工作,其中也包括恐龍化石。
  • 湖北:重大發現!恐龍骨骼化石
    向上滑動閱覽10月2日,從十堰市中國鄖陽恐龍蛋研究中心傳出好消息:自青龍山1995年被發現恐龍蛋化石群以來,首次在此發現恐龍骨骼化石。恐龍骨骼CT掃描照片(科研團隊供圖)這些證據顯示,土廟嶺恐龍蛋化石層內同時埋藏保存有恐龍骨骼化石。」 張蜀康說。張蜀康稱,科研人員共提取10多塊大小不一的樣品,這些骨骼化石樣品,究竟是恐龍胚胎化石、原地保存的恐龍幼體或成體化石,還需進一步研究。但在此發現確鑿的恐龍骨骼化石證據,系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自1995年被發現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收穫。
  • 東興驚現侏羅紀時期恐龍骨骼化石
    近日,在東興市高鐵站站前路施工現場發現了疑似恐龍骨骼化石,經專家現場考證恐龍化石屬實,這是東興市發現恐龍化石的首例報告。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專家:相信還將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
    專家表示,福建在恐龍化石資源方面的潛力還很大,相信今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被發現,不僅恐龍足跡,還有恐龍骨骼,甚至恐龍蛋化石。 「閩西紅層盆地中包含了大量植物化石和一些雙殼類化石,很多證據表明當時的古環境恐龍是可以生存的。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福建省完全具有保存恐龍實體或遺蹟化石的潛力。所以我們依託於這些資料,在省直有關部門的指導下發起這次聯合考察行動,也有所發現。」鈕科程說。
  • 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發掘確定系蜥腳類恐龍股骨
    化石整體形狀逐漸顯露   12月21日下午2時許,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12月22日,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15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李飛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裡。
  • 確認是恐龍化石!
    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時,發現疑似恐龍化石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安塞油田恐龍來過!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一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三名職工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對比分析,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隨後,延長油田這三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
  • 河源發現完整恐龍骨骼遺骸,這是真的嗎?
    記者仔細觀看了這段刷爆朋友圈的小視頻,從小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副巨大的恐龍骨架一半仍舊鑲嵌在泥土中,而另一半則裸露在外。視頻中看到的「化石」骨架從外形上判斷很明顯就是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頭部、身體、尾巴都很齊全和完好,並且地上還堆落著開採的土塊,周圍也都是正在作業的挖掘機,乍一看真的好像是在正常開採過程中,發現了恐龍化石。
  • 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
    2020年11月7日,在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工作,在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隨後,考察隊及時向省直有關部門、龍巖市及上杭縣報告了相關情況,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立即採取了措施給予保護。
  • 雞體內再現恐龍骨骼特徵,難道是「恐龍雞」嗎?
    有研究指出,鳥類在胚胎階段會首先發育出一根管狀的腓骨,類似恐龍化石中腓骨的結構。隨著發育的進行,這根腓骨長成尖細形狀並且隨著脛跗骨的生長,它的位置挪到了脛跗骨的後方。為了理解這一轉變過程,巴西科學家博特略(Joao-Botelho)對演化過程進行了逆轉。通常情況下,骨骼的骨幹部分比兩端更快成熟,會首先停止細胞分裂。
  •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在持續近半個月的恐龍化石保護性發掘中,已獲得至少來自6種恐龍的各部分骨骼、一具完整鱷類骨骼等白堊紀古生物化石。發掘團隊在龍山化石第四層發現了長1.5米左右的完整的鱷類化石。鱷類化石從頭部到尾巴保存得很完整,可以清楚地看到鱷類的皮膚印痕,這也是國內在白堊紀地層裡非常罕見的新發現。
  • 江西恐龍化石的前世今生
    地球上的遠古生物,均以化石形式保存在地層中。中生代(2.3億年~66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最多的化石當屬恐龍化石。
  • 重慶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牆,這裡究竟發生過什麼?
    該化石群化石資源規模大,化石種類多,地質時代橫跨侏羅紀早中晚期,已形成長150米、厚2米、高8米的「恐龍化石牆」,具有很大的科研和開發利用價值。目前已確定基幹蜥腳形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等五大類恐龍化石。世界恐龍權威專家、中科院研究員徐星認為,這是目前全世界發現的侏羅紀時期最大的單體恐龍化石牆。
  • 重慶發現18公裡「埋在地下的恐龍化石長城」
    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總工程師代輝介紹稱,在雲陽發現了數層含恐龍化石、時代連續(距今1.74-1.64億年前)的侏羅系地層,雲陽埋藏恐龍化石的地層不僅有一層,這說明恐龍曾長期在此生活、死亡,化石不斷在此堆疊。重慶雲陽恐龍化石牆(局部)。
  • 這個地方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於2020年11月7日發現的,是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現場正在挖掘。圖片來源:上杭縣委宣傳部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中國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 河源首次發現蟲跡化石!曾生存於7000萬年前恐龍時代
    據河源恐龍博物館透露,這是該市首次發現蟲跡化石,也是華南地區首次發現蟲跡化石。在江西贛州開展地質考察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博士獲悉這一消息後,專程從江西趕來河源考察鑑定蟲跡化石,呂君昌博士稱,在南方地區發掘蟲跡化石尚屬首次。
  • 恐龍有羽毛?琥珀化石新發現!
    邢立達他手上捧著的,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保存著非鳥恐龍的琥珀。被保存在琥珀裡的,是一條小恐龍的尾部。透過它,距今約9900萬年前的恐龍世界正以一種無比真實和「鮮活」的方式展現在人們面前。迄今為止這是第一個人類發現的帶有組織結構的恐龍化石。
  • 新發現!祿豐這隻3歲恐龍寶寶疑似是被洪水淹沒溺亡的
    恐龍幼體部分骨骼化石  雲南大學博士生李洪清 攝為什麼恐龍寶寶的化石較少被發現?雲南祿豐是我國恐龍化石發現最多的地區之一,當地發現的早侏羅世恐龍也成為我國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恐龍類群。本報5月6日報導版面截圖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拉開的第二波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研究熱,至今熱度不減。這個地處西南的化石埋藏區內持續有新的發現及研究成果,使中生代生活於此的恐龍家族不斷「添丁」,為科學研究和文化旅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 恐龍化石並不古老
    按照地質年代表和進化論的時間框架,恐龍遠在距今6500萬年的白堊紀時代(即下表中的「65」百萬年的位置)已經滅絕了。然而1993年北卡羅萊納州大學古生物學家瑪麗·史懷哲博士(Dr. Mary Schweitzer)的非凡發現震驚了科學界,她為了使用直升飛機運送巨型的恐龍骨頭化石就將其鋸開,竟意外地發現恐龍骨頭內還存在有彈性的血管分支和紅細胞等軟組織。
  • 200萬歐元拍賣稀有恐龍化石,博物館快收藏不起了
    拍賣行把這場拍賣活動稱之為「巨龍之拍」,於當地時間 18 點開拍,一位法國化石收藏家以 200 萬歐元價格拍下該化石。 拍賣的是一具近乎完整的大型獸腳類恐龍骨架,很有可能是新型異特龍的獨特品種,可追溯到侏羅紀晚期的啟莫裡階年代( 1.57 億到 1.52 億年間),延續約 500 萬年。骨架挖掘點在美國懷俄明州詹森鎮東部大角山的松林,但也有可能是隨水流衝擊移動到這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