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海拔1100多米的雲陽縣石門鄉石門社區,天空飄著零星的雨雪。大年已過,外出打工的人們陸續離開家鄉,村子裡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然而,村裡的「打工天王」姚成卻沒有走。
「不走了,就在村裡,帶著大家一起幹!」姚成卻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他在村裡流轉了300畝撂荒土地,用來種木耳,「一個人富沒什麼了不起,帶領大家一起富,那才是真本事」。
▲2月21日,姚成正在木耳地裡查看木耳生產情況。記者 羅斌 攝
1982出生的姚成,15歲就出門打工。
廣西、四川、廣東、浙江,賣家具、當工人、修房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姚成走南闖北,幹過許多職業,成為村裡有名的「打工天王」。
最讓他自豪的是,曾參與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
「那是我參與過最大的工程。」姚成回憶,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砂石填海。經老鄉介紹,姚成買了一輛工程車,也參與到拉砂石的大軍裡。
這一幹,就是三年。「雖然沒有幹到港珠澳大橋建成的那天,但這段經歷永生難忘。」姚成說。
2012年,姚成接手了一個石門鄉瀕臨倒閉的小磚廠,隨著農村建設的加快,各種用磚需求旺盛,姚成也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一定積蓄了,就還是想回來。」姚成說,一是家裡的老人年紀大了,需要回來盡孝道,二是他一想到自己的家鄉還是貧困村,村裡還有七八十戶鄰居沒有脫貧,心裡就很酸。
「現在的政策也好,政府對我們回鄉創業非常支持。」姚成說,石門社區的第一書記是縣市場監管局的幹部,多次與姚成溝通,表示全力配合,並給他詳細講解了他可以享受的各種政策。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2017年,姚成決定回鄉創業,把村裡撂荒的土地都拿來種木耳。
為什麼是種木耳?
姚成說,因為木耳是一種健康食品,隨著人們對養生的重視,需求越來越大,「我有個親戚在廣東種木耳,我專門去實習了幾個月,他們那邊用的是荔枝樹枝,天氣又熱,木耳的口感並不太好,但市場銷售依然很好。」
石門鄉遍布青槓樹,青槓木耳在木耳中屬於上品。如果在這裡種木耳,一定大有可為。
而且木耳種植,對勞動力要求不高,婦女、老人都可以採摘。
說幹就幹。
2017年,姚成以每畝250元的價格,流轉了村裡300畝土地,建廠房1.3萬平方米,並從浙江高薪請來技術員全程指導。
第一書記也信守承諾。姚成指著公司門口的公路說,這條寬4米、長1公裡的路,還有一條寬2.5米、長2公裡多的機耕道,都是政府出錢修的,包括灌溉用的水池,「政府一共為我這個項目投了100多萬元」。
此外,縣市場監管局和石門鄉政府還共同出資30萬元,入股姚成新成立的農業公司,分紅資金按照5:1:2:2的比例分配(5:企業;1:集體;2:貧困戶;2:流轉土地的農戶)。
信心滿滿的姚成,2017年當年就種植了60萬個菌袋。10月,菌絲培育成熟後,菌袋從廠房移到地裡。誰料,之後下了兩個月的雨,菌絲感染,爛在地裡。
2018年2月,石門社區又遭遇大雪,姚成為廠裡買的三輪車、汽車被大雪壓壞,廠房被壓垮,無法生產。
此時,姚成已經投進去400多萬元,積蓄也花得差不多了。接連兩次打擊,讓他垂頭喪氣。
令姚成感動的是,出事後,社區幹部和第一書記立即來到現場,並組織村民一起除雪搶險,維修工廠。
在大家的幫助下,工廠很快恢復生產。2018年4月,氣溫起來後,木耳長勢喜人,一天一個樣。當年6月,姚成和村民們又種植了100萬個菌袋,並精心呵護。
春節前,姚成將已經收穫的2000斤幹木耳運到萬州,結果一搶而空。買家們都反映:品質好,有多少收多少。姚成重拾信心,「今年一定要大幹一場」。
「再過20天左右,就可以大規模採摘了,如果順利的話,今年的產量可達15萬斤。」姚成說。
姚成也沒有忘記帶領村民一起致富的承諾。兩年來,他給鄉親們開的工錢一直高於市場價。
「姚成是個好娃,我一個腿腳不利索的人,只能幹點數人數、收料這些輕鬆活兒,他都給我開每月1500元的工資。」今年79歲的吳富陽告訴記者。
那些搬菌包、摘木耳的,也多是五六十歲的人,出門打工找不到工作,現在在這裡務工,按天數計酬,每天開的工錢是女工80元,男工100元,而市場價普遍是五六十元/天。
2018年,姚成給鄉親們開的工錢就有50多萬元。2017年因為還有平整土地等施工,開出的工錢接近100萬元。許多村民因此務工一項,每人每年可增收1萬多元。
「村裡的老人們都是看著我長大的。」姚成說,「我相信,今年的日子,大家會更加紅火」。
記者:曾立
攝影:羅斌
編輯:柏雲輝
校對:王君
審核:湯寒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