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推送安卓11正式版的時候,有很多人提到了魅族不更新底層,或者是更新的很慢。還有的品牌甚至旗艦機都只更新一年,第二年就停更了,所以今天就來詳細說說,手機廠商為什麼會這麼做(而且還是頂著被罵的風險)。
其實現在的Android旗艦在硬體還有軟體上和iPhone相差並不大,至少在剛買回來12個月內,用起來都是很舒服的。而且很多在手機快充、續航等方面還超越 iPhone。
但Android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可能永遠都追不上iOS,那就是系統更新,從08 年Android系統推出以來,Android設備的系統更新支持周期就一直輸給iPhone。
即使是Google自家的旗艦Pixel系列,官方也只是保證三年內都會收到 Android 版本更新。而其他Android手機更新的速度和周期就全看手機廠商的心情了。
就拿三星來說,2017年3月發布的三星S8,在安卓10測試版出來的時候(2019年3月),基本就確定無緣了,2017年下半年發布的Note8也沒有更新安卓10。連旗艦都沒有,更別說三星17年發布的那些中低端手機了。
不過這麼做也意料之中,因為韓國Android OEM的更新時間表允許其智慧型手機進行兩年的Android系統更新,並進行三年的安全補丁更新。所以S8和Note8的系統更新義務已經完成,三星也就自然不會多花精力來管老款旗艦了。
(索尼手機基本就是原生安卓...)
而國內手機廠商的情況則更為尷尬,因為相比三星索尼這種簡易版的Android系統,國內廠商要做的更多。不要要在Android的基礎上進行UI 定製,還要加入更多本地化的內容和服務,所以更新的時間也就比較慢。
而且很多廠商即使發布了新版本,也有定製化的UI。但都只是象徵性的更新,並沒有更新底層(原因下面會說)。
相比之下,蘋果對舊iOS 設備系統更新的支持就很完善,2013 年推出的 iPhone 5S 獲得了 6 年 iOS 系統更新支持,iPhone 6 系列獲得了 5 年 iOS 系統更新支持,後續產品均都獲得了至少 5 年系統更新支持。
當然了,蘋果被爆出來越更新越卡也不是一兩次了,雖說可以通過換電池改善,但還是有不少人吐槽。不過小編覺得,五年前的機型,確實是沒什麼必要更新系統...
不過蘋果能有這麼長的更新周期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蘋果對 iOS 設備有絕對的硬體、軟體掌控力,比如硬體都是基於自己系統的特性來研發或者合作研發的。比如A系列CPU,還有NVMe協議的接口,硬體方面都是自己選擇最佳的搭配(以後還會把自研ARM架構的CPU用在Mac上)。而系統也是封閉化的,不僅有30%抽成,而且底層也是不開源的。
而安卓就比較尷尬了,一個廠商用的CPU型號可能有很多種,覆蓋低中高端。而且屏幕大小、解析度、屏幕形態也都不同。要進行完美的適配在硬體上就很複雜,更別說還要進行軟體和系統的優化了(比如華為的GPU Turbo、魅族的OneMind,還有什麼多屏協作之類的)。
另外,iPhone一年就3-4款,相比安卓廠商的幾十款,肯定更方便維護。拿華為系來說,僅僅是旗艦系列,一年就有6款(今年全年有:P40、P40Pro、P40Pro+、Mate40、Mate40Pro、MateXs),這裡小編還沒算上榮耀的榮耀30系列,算上就接近10款了(都是一個公司,算不算一起都行)。
如果是在2-3年前,安卓的2年更新周期其實還行,畢竟一款安卓手機也就用這麼久了。因為當時手機的更新換代太快,每年都會有革新的技術出來,用2年差不多就挺不錯了。
但到了2020年,手機的形態基本已經固定了(正面看起來都差不多),能有所突破的無非就是屏下攝像頭、100W閃充之類的,所以一臺手機用2年以上算是十分正常。
PS:從小米6也能看出來,目前安卓的2年更新周期其實並不夠,因為越來越多的用戶覺得「夠用」,或者是「沒必要換」。
而且在手機硬體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為了新功能而去換機的用戶還是少數,就連小編這種玩機黨,也會覺得40W左右的閃充就夠用了,不會為120W閃充而多花錢買單。
其實關於更新,手機廠商給出的理由其實有很多。比如Android機型眾多,廠商都會優先適配旗艦熱門機型,這也是正常的商業選擇(對品牌形象提升也有好處)。而受制於成本,非旗艦和冷門機型就沒這麼好了,由於很多都是線下機型,或者只是單純的實驗性產品,所以很多冷門機器甚至還停留在出廠的版本。
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穩定第一。有更新也是修復一些BUG,或者更新安全補丁,這種更新成本更低,而且用戶體驗也更好(不是嘲諷,因為很多線下機型配置都一般,就算更新了也沒質變,考慮到成本,乾脆就不更新了。而且很多線下用戶也不會在乎這些)。
除了沒必要之外,影響安卓底層更新最大的原因就是成本了。此前魅族flyme負責人洪漢生也表示,OV用兩倍的年薪挖走了flyme三分之二的人,就是因為系統UI很難做,即使有錢也難做出好的方案(錢比人才更難得)。
PS:去年下半年洪漢生也去OPPO了。
可能上面那三步有人覺得不夠詳細,小編來說說安卓更新的詳細流程。從谷歌發布原生安卓正式版系統到你的手機收到系統更新總共需要經歷9個流程。
第一步:谷歌向晶片供應商(高通、聯發科等)發布作業系統代碼——一組源文件和平臺開發工具包;
第二步:晶片製造商發布HAL(硬體抽象層),使其能與每個晶片正常運行;
第三步:將android新版本的特殊功能和手機獨有的體驗整合到軟體中(比如MIUI12的空白通行證);
第四步:在livenetworks上進行系統構建和測試及運營商supportis測試,包括語音通話、網頁瀏覽、視頻、簡訊等功能
第五步:上述測試完畢之後,我們的工程和測試團隊在進行人工調試,使其能正常運行所有的軟體;
第六步:內部測試新版本的穩定性(一般都有百人以上的測試團隊,測試日常使用的各種情況,所以很多即將發布的手機都會出現在地鐵上,其實也是測試的一部分);
第七步:在沒有達到一系列強制性標準要求之前,任何版本都不能發布,比如藍牙和Wi-Fi的標準;
第八步:工程師進行推送前最後的測試,包括區域測試/驗證等,保證設備可以在用戶所在區域正常的工作。
第九步:推送前進行詳細的測試和檢查。
所以安卓大版本更新有多複雜,大家應該了解了。安卓系統從發布到我們收到更新,需要晶片製造商、網絡運營商以及手機製造商的三者聯合工作,才能保證系統能夠穩定運行。但手機上搭載的晶片又和世界各地的運營商有無數種搭配,這又是一個很長的測試周期的測試(可能很多人不會出國,但是廠商依舊要對其他國家的運營商進行測試)。
PS:能看到,高通也起了一定作用。而目前所有的驍龍845都不能升級安卓11,因為高通不給安卓11的升級基線(安卓R就是安卓11)。
所以很多廠商更新系統都只是更新一下UI,底層很少會有改動(其實只更新UI,也不是一兩天能完成的)。
(應該不難理解)
之前看到一個回復,說安卓越更新越卡,越來越碎片化。其實安卓版本升級不會帶來太大的碎片化問題,因為安卓提供了良好的向後兼容庫,還有第三方的庫提供兼容支持,比如動畫有nineoldandroid。
而安卓最大碎片化的問題在於各大廠商的定製安卓系統,由於不透明的修改,導致應用開發者根本無法預料程序運行的結果。比如開發者完成一個app的主題配置方案後,都不確定會不會被系統給攔截替換掉。這種不確定性會導致安卓app會越來越保守(使用基本組件),所以越來越跟不上ios app的進步。也導致開發安卓app的成本要大於ios。
再加上手機廠商競爭的加劇,廠商們都希望自己的rom越來越獨特有個性。所以有的會進一步修改安卓框架,以至於app不得不針對某些強勢的框架進行開發,這個真的不得而知了(比如魅族當年的smart bar,不過現在的flyme好了很多)
雖說軟體開發者在寫頁面的時候會考慮兼容性,會設置幾種屏幕尺寸下各個控制項,該佔多少地方。類似屏幕寬度大於一千如何,小於一千如何,高分屏如何,低解析度如何。
但總會遇到比較奇怪的,比如之前剛發布的NEX3,運行某些遊戲鍵位就偏離屏幕正面了(所以很多安卓開發者都很頭疼)。
硬體組合千變萬化,加上廠商各種深度定製的系統,只能說安卓目前想要解決碎片化還很難。
其實關於系統更新,很多人都知道原因,不過該吐槽的還是會吐槽。
其實提供足夠長時間的系統更新支持,對安卓廠商來說其實不全是缺點。就像小米和華為,他們都意識到了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成熟期,換機周期增長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所以以手機為核心組建物聯網生態成為了他們的「新大陸」,而這些顯然也需要新系統的支持。
拿華為的多屏協作來說,一臺搭載 EMUI 10系統的華為或榮耀手機和支持該功能的電腦連接之後,電腦上會鏡像顯示手機窗口,用戶可以利用滑鼠在電腦上對手機進行操作。雖說這些功能用第三方軟體幾乎都可以實現,而且其他廠商也有類似的,但系統級的功能優勢在於普及率更高、便捷、學習成本相對更低。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廠商想要的效果是隨之而來的周邊消費以及生態鏈,就像蘋果取消耳機孔然後推出藍牙耳機一樣(一款耳機都給蘋果賺了不少錢)。安卓廠商也希望用戶習慣廠商所建立的硬體生態圈,所以很多機型就算不更新底層,也會增加一些廠商的新功能。此外,Google在安卓11中新增了一個類似控制中心的新功能,它含有控制耳機、電視等媒體控制選項,同時還支持用戶該頁面內直接訪問手機連接的設備,這大概率是國內的安卓廠商提的建議...13年MIUI團隊200人
PS:小米手機更新的覆蓋面之所以廣,是因為小米在MIUI上的投入很大(而且也有了這麼多年的積累)。而每個廠商所重視的點也不同,研發投入也有區別,所以系統更新的速度才會有差異(術業有專攻,每個廠商的優勢都不同)。
寫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耐心看完(有其他感興趣的也可以在留言中回復,小編了解的話也會說,就是寫這種文章比較費時)。
每日一篇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