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機代工陷入混戰:藍思科技/立訊精密/領益智造爭先入局!
2.外媒:美國限制措施沒有影響華為5G訂單,但臺積電斷供難題待解
3.外媒:義大利政府正考慮是否禁用華為
4.動搖印度政府努力?傳諾基亞和愛立信向中國採購電信設備零部件
5.三星表現更優?諾基亞或將痛失Verizon 5G大單
6.變為潛在淘汰者?華為通信業務在歐洲艱難的一年
1.手機代工陷入混戰:藍思科技/立訊精密/領益智造爭先入局!
集微網消息 早在2019年底,由於偉創力「拒絕」替華為手機代工,最終市場傳聞藍思科技和比亞迪兩者收購偉創力位於長沙的代工廠,其中比亞迪早就有手機代工業務,並且有為小米高端旗艦機代工。
隨後到了今年上半年,市場再次有消息表示藍思科技和立訊精密兩者爭奪中國臺灣結構件大廠,兩者都想收購可成的目的,同樣在於試圖爭奪搶奪蘋果手機代工業務;日前,更有消息傳聞,立訊精密有意收購偉創力為蘋果代工的工廠,而領益智造也傳聞將切入手機代工領域!
這也就意味著,蘋果三大核心代工廠立訊精密、藍思科技、領益智造均想進軍手機代工市場,而切入點則在於蘋果,長期來看,甚至包括華為手機!
傳統業務受限:業績難再持續增長
對於立訊精密、藍思科技和領益智造而言,三者都是蘋果的核心供應商,尤其是立訊精密,可以說多方面深度與蘋果業務綁定,不僅僅在於供應鏈元器件端,更是包括了TWS耳機的代工。
從這三者近些年的業績來看,都面臨同樣的一個難點,那就是如何維持業績持續增長!立訊精密的業務模式,是其近些年來業績維持穩定增長的主要元素所在——深度綁定蘋果,從供應產品單一化轉向多元化,再到蘋果TWS耳機代工!
眾所周知,立訊精密第一大客戶是蘋果,其市值從2019年初的1000億元,增長到目前的近4000億元,業績在過去的兩年中也實現大幅度增長,哪怕2020年上半年由於疫情影響,但是其淨利潤依然維持增長,背後的原因動力同樣在於蘋果!
據筆者查詢得知,2016-2019年這四年中,蘋果作為其第一大客戶,在其每年的總營收中佔比分別為33.18%、36.58%、44.85%、55.43%,2019年來源於蘋果訂單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則在於為蘋果提供TWS耳機代工服務!
2015年立訊精密消費性電子業務營收為44.16億,佔比為43.56%,2016年增長到69億元,佔比為50.14%,2017年增長到151.88億元,佔比達到了66.54%,2018年為268億元,佔比為74.77%,2019年增長到520億元,佔比達到了83.16%。由此可見,立訊精密的業績增長主要來源還是在於消費電子,而蘋果是其最大的推動力。
再來看看藍思科技,眾所周知,藍思科技產品主要為防護玻璃,2017年中小尺寸防護玻璃營收為168億元,佔公司總營收的71.01%,到了2018年,儘管該部分業務營收增長到了194億元,但佔比依然高達近70%,2019年進一步微增到213億元,佔比為70.41%。
其第一大客戶同樣是蘋果,2017年其第一大客戶營收佔比為49.37%,當年度貢獻的銷售額為117億元,到了2018年,銷售額微增到130億元,佔比仍有46.97%,2019年,銷售額同樣是130億元,佔比降到了43.07%。
顯而易見,對於藍思科技而言,其業務想要得到增長,在傳統的手機市場已經很難,一方面在於手機市場的飽和,另一方面在於防護玻璃市場競爭十分慘烈;此時必然得通其他業務實現業績增長——大尺寸防護玻璃。
數據顯示,2017-2019年,其大尺寸防護玻璃業務營收分別為25億元、27億元、37億元。儘管處於增長中,但與其總營收相比,佔比依然很低。
領益智造同樣也面臨這一問題,眾所周知,領益智造是借殼江粉磁材上市,目前來看,公司主要業務為領益智造部分的精密功能及結構件,以及原來江粉磁材的顯示及觸控模組業務。其中精密功能及結構件業務2019年營收為169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為70.08%,2018年營收為143億元,佔比為63.81%;顯示及觸控業務2018年營收為47.86億元,佔比為21.27%,2019年下降到39.81億元,佔比下降到16.65%。
為了拓展新的業務,領益智造在2019年進行了一筆大的收購,其重金收購了手機充電器巨頭賽爾康,隨後到了年底,又收購了光寶印度子公司,促進賽爾康在印度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領益智造同樣是蘋果供應商,但是其客戶卻十分分散,2019年第一大客戶營收佔比只有16.14%,而在2018年只有15.38%;2019年前五大客戶合計銷售額佔比為38.9%,2018年為36.62%。
簡而言之,立訊精密通過與蘋果深層次的綁定,才得以實現業績的快速增長,在該模式成功以後,同為蘋果核心供應商的藍思科技與領益智造,在傳統業務難以得到快速增長之際,無疑都急需拓展新的業務,從現有的布局來看,藍思科技潛在業務在於車載領域,而領益智造也通過資本運作切入了手機充電器產業!
瞄準手機代工市場:多方面混戰意在蘋果/華為
在急需拓展新的業務之際,市場傳聞藍思科技和領益智造、領益智造都計劃切入手機代工市場,甚至還有消息傳聞立訊精密有意收購偉創力為蘋果組裝的工廠。
據集微網此前報導,蘋果已經建議其AirPods無線耳機的中國代工商立訊精密對iPhone、MacBook金屬外殼提供商可成科技實施一筆重大投資,希望藉助此舉為另外一家長期供應商富士康建立一個強大的替代選擇。此舉最終可能有助於立訊精密獲得一部分iPhone生產訂單,該手機每年的出貨量約為2億部。
不過,據集微網從業界得知消息,目前並未確定到底是誰投資可成,有說法表示:「目前立訊精密與藍思科技兩者都在搶。」
早在2019年下半年,在偉創力停止向華為代工以後,當時就有消息表示藍思科技和比亞迪將有意接手偉創力一期和二期工廠。其中比亞迪早就有手機組裝代工業務,而藍思科技也正想通過接手偉創力工廠切入到手機代工領域。近來,同樣還有消息傳立訊精密計劃收購偉創力替蘋果代工的工廠。
毫無疑問,無論是藍思科技還是立訊精密,想收購可成的目的都在於進軍手機代工領域。眾所周知,對於手機而言,從硬體成本方面來看,除了內部核心元器件以外,成本最高的當屬手機機殼等外觀件,包括金屬中框以及金屬後蓋、玻璃後蓋等。
據筆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手機代工廠都有自己的金屬結構件廠商,諸如比亞迪、華勤通訊等,其中比亞迪不僅僅提供金屬結構件,同時還提供玻璃後蓋。而華勤通訊近期與春秋電子成立合資公司,目的也是在於發力筆記本市場,為從事筆記本代工降低成本,數據顯示,其單月筆記本代工出貨量已經超過了100萬部。
除了上述三家企業以外,還有業界人士向筆者表示,領益智造同樣想從事手機代工業務,從領益智造角度來看,在傳統業務發展受限的情況下,如果能夠進軍手機代工市場的話,未必不是一個好的方向。
但從當前手機代工市場來看,除了ODM廠商聞泰、華勤、中諾電子以外,還包括富士康、比亞迪、卓翼科技和光弘科技、深科技等,整體而言,市場十分的飽和,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場更是如此,如卓翼科技拿下了小米不少中低端手機訂單,而光弘科技拿下了華為不少中低端手機訂單。
因此,對於立訊精密、藍思科技、領益智造而言,如果要切入手機代工市場,最大的誘惑在於蘋果和華為的高端旗艦機市場,以立訊精密與蘋果的深度綁定來看,其向蘋果提供代工服務的可能性不小,而藍思科技如果接手偉創力長沙工廠也可以順利切入該領域,甚至拿到華為訂單,比亞迪本身就有向華為提供代工,領益智造憑藉在精密結構件業務和收購賽爾康的優勢,再通過資本運作,也未嘗不能切入該市場。如果上述供應鏈廠商最終真切入到手機代工市場的話,那麼將引發手機代工市場進入混戰。(校對/Wenbiao)
2.外媒:美國限制措施沒有影響華為5G訂單,但臺積電斷供難題待解
集微網消息(文/木棉),據外媒報導,華為表示,美國最新的限制不會阻止華為滿足當前的寬帶和5G設備訂單,但華為仍無法長期解決可能切斷其最重要供應商之一——臺積電的制裁難題。
根據美國商務部發布的新規顯示,全球使用美國技術、零部件、設備的廠商,對華為供貨將受到美國政府的限制。儘管新規尚未生效,但該決定意味著華為無法從臺積電購買重要的基站和伺服器組件。臺積電是中國臺灣的一家「晶圓廠」,目前依靠美國設備為華為的內部晶片部門海思半導體製造半導體。
6月,《新街研究》(New Street Research)表示,華為「還剩12個月的生存時間」,而傑富瑞(Jefferies)的分析師認為,到明年3月,它將耗盡重要的零部件。
華為或將難以生存的情況促使英國政府重新考慮其在該國電信網絡中的作用。消息稱,正在進行審查的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也擔心新組件可能帶來額外的安全風險。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在1月份試圖做出讓步,允許運營商使用華為設備來構建其5G系統,只要他們將其上限設置為35%,並同意不在敏感的網絡核心中使用它。
英國的幾家運營商嚴重依賴華為,並抱怨政府的禁令將推遲5G網絡的推出,並造成「數億」的翻新和更換成本。
無論禁令如何,如果華為因美國制裁而無法滿足其設備需求,運營商將求助於愛立信和諾基亞等競爭對手。
華為全球政府事務負責人張維德堅持認為:「這些限制目前尚未影響我們提供5G和光纖解決方案的能力。繼續與英國電信和沃達豐合作以支持千兆寬帶戰略是沒有問題的。」
圖源:lightreading
張維德告訴記者,華為目前正在與供應商和合作夥伴進行談判,以了解美國最新限制的「長期影響」,特別是在其獲取半導體方面。
但是他無法保證,如果最終脫離臺積電,華為是否有其他選擇。
華為被認為是臺積電僅次於iPhone製造商蘋果的第二大客戶,約佔其收入的15%。據報導,臺積電已停止接受華為的訂單,並表示其他客戶可以填補空缺。
專家說,脫離臺積電之後,華為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部分原因是競爭對手也依賴應用材料,Lam Research和Teradyne等公司的美國設備。
但是,美國最新的制裁可能會導致晶圓廠投資非美國設備,從而使它們能夠繼續為華為服務。
美國法律高級合伙人董東仁說:「這一舉動很可能迫使全球半導體行業將目光投向美國的半導體設計工具和半導體生產設備的供應商,甚至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建立新的競爭對手。」
華為援引分析公司Assembly的委託進行了研究,稱禁止華為的產品將在兩年內使英國的生產力損失約364億美)。張維德說:「這對英國數字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校對/零叄)
3.外媒:義大利政府正考慮是否禁用華為
圖源:網絡
集微網消息(文/Jimmy),據義大利共和報報導,義大利正在考慮是否禁用華為5G設備。義大利迄今尚未聽從美國政府的遊說將華為排除在5G網絡建設之外,該國政府沒有立即對此發表評論。
一位政界人士說,這個問題正在討論中。該消息人士周三在《共和報》報導後對路透表示,義大利外交部長路易吉•迪馬尤(Luigi Di Maio)上周與美國駐羅馬大使會面,會談內容包括華為。
該報稱:「義大利政府正準備改變路線,其許多歐洲夥伴也是如此。」該報補充稱,義大利經濟部長羅伯託•瓜爾蒂耶裡(Roberto Gualtieri)和國防部長洛倫佐•格裡尼(Lorenzo Guerini)已非正式地提出了這個問題。
《共和報》表示,就連最初支持華為的反建制的「五星運動」(five Star Movement)成員也在重新考慮。「五星運動」是朱塞佩•孔戴(Giuseppe Conte)領導的執政聯盟的成員。
義大利官員認為,即使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贏得11月的總統大選,美國對華為的立場也不太可能改變。
去年,義大利議會安全委員會Copasir表示,義大利應該考慮阻止華為和中興參與5G網絡的建設。
委員會成員Enrico Borghi對路透表示,義大利可能會利用計劃中的歐盟冠狀病毒恢復基金來發展其網絡,這意味著需要明確立場,將中國公司排除。在不使用中國技術的情況下,在歐洲層面建設5G網絡的所有條件都具備。
(校對/零叄)
4.動搖印度政府努力?傳諾基亞和愛立信向中國採購電信設備零部件
集微網消息(文/小山),印度媒體早些時候報導,印度政府將禁止中國為當地所有的國有電信運營商提供電信設備,不過近日有消息稱,諾基亞和愛立信正從中國採購零部件,意圖為印度電信公司供應網絡設備。
印媒ETTelecom指出,這種情況可能會動搖印度政府將中國零部件和供應商排除在印度電信網絡之外的努力。
(圖源:網絡)
一名來自諾基亞的消息人士透露,這家芬蘭設備製造商「從17個國家採購設備和零部件,包括其全球供應鏈之一的中國」。
愛立信則解釋說,它沒有從中國熊貓電子集團採購任何零部件。但知情人士指出,愛立信的全球供應鏈還包括其他的中國零部件製造商。
對此,愛立信的一位發言人回應稱「愛立信的供應商遍布全球,我們拒絕就具體的供應商置評。」
日前,印度要求國有電信公司停止從中國供應商採購網絡設備。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措施可能會延伸到印度私營電信公司,比如Vodafone Idea 和 Bharti Airtel.。
分析師表示,諾基亞和愛立信兩家歐洲供應商使用部分中國零部件的前景,可能將推動印度政府從10月1日起嚴格執行對所有進口網絡設備進行本地測試。
SBICaps證券研究主管Rajiv Sharma還說,歐洲供應商採購中國零部件的事情甚至可能促使印度政府推出鼓勵大規模本土製造該類零部件的政策。
(校對/零叄)
5.三星表現更優?諾基亞或將痛失Verizon 5G大單
集微網消息(文/holly),據路透社報導,諾基亞正在努力推進其5G發展,本想靠美國電信公司的訂單以實現高速增長,不料兩家外資指出,諾基亞可能痛失美國電信商 Verizon大單。
圖源:路透社
日前,小摩(摩根大通)將諾基亞的評級從「增持」下調為「中性」,理由是諾基亞可能失去Verizon的訂單。小摩的分析師表示,我們認為Verizon未來將減少對諾基亞的依賴,這是一個切實的風險,並補充稱有跡象顯示Verizon正在使用三星的設備。
對此,一位匿名的首爾分析師透露,小摩關於Verizon─諾基亞情況的報告是基於一些事實而產生的。Verizon 和供應商就 5G RAN 進行了測試,聽說三星的表現優於諾基亞。
與此同時,Rosenblatt的分析師 Ryan Koontz 透露,Verizon 價值10 億美元/年的 5G RAN訂單可能會給三星電子而非諾基亞。並且Koontz預估了Verizon 的供應商佔比,愛立信仍維持 50%,三星則超越諾基亞,取得電信設備商多年來規模最大的新訂單之一。
(校對/零叄)
6.變為潛在淘汰者?華為通信業務在歐洲艱難的一年
圖源:網絡
集微網消息(文/木棉),據彭博社報導,在抵抗和妥協開始讓位於白宮的不懈努力之後,華為已從英國和法國行動網路的關鍵組成部分轉變為潛在的淘汰者。
英法兩國本周表示,他們正在採取措施減少對這家中國公司的依賴。英國考慮從今年初開始逐步淘汰華為設備,法國網絡安全機構ANSSI施加了一個棄權制度嚴格限制其使用。
一年前,對於華為來說,情況還較為樂觀。英國情報和安全委員會2019年7月表示,禁止華為將使網絡對惡意攻擊的抵抗力降低。該委員會認為,禁用華為將減少競爭,並使英國僅依賴諾基亞和愛立信兩家供應商。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在1月份試圖做出讓步,允許運營商使用華為設備來構建其5G系統,只要他們將其上限設置為35%,並同意不在敏感的網絡核心中使用它。
但是隨著來著美國方面的壓力增加,歐洲政府和運營商已經發現自己不得不在兩個世界大國之間選擇一方。川普政府一直在加大制裁力度,這使得歐洲運營商越來越難以獲得來自華為的產品。
Mirabaud Securities的分析師尼爾·坎普林(Neil Campling)表示:「華為的研發支出最近一直在加速增長。」 「與西方國家相比,他們的進步是巨大的,因此美國正在利用其政治力量中能做的一切——無論是貿易制裁、官方協定或是非官方協定,試圖減緩中國的進步。」
像英國一樣,法國也試圖尋找中間立場。2019年5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對彭博社提到,儘管政府已經限制了其網絡中使用華為設備的數量和位置,但他無意屈服於美國的壓力。
不過,川普政府方面則希望歐洲禁止華為,他給出的直接原因是華為設備容易被中國間諜滲透。一位知情人士當時表示,川普在英國宣布對華為的決定後在一次電話中譴責英國總統詹森。
甚至連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在慕尼黑舉行的安全會議上警告歐洲盟友,使用華為設備會很危險。美國大使理察·格倫內爾(Richard Grenell)同樣在推特上發文說,使用「不可信賴的供應商」進行5G建設的國家存在情報共享的風險。
現在法國只允許本地電信提供商使用三到八年的限時授權使用華為設備,實際上其已經有效地將華為拒之門外,
不過,彭博社認為,華為仍然有歐洲市場需要爭奪。德國政府正在努力制定規則,要求對5G網絡中的供應商進行安全認證。
5月份美國禁止華為採購使用美國技術的晶片,這對華為與歐洲關係造成了致命打擊。美國制裁政策出來之後,促使英國安全部門重新開始對華為在國家網絡中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的審查。據稱,該評論現已完成,並已發送給英國數字和文化部長奧利弗·道登(Oliver Dowden)。他說,它們「可能會影響華為作為提供商的生存能力」,有關英國下一步行動的更多細節將很快出臺。
(校對/零叄)
更多新聞請點擊進入愛集微小程序 閱讀
1.2020年上半年國內專利統計數據發布:華為蟬聯冠軍,OPPO升至第二
2.【專利解密】OPPO扔出王炸!無網絡通訊技術
3.國家知識產權局:上半年我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申請同比增長78.2%
4.華為成功申請方舟作業系統商標,用途讓人意想不到
5.日本發明新技術:鋰離子電池量產成本可降90%
6.【集微發布】中國芯IPO最賺錢券商排行榜 中信建投保薦費1.2億元 國信證券承接12次
7.身負多個「第一」背後,細數寒武紀的「捨得」之道
8.德科碼(南京)半導體已向法院申請破產
9.【價值觀】華為nova 5z BOM揭秘:沒有美國元器件,射頻晶片如何實現國產化
10.國產MEMS品牌正崛起 西人馬憑何立足MEMS傳感器市場?
11.每日精選 | 華為回應申請大量鴻蒙商標;韓國5G基站數量僅為4G的一成多
12.手機代工陷入混戰:藍思科技/立訊精密/領益智造爭先入局!
13.外媒:美國限制措施沒有影響華為5G訂單,但臺積電斷供難題待解
14.外媒:義大利政府正考慮是否禁用華為
15.動搖印度政府努力?傳諾基亞和愛立信向中國採購電信設備零部件
更多新聞請點擊進入愛集微小程序 閱讀
聽說你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