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的支點」,在2021騰訊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智慧工業和服務業總裁李強發表了這個觀點。
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智慧工業和服務業總裁李強
數字科技,成為企業增長的新引擎
過去一段時間,全球產業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中國卻憑藉供應鏈強大的「韌性」和數位化技術的應用,成為唯一一個在2020年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中國作為引領全球數字經濟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進入後疫情時代,數字科技正成為企業增長的新引擎,必然會加速應用於各行各業」,李強判斷。
實際上,那些積極擁抱技術創新的領軍企業,在營收上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埃森哲先後對8000多家和4300家企業在雲計算、人工智慧、IT基礎設施以及新技術的應用程度進行了跨度兩年的調研。
2019年的時候企業對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數位技術的平均使用率在75%左右,但到了今年上半年,對數位化的擁抱程度最高達到95%以上。
數據還顯示,那些走在技術創新前沿的領軍企業,在營收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過去三年平均來看,領軍企業的增長率達到4%左右,其收入增速已達後進企業的5倍,在未來將進一步拉開與數位化薄弱企業之間的差距,在市場競爭中進入一個「強者恆強」的階段。
發揮科技力量,四大方向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過去20年來,騰訊紮根消費網際網路,積累了非常多的能力和技術優勢,在產業網際網路的大潮中,騰訊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現場,李強分別從組織高效、生產智能、流程優化和供應鏈協同四個方向講述了騰訊助力實體經濟數位化升級的故事。
首先是組織高效。國家電網作為一家龐大的集團和組織,在全球有超過上千個不同的系統遍布在各個部門和各網省,為了讓這些系統所代表的業務能夠高效協同。騰訊幫助國家電網基於企業微信構建了國網雲一體化的協同平臺——i國網。目前已有18萬個國網員工使用該平臺進行業務協同,每天活躍用戶超過10萬,預計到年底會有100萬的員工開始使用i 國網平臺。
同時,為了解決應用開發效率低、周期長、重複建設等痛點,i國網採用「一平臺、多接口」模式,開放超過280個業務接口,當前也已上線超過100個內部應用。
騰訊也把AI的技術能力應用到生產環節。上海富馳高科,是一家金屬粉末注射成型(MIM)產品專業製造商。這種工藝可以製作結構複雜、表面精度很高的小型精密零部件,在汽車、消費電子等高科技領域大受歡迎。但同時,也給質檢帶來了麻煩:產品結構複雜,檢測點多,單個產品檢測耗時長,在每年的產能高峰期,僅質檢人員就需要1500人以上,同時質檢人員要每天盯著零部件找外觀缺陷近10個小時,也容易疲勞。
如今,憑藉先進的光度立體、遷移學習等算法和雲端的強大算力,騰訊雲深入生產環節,為上海富馳高科提供了全新的質檢方案,效率比原來人工質檢提高了10倍,幾乎實現了零漏檢。同時,這個方案每年為富馳節省56% 的成本,釋放95%的勞動力,在生產製造環節,做到了效率精度雙提升。
在大型工程建設項目的流程管理中,同樣有著騰訊雲的身影。粵海水務於2019年開始承建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這是國務院部署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輸水線路總長113.1千米,將西江水引入東江,解決深圳、東莞、廣州南沙等地發展缺水問題。
面對這樣一個百年工程,粵海水務最關切的就是安全和質量管控問題。騰訊雲與粵海水務旗下科榮軟體公司一起,在工地上部署大量物聯網設備,使得管理者在辦公室或者手機上可以實時看到100多個工地的作業情況,加上了AI能力的攝像頭,可以對危險進行識別提醒,保障工人安全。
目前整個項目系統一共管理著6000多名建築工人,有1000多名管理人員每天基於系統展開工作,使用包括隱患排查、考核管理、原材料追蹤、建設看板等功能,保證工程有序安全進行,實現了工程優良率達到97%。動態數據顯示,通過這套系統的應用,整個項目工期預計可縮短19%,進行了最大程度的流程優化。
在供應鏈協同層面,李強分享了騰訊雲跟玲瓏輪胎的合作項目。過去,玲瓏輪胎的零售業務過度依賴於傳統的線下渠道,對終端市場真實需求把握不準,也無法針對用戶需求進行生產計劃調整,經常導致庫存積壓。
如今雙方以小程序為抓手,打通了廠家、經銷商、門店,最終觸達消費者,不僅提高了生產計劃的準確率,同時營銷大數據分析更加精準。平臺自上線以來,吸引了300家經銷商入駐,近30000家渠道夥伴使用,加盟店快速增長至20000家,即便在疫情期間,玲瓏輪胎也實現了銷量逆勢增長50%。
最後,李強總結道,實體經濟數位化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全行業有長跑的耐心和長期投入的信心,未來騰訊也將通過技術手段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加速數位技術與實體產業融合。
2021騰訊數字生態大會
正在直播
即刻點擊👇,雲上見!
文章來源:騰訊數字生態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