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中芯紹興項目順利通線投片;總投資80億元!長電科技籤約落戶紹興

2021-02-24 集微網

1.新火力!中芯紹興項目順利通線投片;

集微網消息(文/Oliver),11月16日,在中國(紹興)第二屆集成電路產業峰會上,中芯國際宣布,中芯紹興項目順利通線投片。

中芯紹興項目總投資58.8億元,是紹興集成電路小鎮全產業鏈發展的關鍵性項目,投入生產後可實現年產值45億元。該項目將建設一條集成電路8英寸晶片製造生產線和一條模組封裝生產線。

中芯國際紹興8英寸產線,規劃年產8英寸50萬片和20億顆晶片封裝生產線。主要產品包括MEMS、IGBT、MOSFET、RF等產品線。

該項目2019年3月完成廠房結構封頂, 6月19日,中芯紹興MEMS和功率器件晶片製造及封裝測試生產基地項目舉行了主體工程結頂儀式。

今年8月,中芯紹興項目完成首臺工藝設備的進場安裝,正式開啟投產前的準備階段。10月,中芯紹興完成了首批151臺(套)生產設備的搬入,明年3月將實現主要產品量產。此外,國際先進封裝基地項目也進入最後準備階段。(校對/Vivian)

2.總投資80億元!長電科技籤約落戶紹興,打造國內最先進封測基地;

集微網消息(文/圖圖)11月15日,紹興市舉行長電科技紹興項目籤約儀式。

據悉,此次長電科技紹興項目總投資達80億元,將以集成電路晶圓級先進位造技術的應用為目標,為晶片設計和製造提供晶圓級先進封裝產品。項目一期規劃總面積230畝,建成後可形成12英寸晶圓級先進封裝48萬片的年產能。二期規劃總面積150畝,以高端封裝產品為研發和建設方向,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先進封裝生產線。

據紹興日報報導,紹興市委副書記、市長盛閱春表示,長電科技紹興項目致力打造國內最先進的封裝測試基地,必將為紹興市打造大灣區先進位造基地、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力。

長電科技CEO鄭力指出,長電科技紹興項目將聚焦先進封裝領域,高質量、高起點完成前期建設工作,持續研發投入,儘快達標達產,將紹興項目打造成一流的先進封裝製造基地,構建本土先進集成電路製造產業鏈,帶動我國集成電路製造產業整體水平和競爭力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份,長電科技發布公告稱,擬將控股子公司星科金朋擁有的14項專有技術及其包含的586項專利評估作價,與股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紹興越城越芯數科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浙江省產業基金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在紹興設立合資公司,建立先進的集成電路封裝生產基地。合資公司註冊資本為人民幣50億元。

據披露,合資公司擬定名稱為長電集成電路(紹興)有限公司,擬定經營範圍包括半導體集成電路和系統集成的技術開發、測試和生產製造;半導體集成電路和系統集成的技術轉讓,技術服務及產品銷售服務。(校對/諾離)

3.復旦科學家發明仿生纖維傳感器 可實時、準確監測人體健康

新華社上海11月16日電 復旦大學科學家研發一種可注射的纖維狀生物傳感器,植入後該傳感器就像毛髮一般附在皮膚表面,纖細柔軟並可以實現對體內多種化學物質的長期、實時監測。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個人生理信息的實時監測及其帶來的個體化醫療受到關注。電化學生物傳感器是一類可以將化學信號轉化成電信號的裝置,可用於監測特定化學物質,在可穿戴醫療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

據介紹,現有的可植入式傳感器因其材料本身模量大,存在剛性器件和柔軟組織間的重複機械損傷問題。此外,基於二維平面結構設計的植入式器件很難實現微創植入,導致難以和組織形成穩定界面,無法實現長期準確監測,從而影響到信號採集和生物安全。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彭慧勝、副教授孫雪梅,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俞洪波,航空航天系教授徐凡等多學科團隊另闢蹊徑,通過仿生肌肉結構的方法,設計了具有多級螺旋結構的纖維狀電化學傳感器。力學模擬和納米壓痕實驗證明,碳納米管纖維相對傳統的植入材料(金絲、聚二甲基矽氧烷等)具有更低的彎曲內應力,且其抗彎剛度相對於其他傳統植入材料更接近柔軟的組織。同時,團隊利用與纖維一維結構相適應的注射方法,將纖維狀傳感器準確植入至目標區域,纖維在體外的形態類似於動物毛髮貼附在皮膚表面。

隨後的細胞實驗及組織切片表明,纖維狀傳感器在注射後沒有使動物產生炎症反應和疤痕,且與周圍組織結合良好,纖維傳感器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整合性。

據介紹,這項工作在生物電子學領域發展出一個全新方向,通過集成電路、藍牙和相應軟體,纖維狀生物傳感器可遠程對生理數據進行實時採集,且器件可在血管中穩定工作長達4周。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