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肺部和腦部都被吃空!體內寄生5000條寄生蟲!」闢謠君看到這篇微信文章後嚇了一跳,各種寄生蟲張牙舞爪的樣子,想想都頭皮發麻。秉持著吐槽有理的原則,闢謠君仔細閱讀了一遍原文,發現文章誘導性地讓人們覺得小龍蝦、福壽螺等基本都含有寄生蟲,而且此類寄生蟲的致病性強大無比,吃不熟的魚蝦螺的你們就坐等肺被吃空吧!對此,在生魚片的美味中不能自拔的闢謠君內心是崩潰的,如果全熟?那我吃的意義何在啊!為了讓廣大吃貨安全用餐,闢謠君這就寄生蟲感染來做一些簡單的分析。
「福壽螺」體內的「寄生蟲」為廣州管圓線蟲,謠言文中提到:一隻福壽螺藏有6000條廣州管圓線蟲。這麼龐大的數字無疑加大了我們感染的概率。但是,這種可能性有多少呢?
2007年,在廣州及其周邊地區「福壽螺」體內「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的現狀調查中顯示,每隻感染陽性螺體內的蟲數為40~140條,其中還包括了1-3期幼蟲,而具有感染性的僅為3期幼蟲,「福壽螺」的致病力進一步被削弱。而且隨著監控力度的加強,近年來這個數字會有所下降。
那麼「福壽螺」感染寄生蟲的概率有多少?我們以2013-2014年大理市「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狀況監測結果為例, 2013年採集的3481隻「福壽螺」中有34隻檢出「廣州管圓線蟲」幼蟲,平均感染率為0.98%;2014年採集的4475隻中檢出58隻,感染率為1.3%。
除此之外,並不是每隻"福壽螺"都會被送上我們的餐桌,寄生蟲進入我們的體內又多了這關鍵一環。不過我們也不可過於掉以輕心,只要有一條漏網之魚,人類還是很有可能受到蟲子的威脅:此次調查中就發現了患者15人,均有螺類食入史。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福壽螺」幾乎不可能藏著數量如此巨大的寄生蟲。其次,「福壽螺」感染寄生蟲的概率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高。我們不必對各種寄生蟲事件膽顫心驚,但食用煮熟的螺類還是很有必要的。
吃了不熟的螃蟹或小龍蝦就會造成肺吸蟲病?
答案:不對
吃了不熟的螃蟹或小龍蝦確實有可能感染寄生蟲,但是感染寄生蟲是不是就等於肺吸蟲病呢?當然不是!
大多數情況下,人體感染寄生蟲後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和體徵,我們稱這些感染者為帶蟲者。有明顯臨床症狀的寄生蟲感染者,我們才稱之患有寄生蟲病。因此把「肺吸蟲感染」等同於「肺吸蟲病」原則上就是有問題的。
那什麼情況下最容易得肺吸蟲病呢?肺吸蟲對人體的致病性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蟲株的致病力,寄生的環境和宿主的免疫狀態等。只有多方面因素均適宜,才有可能造成肺吸蟲病。
所以作為蟲子,只有一路打怪升級,步步進階才能最終在宿主體內繁衍生息。就算取得了暫住證,只要宿主有所察覺,隨意來一劑殺蟲藥,就是滅頂之災。所以,想安靜的做一隻寄生蟲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生魚片,作為很多人的最愛,也作為一種廣泛的中間宿主,它除了肝吸蟲,還可能寄生著顎口線蟲,肺吸蟲等。說不定,它們的寶寶就在你不知不覺中,在你的身體裡慢慢長大了呢。
有的小夥伴可能會有疑問,生活在高鹽環境中的海魚也會感染寄生蟲嗎?答案是肯定的。此中尤其以「異尖線蟲」為甚,我們在各大海域都能發現他們的蹤跡。人體雖然並非它們的最佳寄生環境,但它們仍可以對人體造成傷害。
除此之外,我們平時食用的螺類,蝦類,肉類食品都是各種寄生蟲的愛巢,即使感染率不高,食用量也不要太大哦。除了生魚片外,生滾粥中的肉片,燒烤等,只要溫度不夠高,都有可能有寄生蟲的寄存。調料並不具有殺死海魚中「異尖線蟲"的能力,高溫烹調或低溫處理才是殺蟲的有效手段。
吃貨們如果實在想一飽口福,最好選擇正規來源的用餐地和經低溫處理過的魚肉。假如食用後有任何不適,請及時就醫。畢竟,有群小動物在你體內築巢打洞不是什麼好的感受。
近年來食品安全領域的謠言泛濫,其中有一類就是「注膠」謠言。從蛤蜊、螃蟹,到麵條、皮皮蝦,直至楊梅,輪番「躺槍」。而上海闢謠平臺調查求證的結果顯示,這些統統都是謠言。這一現象不由讓人懷疑,是不是出現了一種傳染病叫「注膠臆想症」?
好吧,我們來盤點一下近年來那些被「注膠」謠言傷害的水產品——
今年4月下旬,網上出現了一條「注膠蝦」的視頻,這次中招的是皮皮蝦。視頻中,一名女子從每隻皮皮蝦背部拆出一條比較硬的、紅棕色的東西,認為這是黑心商人給蝦注的「膠」。視頻被熱傳,但很快就有網友指出,這個紅棕色物質並不是膠,而是母皮皮蝦的蝦籽,也就是蝦黃。
在盛產皮皮蝦的山東青島,當地媒體第一時間作出澄清:視頻中皮皮蝦體內所謂的「膠」,就是母皮皮蝦尚未成熟的蝦籽。皮皮蝦的繁殖期為4-9月,盛期在5-7月,目前正是皮皮蝦準備結籽的時候,所以皮皮蝦身體裡會有黃色尚未成熟的蝦籽。這些蝦籽煮熟之後就會凝固,味道非常鮮美。因此,不少懂行的食客在購買的時候會特意叮囑商家「多挑點母的」。
在海鮮市場上,有籽的皮皮蝦的價格會相對貴一些。對於注膠的說法,一位水產經營戶告訴記者:活的皮皮蝦注了膠就會死,而死蝦的價格非常便宜,甚至賣不出去,這樣做肯定得不償失。
今年年初,螃蟹率先被「黑」。網傳「螃蟹被注入膠水」的視頻中,一名帶有台州溫嶺口音的男子將煮熟的螃蟹掰開展示,除了蟹肉,體內全是捏都捏不爛的白色透明膠狀物。於是他告誡網友,這些都是黑心商家打進去的膠,吃不得,建議大家不要購買螃蟹。
2月初,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區消保委進行了一次「螃蟹注膠和注水」的比較實驗。實驗人員從市場上隨機挑選三隻公河蟹和三隻母河蟹,分別稱重並記錄,按照公母將蟹分別標識為A組、B組、C組。隨後,分別給A組河蟹和B組河蟹注射3毫升的蒸餾水和明膠溶液,C組河蟹則作為參照物。實驗結果顯示,不到1分鐘,被注射明膠的B組河蟹便開始產生不良反應。10分鐘左右,被注射明膠的母蟹死亡,公蟹也出現了瀕死狀態。同樣是10分鐘左右,被注射過蒸餾水的A組公蟹和母蟹也呈瀕死狀態。實驗證明:給螃蟹注膠或者注水,反而會造成螃蟹死亡。活蟹一旦變成死蟹,價格自然是一落千丈。所以,商家不可能去給螃蟹注射明膠,這樣只會得不償失。
去年7月19日,有山東煙臺市民反映在蛤蜊裡發現明膠類物體。他用筷子從蛤蜊裡挑出了一條半透明物體,他認為這是商販給蛤蜊注射了明膠,「嚇死人了,海鮮還能不能吃了,裡面都是明膠……」還有市民反映:「上周買的現成的蛤蜊肉,也是這樣子,我也沒敢吃,不知道是啥東西!」
經專家解釋,蛤蜊中揪出的白色長條並不是明膠,而是蛤蜊、牡蠣等軟體動物的一個消化器官晶杆。專家還說,晶杆是軟體動物消化管中的半透明膠樣棒狀體,是貝類獨有的一種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它的作用是分泌消化酶,幫助消化。除了蛤蜊外,海螺、蟶子、牡蠣等貝類內均有晶杆,是無毒可食用的正常組織。有的晶杆體易溶,如牡蠣,從水中將牡蠣取出後,晶杆會自行消失;有的堅實難溶,就如市民從蛤蜊體內挑出的半透明物體。
本文整理自【闢謠特工隊,作者:雷青青】、【上海網絡闢謠,作者:卜曼玲 鄭子愚】。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wx@fishfirs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