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創商業火爆流行的三要素:情懷、用心和生活美學

2021-02-28 巔峰智業

作者:鄒毅 領易投資 總經理

吳曉波寫的日本馬桶文章在朋友圈瘋傳;央視滾動播放著《大國工匠》的記錄片;亞馬遜網上書店裡最熱銷的圖書是《工匠精神》、《摩託車修理店未來工作哲學》、《褚橙你也學不會》、《工業化4.0》…

上述種種都預示著一個大趨勢:中國即將迎來品質消費的時代。

經濟學家們告訴我們,中國宏觀經濟發展要想順利降速換擋,脫離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只有10%的成功可能性。因此,必須向發達地區尋求良藥。

從而,我們來看臺灣。


我承認,內心裡非常喜歡臺灣。

記得馮侖在談到對臺灣的感覺最為恰到好處,他寫道:

我看臺灣的感覺,就是一個教養很好的中年婦女,你慢慢品、慢慢看,發現她的優點、責任、家庭,慢慢地看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所以我到臺灣覺得沒有壓力,很親切。她的端莊,不是張牙舞爪,是什麼事情都比較有次序、有規矩,她的嫻熟、優雅,不是給別人看的,是內心的一種狀態。

於是,以馮侖為代表的中國一批房地產企業家們,在房地產逐步陷入困境的白銀時代裡,前赴後繼來到臺灣,去向臺灣求學取經。

結果一夜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臺灣的商業業態已經風靡。如今,在中國很多爆品商業項目裡,都能看到臺灣美食、臺灣咖啡館、臺灣動漫、臺灣文創零售。他們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氣的保證。

臺灣憑什麼,值得我們全力以赴的去學習?我們應該學什麼?

下面我們看看臺灣商業成功的背景環境。

一、文創商業是臺灣經濟轉型的產物

我們看臺灣,最需要體驗的是臺灣的商業精神。那就是堅守、忍耐、全力以赴、兢兢業業。之前中國的經濟發展節奏太快,人心浮躁,價值觀迷失,可當我們慢下來、靜下來的時候,就應該反觀自己,尋找內心的需要。

追溯臺灣文創產業的源頭,也是來自於臺灣經濟的轉型。在臺灣經過上世紀70~80年代亞洲四小龍時期高速發展之後,高科技代工產業開始轉向衰落,臺灣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於是,直到2002年,臺灣行政院發布《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整體經濟發展計劃,其核心就是對公民進行美學啟蒙與教育,在整個社會孕育對文化美學消費的審美土壤,只有在大環境不斷成熟的前提下,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才能正式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2009臺灣當局有提出《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執行時間為2009~2013年,主要目標是以臺灣省為基地,拓展華文市場,進軍國際,將臺灣打造成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匯流中心。

經過10來年的發展,臺灣文創產業形成了五大支柱:1、動漫創意;2、精緻農業創意;3、新媒體產業創意;4、現代陶瓷業創意;5、產品設計創意等幾大類。

臺灣《遠見》雜誌曾對文化創意產業做過問卷調查,當問到臺灣的文創產業中哪個最有潛力壯大並走向世界,35.6%的民眾選擇了創意生活產業,排名第一。

四、我們應該學習什麼?臺灣文創產業的代表作品解讀

美國零售業大師P.G託馬斯將現代人類的消費行為可以劃為兩個大類:一類是理性消費,另一類是情感消費。理性消費需要快速、便捷、實惠,而情感消費則需要打動人們的內心。

從整體上看,臺灣文創產業繁榮的背後是對情感的營銷。

學習臺灣的文創創業,不僅是觀察文創業的表面繁華,更重要的是理解是臺灣怎樣創造整個文創產業的價值鏈。只有理解透這裡的人文地理、政策舉措、產品研發、生產製作、消費市場特徵等全價值鏈後,我們才能在本地因地制宜地打造出最適合本地化的文創商業項目。

因此,我們將臺灣的文創商業代表作品從文創產業園、文創零售、特色民宿、書店、跨界美食、動漫展示設施等多個品類,進行梳理。其實,每個細分的業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產業升級和聚變,一個個精彩的文創項目也就因此呈現出來。

1、文化創意產業園——臺灣文創的孵化器

以華山文創園和松山文創園為代表的特色園區,集合了臺灣多種文創業態為一體,成為臺灣目前最重要的文創產業孵化器。

這兩個由衰敗的廠房經過騰籠換鳥式的改造,搭建成的新型文創產業園,承載了臺灣文創產業太多的光榮與夢想,已然成為臺灣文創產業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

如今我們看到各地正在興起一波工業改造熱潮,其最早的根源就來自臺灣。

咖啡館、畫廊、餐廳、酒吧、生活美術店鋪等這些全新的商業業態的植入,引起了市民的廣泛情感共鳴,給改造後的廠房空間裡煥發出勃然生機。

2、生活美術商品零售——臺灣創客的大本營

崇尚「生活美學」,進行「臺灣生活工藝運動」,是臺灣重新塑造新零售業的根本動機。在內地進入萬眾創新的時代,我們更要學習臺灣將文創產業做強的根本動力。這裡提倡一種親力親為、全心投入的工作精神與生活態度,以及注重每個環節的過程,追求盡善盡美的境界,以此生活態度為出發點,進行一場從「人心」開始的革命。這裡就是創客的搖籃。

因此我們看到各類創意零售店鋪,還包括法藍瓷、琉璃工坊這樣的品牌商店,都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用時尚、新穎的形式進行體現。



(臺灣典型生活美學零售店鋪)

3、臺灣美食——締造真正的生活家

民以食為天。臺灣這樣一個傳統文化濃鬱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對美食的尊重。從李安拍的著名臺灣電影《飲食男女》,再到臺北著名的士林夜市,臺灣美食早已風靡大陸。每一個特色餐飲店鋪都能構成客流的發動機和引爆點。

其實,真正的優秀的臺灣餐飲店,其對餐飲的理解已經上升到工藝美學層面,即講究美食的營養口味,又講究美食空間的儀式感的塑造。

因此,我們看到食養山房這類特色的美食家禪院,通過其獨特的美食製作程序和儀式空間的營造,吸引了大批食客進行膜拜式的體驗。

同時臺北的著名連鎖餐飲品牌鼎泰豐,其將美食工藝展示給外界的同時,也用純正的口味徵服了世界範圍內的消費者,成為米其林餐廳的重要代表品牌。


4、臺灣咖啡館,都市青年的心靈棲息地

咖啡館在臺灣,與其說是一個休閒平臺,更不如說是一種青年群體的心靈棲息地。許多臺北青年最大的夢想,就是開一個特色咖啡館。在一個有書店、有美味咖啡、精品美食的咖啡館裡體驗現代時尚生活的樂趣,會客訪友,孕育出獨有的精緻脫俗的咖啡館文化。。

這些咖啡館已是臺灣文創商業裡最普遍、也最有吸引力的一個業態。


5、動漫與場所營造結合——勵志、走心

日治時期的臺灣因為深受過日本文化影響,因此對動漫這類文化也是臺灣文創產業裡最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去到臺灣,我們會欣喜地發現,這裡與大陸最大的不同就是各個商業角落裡流淌的動漫的基因。

動漫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形式,當人們的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吉米式的勵志的、有情懷、充滿人生感悟的動漫作品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那種發在內心的情感共鳴自然油然而生,從而為臺灣社會平添了濃濃的人情味。


(宜蘭吉米主題廣場)

(華山文創園主題展覽)

6、臺灣農業及民宿——帶我們體會時尚、創意與鄉愁

精品農業是臺灣具備世界水平的產業門類。臺大的農業系與其醫學系一樣,都是臺灣傲視世界的頭牌學科。臺灣最具創意的還不是將農業做成褚橙這樣的精細產業化的模式,而是將農業產業與旅遊產業有效結合,發動民眾創新的力量,將農場改造成親心可人的家庭親子旅遊目的地,從而形成疊加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不同於傳統酒店,臺灣的民宿因親民、評價,獲得大眾市場的喜愛。在旺季,幾千家民宿酒店全部訂滿。因此,特色民宿產業的發達也構成了臺灣文創產業的一個重要特色。

以地方特色來說,像宜蘭的民宿強調田園鄉村主題,墾丁則以南洋異國休閒風為主題,花東民宿強調原住民文化的奔放與山海相遇的激情,臺北九份的民宿以礦山小鎮懷舊為主題,澎湖民宿以離島度假、水上娛樂為特色,苗慄縣南莊鄉的民宿則散發著濃鬱的客家風情。

以主人的旨趣來說,有異國風情主題、家庭溫馨主題、懷舊復古主題、原住民風情主題、田園鄉村主題、人文藝術主題等等。每個優質的民宿主人都是「品味生活家」,奉行「小而美」的經營哲學。


(臺灣墾丁民宿)


7、誠品書店——臺灣一代文創人的領頭羊

誠品書店之於臺灣,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代表。這裡有大量的書籍、有生活零售產品、有餐廳、有咖啡館,文化生活的一切都是誠品的。這個堅守20年才逐步做強的品牌,背後的本質是堅守人文理想的情懷。如今以書店為核心的全新一代文創商業購物中心已經成為內地頻繁效仿的經典模式。



8、表演類文創——將傳統人文藝術融入現代時尚

文化的最高形式是藝術。大眾的生活中,還需要藝術的點綴。臺灣的藝術表演市場同樣發達。我們可以看到臺灣知名作家白先勇製作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讓崑曲這個走進博物館的傳統藝術吸引了大批時尚青年;林懷民的雲門舞集以西方現代舞蹈為基礎,融合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如書法、寫意等形式,開創了一個世界舞蹈新美學; 陳美娥的漢唐樂府將南音與梨園歌舞相結合,創造了一個1000 多年前的南音的現代神話。


綜上所述,臺灣的文創產業覆蓋了吃、住、遊、購、娛、休閒體驗等多個門類,已經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體系,從而具備了豐饒的創新創意的土壤。

中國當前消費市場即將進入到品質消費、情感消費的當下,儘快學習臺灣的文創產業操作經驗,用體驗感去營造實體商業的吸引力,已經是全行業的頭號課題。

寶島臺灣,這個已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發達經濟體,有太多的經驗需要我們去學習。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房地產觀察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解讀 臺灣文創商業火爆流行的三要素:情懷、用心及生活美學
    因此,我們將臺灣的文創商業代表作品從文創產業園、文創零售、特色民宿、書店、跨界美食、動漫展示設施等多個品類,進行梳理。其實,每個細分的業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產業升級和聚變,一個個精彩的文創項目也就因此呈現出來。
  • 臺灣文創最美三要素:情懷、用心和生活美學
    臺灣文創最美三要素:情懷、用心和生活美學
  • 臺灣文創為什麼這麼火?三要素:情懷、用心和生活美學
    臺灣憑什麼,值得我們全力以赴的去學習?1、文化創意產業園——臺灣文創的孵化器以華山文創園和松山文創園為代表的特色園區,集合了臺灣多種文創業態為一體,成為臺灣目前最重要的文創產業孵化器。這兩個由衰敗的廠房經過騰籠換鳥式的改造,搭建成的新型文創產業園,承載了臺灣文創產業太多的光榮與夢想,已然成為臺灣文創產業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如今我們看到各地正在興起一波工業改造熱潮,其最早的根源就來自臺灣。咖啡館、畫廊、餐廳、酒吧、生活美術店鋪等這些全新的商業業態的植入,引起了市民的廣泛情感共鳴,給改造後的廠房空間裡煥發出勃然生機。
  • 臺灣文創產業發展模式解讀
    在淡水老街藝人的淺吟低唱裡,尋覓歷史遺韻;在漢聲巷的朗朗書聲裡,堅守傳統精華;在不打烊的誠品書店,翻閱繁華都市日益稀缺的人文情懷。臺灣文創發展的根本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傳承和創新。臺灣一直堅持沿用繁體字,如此強調傳統文化的行為,無疑是一種文化堅守和傳承的體現。
  • 文創「入侵」傳統商業,激發商業地產新模式!
    個性創意時代已經開啟,人們的消費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體驗和紀念。文創商業用情懷打動消費者,用設計吸引消費者,用品質留住消費者,同時根植本地文化。文化創意元素「入侵」傳統商業,「新型」商業業態崛起傳統行業引入文化要素、文化作品、文化工具和文化運作方式,實現自身產品形態、服務品質、消費體驗、品牌內涵的變革,成為富有文化特徵的行業。文化行業發展過程中與傳統產業實現跨界融合,也能夠提高傳統行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
  • 臺灣商業零售這樣做!
    下面我們看看臺灣商業成功的背景環境。1文創商業是臺灣經濟轉型的產物我們看臺灣,最需要體驗的是臺灣的商業精神。那就是堅守、忍耐、全力以赴、兢兢業業。之前中國的經濟發展節奏太快,人心浮躁,價值觀迷失,可當我們慢下來、靜下來的時候,就應該反觀自己,尋找內心的需要。追溯臺灣文創產業的源頭,也是來自於臺灣經濟的轉型。
  • 臺灣商業憑什麼值得學習?學什麼?
    於是,以馮侖為代表的中國一批房地產企業家們,在房地產逐步陷入困境的白銀時代裡,前赴後繼來到臺灣,去向臺灣求學取經。結果一夜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臺灣的商業業態已經風靡。如今,在中國很多爆品商業項目裡,都能看到臺灣美食、臺灣咖啡館、臺灣動漫、臺灣文創零售。他們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氣的保證。臺灣憑什麼,值得我們全力以赴的去學習?
  • 臺灣商業為什麼開滿了各大商圈?背後都做了什麼?
    因此,我們將臺灣的文創商業代表作品從文創產業園、文創零售、特色民宿、書店、跨界美食、動漫展示設施等多個品類,進行梳理。其實,每個細分的業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產業升級和聚變,一個個精彩的文創項目也就因此呈現出來。
  • 如何因地制宜打造文創商業項目?
    臺灣《遠見》雜誌曾對文化創意產業做過問卷調查,當問到臺灣的文創產業中哪個最有潛力壯大並走向世界,35.6%的民眾選擇了創意生活產業,排名第一。從整體上看,臺灣文創產業繁榮的背後是對情感的營銷。學習臺灣的文創創業,不僅是觀察文創業的表面繁華,更重要的是理解是臺灣怎樣創造整個文創產業的價值鏈。
  • 「文創」視野下的臺灣工藝產業:政策推動和發展經驗
    文創一期(2002―2007),臺灣工藝研究所的主要工作是盤整工藝產業現有資源,活絡工藝產業環境,設定工藝輔導措施,以「工藝文化園區整建計劃」、「地方工藝文化發展計劃」、「生活工藝推廣計劃」三大面向鋪陳,並透過工藝成就獎競賽、臺灣工藝設計競賽、「臺灣工藝之家」評選、臺灣工藝生活美學運動等形式,深化生活工藝的理念,推動臺灣工藝的國際文化交流,全面整備臺灣工藝產業向「
  • 從文具到文創行業,體驗文創生活!
    可以將這類的體驗店,定位為「全品類一站式」零售直營旗艦大店,針對學生和年輕消費者,並為他們提供文具、禮品、飾品及生活用品等產品。同時,這也是貝發的孵化基地和試驗田。以往,實體店的作用是把商品「推」給購物的消費者。
  • 機械魔方膠囊詩集,讓生活充滿儀式感,揭開文創日曆年年火爆的神秘...
    從傳統的出版物到新穎的文創產品,從裝幀精美的紙質日曆到個性十足的機械日曆、魔方日曆、膠囊日曆,各大品牌紛紛發力,在實體店和電商平臺持續刷新銷量排行榜。高顏值、重設計、多功能的各式新奇日曆折射出人們文化消費需求的變化與發展,年年火爆的文創日曆究竟為何如此吸引人?文創日曆究竟又能「走」多遠?楚天都市報記者深入市場,採訪相關人士一探究竟。
  • 品牌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憑什麼值得學習?我們應該學什麼?
    於是,以馮侖為代表的中國一批房地產企業家們,在房地產逐步陷入困境的白銀時代裡,前赴後繼來到臺灣,去向臺灣求學取經。結果一夜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臺灣的商業業態已經風靡。如今,在中國很多爆品商業項目裡,都能看到臺灣美食、臺灣咖啡館、臺灣動漫、臺灣文創零售。他們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氣的保證。
  • 轉載:打造體驗式商業,怎能少得了這些品牌!丨文創品牌榜TOP50
    2016年度文創品牌TOP50趨勢分析 榜單數據核心結論點在年度文創品牌TOP50中,關注度較高的前三業態仍為書店、DIY製作坊和創意產品,但上榜數量均有小幅下降❺創新引領標杆臺灣文創品牌已成為眾多內地品牌的風向標,其經營模式以及創新方式正不斷促進內地文創產業的發展。
  • 鄉村文創八大商業模式(中)| 紫色夢想與妖怪傳說
    上一期我們以臺灣掌生穀粒、日本越後妻為例解析了文創商品與藝術表演兩種鄉村文創的商業模式。▼ 戳圖閱讀《鄉村文創八大商業模式(上)| 喚醒記憶裡的鄉味》本期奇創將通過臺灣薰衣草森林、妖怪村和米社區木屐館三個案例來詳解創意農業類、IP形象類與DIY工坊類三種商業模式。
  • 文藝青年快看過來,這是一份臺灣文創之旅的最新攻略
    這就是臺灣近幾年興起的接地氣、聚人氣的「文創聚落」。臺灣文博會強調「城市即展場、展場即生活」,今年更串聯三大主題場館與周邊分散的獨立文創商家,共計250家生活方式與設計店鋪納入其中。每一棟豐富的內容配合大稻埕獨特的三進式街屋形式,讓人在逛時一進一進地發掘驚喜。
  • 回顧|李永萍:文創與社造——臺灣城市轉型升級之道
    推動地方發展,真正的關鍵點一開始不是硬體,而是人,要從當地小店商的教育、轉型著手。也許大陸經歷經濟快速發展以後,原住民已經搬走了,現在是新的一批人,這都沒關係。當你考慮公共利益最大化,就會知道誰是你要關切的人,就是原來在這裡的人。
  • 誠品、微熱山丘、小日子......和我門在旅行中探索臺灣的精品創意
    圍繞「創意與商業」、「文創IP與設計思考」、「新消費形態」,透過深度人文體驗、國際創意人授課、品牌參訪與經營者交流等方式,讓你深入感受為什麼臺灣能形成強大的創意穩定性,和應對當前新消費形態的思考與最新實踐經驗。讓我們在臺灣換一個視角思考我們自身的商業創新可能,並把創意力量帶回我們自己的領域,激活創新!
  • 博鰲文創論壇Day3:行業脫單,共振未來!
    沒有文化的生活生活是無趣的。科技是解決物質世界的問題,文創是解決精神世界的問題。「文創+」是以文化創意為核心元素和驅動力的發展模式,以文化創意整合各種生產要素,實現「樂經濟」。2020年三月三是海南黎苗傳統節日,將舉辦非遺文創大賽和鄉村振興產業峰會,我們將在全國徵集作品挑選融合海南黎苗文化的地方特色非遺作品。
  • 實體商業需不需要打造IP?
    為尋求創新和突破,文創業態越來越受到市場重視。臺灣文創產業起步較早,而且發展速度快,目前已經打造了一批優質的文創IP,如誠品書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桃米生態村等。反觀內地,這兩年,人們最熟知的文創IP就屬故宮了,「故宮淘寶」像開掛了一樣,火爆異常,推出的各種文創產品深受90後、00後等年輕群體的喜愛,這也讓許多文化看到了作為授權方更多的可能性。據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產業增加值為6975億元,增速達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