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微信公眾號「牛小切士兵的餐桌」,更多精彩內容。
義大利麵有多少種?據說達成百上千,形狀不同,如蝴蝶結面、螺旋面等;顏色各異,如黑色的領結面、紅色的意式扁平面、黃色的撒丁島螺紋貝殼面等;有手工現制的,也有乾麵,如手工長意面中的義大利細寬面、手工通心粉中的馬克龍其尼面、長乾麵中的義大利細麵條等,簡直不要太豐富,筆者想,就算是頂尖的義大利麵廚師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義大利麵吃個遍吧。本文的主角為已經普及的Spaghetti,即義大利細(直)麵條,乾麵,實心,直徑為2毫米上下。通常由青銅模具壓制而成,表面很粗糙,能很好的吸附醬汁,所以適於和水分較多的醬汁搭配食用。
▲ 不同形狀的義大利麵。
▲ 不同顏色的義大利麵。
▲ 本文的主角:spaghetti,義大利細麵條,實心,直徑2毫米上下。
義大利麵為什麼好吃?其秘訣在於與之搭配的醬汁,義大利麵經常使用番茄作為製作醬汁的主食材,那不勒斯是義大利盛產番茄的地區,故而以番茄做醬汁的意面通常稱為「那不勒斯風味意面」。提到這個用番茄製成的醬汁,在我們看來幾乎都統稱為番茄醬,其實人家是有嚴格區分的,在進入正題之前,筆者先簡單介紹一下最常見的三種番茄醬的區別。
首先是tomato paste,筆者認為譯成番茄膏比較合適,番茄膏屬於純番茄製成,無鹽,無添加劑,質地綿密,濃度特別高,裝在罐頭裡是倒不出來的,需要靠勺子挖出來,煮醬汁的時候用一點點就能釋放出番茄的味道;其次是tomato ketchup,這種讀者們應該相當熟悉,就是我們上麥當勞或肯德基吃薯條、漢堡配的番茄醬,濃度次於番茄膏,獨立於菜餚之外,味道比較重,所以裡面會添加防腐劑;最後一種是tomato sauce,筆者暫且譯為番茄沙司吧,濃度比ketchup更稀,不能直接食用,主要用來熱著吃、澆在其他食物上面或拌著吃,一般少鹽或無鹽,添加劑相對較少。
▲ 由上到下分別是番茄膏、番茄醬和番茄沙司。注意它們的濃稠度。
美軍口糧中也有意面(Spaghetti),但筆者了解到此意面並非正宗的義大利料理,是為了迎合美國人口味誕生的「美國料理」。
「美國料理」的意面據說來自於博洛尼亞肉醬意面,將之變成美式意面的是義大利裔廚師Hector Boyardee(原名Ettore Boiardi)。他於1914年移民美國,1927年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開了一家餐廳,開業後,他推出的義大利麵尤為受到好評,特別是番茄味的spaghetti最為暢銷,因為Boyardee為了迎合美國人的口味,對博洛尼亞肉醬做了改變,而且還在面上放上肉丸子,即spaghetti&meatballs。1938年,Boyardee搬到賓夕法尼亞州的米爾頓,他在此開廠生產意面和肉醬罐頭,他使用當地食材從而控制了成本,並將產品冠以「chef Boyardee」之名,推上全國連鎖超市的貨架,獲得了巨大成功,在1941年之前,他的產品在全美都有售賣。在1944年,他的spaghetti罐頭被美國軍方正式列入C口糧,獲得了大兵們的青睞。戰後,Boyardee的公司被另一家大企業收購,但「chef Boyardee」品牌的spaghetti罐頭至今仍在生產銷售。
▲ Boyardee和他的番茄味spaghetti。
▲ Boyardee生產的spaghetti&meatballs。
▲ 美軍在二戰使用的C口糧。每天配給大兵6個罐頭,其中三個裝有餅乾、糖果和飲料等,其餘的都是肉類料理。1944年Boyardee生產的肉醬spaghetti罐頭加入C口糧名單。
日式那不勒斯風味意面來自美軍口糧的spaghetti嗎?
在日本,有一道倍受日本民眾喜愛的麵食「Spaghetti Napolitan(スパゲッティ·ナポリタン)」,中文譯為「那不勒斯風味意面」,簡稱「那不勒斯意面」。然而,許多日本人以為這是一道傳統義大利麵,他們不知道的是義大利本土並沒有此意面(有名字類似的Spaghetti alla napoletana)。在日本國內普遍認為其誕生和普及來自美軍口糧中的spaghetti。
關於日式那不勒斯意面的誕生,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二戰結束後的1952年,橫濱一家名為New Grand的酒店的第二代廚師長入江茂忠首創。最近又有一種更流行的說法,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一家名為「Center Grill」的西餐廳在橫濱開業,從其開業當天就為顧客推出那不勒斯意面這道料理。如果仔細研究義大利麵料理在日本的歷史,會發現早在戰前,日本就已存在名為「Spaghetti Napolitaine」和「Spaghetti Italian」兩種用番茄做醬汁的義大利麵料理,因而,說日式那不勒斯意面誕生於上述兩家餐廳的說法並不準確。但可以肯定的是,New Grand最早在菜單中採用「Napolitan」一詞,而且入江茂忠廚師長也確實做出這道料理,由此推斷,第一種說法如此廣泛不無道理。直到現在,New Grand酒店仍在推出此料理。但是,在此需要明確,New Grand推出的「Napolitan」並非日本民眾口中的「Napolitan」。首先,前者的「Napolitan」,只是將Spaghetti煮熟並不下鍋再炒,其次醬汁不使用番茄醬(tomato ketchup),而是用生切番茄或番茄膏(tomato paste),加上橄欖油炒制洋蔥、大蒜、月桂葉製成;最後,不使用彩椒。後者則與之相反。第二種說法之所以流行的原因在於,Center Grill在開業之初推出的「Napolitan」就是日本民眾所熟悉的使用番茄醬(tomato ketchup)作醬汁的那不勒斯意面,但這也不足以證明「Napolitan」誕生於此,根據Center Grill開業時的菜單來看,他們將這道那不勒斯意面寫為「Spaghetti Italian」,過了一段時期之後才更改為「Napolitan」。
▲ New Grand酒店與它推出的高階版日式那不勒斯意面。
▲ Center Grill與它推出的大眾版日式那不勒斯意面。
在戰前,番茄、義大利麵對於日本普通民眾來說都是奢侈品,只有富豪顯貴才能享受,但到戰後,隨著美軍進駐日本,美軍口糧中的Spaghetti和番茄醬(tomato ketchup)也傳入日本並傳播開來,為大眾所知。當時的New Grand酒店就是駐日盟軍司令部指定的軍官住宿地點之一,酒店廚房的工作人員自然而然地接觸到美軍帶來的口糧。看到美軍將Spaghetti煮熟後,用番茄醬(tomato ketchup)和鹽胡椒攪拌的吃法後,入江茂忠廚師長冒出了對其加以改進的想法,使之成為更有營養和更符合日本人口味的料理。在此我們可以視之為小眾高階版的「Napolitan」。至於大眾版的「Napolitan」出於何人之手筆者沒有相關資料,不敢妄下論斷,總而言之,「Napolitan」從橫濱等地向全日本普及,美國駐軍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New Grand酒店的第二代廚師長入江茂忠,傳說中的日式那不勒斯意面創始人。
▲ 雖然現在的日本有各種各樣的日式Spaghetti和正宗的Spaghetti,但Napolitan仍有超高的人氣。在各種便利店和超市均有更方便食用的Napolitan。
通過二戰,口糧中的spaghetti普及到一般大眾,到了戰後,spaghetti仍然出現在野戰口糧的名單之中,根據不同的用途以各種製法製作包裝。
▲ 美軍倉庫中堆積著大量軍用食品。畫面中印有」SANTA LUCIA「的箱子裡裝的是比spaghetti直徑更小的spaghettini(直徑1.6毫米)。
A、MCI(Meal Combat Individual)——「新C口糧」
二戰期間美軍大量使用的C口糧在戰後被MCI代替。MCI一改以往一箱三餐的規定,換為一箱一餐,「M」即為一餐之意。MCI的菜譜有12種,其中也包括肉醬spaghetti。在包裝spaghetti的外包裝上單單只以「sauce」表示,其意即指「meat sauce」(肉醬)。為了方便用勺子食用,口糧中的spaghetti事前已切得細碎。
▲ MCI裝在16*13*8釐米的紙箱中。一罐肉醬spaghetti淨重12昂司(373克)。
B、MRE(Meal Ready-to-Eat)
MRE取代MCI之時,只有12種菜譜,1988年,菜譜中加入了肉醬spaghetti,之後一直保留。最初,肉醬意面的菜譜編號為「5」,1997年菜譜增加20種以後,編號遂改為「20」。與肉醬spaghetti一起捆包的食物每年都不同。
▲ spaghetti的包裝從罐頭進化到殺菌軟包。MRE有專用的無焰口糧加熱器,在戰場上也能吃到溫熱的食物。MRE的spaghetti容量為8昂司(240克)。因為面已切碎,吃起來感覺不像在吃麵。但是該口糧仍在美軍士兵中搏得最高人氣獎。
C、Food Packet,LRP
美軍主要野戰口糧MRE使用殺菌軟包裝,至於用於特殊任務的口糧,主食則採用冷凍乾燥技術包裝,即LRP,此特殊口糧在越南戰爭首次登場。現在的LRP有12種菜譜,其中也有肉醬spaghetti,也是製成便於勺子食用的細碎狀。
▲ 圖中將LRP放在餐具上,其實LRP的食品袋可兼作餐具,此法大大減輕了口糧的重量。
▲ 因為採用了冷凍乾燥技術,LPR的肉醬spaghetti重量只有5.25昂司(149克)。此spaghetti使用牛肉、番茄膏、複合調料、洋蔥與大蒜粉、幹奶酪等材料。加水後5分鐘就恢復原狀,即可食用,注意加水量是400毫升,如果使用熱水只需2分鐘。
D、RCW(Ration,Cold Weather)
美軍的特殊口糧中還有在寒冷地帶食用的種類,主食利用冷凍乾燥技術保存,可防止在低溫下凍結。美軍寒冷地帶野戰口糧有三餐食用的RCW和一餐食用的MCW兩種,且兩種均包含肉醬spaghetti。起初,採用冷凍乾燥技術的主食只是單純的結成塊,現在spaghetti以規整的長方塊狀保存,開袋直接食用。
▲ RCW一天的食用量分裝兩個乙烯基制的包裝袋中,為了起到偽裝效果,顏色採用白色。三餐的組合由個人喜好來決定。
▲ RCW的spaghetti重4.1昂司(116克),一個食品袋裡有四根,材料使用番茄膏、洋蔥與大蒜粉、奶酪等。
陸上自衛隊旗下的軍需品學校開設了給養課程,努力提高學員的烹飪技術。學校通過給養教育教會學員日式和西洋料理,其中也包括spaghetti,不過學校製作的是正宗的義大利料理波倫亞肉醬意面。據說實際製作出來的味道十分美味,凌駕於美國陸軍的肉醬意面。另外,日本的陸、海、空自衛隊也定期提供spaghetti,均受到自衛隊員的歡迎。以下為讀者們介紹此spaghetti的做法。
▲ 陸上自衛隊軍需品學校的徽標。
1、材料(1人份)
色拉油——10毫升
大蒜——3克,切碎
培根——5克,切成5毫米方塊
洋蔥——40克,切碎
胡蘿蔔——15克,切碎
西芹——20克,切碎
小麥粉——9克
牛糜肉——60克
蘑菇——10克,切碎
紅酒——20克
高湯——130毫升
tomato purée——50克
tomato ketchup——20克
香料包(西芹、月桂葉、歐芹莖)
肉豆蔻——少量
Spaghetti——150克
鹽——2克
胡椒——少量
A、肉醬的做法
1、把色拉油倒入深平底鍋加熱,油熱後倒入大蒜、培根翻炒。
2、加洋蔥炒至茶褐色。
3、加入胡蘿蔔、西芹繼續翻炒,隨後加入牛糜肉和蘑菇炒。
4、加入小麥粉,去除小麥的青臭味,之後倒入紅酒、高湯、番茄醬、香料包,煮40~50分鐘,之後調味和濃度。
5、盛盤待用。
B、Spaghetti的煮法
1、將水徹底煮沸後放入Spaghetti。
2、在煮的過程中加鹽。
3、煮的過程中維持中火。
4、煮至面稍硬的時候關火。
5、將面撈起,無需過冷水。
6、煮麵的水不用倒掉,可以用來調解醬汁的濃稠度。
最後將肉醬倒在面上,一盤美味的博洛尼亞肉醬意面完成。最重要的一點,要趁醬汁熱的時候澆到面上攪拌,這樣醬汁才能更好的滲入到面中。經試驗,按此菜譜的指示能夠製作非常美味的意面哦。材料中的高湯可以自己親手用肉與蔬菜煮製,如果圖方便的話也可以使用市面出售的固體高湯。至於tomato purée的話也能在大超市入手。
▲ 陸自版肉醬Spaghetti,你們還不趕快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