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時長 5'03''
《24小時太陽報》(Il Sole 24 Ore)是義大利一份很大的綜合財經類報紙,2013年的時候刊登過一篇採訪報導,總結了義大利廚房的10項「約定俗成」,其中第五條說的是「博洛尼亞不存在Spaghetti alla Bolognese」。
你是不是有點糊塗,這到底說的是什麼?沒關係,請看Spaghetti alla Bolognese的圖。
如此直觀,一目了然。肉醬面,我們都吃過吧?
Spaghetti是麵條的名字,alla Bolognese指的是博洛尼亞風味。那報紙上的這句話「不存在博洛尼亞風味Spaghetti」是什麼意思?這份面有什麼不對?
這份面我們如此熟識,它分明、簡直就是義大利麵的代名詞啊!
答案很簡單。
博洛尼亞人不會用Spaghetti來做肉醬面,當地沒有這種做法;對他們來說,搭配肉醬的面只能是Tagliatelle,一種緞帶般的新鮮刀切面。關於這一點,很多義大利人也都贊同,譬如我們來自都靈的大廚Gianluca。
所以義大利有「Tagliatelle alla Bolognese」,沒有「Spaghetti alla Bolognese」。
那我們吃的是什麼鬼?為什麼在義大利之外的其他地方、在中國,肉醬搭配Spaghetti更加常見?
大概就是Spaghetti更容易存放的特性使其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的緣故——我們身邊的義大利餐廳基本都有Spaghetti,但又有幾家有這個功夫和時間來自己做鮮面?
美食畢竟不是科學,談不上嚴密的邏輯和精確的論證,什麼醬搭配什麼面,一開始可能只是博洛尼亞剛好習慣做這種金黃色的雞蛋面,又剛好肉醬做得特別好,所以被「湊成雙」了;然而,久而久之,卻成了世代相傳、寫進基因的飲食習慣,於是肉醬與Tagliatelle就是約定俗成,是不能拆散的「神仙眷侶」了。
對於義大利、法國這樣對飲食有些「沙文主義」的國度,悠久且豐富的文化就是這樣被保留下來的。
快點開視頻,看一份地道的肉醬面的製作方式吧!
殿堂級的美食誕生於殿堂級的名城——博洛尼亞(Bologna),義大利北部歷史文化名城,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Emilia-Romagna)首府。它始建於公元5世紀,直到19世紀初,城市都未進行大規模改造,保留完好的紅磚建築、文藝復興時期的塔樓以及40公裡長的拱廊。
博洛尼亞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與音樂文化,同時也被稱作義大利的烹飪之都,有「胖子之城」的綽號。大概因為艾米利亞-羅馬涅實在物產富饒,牛豬飼養、小麥種植、葡萄栽培,香腸、火腿、奶酪,聽起來挺肥滿。肉醬面誕生於此地,合情合理。關於「博洛尼亞肉醬」的最早記載出現在「義大利烹飪聖經」——《廚房科學與美食藝術》(La Scienza in cucina e l'Arte di mangiar bene)中。該書不僅義大利家喻戶曉,而且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流傳,如今被尊為「傳統」的義大利菜和意式廚房準則大部分都出自這本菜譜。
作者Pellegrino Artusi不是大廚也不是作家,人家就是個熱愛寫作熱愛美食的商人,半輩子的經商經驗使其見多識廣,他又酷愛美食,1891年完成了這本烹飪書。當時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好在老爺子家底豐厚,自己出錢把書出版了。這不,現在已經坐擁「義大利美食之父」的頭銜啦。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心急同樣吃不上「真」肉醬。博洛尼亞肉醬對廚師的智商沒有多高要求,但對耐心很有要求。沒有三小時的耐心,煮不出純正的博洛尼亞肉醬。
一鍋完美的肉醬,首先看起來有點油膩,呈現糊狀,絕對不能用「水潤」來形容;其次,所謂的「糊」,那是肉糊,是足夠分量的肉糜經過長時間的烹煮化解出來的美味油脂;再次,顏色是肉經過烹煮呈現的偏深褐色,而不是紅豔豔的番茄色。如果色澤偏紅,有兩種可能,煮的時間不夠長,或者肉沒有番茄多;最後,它帶油香,醇厚且豐腴。
趕緊想想,自己平時在義大利餐廳吃到的肉醬面到底是「肉醬面」還是「番茄煮肉糜拌麵」,以此來判斷這家店到底是什麼水準。
通常而言,肉醬的主要食材雖然是肉糜和番茄,但義大利大廚用的一些料頭「Battuto」,同樣起重要作用,其中最經典的就是——胡蘿蔔、洋蔥和西芹的「黃金鐵三角」。在義大利菜裡都需要用這三樣食材搭配來做調味。
把料頭細細切好,小火翻炒,以給主食材增添味道,這個過程義大利菜中有個專業術語叫做「Soffritto」,非常重要!博洛尼亞肉醬就是這樣一款Soffritto炒出來的醬,在合適的火候下,每種料頭都炒到恰到好處時加入下一個原料,直到洋蔥、西芹和胡蘿蔔糖分出汁,香味融為一體。
史料記載,中世紀時義大利人認為牛肉是給下層階級吃的,而文藝復興後,牛肉的地位卻空前提高,貴族們宰殺牛犢,展現財富與聲望。博洛尼亞肉醬所用的肉,主要是牛肉,此外加入小部分豬肉。因此,這款肉醬帶有一定程度的富裕階級標籤。而窮人們,當時會用禽肉甚至是內臟來做肉醬,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可以找到一些肉醬的菜譜所用的食材是雞胗、雞肝的緣故。
主要是番茄、月桂葉和紅酒。
去皮番茄罐或濃縮番茄膏。做肉醬要用糖度稍高的番茄,不能太酸。月桂葉是製作肉醬的必需品,不可替代,一般放2-3片。紅酒除了使肉醬呈現偏深色澤,使味更濃厚醇香是最關鍵的。我們在餐廳可以吃到各種形式的義大利麵搭配肉醬,Spaghetti、天使細面、螺絲面、通心粉……對於義大利人,確切說來,對博洛尼亞人而言,與肉醬(Ragù)搭配的只能是Tagliatelle——我們的大廚Gianluca也深以為然。
這個詞在義大利語中從「tagliare」演化而來,是「切」的意思,我們姑且可稱之為「刀切面」。事實上,義大利麵裡「刀切面」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我們之前提到過,這種面源於義大利相對富裕的北部,用雞蛋取代水來和麵粉,然後用擀麵杖攤成薄薄一張麵皮。傳統義大利家庭廚房裡一般有一張寬大的木桌,廚房的女王——祖母在上面用各種長度的擀麵杖製作各種意面,擀麵杖越長,做出來的麵條就越長,尤其是像Tagliatelle這種對長度有一定要求的面種,尤其受用;它扁平,寬在6-10mm之間,就像綢帶一般。
同一張麵皮,切得寬一些(2-3cm),那是Pappardelle;切成2-3mm寬,那是Tagliolini,尤其適合搭配相對油膩又帶奶油味的醬汁,譬如白松露醬。
話雖如此,但博洛尼亞肉醬本身是一份特別友好的醬,具有極強的包容力。它太好了,以至於能與任何麵條相搭配。如果你家裡屯著各種意面,又惆悵不知配什麼醬來吃,那就煮一鍋肉醬吧。它所需要的,就是一些時間。
有了這一鍋醬,你分小包裝好放進冰箱冷凍,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煮麵,簡直是「懶漢福音」。
來自義大利都靈,外灘五號Atto Primo行政總廚。在此之前,他的職業生涯都在奢華酒店或頂級餐廳,行走於東京、倫敦、蒙特卡洛與日內瓦等諸多大城市。
從小玩挖松露錘子長大的Gianluca,烹飪上博採眾長,集義大利南北風格於一體。精於烹飪,樂於分享義大利美食背後的故事。第2集 《30年前,義大利人怎麼做提拉米蘇》
點擊標題下方「橄欖視頻」,訂閱頻道。
#chefonspot
大廚在現場,關注有趣味的大廚故事和前沿廚房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