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2021-02-09 人民網

  日前,3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齊聚天津,參加由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的物理前沿會議,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

  這次會議還有一個特別的內容,就是為95歲的楊振寧先生祝壽,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楊振寧

  今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的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轉為中科院院士,因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學部歷史上是首次,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

  此前,楊振寧的70壽辰、90壽辰都是在南開度過的,這就不得不提他與這裡的深厚淵源。1986年,楊振寧的好友、數學家陳省身初邀請楊振寧參與南開大學理論物理室的創立,楊振寧欣然答應。

  起初,由於經費緊張,理論物理室講習班的部分費用要靠楊振寧從香港募捐,他不僅為南開大學主辦的國際會議籌集資金,還從香港為數學所購買了第一臺計算機和雷射印表機。

  此次為楊振寧祝壽的30位中科院院士,大多是物理學界的資深專家,他們是——

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白以龍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原所長陳和生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南開大學原副校長陳永川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鄧小剛

中科大教授杜江峰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原所長方守賢

南開大學教授葛墨林

復旦大學教授洪家興

中科院半導體所所長李樹深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

浙江大學教授羅民興

香港大學教授莫毅明

中科大物理學院院長歐陽鍾燦

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向濤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謝心澄

南京大學教授邢定鈺

中科院物理所原所長楊國楨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張維巖

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張偉平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張肇西

中科大教授趙政國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趙忠賢

中科院數學所原所長周向宇

清華大學教授朱邦芬

吉林大學教授鄒廣田

清華大學原子分子測控科學中心主任李家明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孫昌璞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賀賢土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江松

  龔克代表南開全體師生向與會嘉賓表示歡迎。他說,今天,中國物理學界老中青幾代人共聚一堂,慶祝陳省身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和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紀念陳省身先生與楊振寧先生對我國科學事業作出的貢獻。中國人講「三十為一世」「三十而立」,百年來中國的變化、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變化和中國科學命運的變化,在建設科技強國的條件下如何真正實現陳省身先生所提出的建設數學大國、數學強國的目標,值得我們深思和討論。「形骸未與流年老,詩句更爭造化工。」龔克化用陸遊的詩句,讚嘆楊振寧矍鑠的精神狀態,祝楊振寧先生健康長壽。  

  

  葛墨林代表主辦方介紹了參會的部分中科院院士、嘉賓及特邀學術報告人,並向與會代表詳細闡述了會議的主題。他說,陳省身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在楊振寧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支持下不斷成長,先後舉辦9次國際工作營,3次國際大會,學生在楊振寧先生指引的方向下、在世界一流的討論中得到培養。多年來楊振寧先生正式訪問南開超過10次,陳省身先生在世時,他每年都會來探望,他的70壽辰、90壽辰都是在南開度過的。今天,我們在這裡為楊振寧先生慶祝95歲壽辰,以誠摯的敬意感謝他對物理學、對中國物理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同時,來自物理學界、數學界的學術精英共聚南開,研討學術前沿,一同紀念陳省身先生不朽的精神及其對南開、中國數學界作出的巨大貢獻。  

  朱邦芬稱讚楊振寧先生是一個率真的人,有著對中國的熱愛以及他揮之不去的中美之間的情誼;在科學方面是「保守的革命者」,珍惜人文歷史科學等方面的傳統,但不守舊,善於繼承基礎上創新。他講述了楊振寧先生自2003年回到了他開始的地方——清華大學科學館後,對物理對中國對世界所作的貢獻。他說,楊振寧先生是科學上的領導者、物理學家,教育家,是科技史物理學史的研究者,在文化和誠信等方面作出了很多貢獻。楊振寧先生回到中國後,開始了他事業的第二次春天,這次恢復中國國籍,也是了卻了他的一樁心願。

  「我平生最大幸福,是認識兩位偉大的科學家陳省身先生和楊振寧先生。」範曾回憶起與兩位先生交往的歷程。他說,和科學家在一起,心境非常愉悅。兩位先生待人接物風格不盡相同,但對自己都是同樣愛護,從他們身上受到的教育很難用語言形容。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們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物理固天地自為,曾見先生開覺路;靈臺追聖賢心思,尚蒙巨匠啟千秋。」範曾作對聯一副,賀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他還以《赤壁賦》為主題,以蘇軾、黃庭堅、佛印、仙鶴為主角,作畫一幅,為楊振寧先生祝壽。

  眾多物理學家們齊聚一堂,祝壽的方式也不一般,「量子通訊之父」潘建偉在會上作了題為「『墨子號』衛星與量子網絡」的特邀報告。

潘建偉

  出生於1970年的潘建偉,人生中創造多個「奇蹟」。他27歲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32歲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1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2歲斬獲得國際量子通信大獎;45歲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帶領團隊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在量子通訊領域領跑全球。

  就在8月10日,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又登出了潘建偉團隊的最新成果:他們藉助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成功向河北興隆地面站分發了量子密鑰,最遠距離達到1200千米,平均誤碼率僅有1.1%。

  為楊振寧祝壽的30多位院士裡,不少都是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常客」。趙忠賢院士在198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集體一等獎,2013年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還曾兩次獲二等獎。

趙忠賢

  今年1月,75歲的他登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也是獲獎者裡的首位「40後」。趙忠賢專注高溫超導研究40年,人類發現超導百餘年來,高溫超導總共出現了兩次重大突破,他都抓住機遇且取得重要成果,並帶領中國超導研究團隊在國際「超導大戰」中異軍突起。

  據媒體報導,20世紀90年代,高溫超導研究遇到瓶頸,趙忠賢和團隊由此坐了近20年的「冷板凳」,精打細算從淘汰物品裡刨設備。「熱的時候堅持,冷的時候堅持。」最終團隊在2008年合成出絕大多數50K以上鐵基超導體,又創造出大塊鐵基超導體55K的世界紀錄,掀起高溫超導新熱潮。

  如今,他依然帶著團隊成員包括他名下的4名學生活躍在實驗室。「我已經幹不動了,最近一兩年就出了點主意,他們做得挺來勁。」趙忠賢解釋說,自己眼也花、手也抖,要說還在科研一線工作已不符合實際。

  小編還發現,院士中有一名少將,上個月,在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成立大會上,他以國防科技大學校長的身份亮相。

  他就是鄧小剛,空氣動力學專家,其帶領的研究團隊於2004年和2007年連續兩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資助,成為國內第一個流體力學的創新群體,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他帶領的研究群體,獲首屆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及首屆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

鄧小剛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試驗的圓滿成功,讓中國的科技人員挺直了腰杆,其中也凝結著鄧小剛的心血。

  航天員的安全返回是任務成功的關鍵之一,要讓返回艙安全著陸,就必須在試驗中計算出返回艙在返回大氣層時的飛行密度、流場等相關數據。

  通過深入研究,鄧小剛用新的NND格式成功地數值模擬了各種飛行器,並在高超聲速流動中將遇到的6種複雜情況進行了計算。後來,試驗人員利用鄧小剛研製的不同變量模式的NND計算格式,解決了飛船返回艙等一系列飛行器在各種複雜情況下飛行的技術參數,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此前有媒體報導,在採訪他的時候,他的一位同事悄悄把記者拉到一邊,含著淚水輕聲說:「你們不知道,他太拼命了,雖然年紀輕輕,卻早已白了頭髮。你們現在看到他那滿頭黑髮,可都是染的啊!……」

  同事們對他的評價是:「世上有多少難關,他就有多大恆心。」

  看到很多年沒有看到的老朋友,楊振寧先生表示自己有一種「年輕人不能體會」的高興。他感謝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這樣一個活動。講述起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相對困難的條件下來南開進行學術活動的經歷,他表示「在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所做的一些事情,是自己引為驕傲的一些事情」。

  楊振寧先生和大家分享了一個故事:陳省身先生的好朋友、原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麥可•阿蒂亞曾為在愛丁堡廣場捐建價值約200萬英鎊麥克斯韋銅像,花費了很大力氣。幾年前,麥可•阿蒂亞再次來到南開大學訪問,離開時,他要求在省身樓大廳裡獨自靜坐。「我猜想他看到這麼大的一個建築,想到他為麥克斯韋塑像所作的努力,他不可能不有一個感受,他感覺到,現在整個世界走在一個新的、前人從來沒有想到的方向。西方的國家是在種種困難之中,中國是穩步地高速地前進。」楊振寧說,「這件事情,是使得我晚年心境非常高興的地方。你如果跟我一樣,經歷過在合肥、北平、昆明時國家和民族的困難,而又看到今天的情形,怎麼會有任何不開心的地方呢。」  

揪心!最強颱風「天鴿」已致16人遇難(附網友實拍鏡頭)

13歲少年玩水溺亡,4同伴卻藏衣集體隱瞞! 他們為何撒謊?

連續健身三天,25歲小夥被下病危通知書…健身的這些錯千萬別犯!

(綜合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 ID:capitalnews、南開新聞網 記者:賴鴻傑 攝影 任永華)

主 編丨楊鴻光 編 輯丨喬梁


相關焦點

  • 他飽受同胞非議,卻毅然放棄外國國籍,成當今在世最牛物理學家
    近日,楊振寧——這位即將95歲的物理學家再次「火」了一把:他放棄美國國籍、正式轉入中科院了,成為了中國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月21日,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發微博宣布,原中國科學院兩名外籍院士楊振寧和姚期智已通過相關手續,正式由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也成為了中國學部歷史首例。
  • 楊振寧回國養老?他為中國帶回三大國寶級科學家,價值無法估量
    提到楊振寧,絕大多數人的想法都是複雜的,敬佩他的成就。但是卻又詬病與他大半生都拿著美國國籍,在美國實驗室搞研究,說他的成就並不能代表中國;或者是八卦他回國後老夫少妻的韻事。所以說,想要看一個科學家對自己的祖國有沒有貢獻,光是看國籍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科學無國界的今天更是如此。楊振寧之所以沒能回國,和當時的客觀條件有著莫大的關係,所以這並不能作為他沒給中國做過貢獻的證據。而他對中國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親手掀起了一股海外華人回國的浪潮。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之間的關係剛剛解凍,美國的國民,以及身處美國的華人華僑對中國有很深的誤解。
  • 【汀視線】生於南京長於臺灣,中科院首位外籍所長,最終放棄了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如今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成為具有中國國籍的公民。2017年對於蒲慕明來說特別有意義,一是他恢復了中國國籍,二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神經所。蒲慕明出生於南京,成長於臺灣,求學於美國,擔任神經所首任所長至今近20年。早在蒲慕明就讀大學期間,他就在一個暑假翻譯了十萬字的《湯普金夢遊記:近代物理探奇》,至今仍是臺灣地區最暢銷的科普書籍之一。
  • 楊振寧和小他54的翁帆離婚?爺孫戀背後,請給科學家最後一點尊重
    他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 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也是第一個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2017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 伊隆·馬斯克、Demis Hassabis、Peter Dayan共同入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在英國皇家學會官方網站公布的一份名單中,共有50位科學家入選了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其中包含14名女性。英國皇家學會成立於166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學院,大量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都是皇家學會的成員。與中國的中科院不同,英國皇家學會並不是英國一個國家研究院,而是所有大英國協都囊括在內的、受到英國女王(同時也是大英國協另外15個國家元首)保護的學術機構。
  • 霍金走後,才意識到楊振寧原來這麼牛
    讓我們看看楊振寧到底是誰,看看他除了迎娶新夫人,到底還做了什麼?為地球和為中國。霍金對比楊振寧,你就知道楊振寧的貢獻有多少☟  先插播一個與楊振寧同時改變國籍的姚期智。富蘭克林學會排名,楊振寧在前四名。前三位都去世了,在世的楊振寧是第一沒有爭議吧?   4.  說一些題外話,說一些題外話,楊振寧是世界多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中俄三個超級大國科學院院士,韓國科學院名譽院長;楊振寧獲得的榮譽獎章獎項數不勝數,科學界重要獎項全部囊括。當然這些只是題外話,是楊振寧偉大成就的一些小小增色,花邊而已。
  • 97歲楊振寧再談高能物理:大型對撞機盛宴已過,200億美元預算無法接受
    楊振寧說:「我知道我的同行對我很不滿意,說我(的反對)是要把他們這行給關閉掉。可是這個對撞機要花中國200億美元,我沒辦法能夠接受這個事情。」他建議大家去看他2016年在網上發表的一篇文章。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的理論結構。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8年,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03年底,楊振寧回中國定居,從此往返於北京和香港之間。
  • 中國半導體行業功勳李愛珍,四度落選中科院院士,後成為美國院士
    於是,很多網友都在討論:王莉主要從事的是「茅臺酒」相關的工作,憑什麼她可以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而李愛珍作為一個「半導體」的專家卻不能當院士呢?難道中國不需要發展電子科技,要靠釀茅臺、喝茅臺,來「科技興國」了嗎?其實,她們二人參選的是「不同的院士」,提名和評選的方式可能都不盡相同。
  • 揭秘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群體。下面小編為你揭曉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希望你喜歡。作為院士身邊的人,有機會接觸很多學術界泰鬥,網上正在熱議的金融高管6000萬年薪,突然讓我覺得有必要曬曬身邊院士的工資。
  • 楊振寧曾評價他:拿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2018年2月22日,美圖公司發公告宣布委任知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天使投資人張首晟教授為獨立董事。這意味著,張首晟教授將助力美圖公司向「AI+區塊鏈」方向轉變。以下為張首晟教授個人簡歷:張首晟教授,史丹福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於1983年獲得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得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學位。
  • 獲聘美國科學院院士、被拒中科院院士的女科學家
    中國有這麼一位獲聘美國科學院院士,卻被拒中科院院士的女科學家:李愛珍,女,材料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楊振寧:救過鄧稼先三次命,科學成就最高的中國人,卻被國人誤解
    關於楊振寧的非議之中,這一句約莫是所有人用以抨擊他最為無懈可擊的理由。 的確,楊振寧先生曾經改換門庭加入美國國籍,為此他的父親大失所望,此事亦成為了他終其一生抹不去的汙點所在。除此以外他娶了年齡相差懸殊的翁帆為妻,此兩者成為了人們口誅筆伐,大肆攻擊楊振寧的依據。 他們全然不顧楊振寧的其它作為,僅僅抓住這兩點肆意謾罵攻擊。
  • 中國院士年薪是多少?
    李小文院士16歲考上電子科大(原成都電訊學院),2004年,已是中科院院士的他回歸母校,2012年,又出任電子科大資源與環境學院首任院長。此外,他還捐贈出個人的「長江學者」獎勵津貼,在電子科大設立了「李謙獎助學金」,每年獎勵5至10名師生。
  • 楊振寧真實身份終於曝光,全世界感到害怕!
    就因為他放棄美國國籍回歸中國?娶了與他年齡相差懸殊的翁帆?還是因為他在建國初期沒有回國?但事實上網上關於他的這些言論都是極其偏激斷掌取義的,翁帆家庭富裕根本不是為了楊振寧的錢財,人家本來就是個學霸,是清華的博士,在學霸的精神世界裡,只有高山仰止的終極學霸才值得自己仰慕。而楊振寧,無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吧。
  • 何祚庥院士怎能曲解院士評選標準和條件?
    海龜 (來自朋友微信群 攝於夏威夷 Maui Black Rock)前幾天在新聞上看到何祚庥院士在媒體上對中國科學院院士選擇標準的解讀,實在搞不懂為什麼他當了幾十年的院士還會曲解院士評選的基本標準和條件。
  • 別人玩泥巴是過家家,他「玩泥巴」玩成了中科院院士…
    邵明安院士介紹神木試驗站坡地上的實驗裝置。 孫自法 攝在中國西北的黃土高原上,邵明安傾情「玩泥巴」迄今已30多年,對這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水土過程了如指掌,科研成果卓著。2017年11月,他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壤物理領域唯一一名中科院院士,也因此收穫了「玩泥巴」院士的雅號。「對祖國的感情沒有水分」邵明安1956年出生於湖南常德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童年時的主要愛好就是玩泥巴,高中畢業後回生產隊務農。
  • ...程國棟|醫學|中科院|葛昌純|院士|鍾南山院士|畢業|趙梓森|上海...
    目前,已知獲得提名的13名專家均為院士(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其中5人為教育部提名,2人為中科院提名,5人為地方省市提名,李蘭娟院士為專家提名,提名不分先後,其中有7人來自高校,而且均為教育部直屬211工程高校,除北京科技大學外均為985高校,此外有4人來自中科院系統,還有趙梓森元院士來自企業,吳祖澤院士來自軍事醫學研究院,他們均為各自行業的傑出代表,下面大家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部分被提名人的光輝事跡
  • 在大陸辦證,國籍要加中國,這名臺灣網民很不爽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放棄美國國籍、放棄院士評選:饒毅,我見過最硬的人
    寫信給美國神經科學會:「學會上百個各種各樣的領導位置上,沒有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寫信給CELL的主編:「應該增加亞裔科學家的比例。」在饒毅的多次呼籲下,王小凡成了JBC歷史上第一位華人副主編,魯白進入了美國神經科學會幹部遴選委員會,駱利群進入美國神經科學會年會程序委員會……一大批亞裔科學家因此受益。施一公感嘆:「將心比心,我佩服他!」
  • 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新增64名院士和20名外籍院士
    新當選外籍院士共來自12個國家,其中美國8人,法國2人,澳大利亞、奧地利、巴基斯坦、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荷蘭、加拿大、瑞典、義大利、英國各1人;哈薩克斯坦、義大利2國首次有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在20名中科院外籍院士中,有5位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候選人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