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

2021-02-24 百納知識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為現名。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群體。下面小編為你揭曉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希望你喜歡。


作為院士身邊的人,有機會接觸很多學術界泰鬥,網上正在熱議的金融高管6000萬年薪,突然讓我覺得有必要曬曬身邊院士的工資。


周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發明一等獎獲得者,國家人事部等部位記一等功,先後獲得國家、部、省科技獎勵30餘項。累計創經濟效益超過400億。

月基本工資:4890;
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100;
崗位津貼:1000;
院士津貼:5000;(由於大學有寒暑假,假期沒有崗位津貼)
扣除:所得稅約800,住房公積金1200,工會費等其他費用約2000 累計月收入約:9100元左右。年收入約100000元。


看了這個工資單,開眼了吧,實際上,很多高校和農業科研單位,院士的收入都差不多這個水平,該大學,還有另外一個院士,工資還要少上幾百元,同為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先生的工資也比這個高不了多少。我有兩年沒有見到袁先生了,至少3年前,他們的工資是差不多的水平。


汗,當100個院士,100個中國頂尖科學家的工資還趕不上一個一般金融業高管薪酬的時代,肯定不能說我們現在的分配製度是很公平、科學的。這也是自然科學學術界人才流失,科技創新能力、科技發展水平很難趕上和超越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有一個細節也讓他切實體會到國家對科技創新、對人才的重視。在趙淳生左邊就座的是國務院一名幹部,座談會開始前,他向趙淳生詢問:現在的科研製度還有什麼問題?待遇怎麼樣?當聽說趙淳生作為院士一年待遇有大約40萬時,這位幹部說:「這個還夠。」不過,趙淳生說,經歷過苦難,這些錢夠了,可能年輕人不夠。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這位「奔八」的老人正用自己的超聲電機專利技術作股,與社會資本合辦企業。


儘管院士已經在人數上大大增長,在地方上,他們仍然是相當稀缺的資源。公開資料顯示,各地為了招徠院士,均推出了相當優厚的條件。


2009年12月,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宣布,兩院院士如果願意到院裡任職並完善協議,單位將提供不小於200平方米的住房,並一次性給予200萬元安家費。


2010年8月,河北宣布,在冀院士特殊生活補貼由每人每年6萬元增加到20萬元;新引進和新當選的院士給予1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支持;新引進院士給予一次性安家費20萬元;醫療保健按副省級對待,每年兩次健康檢查;配備相對固定的專用車輛。


河南省明文規定,從2004年起,河南省省屬單位院士年薪不低於20萬元,省財政為院士每人補貼20萬元配備工作用車,院士享受相當於副省級的醫療待遇,醫療費用實報實銷並發給每位院士每月500元護理費用。


武漢理工大學承諾,凡引進來的院士,都能獲得100萬元科研經費、200平方米院士樓住房、50萬元安家費。


湖南一所大學對引進院士許諾:配偶隨調,支付100萬元人才使用費,100萬元科研啟動費,安排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


山西省中北大學規定的引進院士待遇為,科研啟動費200萬元、安家費10萬元、年薪20萬元、來校後分配260平方米住房等。


江蘇南通市曾在2010年推出名為"江海英才"的攬才計劃,其中包括:到南通市區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或條件相當的境外高端人才,提供不低於500萬元的工作經費,150萬元的購房補貼或提供不少於180平方米的暫住房,並在3年內按實際在通時間給予每月5000元的生活津貼。


近日,南京曉莊學院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對兩院院士亮出「高薪牌」,提供購房補貼、安家費、科研啟動費等最高600萬元的待遇。無獨有偶,湖北中醫藥大學開出200萬元年薪「挖」院士;臨沂大學開出科研啟動經費1000萬元,年薪300萬元,安家費200萬元等優厚待遇招聘院士。


類似這樣高薪招攬院士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讓人不禁質疑:院士頭銜「含金量」為何如此驚人?「天價」院士又能帶來些什麼?對此,記者進行了採訪。


院士頭銜「含金量」驚人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自2009年起,中科院給院士的津貼由原來每月200元調高至1000元。此外,年滿80周歲的院士升為「資深院士」,不再擁有院士選舉投票權,但每年另享有1萬元「資深院士津貼」。


記者採訪了解到,江蘇兩院院士收入分配機制基本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工資加津貼,如一年工資收入20萬元左右,另有24萬元左右津貼;第二類是各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土政策」,即所謂年薪制,如某高校規定新引進院士年薪150萬元,為確保不至於「招來女婿氣跑兒子」,新引進院士與學校原有院士享受同等待遇,校內原有院士也享受年薪150萬元的待遇。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有些院士本身就是各單位的「頭頭」,既當領導,又享受高薪,難免引起群眾非議。


江蘇共有普通高校134所,但擁有的院士不過百位。「僧多粥少」的現狀讓各大高校摩拳擦掌。江蘇師範大學為柔性引進的院士量級高層次人才提供的待遇為200平方米的過渡住房,每月10萬元生活補貼。南京審計學院招聘的院士最高能拿到350萬元的購房補貼。


此外,地方政府重金攬才勢頭也十分猛烈。如江蘇省高郵市對引進的兩院院士給予所購房屋全額資助的待遇;泰州市則為引進的兩院院士提供3年免費人才公寓,並發放100萬元「購房券」。


院士「搶手」本是好事,這意味著社會越來越重視知識和人才,但動輒百萬元的高額納賢之風,同樣折射出一個問題,高校和地方把院士當成支撐門面的「招牌」,一味關注院士數量,忽視了自身科研條件與學術氛圍的建設。這種盲目的做法無疑背離招賢納士的初衷。


高薪攬才背後的利益訴求

4年前,華中師範大學原校長章開沅4次請辭與兩院院士具有同等待遇的資深教授一職,在學界掀起不小的波瀾。當被問及原因,章開沅直言:「院士補貼太高,終身待遇不合理。」


除去薪酬待遇,院士可以作為博取私利的「搖錢樹」,同樣是人盡皆知的「秘密」。記者採訪了解到,不少院士都擁有隱形收入:一是從科研項目中「剋扣」經費;二是日常評審、兼職等方面的收入。中國第一位退休的院士秦伯益就曾坦言,很多院士熱衷拿項目與課題,既能為自己掙錢,讓別人掛院士之名申請課題,也能從中獲利。院士名氣響、面子大,成了不少高校的「廣告招牌」。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是江蘇省內兩所國家重點建設高校,其院士分配機制是「基本工資+津貼」,基本工資享受一級教授待遇每月5000多元,年崗位津貼24萬元,另外江蘇省委組織部每月補貼1萬元,加起來共計42萬元左右。這樣的收入並不算高,但南京大學有32名院士,東南大學有11名院士,他們人心思齊,一心一意搞科研,成果顯著。資深院士馮端告訴記者:「真正的院士是拿錢買不來的,因為埋頭搞科研的院士不在乎錢的多少,他們看重的是尖端的科研平臺和濃厚的科研氛圍。」


「院士作為高端人才,享受高待遇無可非議。但近幾年,將院士請過來當『花瓶』,賺鈔票的問題日趨嚴重。」在東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仲偉俊看來,社會把院士拔得太高,各種考察、座談和評審也對院士邀約不斷,導致地方、高校和研究院競相用高額科研啟動費、安家費以及年薪等爭奪院士,裝點門面。


仲偉俊認為,問題主要出在高校與地方政府上:一方面,在現行體制下,高校擁有院士數量的多寡,直接影響高校排名、權威性及課題資源的獲取,這導致高校形成「院士在手好說話」的管理心態;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科技創新驅動政策,但落實到某些地方,就變成了高層次人才的比拼。「院士數量越多,政績越大,領導面子上越好看。說到根子上,還是利益驅動在作祟。」


國外院士制度引反思

兩院院士章程修訂數次,2014年修訂被視為力度最大的一次。新修訂後的章程從提名途徑、遴選機制、退出機制3個方面進行了修改,但院士津貼依然維持每月1000元,對院士待遇並沒有明確規定。


這也為院士待遇的「漫天飛價」提供了「社會土壤」,一方面,高額的薪酬讓不少院士捨不得退休;另一方面,高校與地方的「門面需求」也不允許院士輕易退休。2013年11月,年滿80歲的沈國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輩子的北京林業大學表達退休意願,但該校以「無人勝任沈國舫崗位」為由拒絕了他的請求。


梳理歐美國家的院士制度,記者發現了迥然不同的狀況:英國皇家學會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學會,但會員沒有工資,更談不上像中國院士那樣高額的薪酬,他們只有少部分的補貼,甚至還要自掏腰包做研究。同樣,美國申請科研經費的關鍵在項目內容,不少院士實驗室因項目內容不過硬而無法得到經費,難以逃脫「被淘汰」的命運。


「院士是學術稱號,也是終身榮譽,但我國院士頭銜被賦予太多學術之外的東西。」江蘇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等教育專家告訴記者,有些上了年紀的院士已無足夠精力搞科研,但學校還是抓住不放,將其作為申請國家科研資金和提高名聲的「法寶」。而在美國,院士不退休就得承擔教學與科研任務,不願意或者無力承擔就得退休。這種以學術為本位的精神無疑值得借鑑。


小編:劉官家

來源:  360doc個人圖書館

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百納知識》由百納公益組織創辦和運營,

由子斯月、王成禹、趙序茅3位博士擔任主編,

廉富鐲擔任執行主編,

60餘位本碩博和青年老師參與公益運營。

科研是一場美麗的冒險,

《百納》願做大家冒險路程中最真誠的陪伴者。

相關焦點

  • 獲聘美國科學院院士、被拒中科院院士的女科學家
    中國有這麼一位獲聘美國科學院院士,卻被拒中科院院士的女科學家:李愛珍,女,材料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這次會議還有一個特別的內容,就是為95歲的楊振寧先生祝壽,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楊振寧  今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的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轉為中科院院士,因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學部歷史上是首次,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
  • 中國半導體行業功勳李愛珍,四度落選中科院院士,後成為美國院士
    有記者前去採訪他,他用發聲器和紙筆,還在推薦李愛珍。但是,李愛珍第四次衝擊「中科院院士」的結果依然令人失望。據悉,李愛珍無法當選院士,可能和評選提名的條件過於苛刻有關。中國科學院有規定,上了六十歲的科學家要參選的院士的話,要有6位院士推薦。而60歲以下的人參選院士,則只需要2名院士推薦就可以了。
  • ...程國棟|醫學|中科院|葛昌純|院士|鍾南山院士|畢業|趙梓森|上海...
    據悉,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已經結束,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已經有13名專家獲得了提名,根據評選規則,每年最終當選的人數不超過2名,而且在2004年和2015年曾經出現過空缺的情況,目前已經有33名科學家摘得了此項殊榮。
  • 東港鎮人傑地靈:我鎮科學家杜江峰新晉中科院院士
    12月7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宣布了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61位,中國工程院新增院士70位。
  • 手機一鍵查詢:一年工資獎金收入到底有多少!
    網上有個新聞報導
  • 院士夢是什麼夢
    >「院士」是少有能夠在「權、名、利」中做到無縫切換的身份2013年,在審理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貪腐案的時候,暴露出張曙光為當選中科院院士花費千萬的事實。在審理中,張曙光承認,因為參評院士「需要花錢」,他先後向包括今創集團總裁在內的關係人索賄兩千多萬。 張曙光貪腐案涉嫌受賄金額一共不到5千萬,居然一半都是拿去參評院士?院士這個頭銜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值得張曙光這樣一般標準裡已經是功成名就的人這麼拼命?
  • 清華大學教授的工資很高嗎?一個月大概能拿多少工資?
    清華大學是我國的最高學府,在清華大學當教授,每年收入能有多少呢?
  • 你知道都有哪些工作嗎?工資多少呢?
    韓國2018년年的法定最低工資時薪是韓幣7,530韓元,7530韓元=46.6787人民幣元 ,法定一個月工作209個小時得到的工資是1573770韓元 ,換成人民是:1573770韓元=9755.8572人民幣。
  • 別人玩泥巴是過家家,他「玩泥巴」玩成了中科院院士…
    2017年11月,他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壤物理領域唯一一名中科院院士,也因此收穫了「玩泥巴」院士的雅號。「對祖國的感情沒有水分」邵明安1956年出生於湖南常德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童年時的主要愛好就是玩泥巴,高中畢業後回生產隊務農。
  • 員工不提前30天突然辭職,公司扣一個月工資合法嗎?| 人力資源法律
    後趙六突然辭職,未提前30天通知公司即離職,公司便根據雙方合同的約定扣除了趙六一個月工資。趙六不服,申請仲裁,仲裁委裁決公司將扣除的一個月工資返還給趙六,並且一裁終局,公司不得起訴。公司在仲裁裁決後即向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
  • 員工不提前30天突然辭職,公司扣一個月工資合法嗎?
    ,每拖遲一日,趙六應向甲方支付相當於一日工資的賠償金,給公司造成其他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後趙六突然辭職,未提前30天通知公司即離職,公司便根據雙方合同的約定扣除了趙六一個月工資。趙六不服,申請仲裁,仲裁委裁決公司將扣除的一個月工資返還給趙六,並且一裁終局,公司不得起訴。公司在仲裁裁決後即向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
  • 中科院院士開會途中突然失蹤,國家尋找他27年,至今依然下落成謎
    陳彪先生出生於1923年的北京,福建福州人。1980年,憑藉對於太陽的出色研究,陳彪先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成為了一名中科院院士。在1982年開始擔任雲南天文臺臺長,三年後退居名譽臺長。他的一生都在致力於建立我國太陽觀測網,是我們在天文領域有著傑出貢獻的偉大學者。可就是這樣一位對我國極其重要的中科院院士,卻在27年前神秘失蹤,這是怎麼回事呢?
  • 價格太感人了, 網友: 一個月工資就夠買了!
    價格太感人了,網友:一個月工資就夠買了!很多網友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更是驚呼:一個月的工資就夠買上蘋果新機了!在高興之餘,很多網友對這部機所搭載的配置有點擔憂。甚至有很多網友被庫克此次的壯舉,感動的熱淚盈眶。那麼你會選擇用一個月的工資,購買這款iPhone9嗎?
  • 集團資訊||中科院趙其國院士一行到訪瑞德源集團
    趙其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榮譽所長,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人大副主任。長期從事土壤科學研究,主持了一系列關於土壤科學的重大戰略研究與領導實施重大項目實驗,獲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為我國土壤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廣汽集團石墨烯電池引熱議 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質疑
    與此同時,在中國電動車百人會論壇(2021)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如是說。「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個車能跑1000公裡,幾分鐘能充滿電,還很安全,成本又很低。以目前的技術來講,他一定是騙子。」到底石墨烯電池是否靠譜,引來廣泛討論。有觀點認為,理論上石墨烯能夠提高充放電速率,但實際應用效果有待驗證。
  • 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炫酷來襲,帶你開啟科學發現之旅!
    5月18日,「科學日」首日,5000餘名市民湧進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蘭州化物所、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參觀「國之重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聆聽院士專家科普報告、科研人員揭秘科學實驗背後的真知,與蘭州的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蘭州大科學家親密接觸,近距離感受科技進步、發現科學之美。
  •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談「民科」:精神難得,但也可憐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劉忠範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他通過網絡了解到這位自稱可以利用引力波的下崗工人。他認為,有人願意去思考一些大問題不是壞事,但思考的對與否則是另一回事。他說,這類「民科」多數未經基本的科學訓練,對於他們的發現「不必要太當真」。劉忠範現為北京大學教授、物理化學家,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 中國探月大揭秘!神秘的月球背面到底有什麼?有外星人嗎?
    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遠是半個月亮,那月球的背面到底有什麼?嫦娥四號探測器為什麼要在月球背面著陸?「鵲橋」「嫦娥」相繼上天,它們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消息?「嫦娥之父」、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帶我們走近神秘的月球背面。
  • 中科院院長談中科院成立哲學研究所:哲學是科學之源
    點評:恕我們孤陋寡聞——真的很震驚,中科院既無哲學研究所,又無宗教研究所,更沒有易經中醫研究所,那他們這些年到底是靠什麼指導創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