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最權威警告」:全球物種滅絕速度前所未見

2021-02-15 生態中國網

來自聯合國的一份報告展示了一個悽涼且不祥的圖景:由於人類活動,地球上的物種正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滅絕

聯合國環境署成立的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平臺(IPBES)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目前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至少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速度快數十至數百倍」。

報告發現,在地球上估計有800萬種動植物物種中,大約有100萬種動植物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其中許多物種將在幾十年內滅絕,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多。

自然原因:

1)地球環境的變遷改變了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分布格局,其中必然有一些植物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而導致分布區縮小、種群衰退而趨向滅亡。

2)生物的進化具有一定的極限,當一個物種在地球上存在一定時間後,其自身的生物學特徵發生變化,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競爭力和對環境的適應力便會下降,最終導致該物種的滅絕。

人為原因:

1)非持續性的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高速率消耗,導致自然資源的匱乏和對森林的大肆砍伐,植物生境條件喪失。

2)現代農業及其農業貿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土地利用格局,單優種群的農作物生產降低了地區的景觀異質性;化肥、農藥的使用對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直接產生毒素,迅速降低生物多樣性。

3)現有的經濟系統和政策無法評價和體現環境及其資源的實際價值,導致許多重要的環境資源未能進入市場流通體系而被低估,由此產生了踐踏森林資源的動力。

4)對生物資源利用和保護所產生的效益的佔有、管理和分配之間不平衡。

5)有關生物多樣性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應用不足。

6)現有法律和制度系統不完善,不利於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

人在創造自己文明的同時,也破壞了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對野生動植物的捕殺或採集, 也加快了生物物種滅絕的速度。

哪些植物需要保護?

對於保護什麼樣的植物,各國科學家基本上都考慮以下兩個主要標準:

1、植物的瀕危程度;

2、植物所具有的科研或經濟價值,具體方法是確定植物的瀕危等級或保護級別。

1994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下屬的物種生存委員會(SSC)將全球物種劃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IUCN物種瀕危等級——國際條約標準

1)滅絕,是指已經不存在的種類。

2)野生滅絕,是指在野生狀態下已不存在現有栽培或飼養的分類單元。

3)極危,有些分類單元在野生狀態下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有很快就滅絕的可能性。

4)瀕危,指有些分類單元雖未達到極危,但是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很大絕滅可能性。

5)易危,指當一個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或瀕危標準,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其野生種群絕滅的機率較高。

6)低危,指不適合上述瀕危標準,列為低危的分類單元,可以再分三個亞等級,即依賴保護,接近受危和需要予關注。

7)數據缺乏,指尚未有足夠的資料和數據對其受危險程度進行評估的分類單元。

8)未評估,指那些還未正式分析、研究和評估的分類單元。

如何保護珍稀瀕危植物?

就地保護

植物就地保護是以建立自然保護區(或保護點)的方式,將有價值的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及其生境保護起來,以維持生態系統內物質能量流動與生態過程以及生物的繁衍與進化。據世界自然保護監測中心統計。全世界已在225個國家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30361個,面積達13245萬公頃,佔全球陸地面積的8.84%。截止2010年底,林業系統管理的自然保護區已達2035處,總面積1.24億公頃,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2.89%,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47處,面積7597.42萬公頃,保護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和國內重要意義的典型、代表性生態系統及若干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

遷地保護

植物遷地保護是指把植物的個體、器官、組織等部分移到它們的自然生境之外進行保護,它己經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避免珍稀瀕危植物在現有脆弱的生態系統中受到滅頂之災,將它們遷移到一個更加安全、更加有利於其生長繁育的場所進行栽培、繁育和開展相關研究,是人類搶救珍稀瀕危植物的重要措施之一。

植物園和樹木園,以收集、保存多樣性的植物為基本特徵。目前,全世界約有3000餘個植物園和樹木園都承擔著保護植物種質資源的任務,收集保存了近8萬種植物,約佔世界植物總數的25%,其中珍稀瀕危植物近1.5萬種。我國己建有200多個植物園,收集、栽培了2.3萬餘種的中國區系植物,佔全國種類的65%,其中屬於中國野生分布的1.3萬種。《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已對4408個植物物種瀕危情況進行了評估,目前已有1000餘種珍稀瀕危植物在植物園中得到遷地保育。國家第一批公布的389種稀有、瀕危植物中己有332種,分別在全國45個植物園中進行了遷地保護,佔總數的85.3%。

社會要發展,必然會攫取大自然的資源,搶佔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遵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口號去對待大自然。

文章轉自:「植物網」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我們已處在第6次物種大滅絕邊緣?
    這意味著,到2100年,全球將有110億人口。全球人口增長驅使人類開發越來越多的地球資源,人類活動對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產生了深遠影響。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統計,目前,世界上約75%的土地和66%的海洋地區已被人類「顯著改變」,約33%的土地以及75%的淡水資源被用來種植農作物及發展畜牧業。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研究人員還發現,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引起連鎖反應,使其他物種也容易遭受同樣的命運。也就是說:滅絕正在滋生滅絕!隨著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科學家們正在爭分奪秒,爭取在這些脆弱的生命消失前好好研究它們。
  • 物種滅絕,不只是地球生命的重新洗牌
    渡渡鳥是最著名的滅絕物種之一,也常常被作為人類活動影響物種生存的證據優渥的食物資源、鮮有天敵,舒適的生存環境培養出一些「奇葩」物種。曾經在模里西斯繁盛一時的渡渡鳥就是這樣的典型。鴞面鸚鵡,全球僅存100餘只作為上海自然博物館從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原裝進口」的展覽,「滅絕:並非世界末日?」上除了只剩下萌萌噠而又悵然背影的渡渡鳥之外,史前生物劍齒虎的頭顱、恐鳥的爪子和羽毛、雌性和雄性的嘴喙長得完全不一樣的兼嘴垂耳鴉、世界上最美麗的蛾子——斯氏燕蛾,最新列入滅絕榜單的德氏小鸊鷉,這些已經滅絕的地球生物代表的標本一一登場。
  • 聯合國推薦!一套有溫度的動物大百科,12000物種的生命博物館(文末有福利)
    喬爾·薩託的「影像方舟」項目要記錄下生活在世界各地動物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每一個物種,他歷時15年,跨越全球40多個國家,獲得了這些珍稀動物拍攝許可,記錄了12000種動物,對有些物種來說,這是它們首次也是最後的影像。
  • 人類要滅絕?研究稱地球正進入第六輪物種大滅絕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研究人員19日警告,過去一個世紀裡,受人為活動影響,地球上脊椎動物的滅絕速度比先前加快了100多倍,這表明地球可能正在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而人類如果不採取措施遏制這種情況,或許將成為早起受害者之一。
  • 100萬物種面臨滅絕!地球體檢報告出爐,結果很驚人…
    聯合國剛剛完成了一次對我們這顆星球的全面體檢,並於5月6日發布了長達1800多頁的體檢報告,結果很驚人。這份地球體檢報告的核心結論是,地球生態系統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惡化,地球上有100萬動植物物種面臨滅絕危機,佔到地球上800萬物種總量的八分之一,並且許多物種的滅絕就發生在數十年之內。這又是誰惹的禍?
  •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1970年以來,全球60%的野生動物已被人類「消滅」
    《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警告說,野生動物的滅絕威脅著人類文明。圖片來源:衛報網站截圖自1970年以來,人類已經「消滅」了60%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和爬行動物。專家警告說,野生動物的滅絕已成為威脅文明的緊急情況。
  • 全球氣候變暖而物種滅絕
    澳洲政府近日宣布澳洲特有的嚙齒類動物珊瑚裸尾鼠已滅絕。讓人痛心不已的是它是全球第一個由於人為引起的氣候變暖而滅絕的物種。有報告稱,造成珊瑚裸尾鼠滅絕的原因「幾乎可以肯定是」過去10年裡海平面上升引發的海水倒灌造成的。這些裸尾鼠們是第一個,但絕不是最後一個遭受如此命運的物種。可能有人仍然要說,我們吃喝玩樂,這些動物的生死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它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2016年8月,一種古老的病菌就在廣袤壯闊的西伯利亞凍原上顯露了蛛絲馬跡。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加速,但真正走向滅絕的是人類自己
    許多人把這歸結為「自然消亡」,但是更加科學、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向我們逼近,甚至正在發生中。早在五年前,科學家們就預知了這場危機的來臨。五年前,Ceballos領導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關於物種滅絕的研究,研究表明,如今我們統計的物種滅絕數量與實際滅絕數量間相差甚遠。
  • 極端全球變暖,或引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
    一項新研究顯示,極端的全球變暖將導致海洋動物無法呼吸,並引發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2.5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消滅了96%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生脊椎動物。科學家表示,人類從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吸取的教訓,對當今全球變暖的趨勢有著重大啟示,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不受控制,到2100年,海洋變暖可能達到二疊紀晚期20%的水平;到2300年,可能會達到「大死亡」極端時期35%到50%的水平。在西伯利亞火山爆發導致地球大氣層充滿溫室氣體之前,地球海洋的溫度和氧氣水平與今天的海洋相似。
  • 北極熊瀕危,企鵝數量銳減...百萬物種瀕臨滅絕,這個星球何去何從?
    你可能不相信,但是北極地區的暖化速度是全球上最快的,甚至是其他地表區域的兩倍。而其中斯瓦巴群島和周邊的北巴倫支海溫度上升最快,海水流失率也最高。近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報告就指出,由於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緣故,北極熊將會在2100年滅絕!
  • 全球十大滅絕動物物種 它們死亡是人類災難
    全球十大滅絕動物物種 它們死亡是人類災難作者:小炮彈10月22日消息,地球是人類和動物共同賴以生存的家園。
  • 多少生命可重來 全球794物種瀕臨滅絕
    目的是為了確認並且保護物種生存的地點,進而挽救瀕危物種。這些地點都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瀕危物種最後棲息地。由於並沒有對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進行仔細研究,因此這794個物種只包括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松柏目植物和一些爬行動物。  該組織將全球分為七大塊,每一塊都有不少的瀕危動物「熱點」地區。
  • 當一個物種滅絕消失時,我們會失去什麼?
    6600萬年前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鳥兒嘰嘰喳喳,小型齧齒動物在叢林中互相追逐,全球各地遍布著各種類型的恐龍物種,它們是當時地球上的統治者,但這些生物全然不知自己的生活將發生徹底改變……       突然一顆直徑11千米的巨型小行星以每小時大約72400千米的速度撞向地球,它的撞擊力非常巨大,以至於形成一個直徑超過16萬米的隕坑,並向地球大氣層濺射大量碎片,然而災難並未結束,在短短幾天內,該隕石碰撞摧毀了地球棲息地
  • 【關注】逾3.8萬個物種面臨滅絕威脅!當一個物種滅絕消失時,我們會失去什麼?
    當某一物種在世界任何區域不再有存活個體時,就代表該物種滅絕消失了,這是一個物種的徹底滅絕,滅絕可以是局部地區的毀滅,也可能是全球範圍的消失。在局部地區物種毀滅中,物種將不再出現在某一特定地理區域,但它們會生存在世界其他地區,慶幸的是,這些瀕危物種可以再度人工引入原棲息地,相比之下,全球性滅絕是指該物種完全從地球上消失,例如:渡渡鳥。導致物種滅絕的原因是什麼?
  • 人類目前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邊緣?
    據有關機構研究發現,自從1990年以來,全球主要生態系統中,很多動物、植物物種的平均豐度已經下降了20%以上,而且瀕臨滅絕的物種數量達到數十萬種,估計很多物種在我們沒有發現、了解之前其實已經滅絕了。據估計,全球每小時約有3種生物滅絕,一年滅絕的數量將達到26000多種,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字,這個速率堪比歷史平均水平的近千倍,同時這個速率也超過了前幾次生物大滅絕。
  • 我們真的滅絕了地球60%的物種?
    涉及的滅絕集群包括了植物及動物的科,如哺乳動物、鳥類、兩棲類、爬行動物及節肢動物,大部分滅絕都是在雨林內發生】憂心忡忡一樣,我們對於虎骨和犀牛角是否入中藥的爭論其實也出於類似的生存焦慮——人類與地球的其他物種休戚與共,而近現代的很多物種滅絕,和人類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變暖正悄悄改變地球的「模樣」
    冰川融化改變了北極地貌、海平面上升讓城市慢慢消失、棲息地被毀可能讓小丑魚從地球上滅絕……   你知道嗎?全球變暖正悄悄地改變著地球的「模樣」。   冰川融化改變地貌,城市在消失?   2019年11月,義大利威尼斯經歷了自1872年以來最危險的一周,整個水城被淹了個底朝天,遭遇「末日般的破壞」。
  • 沒有一點點預備:二疊紀末期的全球物種滅絕是「瞬間發生」的
    參加 Meet 35 大會,請點擊↑ 在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發生之前他們本以為可以從巖石中看出物種一波一波消失,最終形成大型滅絕;他們也以為海洋溫度和化學成分會出現大的變化,從而導致了接下來的巨大災難。 「我們本以為會觀察到物種多樣性的逐步減少。比如說,某些物種的適應性比其它物種弱,那我們就會認為它會更早滅絕。但是我們並沒有觀察到這種現象。」
  • 二疊紀大滅絕發現新證據,科學家發出警告:人類面臨著一樣的問題
    在幾次物種大滅絕裡,昆蟲受到的波及都不是特別大,只有如今2.51億年前的二疊紀物種大滅絕,昆蟲遭遇了一次災難。昆蟲遭遇滅頂之災2.51億年前,地球進入了二疊紀末期,此次物種大滅絕讓陸生脊椎動物滅絕75%,還有90%海洋生物消失,昆蟲也沒有逃過一劫。地球的生態環境急速惡化,過了幾百萬年才逐漸恢復的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