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條體長10.3釐米,只有四五個月大的小鱘魚,在長江口不小心撞進了漁民的網兜。誤捕國寶,漁民即刻通知我們,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進行搶救,可惜回天乏術。」保護區工作人員說者,雖然鱘魚幼苗最終因長時間斷氧夭折,但這次的發現,仍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這可能標誌著去年秋季自然繁殖的野生中華鱘幼魚開始陸續抵達長江口水域,而對中華鱘的保護,有助於長江生態環境的研究和保護。
中華鱘是古棘魚類的一支後裔,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五千萬年,被譽為「水中熊貓」,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IUCN瀕危級物種。2010年以來,野生中華鱘幼魚數量直線下降,2014年和2016年長江口水域均沒有監測到野生中華鱘幼魚,僅2015年曾有部分發現,與此同時,也未監測到成年中華鱘正常產卵,這給物種延續帶來了極大的考驗。
「近年來,中華鱘保護形勢嚴峻,所以,保護區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工作人員介紹,中華鱘保護區於2004年成立,2015年建立保護區基地,主要保護對象是長江口以中華鱘為主的水生野生生物及其棲息生態環境。
「我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搶救中華鱘。」工作人員說,實施搶救後,為中華鱘提供專門的棲息場所,讓它們順利完成各項生理調整,然後放流,讓它們回歸大自然。
保護區還是中華鱘唯一的「幼兒園」、「待產房」和重要的「產後護理場所」,目前,在保護區生活的中華鱘有千餘尾,成年鱘體長3米到4米,體重在200到300千克間。
一般來說,中華鱘的壽命在40年左右,保護區的中華鱘多數已生活了10年左右,達到「青年期」,再經過一段時間模擬野生生存環境的馴養,就可放歸大自然。
信息來源丨崇明報
交一個工作生活的幫手,開一扇了解崇明的窗口,多一條喜歡小島的理由
美圖、美文投稿請發送至郵箱:cmxwb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