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6日)中午
溫州龍灣狀元一漁民
在甌江裡捕獲一條奇怪的大魚
尖頭歪尾,全身無鱗片
和媒體報導的中華鱘非常像
便立刻報警
接到群眾求助報警後
狀元派出所民警迅速趕到現場進行保護
並找來漁政部門
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專家
進行鑑定
↓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視頻)
目前,經溫州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會長劉鳴等專家確認,這條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現已採取一切保護措施進行保護。
對於這條中華鱘後續將如何處理
快點溫州客戶端將持續關注!
新聞連結
這不是溫州第一次發現中華鱘!
據報導,2014年5月,一位漁民陳某在樂清市北白象鎮處東海支流的甌江口一帶捕到一條特大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
據該執法大隊大隊長劉文勝介紹,這條中華鱘重40多公斤,長1.8米。因漁民捕撈時中華鱘的尾部有一點受傷,打算把中華鱘送到溫州市洞頭縣浙江省海鮮水產養殖基地養護一段時間,等恢復健康時再放生。
據溫州市民間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綠眼睛環境文化中心」王芒芒主任介紹,這是近10年來溫州漁民第一次鋪到中華鱘,我國在上海、廣東等地有增殖放流中華鱘,可在這條鋪到的身上沒有看到標誌,他認為很可能這是條野生的中華鱘。
中華鱘,一個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它有很多稱號,如「水中活化石」、「長江的主人」、「水中大熊貓」等,或許也有人曾吃過(人工養殖),但在野生狀態下的中華鱘早已步入瀕危(極危)物種行列。
關於中華鱘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體長平均約40釐米,最長達130釐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
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洩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裡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 釐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遊出生,在大海裡生長。
中華鱘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藥用和觀賞價值。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和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