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 漁民微生活
在科學中,地震的發生可以說是一個正常的自然現象,就如火山噴發,風暴一樣,相對來說,地震的頻率稍微高一點,幾乎每天都有地震的發生,只是等級的大小不一樣。而關於地震的預測,其實在科學之中是無法進行預測的。
對於說地震魚,地震雲,以及生物異動等現象說明,也是一個不具有說明可能發生地震的因素,而關於「地震魚」,在民間流傳流傳是比較多得,都說與地震有關,但是科學界並沒有證實,並且是否認了這個說法,而有時間大家看到地震魚消息時,確實發生了地震,但是這可能只是一個巧合,所以不要信以為真了,科學界是不認可的。
地震魚到底是什麼?地震魚其實就是我們深海之中一種正常的生物,準確的來說它就是我們見的「皇帶魚」。這下大家應該明白了,該生物的俗名很多,有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大鯡魚王等等,直接是說不完了,一般來說地震魚的長度是在3-7.6米。
由於此類魚群至少是生活在914.4米以下海底,所以很難被捕獲到。甚至部分的人無意中捕獲到了,都會誤為「海蛇」,分布區域十分的廣泛,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東部和地中海都有。所以說,看到地震魚大家不要害怕,正常的生物只是我們見得比較少。
而在體重方面,重量超過100公斤是沒有問題的,外表雖然長得有點難看,頭小,似馬頭狀,體裸露,無鱗,但是是可以食用的,這個是在科學之中有記錄的,所以如果抓到了也可以利用,暫時沒有看到地震魚是屬於保護生物類別。
印尼發現地震魚引發地震熱議首段我們也說明了,地震魚是無法說明與地震的關係,但是很多人就是要進行兩者關聯,有點不科學了,根據12月11日科學報告指出,印尼的一位漁民在10月的時候,公布了一條長達約3米的深海魚,並且表示這是大型地震和海嘯的前兆,這在印尼網上引發了不安,印尼氣象廳隨後闢謠稱,該說法只是日本民間傳說,所以科學界是沒法將兩者進行聯繫,完全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在公布該消息後,不少的網友還留言表示,這種魚在日本被叫做『龍宮使者』,只有在地質出現大變動時,才會遊出深海,因此是地震和海嘯的前兆。同時在10日的時候,日本也報導過了秋田縣男鹿市的一位男性也發現過一條漂流的「龍宮使者」,它全場3.95米,發現時已經死亡,所以說世界各地都有發現,印尼日本發現的地震魚都達到了3米長,但是並沒有標明與地震有關。
這裡我們也再次強調,地震魚是與地震無關係的,民間傳說,沒有科學依據,所以看到的人也不要驚慌,我們要以科學為準。生物都是活動性的,很明顯是可能出現在任何地區的,就算是看到了類似於地震魚出現在海面上,也不奇怪,說完這個事件之後,我們來看看12月以來的地震情況吧。
12月地震數據說明根據中國地震監測網數據顯示,在12月的地震情況相對穩定,通過統計的數據顯示,6級(包括6級)以上的地震發生了3次,分別位於安德烈亞諾夫群島,智利北部沿岸近海,湯加群島,這是三個6級強震都是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所以說不奇怪,而5級到5.9級的地震數據稍微多一點。
按照統計的情況顯示,總計有8次,所以綜合一下,5級(包括5級)以上的地震次數總計為11次。相當於是平均每天有1次5級以上的地震。地震的發生一般都是因為板塊運動所帶來的,也是一切較強地震的分析原因,地球相當於是一個「活體」,板塊運動或斷層帶滑動時刻都可能出現,所以地震的發生是完全沒有規律性的。
這也是如今預測地震的難處,所以無法精確的預測出地震,這是科學界公認的事實,除了板塊運動或斷層帶滑動引發地震之外,還有就是「人工地震」,人工地震簡單的來說就是人類對地質改變所引起的,它不是自然發生的一種地震,這基本上就涵蓋完了。最後還是得強調下,地震在科學之中無法進行預測。
而對於上面說的地震魚等問題,完全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就算是出現了可能也只是一個「巧合」罷了,所以大家注意下就行,而地震預警大家可以了解下,算是一種地震發生之後的一種快速「防禦」機制,如今在全球很多地區都在實施,大多數的地震預警時間都可以達到數十秒了,所以未來如果實現全方面的秒級預警,那麼這更加有利於人類防禦地震的影響。
評論
後浪後浪 資深科學媒體人 優質科學領域創作者02-22 16:00
34贊
踩
先來回顧一下這條新聞:2月19日,臺灣宜蘭縣的一位漁民捕獲了一條12.1公斤的地震魚後,當晚22時47分,臺灣宜蘭大同鄉發生芮氏規模5.3級地震,半個臺灣都感受到了震動。「地震魚」的新聞讓很多人感到新奇,它真的能預測地震嗎?
這要先從「地震魚」這個神奇的名稱開始說起,它的中文學名是皇帶魚,外形和帶魚非常相似,只不過是「特大號」的帶魚。「地震魚」的稱謂從何而來呢?它一般生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溫暖海域的深處,平時難得一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皇帶魚出現與發生地震「巧合」的案例,有民間傳說認為,這種深海魚類的出現意味著其被地表運動驚到,也就是說有地震或者海嘯的徵兆。
這種猜測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在地震之前,很多動物是有前兆的,古人經常運用觀察動物的方法來預測地震。比如,一些魚類翻騰跳躍、打漩、漂浮,或者一些深海魚類遊到淺水區,海洋生物的異常反應都可能提示我們,地震要來了。
但是!很多異常反應是人們在地震發生之後,對震前現象的回憶和總結,並將一些異常現象與地震結合起來,不過,並不是每一次的異常現象都對應著一定會發生地震,也就是說,所謂「地震前兆」並不是嚴肅的科學依據,仍然停留在研究階段。地震學家們也非常希望尋得徵兆,但是難以確定其物理機制,找不到規律!
個人認為,「地震前兆」要客觀看待,比如井水溫度變高、井水變混、蟾蜍遷徙等異常現象,就經常被公眾認為是地震前兆,事實上都是不準確的。(發現這些現象可以向地震局報告,請專家研判)。「地震魚」的例子也是一樣,這次臺灣地震與「地震魚」的出現發生巧合,也許只是一種巧合!不需要恐慌,也無需過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