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天文學術語。(phase of the moon)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裡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月相是指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
月球靠反射陽光發亮,它與太陽相對位置不同(黃經差),便會呈現出各種形狀。
朔:日月黃經差為0°,這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這就是朔,這一天為農曆的初一。
月球繼續朝前旋轉,到了農曆初七、八,也就是圖中的位置3,黃經差為90°,太陽落山,月球已經在頭頂,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這時被太陽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給你看到,稱之為「上弦」。
滿月: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月球轉到地球的另一面,,黃經差為180°。這時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對著地球,此時我們看到的是滿月,或稱之為「望」。由於月球正好在太陽的對面故太陽在西邊落下,月球則從東邊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陽又從東邊上升了,一輪明月整夜可見。
下弦月:滿月以後,月球升起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遲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農曆二十三,也就是圖中的位置7,黃經差270°。滿月虧去了一半,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這就是「下弦」。
快到月底的時候,月球又將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開始新的循環。
(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個月,即把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的一種曆法。農業氣象學中,它(陰曆)俗稱農曆、殷歷、古歷、舊曆,就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曆。而在天文學中認為它實際上也是一種陰陽曆。
月相是以日月黃經差度數(以下的度數就是日月黃經差值)來算的,共劃分八種:
滿月以前:
新月(農曆初一日,即朔日):0度;
娥眉月(一般為農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月(農曆初八左右):90度;
漸盈凸月(農曆初九——農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滿月
農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滿月以後
漸虧凸月(農曆十六——農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月(農曆二十三左右):270度;
殘月(農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農曆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即不見月亮;
以上有四種為主要月相:
新月(農曆初一日),
上弦(農曆初八左右),
滿月(農曆十五日左右),
下弦(農曆二十三左右)。
它們都有明確的發生時刻,是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的。
從朔到下一次朔或者從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稱為一朔望月,約為29.53059日。這只是一個平均數,因為月球繞地球和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運動都是不均勻的,二者之間也沒有簡單的關係。因此,每兩次朔之間的時間是不相等的,最長與最短之間約差13小時。在中國古代曆法中,把包含朔時刻的那一天叫作朔日,把有望時刻的那一天叫作望日;並以朔日作為一個朔望月的開始。在曆日的安排中,通常為大小月相間,經過15~17個月,接連有兩個大月。
東漢以前的曆法中,都是把月行的速度當作不變的常數,以朔望月的周期來算朔,算出的朔後來稱作「平朔」東漢前後發現了月亮運動的不均勻性,此後人們就設法對平朔進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朔,稱為「定朔」。首次載有這種修正算法的曆法,是劉洪創製的《乾象曆》。隋代劉焯的《皇極曆》,才把日行也有遲疾(就是地球繞日運動不均勻性的反映)的因素考慮到「定朔」的計算中去。
月相與潮汐
月相和海洋的潮汐有關係,因為潮汐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關係,比如在滿月的時候會引起大潮。
潮汐變化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像軍事、旅遊、遠洋航海、海洋漁業、海水養殖,海洋工程、科學實驗及沿岸各種生產活動都要受到潮汐的影響。
月相與人體:
月相變化嚴密的影響著人體氣血變化,尤為突出的是女性月經周期。風水中以及命理中的神煞變化,也是從月相的影響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