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創建由DNA構成的人工神經網絡,能夠模仿大腦形成記憶

2021-02-15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

目前,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研製一種完全由DNA製成的人工神經網絡,能夠模仿大腦工作形成自己的「記憶」。這種位於試管中的人工智慧系統通過識別手寫數字,可以解決典型的機器學習問題。科學家表示,這項工作是證實人工智慧植入人造有機電路的一個重要步驟。這意味著未來有一天將成功研製完全由有機材料製成的類人機器人,而不是當前大眾傳統認知的金屬機器人。研究人員希望該設備能夠很快形成自己的「記憶」。

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對智能行為進行編程處理,例如:有能力進行計算和做出選擇,以及更多的活動,整個過程核心部分是用DNA製造的人工神經網絡。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專家們針對電子人工神經網絡進行挑戰性設計——識別人類筆跡。

這是機器人視覺研究人員解決的首要任務之一,也是一種理想的方法來說明基於DNA的神經網絡能力。人類書寫筆跡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當一個人仔細檢查一個潦草數字序列時,大腦會執行複雜的計算任務識別它們。

因為即使是人類也很難識別其他人的潦草字跡,識別手寫數字是將智能編程設計成人工智慧神經網絡的一種普通測試。該網絡必須「教授」如何識別數字,解釋筆跡的變化過程,然後將一個未知數字與他們所謂的記憶進行比較,最終核實潦草的數字。

目前,研究小組證實精心設計的DNA序列組成的神經網絡可以進行化學反應,從而表明它能夠正確識別「分子筆跡」。當給定一個未知潦草數字時,這個所謂的「智能湯」將進行一系列反應,並輸出兩個螢光信號。例如:綠色和黃色代表數字5,或者綠色和紅色代表數字9。

研究負責人、生物工程系教授錢露露(音譯)說:「儘管科學家剛開始探索在分子機器中製造人工智慧系統,但是它的潛力已經不可否認。」類似於電子計算機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對人類科技進步所做的貢獻,人工分子機器可以製造出所有分子,甚至包括顏料和繃帶,相信在未來一百年時間裡,該技術發展空間更大,並且能夠保護地球生態環境。

不同於幾何形狀的視覺書寫形式,每個分子筆跡實例實際並不具有數字結構。取而代之的是,每個分子序是由20個獨特DNA鏈構成,這些DNA鏈是從100個分子中挑選出來的,每一個都被分配代表一個單獨的像素。這些DNA鏈在試管中混合在一起。給定一個分子書寫的特殊實例,DNA神經網絡可以將其分為9個類別,每一種類別都代表了從1-9的9個可能手寫數字中的一個。

首先,研究小組建立了一個DNA神經網絡,用於區分手寫的6和7,之後他們測試了36個手寫數字和試管神經網絡,從而正確識別所有這些數字。從理論上講,該系統有能力將1.2萬個以上的手寫6和7數字識別區分,其中90%的識別數字來自於機器學習的手寫數字資料庫。

識別過程至關重要的是,使用DNA分子編碼一個「贏家通吃」的競爭策略。在該策略中,當確定一個未知數字的真實身份時,被稱為「殲滅者」的DNA分子特殊類型用於選擇「贏家」。

「殲滅者」DNA分子形成一個複合體,其中一個分子來自一個競爭者,另一個分子來自於不同競爭者,兩者反應形成惰性、無反應的複合體種類。「殲滅者」很快就能將所有競爭對手都吃掉,最後僅剩下一個競爭者。然後,獲勝的競爭者恢復到高濃度,並產生一個螢光信號表明人工智慧網絡的決定。

接下來,研究小組基於他們第一個DNA神經網絡原理開發設計一個更複雜的神經網絡,它可以區分1-9數字。目前,研究小組計劃設計一個人工神經網絡,它能夠學習、從添加到試管的實例中形成「記憶」。他們指出,通過這種方法,相同的「智能湯」可用於完成不同的任務。研究報告詳細內容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本公眾號推出投融資對接服務、大數據人工智慧獵頭服務,可為人工智慧、大數據創業企業對接投資機構,人工智慧、大數據創業企業如有融資、人才招聘需求,可與編輯聯繫,微信號:snogangel(註明融資對接)


相關焦點

  • 英意瑞三國科學家創建「神經電子網際網路」馬斯克的「第三層大腦...
    近日,英國、義大利和瑞士的研究人員共同創建了一個混合神經網絡,利用網際網路將信號從生物神經元傳輸到人工神經元。當地時間2020年2月25日,科學雜誌《自然·科學報告》刊登了該研究團隊名為Memristive synapses connect brain and silicon spiking neurons(記憶突觸連接大腦和矽尖峰神經元)的論文。
  •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它比一片五彩紙屑還小,由數以萬計的人工大腦突觸製成。背景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支撐著人的視覺、聽覺、平衡、味覺、嗅覺、記憶、情感、學習等。大腦的構造十分複雜,由大約1千億個神經元(Neuron)組成,並由約100萬億個突觸(Synapse)連接。這些神經元與突觸一起構成了一個極其龐大的生物神經網絡。
  • 錢璐璐團隊打造DNA人工智慧神經網絡
    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助理教授錢璐璐和她的同事們開發出了一種由DNA製成的人工神經網絡,可以正確地識別分子數字籤名。
  • 神經網絡算法
    BP 神經網絡算法在理論上可以逼近任意函數,基本的結構由非線性變化單元組成,具有很強的非線性映射能力。而且網絡的中間層數、各層的處理單元數及網絡的學習係數等參數可根據具體情況設定,靈活性很大,在優化、信號處理與模式識別、智能控制、故障診斷等許 多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工作原理人工神經元的研究起源於腦神經元學說。19世紀末,在生物、生理學領域,Waldeger等人創建了神經元學說。
  • 科學家們在試管中用DNA設計了一個AI 能正確識別手寫數字
    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創造了一種完全由DNA合成、模仿大腦工作方式的人工神經網絡。
  • Science:大腦記憶形成新機制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 生物神經網絡與人工神經網絡的遞歸性
    這種反覆出現的連通性所實現的就是在遞歸神經網絡中賦予記憶。網絡的輸出不再僅僅依賴於在對齊時間步的輸入。相反,網絡在任何給定時間都有一個「狀態」,這個狀態與下一個輸入一起提供一個新的輸出並更新該網絡的狀態。    這使得神經網絡能夠識別或產生不同時間結構的模式,例如語音。比如,「 sleep」和「 sleeep」這兩個詞都可以被認為是單詞「 sleep」。
  • 為AI開闢新路徑,科學家提出新型人造納米線神經形態網絡
    大腦中數百億個神經元通過神經突觸進行連接,構成複雜的神經網絡。在神經突觸非線性元素和循環網絡拓撲結構複雜的相互作用下,大腦得以實現獨特的自適應實時學習。近年來,受大腦神經系統的啟發,神經形態計算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科學家們希望可以研發出像人類大腦一樣能夠處理信息、擁有記憶、可自主學習的計算機。
  • 反之亦然,科學家開始用深度神經網絡解釋人類大腦
    而丹尼爾預想中的解決方案模仿自生物大腦,而這就是深度神經網絡。丹尼爾後來在採訪中說:「我非常清楚地記得,當我們找到一個真正可以用於解決難題的神經網絡的時候是凌晨兩點,因為不忍叫醒同事,我一個人獨自在劍橋的寒風中走來走去。」單單在人工智慧領域,這絕對是裡程碑似的成就,但這並不是亞明斯和他的同事們的主要目標。對他們和眾多神經科學家來說,這恰恰是研究大腦功能模型的關鍵時刻。
  • 最新解密: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這是科學家們首次觀察到大腦中的記憶構建模塊。       所謂的 「神經元集合」是指大腦內在特定活動中可以被重複共同激活的一組功能上相關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共同組成神經網絡,在記憶存儲和提取時,神經元可按時空次序依次被激活。而人類一直無法真實的觀察到這個奇妙的過程。
  • 人類首次精確發現大腦記憶形成原理
  • 機器學習與人工神經網絡(一)
    因此很自然地,達到機器學習的其中一個方法是模仿大腦的運作。這種機器學習法被稱為「人工神經網絡」。大腦內的神經網絡主要由神經元和突觸組成。神經元具有階級性,階級間的神經元靠著不同強度的鍵結連結。當我們看到一塊又白又綠的東西,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將電訊號傳給視神經,經過周圍神經系統,最後傳入中樞神經,由大腦來判斷這是稿紙還是綠豆糕。
  • 迄今最大腦皮層神經網絡研究成果發布
    由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和哈佛醫學院、弗蘭德斯神經電子學研究所科學家共同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本周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迄今最大的腦皮層神經元連接網絡研究報告
  • 納米科學:神經形態計算模仿重要的大腦特徵!
    納米科學:神經形態計算模仿重要的大腦特徵!(Phys.org) - 當你聽到聲音時,只有大腦聽覺皮層中的一些神經元被激活。這是因為每個聽覺神經元都被調諧到一定範圍的聲音,因此每個神經元對特定類型和聲音水平比其他神經元更敏感。
  • 科學家發現長期記憶形成的新因素,可成為治療新靶點
    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需要大腦中合成新的蛋白質。這是科學家們幾十年前就已經了解的。
  • 人工記憶實驗成功,是精神病學突破還是科學倫理的考驗?
    在普遍的認知裡,記憶與我們的真實生活體驗緊密相連,但這段關係即將被顛覆。 近日,一篇關於人工記憶的研究報告顯示,研究者通過刺激腦細胞的形式,令老鼠形成人工記憶。人工記憶可以在大腦中保留,並通過相應的外部刺激召回,而這個過程與自然記憶無法區分。
  • 「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之BP算法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在受到了生物學的啟發後創建的,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對生物大腦的一種模擬。人們仿照生物神經網絡的結構,使用簡單運算單元模擬神經元,並將大量運算單元按某種形式密集連接,便構成了人工神經網絡。結構如圖:人工神經網絡(ANN)模型帶有權重值(w1,w2,...
  • 人工神經網絡在這六大領域的表現已經超越了人類
    打開APP 人工神經網絡在這六大領域的表現已經超越了人類 工程師黃明星 發表於 2018-06-22 07:55:00 五年前,
  • 你的大腦記憶容量相當於一塊多大的硬碟?
    本文來源於網絡整理編輯:極憶菌兩手握拳,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球狀,這個形狀體積就是人類大腦的體積
  • "晶片大腦"是什麼?科學家提出了"憶阻性神經混合晶片"這一概念
    該概念基於神經細胞技術和微流體技術交叉處技術組合的現有和前瞻性解決方案,這些技術使「空間有序的活動神經網絡」成為可能。結合CMOS兼容技術製作微電極矩陣和記憶器件陣列,這種集成方法可以用於實時記錄、處理和刺激生物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