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解密: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2021-02-08 Medical Research

9月16日,地中海大學的Rosa Cossart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即可以儲存記憶的"神經元集合"(neuron assembly),這是科學家們首次觀察到大腦中的記憶構建模塊。



      所謂的 「神經元集合」是指大腦內在特定活動中可以被重複共同激活的一組功能上相關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共同組成神經網絡,在記憶存儲和提取時,神經元可按時空次序依次被激活。而人類一直無法真實的觀察到這個奇妙的過程。


      

      研究人員為了能觀察到這個過程,設計了一個精妙的實驗。他們向小鼠的神經元中導入了一種螢光蛋白,這種蛋白能夠在細胞鈣離子內流的時候與鈣離子結合而發出螢光,通過記錄螢光信號而觀察神經元激活的狀態。這種方法比過去依賴埋藏電極的方式觀察到的結果更為精確。由此,他們描繪出了約1000個神經元電活動。



      通過這種鈣成像方法,研究人員觀察到在跑步時,小鼠大腦的海馬CA1區的神經元被同步激活,這些激活的神經元記錄了小鼠的運動位置、時間和距離。當小鼠停止跑步時,仍有部分神經元被激活,其中小部分神經元的激活較慢,大部分被提前激活。這些神經元的激活方式並不是依次激活,而是以連續成塊的形式被共同激活,每一塊神經元反映出的是曾經經歷過的原始片段。當小鼠大腦在一段時間內對這些記憶片段進行處理時,神經序列的激活狀態更為強烈。


      

      針對這項研究成果,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Kamran Diba說,它有助於人們了解其他動物的大腦是否以同樣的方式活動,尤其是當它們在現實世界中跑步而不是在跑步機上跑步時。這項研究成果或許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記憶是如何在大腦中形成的。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微信ID:Medica Research

Read Less,Learn More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精確發現大腦記憶形成原理
  • Science:大腦記憶形成新機制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 大腦的記憶是誰在管理?
    單一記憶的眾多方面會散布於外層大腦皮層。這就是多年來神經科學家所稱的「情景記憶」。科學家們大致認同大腦的這個工作模式,但是要收集詳細數據資料,對這個模式進行充實豐富卻非易事。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對大腦的歸檔系統慢慢有了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大腦中的海馬體,它是大腦皮層中一個環形結構的內褶區,長僅幾釐米卻與大腦其它部分緊密相連。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去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根川進的實驗室又揭示了記憶痕跡如何在大腦海馬產生,然後上傳、存儲到大腦皮層的詳細過程。對記憶保存細節的解析,為扭轉記憶失敗或記憶過於活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原理上,這項研究揭示了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那些在創傷後壓力症(PTSD)中變得過於活躍的細胞,」澳大利亞昆士蘭腦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主管Pankaj Sah說,「某種程度上,發現這些非常完整的記憶可以如此離散,實在是令人意外。」  第一次有關人類記憶形成和儲存的實驗性證據要追溯到1953年。
  • 大腦把記憶存在哪兒了?
    大腦如何表示外部世界的信息,又如何將感覺轉變成記憶?這個問題與我們的研究密切相關。先看看一個著名的病例(名為H. M.),他患有頑固性癲癇,為了控制他強烈的癲癇症狀,神經外科醫生無奈之下,只好選擇切除他的海馬區,以及大腦兩側與海馬區相連的區域。手術後,這位病人仍能辨別人和物體,可以回想起手術前就知道的一些事,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再也不能形成新的持久性記憶。
  • 什麼是大腦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為了形成長期記憶,有數種可能的策略可將記憶內容由短期記憶移至長期記憶區。 1.善用編碼:因為長期記憶以意碼為主,因此有意義的內容將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欲使短期記憶的內容產生意義,則需與舊有知識產生聯結 (編碼),使內容與舊有知識產生掛勾,由舊有知識給予新資訊「意義」,則知識內容較容易被置於長期記憶中。
  • 科學家創建由DNA構成的人工神經網絡,能夠模仿大腦形成記憶
    目前,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研製一種完全由DNA製成的人工神經網絡,能夠模仿大腦工作形成自己的「記憶」。
  • 【重磅】兩項新研究發現:大腦中負責學習和記憶形成的key player
    哺乳類動物的大腦最迷人的特性之一是其一生都在變化。經驗表明,無論是在測試學習還是經歷創傷情況下,大腦都會通過修改特定神經電路的組織方式和活性來改變,從而改變隨後的感覺,想法和行為。這些改變發生在用於神經元之間的通信的突觸間。我們稱這種經驗驅動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叫做突觸可塑性,它被認為是學習和記憶的細胞基礎。世界各地的許多研究小組,都致力於推進我們對學習和記憶形成的基本原則的理解。
  • 英科學家用掃描技術成功讀取大腦記憶(圖)
    腦部掃描可讀取人類思維和記憶北京時間3月16日消息,據英國《衛報》報導,英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地利用腦部掃描技術讀取了受測試者的大腦思維和記憶。如果這項技術能夠得以推廣和利用,不僅能有效治療老年痴呆等腦科疾病,而且還能積極協助警方偵破各類複雜案件。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英國倫敦大學的科學家們公布了他們的這項最新實驗成果。
  • 大腦記憶容量有多大?
    在人的一生中,大腦儲藏了大量的數據,那麼大腦的容量相當於多大硬碟呢?為什麼我們留不住嬰兒時期的記憶?
  • 大腦的記憶痕跡未來可能真的會被我們操控
    2012年,日本生物學家利根川進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首次揭示了記憶痕跡的真實存在。在去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根川進的實驗室又揭示了記憶痕跡如何在大腦海馬產生,然後上傳、存儲到大腦皮層的詳細過程。對記憶保存細節的解析,為扭轉記憶失敗或記憶過於活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你的大腦記憶容量相當於一塊多大的硬碟?
    本文來源於網絡整理編輯:極憶菌兩手握拳,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球狀,這個形狀體積就是人類大腦的體積
  • 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感知時間的?
    我們的大腦對於計量時間有著不凡的能力。司機可以判斷各個交通信號燈的時間,舞者可以將一個節拍精確到毫秒。但究竟大腦如何追蹤時間仍舊是一個謎。研究人員已經確定參與運動,記憶,色覺等功能的大腦區域,但還沒有發現哪個部分用來感知時間的。
  • 大腦如何感知時間?
    諾貝爾獎獲得者、挪威科技大學(NTNU)Kavli研究所的主任Edvard Moser教授說:「這個網絡為事件蓋上了時間戳記,並記錄著經驗中的事件順序。」這個大腦中感知時間的區域正位於編碼空間信息的區域旁邊。
  • 大腦簡史(3)-大腦的結構
    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和學習,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記憶都儲存在海馬體中。海馬區在記憶的過程中,充當轉換站的功能。當大腦皮質中的神經元接收到各種感官或知覺訊息時,它們會把訊息傳遞給海馬區。假如海馬區有所反應,神經元就會開始形成持久的網絡,但如果沒有通過這種認可的模式,那麼腦部接收到的經驗就自動消逝無蹤。
  • Neuron:大腦對記憶進行編碼的關鍵蛋白質
    近日美國科學家宣布,在大腦如何對記憶進行編碼方面發現了一種新的關鍵蛋白質在進行大腦記憶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據悉,這是揭示人類記憶編碼進程的首次重大發現。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肯尼斯-森-科西克(Kenneth S.
  • 稜鏡 | Tim Urban獨家解密Neuralink(一)進擊的大腦
    不僅把人腦變成一個內部充滿奇妙複雜想法的海洋,他最新的突破在於,找到一種方法,將這些想法轉化為一組具有代表性的聲音,然後通過振動空氣將它們發送其他人類的頭腦中,而大腦已經可以解碼聲音,把這些嵌入性信息吸收進自己思想海洋之中。人類的新皮質思考周圍事物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現在他終於有方式可以談論它們了。一大批新皮質正在接近。
  • 記憶是消失還是藏起來了?最新研究解碼大腦的遺忘機制
    長久以來,科學家對記憶的探究都避開了「遺忘」的話題:人們認為「遺忘」就是記憶的消失,「防止遺忘」就是增強記憶的最好方法。但隨著近幾年神經科學界對遺忘機制的研究,一片複雜的圖景逐漸浮現:遺忘並非簡單的「消除記憶」。「話在嘴邊」現象就是一個例子:突然忘記的名字、生日、手機號,會在一段時間過後突然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
  • 【Science】MIT研究長期記憶神經迴路,海馬體和新皮層記憶同時產生
    來源:news.mit.edu作者:Anne Trafton譯者:熊笑【新智元導讀】MIT 4月6日在 Science 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對基於記憶過程的神經迴路進行了研究,首次揭示出記憶在海馬體和新(大腦)皮層中的長期儲存是同時形成的,而在到達成熟狀態之前,這一長期記憶會保持長達兩周的「沉默」。
  • 《最強大腦》記憶女神:從「臉盲」到最強大腦,每個人都能做到!
    她就是《最強大腦》第二季「記憶女神」盧菲菲,兩小時內就記住了53幅世界經典油畫的7376張碎片!《最強大腦》節目片段 (點擊 ▶️播放觀看)節目中的她那麼從容淡定,臺下的她還可以 39 秒記住一副打亂的撲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