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把記憶存在哪兒了?

2021-02-13 墨子沙龍

大腦如何表示外部世界的信息,又如何將感覺轉變成記憶?這個問題與我們的研究密切相關。先看看一個著名的病例(名為H. M.),他患有頑固性癲癇,為了控制他強烈的癲癇症狀,神經外科醫生無奈之下,只好選擇切除他的海馬區,以及大腦兩側與海馬區相連的區域。手術後,這位病人仍能辨別人和物體,可以回想起手術前就知道的一些事,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再也不能形成新的持久性記憶。由於失去了海馬區,他很快就會忘記剛經歷過的事情,就像電影《記憶碎片》(Memento)中患有類似神經疾病的主角那樣。

上述病人的故事表明,海馬區(甚至整個內側顳葉)對於感知並不是必需的,但對於短時記憶(持續時間很短)向長時記憶(持續時間達數小時、數天甚至數年)的轉變卻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認為,位於內側顳葉區域的「概念細胞」,在將我們意識到的東西(即外部輸入的感覺信息或大腦回憶所觸發的內容)轉變成長時記憶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長時記憶隨後將存儲到大腦皮層的其他區域。我們認為,對於那位病人來說,他在辨認,或者回憶安妮斯頓時,「珍妮弗·安妮斯頓神經元」並非必需的,但是,這位病人要把「安妮斯頓」放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起與這位女影星有關的聯繫或記憶,該神經元卻是至關重要的——比如,日後他會想起他見過安妮斯頓的照片。

我們的大腦可能通過為數不多的「概念細胞」,將一個事物的多種形式表示為一個獨特的概念。這樣的表示方式只需要一小群神經元,並且不會隨著事物具體形式的變化而變化。「概念細胞」的作用對於解釋我們的回憶過程很有幫助,我們會回想起珍妮弗或盧克的整體形象,而不是他們臉部的每一個細節。我們不需要(也不可能)回想起遇到過的每個人或每件事的全部細節。

重要的是抓住特定場景中與我們有關的人和事物的關鍵信息,而不是記住大量毫無意義的細枝末節。如果我們在咖啡店偶然遇見一個熟人,對我們而言更重要的是記住這次相遇後發生的一些重要事情,而不是此人的衣著打扮,或者他說的每一句話,更不是喝咖啡的其他陌生人的長相。「概念細胞」傾向於對與個人相關的事物興奮,因為我們通常會記住與我們熟悉的人或事物有關的事,而不會浪費精力去記住與我們無關的事。

記憶不只是一個個孤立的概念。對珍妮弗·安妮斯頓的記憶,包含著與她本人以及她在《老友記》等影視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有關的一系列故事。對某個記憶情節的完整回憶,需要在不同但是相關的概念之間建立聯繫,比如,把「珍妮弗·安妮斯頓」這個概念與「坐在沙發上,一邊看著《老友記》,一邊吃著冰淇淋」等概念關聯起來。

如果兩個概念是關聯的,那麼編碼其中一個概念的某些神經元可能也會對另一個概念興奮。這可以解釋大腦神經元對相互聯繫的事物如何進行編碼的生理過程。神經元會對有關聯的其他概念放電,這可能就是形成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ies,例如在咖啡店偶遇熟人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意識流動(flow of consciousness,意識的內容自發地從一個概念跳到另一個概念)的基礎。當我們看到珍妮弗·安妮斯頓時,視覺感知激發起我們對電視、沙發以及冰激凌等概念的記憶,這些相互關聯的概念構成了「正在觀看《老友記》劇集」的記憶。同一個概念的不同方面(存儲在不同的腦區)之間,也可能是通過類似的方式形成關聯,從而將一束玫瑰的香味、形狀、顏色和質地,或者珍妮弗的容貌和嗓音聯繫起來。

既然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儲高級記憶具有明顯優越性,那我們就要進一步探討,為什麼對這些概念的表示只需要內側顳葉中的一小群神經元?多項模擬研究表明,稀疏編碼方式對於快速形成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繫是必需的——這可能就是答案。

模擬研究的技術細節相當複雜,不過原理非常簡單。就拿我們在咖啡店遇到一個熟人這樣的例子來說,假如採用分布式編碼的方式——而不是相反的稀疏編碼——來表示這個人,那我們對這個人的每一處細節都需要用許多神經元進行編碼。對這家咖啡店本身的分布式編碼,又需要另外的大量神經元。如果要將這個人和這家咖啡店聯繫起來,就需要在表示這兩個概念各種細節的大量神經元之間建立連接。這還沒有考慮將這兩個概念與其他更多概念聯繫起來的問題,例如,這家咖啡店看起來像一家舒適的書店,而遇到的那個人看上去很像我們認識的另一個人。

在分布式網絡中建立這樣的連接是非常緩慢的,而且可能導致記憶混亂。相反,在稀疏網絡中建立這樣的連接既快速又容易,只須使少數神經元對兩個概念都放電,從而在表示每個概念的各組神經元之間建立少量連接即可。稀疏網絡的另一個優點是,增加新概念並不會對網絡中既有的其他概念帶來顯著影響;而在分布式網絡中很難將一個概念單獨分隔開來,若要增加一個新概念,甚至需要改變整個網絡的邊界。

「概念細胞」使感知和記憶相互聯繫,通過抽象化和稀疏編碼的方式表示語義知識(semantic knowledge),比如人、場所、物體,以及構成我們個人世界的全部有意義的概念。它們是搭建記憶大廈的磚石,使我們對生活中的事實和事件形成記憶。它們巧妙的編碼方式使我們的思維可以撇開無數瑣碎的細節,提取出有意義的東西,以此來形成新的記憶,並在概念之間建立新的關聯。「概念細胞」編碼了我們的經歷中最重要的內容。

 「概念細胞」與萊特文所設想的「祖母細胞」不太相似,但它們很可能是人類認知能力的重要物質基礎,以及思維和記憶的硬體組分。

相關焦點

  • 大腦記憶容量有多大?
    在人的一生中,大腦儲藏了大量的數據,那麼大腦的容量相當於多大硬碟呢?為什麼我們留不住嬰兒時期的記憶?
  • 大腦的記憶是誰在管理?
    這就是多年來神經科學家所稱的「情景記憶」。科學家們大致認同大腦的這個工作模式,但是要收集詳細數據資料,對這個模式進行充實豐富卻非易事。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對大腦的歸檔系統慢慢有了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大腦中的海馬體,它是大腦皮層中一個環形結構的內褶區,長僅幾釐米卻與大腦其它部分緊密相連。
  • Science:大腦記憶形成新機制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 什麼是大腦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的實質是大腦的即時生理生化反應的重複,而長期的記憶則是大腦細胞內發生了結構改變,建立了固定聯繫。比如怎麼騎自行車就是長期記憶,即使已多年不騎了,仍能騎上車就跑。短期記憶是不牢固的細胞結構改變,只有"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反覆加以鞏固,才會變成長期記憶。短期記憶是數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記憶。一個人每天只將1%的記憶保留下來。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之後的時間裡,記憶痕跡在科幻小說和「山達基」(scientology)體系中一直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然而,證實記憶痕跡的存在還需要等到後來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技術的發展。正是有了用光激活的「鑷子」,科學家才得以對記憶痕跡迴路進行精細的剖析。2012年,日本生物學家利根川進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首次揭示了記憶痕跡的真實存在。
  • 大腦的記憶痕跡未來可能真的會被我們操控
    記憶如果有痕跡,那會是什麼樣子?人的大腦,體積雖小,卻儲存著我們很多年的記憶。大腦的奧秘實在是太多了,今天來看看記憶的秘密。
  • 最新解密: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9月16日,地中海大學的Rosa Cossart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即可以儲存記憶的"神經元集合"(neuron assembly
  • 《最強大腦》記憶女神:從「臉盲」到最強大腦,每個人都能做到!
    她就是《最強大腦》第二季「記憶女神」盧菲菲,兩小時內就記住了53幅世界經典油畫的7376張碎片!《最強大腦》節目片段 (點擊 ▶️播放觀看)節目中的她那麼從容淡定,臺下的她還可以 39 秒記住一副打亂的撲克牌!
  • Neuron:大腦對記憶進行編碼的關鍵蛋白質
    近日美國科學家宣布,在大腦如何對記憶進行編碼方面發現了一種新的關鍵蛋白質在進行大腦記憶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據悉,這是揭示人類記憶編碼進程的首次重大發現。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肯尼斯-森-科西克(Kenneth S.
  • 你的大腦記憶容量相當於一塊多大的硬碟?
    ,是人類存儲各種記憶最重要的位置。但不管是歌還是詩都沒有「存儲」在大腦裡,大腦只是按一定的方式作出了改變,讓我們能在一定情況下唱出這支歌或背誦這首詩。去表演的時候,歌和詩都不是從腦內某處「讀取」出來的東西,就像我在桌上敲手指也不是「讀取」的動作。我們就是唱出來背出來,沒有讀取的必要。人腦存儲記憶信息是肯定不會放在真空中的,那麼人類能夠存儲多少信息呢?如果這些記憶用GB、TB之類的單位衡量,大概等於多大的硬碟呢?
  • 人類首次精確發現大腦記憶形成原理
  • 【九峰禪寺】記憶可以脫離肉體轉移,靈魂被科學證實是存在的
    這一支科學研究小組堅信,人類的大腦實際上就是一個生物電腦,而人類的意識實際上是一個由位於大腦的量子電腦運行的,他甚至在我們人類死亡後也依然存在,另外兩位權威科學家也認為,人類的感知意識,其實是位於微管內的量子引力所產生的效應結果。這個理論表明,當人類進入一個臨床死亡的階段,位於大腦的微管會失去它的量子狀態,但是依然會保持其中所包含的記憶。
  • 刺激大腦能找回那些「失去的」長期記憶嗎?
    在機器學習技術的指引下,羅斯團隊得以訓練TMS鎖定被試者用來儲存關於面孔或名字記憶的大腦區域。或者說,羅斯及其同事想出了一種能夠讓進入靜默狀態的記憶重新活躍起來的辦法。 當他們使用TMS刺激靜默記憶時,EEG(腦電圖)掃描圖像顯示,那些跟記憶相關聯的腦部區域被激活了。 研究人員利用該法再次進行記憶測試。
  • 英科學家用掃描技術成功讀取大腦記憶(圖)
    腦部掃描可讀取人類思維和記憶北京時間3月16日消息,據英國《衛報》報導,英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地利用腦部掃描技術讀取了受測試者的大腦思維和記憶。如果這項技術能夠得以推廣和利用,不僅能有效治療老年痴呆等腦科疾病,而且還能積極協助警方偵破各類複雜案件。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英國倫敦大學的科學家們公布了他們的這項最新實驗成果。
  • 記憶是消失還是藏起來了?最新研究解碼大腦的遺忘機制
    長久以來,科學家對記憶的探究都避開了「遺忘」的話題:人們認為「遺忘」就是記憶的消失,「防止遺忘」就是增強記憶的最好方法。但隨著近幾年神經科學界對遺忘機制的研究,一片複雜的圖景逐漸浮現:遺忘並非簡單的「消除記憶」。「話在嘴邊」現象就是一個例子:突然忘記的名字、生日、手機號,會在一段時間過後突然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
  • Science advances:直流電刺激對大腦記憶迴路的外周效應
    然而,廣泛討論的假設是,頭皮電刺激直接調節大腦活動,並以區域約束的方式積極影響症狀。皮膚和頭骨減弱了大部分電流,只有一小部分到達大腦。最近的研究表明,高達75%的外加電流沒有到達大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tDCS主要通過外周神經間接地影響神經迴路。
  • 【記憶克隆術】最強大腦記憶法,拯救你的記憶力,學習效率馬上飆升!
    解鎖記憶克隆術修煉精英人士王牌技能【記憶克隆5日訓練營】世界記憶大師盧菲菲親授建立記憶邏輯 擊破陳舊思維練就克隆術般的記憶力解鎖精英人士必備技能指數倍提升效率🔥原價199【記憶克隆5日訓練營】世界記憶大師盧菲菲親授建立記憶邏輯 擊破陳舊思維練就克隆術般的記憶力解鎖精英人士必備技能指數倍提升效率🔥原價199元  限時0.1元🔥
  • 大腦簡史(3)-大腦的結構
    1967年.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的醫生保羅麥克萊恩為了了解看似隨機的大腦結構,將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應用到大腦。他把大腦分為三個部分。雖然這個模型在筆者看來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我們仍然可以用它作為一個粗略的組織原則來解釋所有的大腦結構。他首先注意到我們大腦中心的一部分,包括腦幹,小腦和基底核,與爬行類動物的大腦幾乎相同。
  • 圖像記憶:讓孩子的大腦像照相機一樣,記憶永存!
    這些歸根結底都是以「千字文巨型標釘」記憶方法為根基的一場記憶革命。用記憶學的專業詞彙來理解,就是「圖像記憶」。今天在這裡穿插普及一下圖像記憶方面的小知識。從目前學生學業現狀看,學生負擔不斷加重,要求學生背誦的知識越來越多,而大多數學生背誦的過程都是死記硬背。
  • 大腦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大腦終身具有神經可塑性
    到目前為止一個流行的理論認為,距離遙遠的神經元通過共同產生同步的放電活動來了解到對方的存在,向對方伸出友誼的小手——神經突觸,最終連接在一起。不過,科學家至今為止還沒能夠理解神經連接形成具體的過程是怎麼樣的。不僅大腦網絡終身都可以被修改,積極地適應環境,大腦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域終身可以產生新的神經元。這個神奇的區域就是海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