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科學家用掃描技術成功讀取大腦記憶(圖)

2021-02-08 環球網

腦部掃描可讀取人類思維和記憶

北京時間3月16日消息,據英國《衛報》報導,英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地利用腦部掃描技術讀取了受測試者的大腦思維和記憶。如果這項技術能夠得以推廣和利用,不僅能有效治療老年痴呆等腦科疾病,而且還能積極協助警方偵破各類複雜案件。

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英國倫敦大學的科學家們公布了他們的這項最新實驗成果。在設計的實驗中,科學家們首先給實驗志願者戴上一個虛擬世界的耳機,然後要求他們站在一棟虛擬大樓裡的四個不同位置上。科學家們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對志願者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的大腦活動進行監控。當志願者分別站在四個不同位置上時,研究人員通過電腦程式掃描志願者大腦活動的圖像。科學家們發現,在這一過程中,志願者大腦細胞會形成特別的聚集形態,不同的形態代表虛擬世界的不同位置。研究人員甚至可以通過這些形態預測每一名志願者的位置。

這項研究也推翻了神經學家們此前關於大腦記憶的假想。此前,他們認為,大腦對我們周圍環境的記憶都是以一種不可預測的方式存儲於大腦之中。這項最新的研究表明,大腦神經細胞中的信息都是由以非常嚴格的形式存儲的,可以通過掃描儀重新獲得。不過,科學家們目前還不能僅僅通過大腦掃描就可以判斷一個人具體從何而來。他們必須要首先在每個位置上對許多志願者進行大腦掃描,然後再根據大腦活動的差異性來判斷每個人究竟處在什麼位置。這項研究成果也引起了一場關於倫理問題的辯論。人們面對的問題有,大腦成像技術將來究竟該如何應用?該採取何種措施來保護人們的隱私?

研究人員之一、著名神經系統學專家馬塞爾-賈斯特介紹說,藉助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和電腦程式控制的「讀腦儀」,可以探測人類大腦當前正在思考、想像的物體。這是目前全球首例能夠窺視人腦思維的分析工具。賈斯特解釋說,當人們思考一種物體時,大腦的活躍區域不止一個。「當你想像螺絲刀的時候,你可能會想如何握住它,如何使用它,觀察它的外形,思考它的用途。因此,一個人想像螺絲刀時,並非只有一個大腦區域活躍。」賈斯特說,判斷人腦想像的物體僅處於「讀腦」工程的初始階段,「今後5年,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分析大腦活動方式,進一步探索人們的思想,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判斷是錘子還是螺絲刀」。

雖然這項研究僅僅取得初步成果,但它也對人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腦掃描成像技術將來可能會用在何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也許將來它可以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曾經到過某個特定的地方。通過弄明白大腦的這一工作過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進一步探明老年性痴呆症和中風症為什麼會摧毀人類的記憶等難題,並試圖找到行之有效的治療辦法。研究人員還表示,他們目前已經發現健康男性與女性大腦出現的代謝改變可預示這些人即將出現記憶問題,並有望因此找出導致代謝活動減少的生物因素和生理因素,預防該病的發生。如果可行的話,這將在司法鑑定領域有著極其廣闊的應用。科學家們認為,在未來10年內或許可以實現這種功能。

如今,科學家已經能夠識別人類大腦活動模式並解讀其意義,嘗試預測人們試圖做的事情,甚至洞察撒謊行為或涉及暴力和種族偏見的個人隱私。不過,不少科學家對這項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表示擔憂,他們呼籲儘快展開討論,制訂相關法律法規。約翰-海恩斯教授說,「我們必須就相關後果展開倫理討論。我們已經發現,這項新技術有變成強制措施的危險。」 位於英國倫敦的「神經感覺」公司專門開發神經市場業務,擁有麥當勞、英特爾、聯合利華等多家著名客戶。公司創始人傑瑪-卡爾弗特說,神經市場業務前景廣闊,過去幾年中,公司的影響力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相關焦點

  • 大腦掃描技術
    下面是幾種現有的大腦掃描技術1929年首次啟用,腦電圖技術利用電極連接人的頭皮,測量大腦內神經元產生衝動時所發出的電信號。雖然這項技術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但在今天仍然十分有用。也叫作CAT掃描(計算機軸向斷層掃描),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採用。
  • 人工記憶實驗成功,是精神病學突破還是科學倫理的考驗?
    近日,科學家成功將完整人工記憶植入實驗室小鼠的大腦。反烏託邦的可能近在眼前,還是說對科技的擔憂只是杞人憂天?撰文 | 賴鼎睿「記憶就是身份,」英國作家Julian Barnes在他的回憶錄Nothing to Be Frightened Of中寫道。
  • 【科學發現】「記憶」相機,拍攝意識相片
    隨著科學的發展,虛擬技術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虛擬將替代真實。
  • 《最強大腦》記憶女神:從「臉盲」到最強大腦,每個人都能做到!
    科學表明,人類左腦發揮的是低速記憶,右腦則是高速記憶,右腦的記憶能力是左腦的100倍,但是右腦一般處於休眠狀態,極待我們去開發。讓內在的超強記憶能力沉睡,絕對是一生最大的浪費!在這方面,有個人的親身經歷特別有說服力。
  • 什麼是大腦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的實質是大腦的即時生理生化反應的重複,而長期的記憶則是大腦細胞內發生了結構改變,建立了固定聯繫。比如怎麼騎自行車就是長期記憶,即使已多年不騎了,仍能騎上車就跑。短期記憶是不牢固的細胞結構改變,只有"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反覆加以鞏固,才會變成長期記憶。短期記憶是數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記憶。一個人每天只將1%的記憶保留下來。
  • 掃描大腦就能預知未來?
    好吧…也許我做不到,但根據最近發表在《神經元》(Neuron)期刊中一項針對功能性 MRI 大腦掃描進行的研究顯示,研究人員開始掌握可提前幾天(有時長達幾十年)預測個人未來某些特定行為的關鍵了。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68223.htm  這聽起來確實很有道理。
  • 你的大腦記憶容量相當於一塊多大的硬碟?
    ,是人類存儲各種記憶最重要的位置。硬碟,是電腦最簡單的存儲單元之一。但不管是歌還是詩都沒有「存儲」在大腦裡,大腦只是按一定的方式作出了改變,讓我們能在一定情況下唱出這支歌或背誦這首詩。去表演的時候,歌和詩都不是從腦內某處「讀取」出來的東西,就像我在桌上敲手指也不是「讀取」的動作。我們就是唱出來背出來,沒有讀取的必要。人腦存儲記憶信息是肯定不會放在真空中的,那麼人類能夠存儲多少信息呢?如果這些記憶用GB、TB之類的單位衡量,大概等於多大的硬碟呢?
  • 大腦的記憶是誰在管理?
    這就是多年來神經科學家所稱的「情景記憶」。科學家們大致認同大腦的這個工作模式,但是要收集詳細數據資料,對這個模式進行充實豐富卻非易事。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對大腦的歸檔系統慢慢有了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大腦中的海馬體,它是大腦皮層中一個環形結構的內褶區,長僅幾釐米卻與大腦其它部分緊密相連。
  • 如何觀察我們的大腦?腦檢測技術盤點
    它在功能上極具多樣性,幾乎承載了我們所有的智能活動(注意、學習、記憶、溝通和決策等)。這得益於它的核心結構——一個由神經突觸聯結而成的神經元網絡,其中包含了百億級神經元和百萬億級神經突觸。要想研究大腦,毋庸置疑,認識是基礎。解剖學是腦科學研究最基本的知識和手段。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腦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的今天,或許操控人類記憶痕跡的時代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什麼是記憶?1904年,德國生物學家理察·西蒙(Richard Semon)提出了一個觀點,指出記憶的痕跡是由一組不連續的大腦細胞連接之後拼湊起來的。他將這種想像中的生理迴路稱為「engram」,即「記憶痕跡」。
  • 大腦的記憶痕跡未來可能真的會被我們操控
    記憶如果有痕跡,那會是什麼樣子?人的大腦,體積雖小,卻儲存著我們很多年的記憶。大腦的奧秘實在是太多了,今天來看看記憶的秘密。
  • OpenAI創始人要自殺獻身科學?別瞎說,人家是支持大腦上傳
    所以自掏腰包,下了1萬美元訂金,在臨終的時候把腦子保存起來,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大腦可以上傳到雲端。另外,還有24個看好這個保存技術的大佬也一併購買了這項服務。這個大腦保存的流程,也叫ASC冷凍法(Aldehyde-Stabilized Cryopreservation),和有醫生在旁邊協助的安樂死過程很相似。
  • 為什麼你的大腦會阻礙你投資成功
    我們的大腦經常驅使我們去做一些在投資層面上不符合邏輯、但從情緒上來看卻完全說得通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知道正確的答案和做正確的事情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史丹福大學的神經學家布萊恩·克努森發現,儘管你的大腦對獎勵總額的變化反應靈敏,但它對真正獲得獎勵的概率的變化卻不那麼敏感。實際上,你的大腦更擅長問「獎勵有多大」,而不是問「獲得獎勵的可能性多大」。
  • Science:大腦記憶形成新機制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 刺激大腦能找回那些「失去的」長期記憶嗎?
    在機器學習技術的指引下,羅斯團隊得以訓練TMS鎖定被試者用來儲存關於面孔或名字記憶的大腦區域。或者說,羅斯及其同事想出了一種能夠讓進入靜默狀態的記憶重新活躍起來的辦法。 當他們使用TMS刺激靜默記憶時,EEG(腦電圖)掃描圖像顯示,那些跟記憶相關聯的腦部區域被激活了。 研究人員利用該法再次進行記憶測試。
  • 英意瑞三國科學家創建「神經電子網際網路」馬斯克的「第三層大腦...
    當地時間2020年2月25日,科學雜誌《自然·科學報告》刊登了該研究團隊名為Memristive synapses connect brain and silicon spiking neurons(記憶突觸連接大腦和矽尖峰神經元)的論文。
  • 意念控物,記憶移植可以實現嗎?馬斯克:意念取物時代即將到來
    什麼是LINK V0.9腦機接口技術?具體來說,通過一臺小手術機器人,像微創眼科手術一樣安全無痛地在腦袋上穿孔,向大腦內快速植入晶片,實時讀取腦電波,無線對外傳輸,並可以用手機控制。1、看吧,這個傳感器設備Link V0.9,直徑23mm,厚度8mm,一個硬幣差大小,植入人們顱頂部位後,與人腦連接。
  • 大腦把記憶存在哪兒了?
    大腦如何表示外部世界的信息,又如何將感覺轉變成記憶?這個問題與我們的研究密切相關。先看看一個著名的病例(名為H. M.),他患有頑固性癲癇,為了控制他強烈的癲癇症狀,神經外科醫生無奈之下,只好選擇切除他的海馬區,以及大腦兩側與海馬區相連的區域。手術後,這位病人仍能辨別人和物體,可以回想起手術前就知道的一些事,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再也不能形成新的持久性記憶。
  • 精神變態者的大腦是怎樣的?腦部掃描成像解開謎底
    他們大腦中預測不良後果的功能不能正常工作,他們沒有記憶痛苦經歷的能力。你沒法給他們「教訓」,所以即使受到懲罰,也很容易再犯。他們無法理解「同情」這樣的感情。缺乏同情心,對於竭力追求成功的人,很可能是一種優勢。在社會政治、經濟頂端,很可能有高比例的精神變態,而他們的瘋狂行為,可以影響世界。
  • 廉江人吳天勝挑戰【最強大腦】指紋識人震驚全場!世界吉尼斯記憶紀錄保持者
    大學二年級開始接觸「腦力運動」,之後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記憶方法,屢在公開場合展現其過目不忘的奇特本領,後來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錄取為全日制研究生。 2014年參加江蘇衛視《最強大腦》,指紋識人震驚全場,被網友稱為「指紋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