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記憶是誰在管理?

2021-02-13 養生之道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們都有自己偏好的歸檔系統,能將一桌子亂七八糟的物品分門別類,有序放入編有索引的檔案櫥櫃。那麼,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建立信息歸檔系統的呢?科學家指出,將信息儲存於大腦後,在需要時迅速將其檢索出來,關鍵在於海馬體。

單一記憶的眾多方面會散布於外層大腦皮層。

海馬體中的單個大腦細胞能迅速建立起聯繫。

在我們顱骨中有這麼一個神奇的器官,僅1.5公斤重的組織稠密潮溼、錯綜複雜,這就是我們的大腦。在這裡,生命中所有的經歷都被處理成各種信息,儲存於其中,並在需要時隨時被檢索找回。這就是多年來神經科學家所稱的「情景記憶」。科學家們大致認同大腦的這個工作模式,但是要收集詳細數據資料,對這個模式進行充實豐富卻非易事。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對大腦的歸檔系統慢慢有了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大腦中的海馬體,它是大腦皮層中一個環形結構的內褶區,長僅幾釐米卻與大腦其它部分緊密相連。海馬體受損的人常常伴有嚴重的記憶問題,因此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就將記憶研究的焦點投到海馬體上。

大腦也有圖書管理員嗎?

海馬體(深棕色)位於大腦中部,與周圍部分緊密相連。

「情景記憶」是人工智慧系統的一個重大挑戰。

英國萊斯特大學科學家最新發現,通過對海馬體及其周邊大腦區域的研究,他們對新記憶的形成有了大概的了解。在癲癇病人接受大腦外科手術時,科學家們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記錄了單個人類大腦細胞工作時產生的氣泡和裂紋。科學家發現,如果一個病人的腦神經會為某個特定名人,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而著迷瘋狂,那麼一旦在美國自由女神像前遞給他一張克林特的照片,該病人的腦神經就可被「訓練」成看到自由女神像就會作出反應。由此可見,海馬體中的單個腦細胞,在形成新的聯想記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包裹海馬體外層的大腦皮層也非常重要,它的體積比海馬體大許多,能夠執行從感知世界到運動四肢等海量工作任務。當我們經歷某一特定事件,如去海邊旅行時,大腦皮層中的不同區塊就會被調動起來,幫助我們處理不同記憶元素:認識朋友、傾聽海鷗和感受微風。於是,眾多的經歷碎片就會散布於大腦皮層。想要記住這些經歷,大腦就需要進行一些索引歸檔,以便日後將它們檢索找回。科學家們普遍認同,大腦的這個索引歸檔工作是由海馬體完成的。

匈牙利神經學家喬治-布扎克在2006年出版的《大腦的節奏》一書中指出:「如果將大腦皮層想像為一個巨型圖書館,那麼海馬體就是其中的圖書管理員。」正如胡亂堆放在長長書架上的一些書,白天在海邊沙灘遊玩的細節記憶會雜亂地散落在大腦皮層,海馬體的作用就是將這些遊玩細節關聯起來,索引歸檔,以便遊玩的記憶細節能像編好索引的書一樣,在需要時隨時找到。

藉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科學家們對大腦內部進行了深入研究,以窺探大腦的歸檔系統是如何運作的。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自然通信》雜誌上。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艾丹-霍納博士進行了一項實驗,他讓實驗參與者學習並記住一些虛構情節,利用腦掃描儀首次收集到有力證據,證明人腦海馬體中存在「完成模式」。完成模式指的是某一現象背後的聯想機制,即某個記憶的特定場面——也許是聞到空中的鹽的氣息——會勾起潮水般湧來的其它場面的回憶。

霍納博士解釋說:「如果你的某個記憶場景中同時有艾菲爾鐵塔、一位朋友以及一個粉紅氣球,那麼如果某天我給你一張艾菲爾鐵塔的照片,那麼你回想起的不僅是你的那位朋友,還會有那個粉紅氣球。」在使用腦掃描儀對實驗參與者進行測試的過程中,霍納博士觀測到了大腦皮層中與記憶有關的不同部分,與海馬體之間有著交互作用。

整個大腦活動的過程中顯示出「完成模式」——大腦皮層與海馬體之間的關係類似於布扎克教授比喻的圖書館和圖書管理員的關係。霍納博士解釋說:「如果我給你一個位置,我就能讓你找明確地檢索到這個人,此外,我們還看到與該事件有關物體的區域被激活。所以說,即使這個物體與任務無關,你也無需去檢索它,我們仍然會想起這個物體。我們發現,這個『物體』區域的激活程度與海馬體的反應有關,這意味著是海馬體在實施這種完成模式,檢索所有的回憶部分。在我看來,海馬體的作用就像是一個索引,將所有事件關聯起來,然後迅速檢索歸檔。如果讓大腦皮層來關聯這些記憶碎片,那效率就是非常之低了。很顯然,如果我們要回憶起一生中僅發生過一次的某次事件,大腦皮層是無法勝任這一檢索任務。通過觀察大腦皮層與海馬體,我們認為海馬體與回憶息息相關。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說,看哪,(海馬體中的)這些細胞學習得真快啊。」

人類的記憶是如此一個神奇美好,又容易出錯的系統,儘管它非常難以捉摸,但科學最終會將我們大腦記錄生活的方式條分縷析。科學家認為,研究構建某種記憶儲存將為未來構建人工智慧機器奠定基礎。

養生之道:每天介紹中國傳統養生文化、針對性的介紹實用養生方法。「讓每一個人多活十年,讓每一個人成為養生知識的傳播者和受益者。讓每一個人在養生的生活中找到健康、智慧、快樂!」更多養生知識請關注:養生之道(lifeyangsheng),有其他任何養生問題可直接提問,我們將在48小時內給您回復。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大腦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的實質是大腦的即時生理生化反應的重複,而長期的記憶則是大腦細胞內發生了結構改變,建立了固定聯繫。比如怎麼騎自行車就是長期記憶,即使已多年不騎了,仍能騎上車就跑。短期記憶是不牢固的細胞結構改變,只有"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反覆加以鞏固,才會變成長期記憶。短期記憶是數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記憶。一個人每天只將1%的記憶保留下來。
  • 大腦記憶容量有多大?
    在人的一生中,大腦儲藏了大量的數據,那麼大腦的容量相當於多大硬碟呢?為什麼我們留不住嬰兒時期的記憶?
  • 大腦把記憶存在哪兒了?
    大腦如何表示外部世界的信息,又如何將感覺轉變成記憶?這個問題與我們的研究密切相關。先看看一個著名的病例(名為H. M.),他患有頑固性癲癇,為了控制他強烈的癲癇症狀,神經外科醫生無奈之下,只好選擇切除他的海馬區,以及大腦兩側與海馬區相連的區域。手術後,這位病人仍能辨別人和物體,可以回想起手術前就知道的一些事,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再也不能形成新的持久性記憶。
  • Science:大腦記憶形成新機制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 《最強大腦》記憶女神:從「臉盲」到最強大腦,每個人都能做到!
    她就是《最強大腦》第二季「記憶女神」盧菲菲,兩小時內就記住了53幅世界經典油畫的7376張碎片!《最強大腦》節目片段 (點擊 ▶️播放觀看)節目中的她那麼從容淡定,臺下的她還可以 39 秒記住一副打亂的撲克牌!
  • 最新解密: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9月16日,地中海大學的Rosa Cossart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即可以儲存記憶的"神經元集合"(neuron assembly
  • Neuron:大腦對記憶進行編碼的關鍵蛋白質
    近日美國科學家宣布,在大腦如何對記憶進行編碼方面發現了一種新的關鍵蛋白質在進行大腦記憶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據悉,這是揭示人類記憶編碼進程的首次重大發現。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肯尼斯-森-科西克(Kenneth S.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腦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的今天,或許操控人類記憶痕跡的時代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什麼是記憶?1904年,德國生物學家理察·西蒙(Richard Semon)提出了一個觀點,指出記憶的痕跡是由一組不連續的大腦細胞連接之後拼湊起來的。他將這種想像中的生理迴路稱為「engram」,即「記憶痕跡」。
  • 你的大腦記憶容量相當於一塊多大的硬碟?
    ,是人類存儲各種記憶最重要的位置。但不管是歌還是詩都沒有「存儲」在大腦裡,大腦只是按一定的方式作出了改變,讓我們能在一定情況下唱出這支歌或背誦這首詩。去表演的時候,歌和詩都不是從腦內某處「讀取」出來的東西,就像我在桌上敲手指也不是「讀取」的動作。我們就是唱出來背出來,沒有讀取的必要。人腦存儲記憶信息是肯定不會放在真空中的,那麼人類能夠存儲多少信息呢?如果這些記憶用GB、TB之類的單位衡量,大概等於多大的硬碟呢?
  • 專治腦容量不夠的大腦記憶卡已出現,但人類真的快把自己玩死了
    ,你還知道你自己是誰嗎?存儲人類記憶的科技終於出現了儘管你不想認同,但也不得不認同,人類因為有了記憶才會有生活,一旦失去記憶,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還談何生活。然而,隨之年齡增長人的記憶功能會逐漸衰退,或因外力影響而造成記憶問題。就像電影《記憶碎片》中的主角一樣,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有沒有把兇手殺了,因為他只有十幾分的短暫記憶。
  • 大腦的記憶痕跡未來可能真的會被我們操控
    記憶如果有痕跡,那會是什麼樣子?人的大腦,體積雖小,卻儲存著我們很多年的記憶。大腦的奧秘實在是太多了,今天來看看記憶的秘密。
  • 人類首次精確發現大腦記憶形成原理
  • 刺激大腦能找回那些「失去的」長期記憶嗎?
    在機器學習技術的指引下,羅斯團隊得以訓練TMS鎖定被試者用來儲存關於面孔或名字記憶的大腦區域。或者說,羅斯及其同事想出了一種能夠讓進入靜默狀態的記憶重新活躍起來的辦法。 當他們使用TMS刺激靜默記憶時,EEG(腦電圖)掃描圖像顯示,那些跟記憶相關聯的腦部區域被激活了。 研究人員利用該法再次進行記憶測試。
  • 英科學家用掃描技術成功讀取大腦記憶(圖)
    腦部掃描可讀取人類思維和記憶北京時間3月16日消息,據英國《衛報》報導,英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地利用腦部掃描技術讀取了受測試者的大腦思維和記憶。如果這項技術能夠得以推廣和利用,不僅能有效治療老年痴呆等腦科疾病,而且還能積極協助警方偵破各類複雜案件。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英國倫敦大學的科學家們公布了他們的這項最新實驗成果。
  • 廉江人吳天勝挑戰【最強大腦】指紋識人震驚全場!世界吉尼斯記憶紀錄保持者
    個人簡介: 吳天勝,男,1985年出生,廣東廉江市河唇鎮人,中國首位世界記憶冠軍,出身貧寒,畢業於茂名學院,現改名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他至大學的學生生涯並未顯示出他有奇特天賦,反而常被視為「差生」。
  • 記憶是消失還是藏起來了?最新研究解碼大腦的遺忘機制
    長久以來,科學家對記憶的探究都避開了「遺忘」的話題:人們認為「遺忘」就是記憶的消失,「防止遺忘」就是增強記憶的最好方法。但隨著近幾年神經科學界對遺忘機制的研究,一片複雜的圖景逐漸浮現:遺忘並非簡單的「消除記憶」。「話在嘴邊」現象就是一個例子:突然忘記的名字、生日、手機號,會在一段時間過後突然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
  • 【記憶克隆術】最強大腦記憶法,拯救你的記憶力,學習效率馬上飆升!
    解鎖記憶克隆術修煉精英人士王牌技能【記憶克隆5日訓練營】世界記憶大師盧菲菲親授建立記憶邏輯 擊破陳舊思維練就克隆術般的記憶力解鎖精英人士必備技能指數倍提升效率🔥原價199【記憶克隆5日訓練營】世界記憶大師盧菲菲親授建立記憶邏輯 擊破陳舊思維練就克隆術般的記憶力解鎖精英人士必備技能指數倍提升效率🔥原價199元  限時0.1元🔥
  • 圖像記憶:讓孩子的大腦像照相機一樣,記憶永存!
    這些歸根結底都是以「千字文巨型標釘」記憶方法為根基的一場記憶革命。用記憶學的專業詞彙來理解,就是「圖像記憶」。今天在這裡穿插普及一下圖像記憶方面的小知識。從目前學生學業現狀看,學生負擔不斷加重,要求學生背誦的知識越來越多,而大多數學生背誦的過程都是死記硬背。
  • Science advances:直流電刺激對大腦記憶迴路的外周效應
    然而,廣泛討論的假設是,頭皮電刺激直接調節大腦活動,並以區域約束的方式積極影響症狀。皮膚和頭骨減弱了大部分電流,只有一小部分到達大腦。最近的研究表明,高達75%的外加電流沒有到達大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tDCS主要通過外周神經間接地影響神經迴路。
  • 安全管理中心VS安全運營中心VS安全大腦(三)
    (三)安全大腦隨著技術的進步,網絡安全最終會走向智能化、自動化。安全管理中心或安全運營中心依然會存在,只不過支撐網絡安全算力的技術平臺會越來越聰明,這需要得益於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在網絡安全行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