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12月29日聊城日報頭版)
12月24日,在南太平洋島國湯加支教的聊城大學農學院教授趙培寶發了一則微信:歷經幾個月的建設,在湯加學院農業教學基地安裝的太陽能水泵投入使用,支教隊建起的蔬菜基地再也不守著水喊渴了。
他告訴記者,雖然支教期滿,但由於疫情原因,還無法回國,他和另兩位老師張劍鋒、任愛芝將繼續支教。
南太風光
這裡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海上驛站
2019年1月19日,再有半個月就是春節,在大多數人都朝著家的方向奔的時候,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師張劍鋒和其他5名同事卻選擇了逆行。這一天,他們從濟南遙牆機場起飛,在香港、斐濟兩次轉機,26個小時的飛行後,到達薩摩亞法雷奧羅機場。
溼熱的海風,帶著淡淡的鹹,夾雜著地上的熱浪撲面而來。從飛機走下來的那一刻,他心裡無限感慨——我已經遠離祖國母親1萬多公裡了。
出南海至南太平洋,這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南線,而太平洋島國則是南線之海上驛站。南太地區位於太平洋腹地,是亞太各國南北互通、東西交往的海上要道和交通樞紐,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南的自然延伸,這些島國屬於大洋洲地區,經濟發展滯後。
湯加支教團隊,趙培寶(左)、任愛芝(右二)、張劍鋒(右)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對外教育援助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人文交流方式,自2016年起,聊城大學向太平洋島國薩摩亞派出4批共21位教師,自2019年起,向湯加派出2批共7名老師。薩摩亞,人口19.9萬人,陸地面積2934平方公裡;湯加,由173個島嶼組成,人口10.8萬,陸地面積747平方公裡。
這些支教老師置身萬裡之外,心懷偉大祖國,在遙遠的南太平洋上奉獻青春。
我待學生如初戀
同為支教,薩摩亞是理科教學,湯加則是農業種植與技術。國別不同,內容不同,但他們遇到的「窘境」卻差不多。
首都阿皮亞是摩薩亞唯一的城市,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杜鵑老師所支教的學校就位於阿皮亞市郊區。薩摩亞實行中小學義務教育,但是由於很多家庭處於貧困線以下,一些孩子沒有讀完中學便輟學了,在讀的孩子,長期曠課的現象也比較嚴重。她教的是十一年級,相當於國內的初三,在這裡上課,她既緊張,又生澀,因為學生的數理基礎太差、英語詞彙量太少。物理的專業詞彙,學生並不認識,遇到抽象的名詞,需要她絞盡腦汁地解釋,學生的數學底子薄,單位換算、負數加減乘除這些基本知識學起來都非常吃力,所以講物理同時,她還需要連帶著教數學。
(杜鵑和她的「洋」學生)
學生的「熊孩子」本性,在課堂上暴露無遺,肆無忌憚的遲到、曠課、聊天、吃東西,課堂上旁若無人的溜達,都是常有的事。「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為吸引「混世小魔王」們的注意力,杜鵑會在課堂上給他們穿插有趣的物理故事、名人軼事,講中國文化,教他們唐詩宋詞、教他們唱中國歌。良好的師生關係和有趣的教學內容,取得了不錯的課堂效果。
這種情況在趙培寶的農業種植課中亦有表現,為了讓「熊孩子」們好好幹,他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並自費準備一些糖果、文具作為小禮物獎勵給表現好的學生,受獎勵的學生勞動興致就高起來。趙培寶在蔬菜班組建了羽毛球隊、足球隊、排球隊等,勞動之餘帶領學生玩,湯加的孩子們天性愛玩,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能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學生們很喜歡。
家國萬裡外,竟夕起相思
身在萬裡外,責任抗在肩,這些支教老師不但播下教育的種子,更利用一切機會傳播中國文化。
「吃喝玩樂」是人們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隨著支教老師的到來,中國美食熱度大增。在薩摩亞人眼中,中國美食具有無法抗拒的魔力,用簡單的肉、菜和麵粉就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美食。張劍鋒經常邀請薩摩亞同事來家中做客,給他們做饅頭,讓他們品嘗酸辣土豆絲、咖喱土豆、醬燜豬蹄、宮保雞丁等菜品。「他們吃到的是中國美食,我展示的是中國文化。」張劍鋒說。
張劍鋒向學生展示廚藝
「剪一段時光緩緩流淌,流進了月色中微微蕩漾,彈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麗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2019年2月5日,在薩摩亞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舉辦的春節晚會上,杜鵑老師一曲深具中國韻味的《荷塘月色》贏來一片掌聲。薩摩亞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於2018年9月成立,是聊城大學與薩摩亞國立大學合作共建的薩摩亞首所孔院,成立後,在這裡舉辦了春節聯歡會、聯合國中文語言日、「孔院中秋節和「建院一周年」等文化活動。
對家人的思念,是夜深人靜時最難熬的情緒,即便如此,這些支教老師未曾有一絲後悔——人生能以這樣的方式擁抱「一帶一路」,足矣!
杜鵑在日誌裡有言,海上清風,山間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別樣風景,別樣人生,這些難忘的經歷,是平凡生命裡最熠熠生輝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