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內容
麻將起源於中國,又稱麻雀牌、麻雀兒牌,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用來記錄糧倉捕雀者的獎勵,分為筒、索、萬三種。 筒的圖案源於火藥槍的橫截面,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索是指用細繩串起來的雀鳥,表示消滅了多少雀患,因此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就按鳥的多少計算;萬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最終領到賞錢的數目。
這種牌漸漸具有娛樂作用,發展為如今的麻將。不同地區的遊戲規則稍有不同。麻將的牌式主要有「餅(文錢)」、「條(索子)」、「萬(萬貫)」等。在古代,麻將大都是以骨面竹背做成,可以說麻將牌實際上是一種紙牌與骨牌的結合體。與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將的玩法最為複雜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簡單,容易上手,但其中變化又極多,搭配組合因人而異,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最能吸引人的博戲形式之一。明朝鄭和下西洋時,船上沒有什麼娛樂用的設備,船上的將士只能以投擲骰子賭博作為消遣。但是在長久的航海中,將士們厭倦了,經常有將士想家,甚至有試圖謀反的,試圖殺了鄭和他們,為了穩定軍心,鄭和發明了一種娛樂工具。
鄭和以紙牌,牙牌,牌九等為基礎,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以艦隊編制,分別刻了1-9"條",然後又以船上裝淡水桶的數量,分別刻了1-9"桶"(筒)。然後又根據風向,刻了"東西南北"四個風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錢刻了1-9"萬"。然後以"大中華耀兵異域"的口號。刻了紅色的"中",然後根據一年四季刻了四個花牌,最後有一塊牌不知道刻什麼好,就不刻任何東西,這個就是"白板"。
第一次玩的時候是鄭和、副帥、大將軍、鄭和的夫人(太監也可以娶妻)四個人一起玩,最後確定了遊戲規則後,全船開始都玩此遊戲,船上有一個姓麻的將軍,他玩這個遊戲得心應手,於是鄭和給這個遊戲命名"麻大將軍牌",即是後人的"麻將牌"。打麻將勝者嘴裡說的是"和",而不是"勝"或"贏"。據說,麻將的發明是為了紀念梁山好漢,而梁山頭領宋江一心想被招安,想與朝廷求和,並不想打贏朝廷,所以打麻將勝者歷來說"和"。
傳說麻將是明朝時一個名叫萬秉迢的人發明的。萬秉迢設計的麻將牌中,萬子牌、餅子牌和條子牌為108張,暗喻梁山108位好漢,如九索指"九紋龍"史進,二索指"雙鞭"呼延灼等。後萬秉迢考慮到梁山好漢分別來自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又增添了"東"、"西"、"南"、"北"、"中"各4張。清鹹豐前後,寧波有一人名叫陳政鑰,字魚門,此人與英國駐寧波領事夏復禮相交甚篤,並教會了英國外交官打麻將。
麻將是寧波話"麻雀"的讀音,而且日語中的所有麻將術語,也都採用寧波方言的讀音。與此同時,陳魚門還新創了"槓"、"吃"和用骰子定位的方法。因此,有人認為麻將是寧波人陳魚門根據馬吊的基本花色和牌九的基本形式新創的一種骨牌博弈方式,從寧波傳到各地的時間大約在清同治、光緒年間。
小編覺得不管是怎麼起源的,能給我們提供這樣一種廣受歡迎的娛樂方式,我們都該感謝八輩祖宗們……
用牌:只有條(索)、筒(餅)、萬三種牌共108張,沒有花、風牌和箭牌。
1.必須缺門可胡,即胡牌的時候不能有三種花色的牌。
2.最後四張自動胡,即當牌牆只剩下最後4張的時候,如果玩家的手牌已經下叫,而叫牌正好是這4張中的任意一張,那麼當這張牌出現時,叫的玩家只能胡牌,而不能跳過胡牌去進入後面的查叫過程,玩家沒有選擇的權利。
3.一炮多響。即某個玩家打出一張牌,有不止一個的玩家要之成胡,則均可胡牌。
用牌:麻將牌136張。筒36張、萬36張、條36張、風字28張。
規則:推倒和,沒有吃碰必須自摸的規定。可以隨意吃碰牌,和牌方式沒有任何限制。比較常見的加番牌型是:對對和,大釣(即全求人),捉五魁,海底撈月,一條龍,七小對,槓上開花,清一色,豪華七小對。其餘的和牌方式一律以基本點數為基準計算,但同等牌型破了門清後的點數就為原基準點數的1/2。
用牌:筒36張、萬36張、條36張、風字28張,外加春夏秋冬梅蘭竹菊各1張共8張,一共136+8=144張。
打牌:遊戲在一開始,只有莊家可得到十四張牌,其餘的人十三張。莊家從牌中選出一張最無用的牌丟出。此時,其它三家都有權力要那張丟出的牌。莊家的下家(右手邊的玩者),有權力吃或碰那張牌,其它兩家則只可碰或槓那張牌。「碰」比「吃」優先。
吃碰槓牌:可以任意吃碰槓牌,吃碰槓牌後必須亮明,暗槓除外。
麻將各地都有玩法,要是都說一遍小編三天三夜都說不完,這裡就不一一介紹啦!
溫馨提醒您:麻將雖好玩,千萬別賭博喲!小編覺得吧,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來源|《市場連線》轉自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