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漢臺積電與它直男祖父張忠謀的「花樣」人生

2021-02-15 投行圈

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隨後谷歌宣布停止與華為合作後,ARM、高通、英特爾、博通等也傳出暫停向華為供貨的消息。不僅讓人擔心華為麒麟晶片將如何面臨這一困境。


就在幾乎每天都傳出有公司與華為斷絕關係的時候,有一個企業已經至少三次發表回應稱不會停止與華為的合作,那就是華為麒麟晶片的代工商——臺積電。


圖片來自搜狐


臺積電是坐落在中國臺灣的一家半導體製造的公司,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家專業從事晶圓代工的公司。1987年由張忠謀創立之後,臺積電不僅甩掉聯電、追趕英特爾、更是在三星手裡搶到蘋果訂單。


到現在臺積電不僅擁有蘋果和華為海思這兩大客戶,還包括高通、英特爾、德州儀器、英偉達、AMD、聯發科等在內的從手機到電腦再到物聯網晶片製造業務,幾乎吞掉了全球近六成晶圓代工市場,是當之無愧的晶圓代工龍頭企業。


而真正的臺積電在光環背後還隱藏著許多」彩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細數臺積電32年的光輝歲月。



 剪不斷的半導體基因 

在五矩不久前更新的《從聯發科往事,看山寨之王的5G突圍之路》中講述了全球領先的IC設計公司聯發科的發展歷程,而今天故事的主角臺積電和聯發科也有著剪不斷的關係。


時間推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正處於萌芽期。


臺灣工研院推行了RCA技術轉移計劃——派人赴美訓練指在引進集成電路技術在臺灣建立晶圓示範工廠,而當時剛剛從電機專業畢業的蔡明介就是其中的一員,也正是這個計劃讓蔡明介接觸到IC日後創立了聯發科。


張忠謀 圖片來自YouTube


另一方面臺灣地區也在大力引進人才,時任德州儀器副總裁的張忠謀也在邀請之列。漸漸和德州儀器發展方向相左的張忠謀在1983年選擇離開德州儀器,在通用公司短暫停留之後,1985年54歲的張忠謀應邀出任工研院院長併兼任聯華電子的董事長。


正如人們所說「優秀的人會互相吸引」一樣,張忠謀任職的工研院也曾是蔡明介待過的地方,同樣也是緣於思想的轉變,1983年蔡明介離開工研院進入聯華電子擔任研發主管。工研院就像是坐落在臺灣地區的「仙童半導體」,走出了兩位影響世界半導體的天才。


來到工研院兩年後,工研院內部環境逐漸讓」美國派「張忠謀感到」水土不服」,空有改革抱負卻無處施展的張忠謀最終選擇創業,在獲得臺灣「國科會」出資1億美元和飛利浦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後,56歲的張忠謀才如願把臺積電開起來。

 願得一「芯」,白首不離 

在臺積電以前,世界的半導體工廠採取的都是單一的IDM模式,即從晶片設計、生產、封裝都是由廠商獨立完成,例如英特爾和三星等廠商都是這種模式。


張忠謀認為在臺灣地區經營這種傳統的IDM模式終將比不過世界大廠,並且注意到市場上沒有專業做代工服務的公司,看到商機的張忠謀隨即將臺積電定位成一家純粹的晶圓代工公司。


就這樣全球第一家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晶圓代工foundry)企業——臺灣集成電路製造公司(臺積電)誕生了,並且從一開始張忠謀就設立了宏大的目標:「當我辦一個半導體公司,當然要它長期繁榮。」


那只有一條路——世界級。


圖片來自財訊


帶著一「芯」一意和從一而終信念的臺積電踏上了從事晶圓代工的徵程。


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張忠謀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但在當初張忠謀這個決定絕對是徹底顛覆行業規則一般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走好了石破天驚、走不好萬劫不復。


臺積電剛成立時面臨的大環境並不樂觀,一方面是全球半導體市場低迷,另一方面由於臺積電剛剛起步在國際上沒有名氣加上專門做代工的方式還難以被其他公司接受。


所以臺積電最初的一年只靠著一些小訂單勉強過活。


不過在初創艱苦的時候張忠謀發揮了自身領導力,先是以身作則表態:堅定了要做世界級晶圓代工公司的目標就不會放棄;之後又用話語鼓勵同事:「每個人都應設定目標,達到了,再設一個更高的目標,逼迫自我達到。」


就這樣臺積電上下一心依靠著信念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迎來了轉機。


1988年改任臺灣工研院董事長的張忠謀和剛剛從老東家美國通用公司請來上任總經理的戴克一起,通過私交將昔日在美國的老朋友安迪·格魯夫請到臺灣參觀臺積電。


張忠謀算準了格魯夫剛剛出任英特爾總裁想大刀闊斧搞改革必然會投入相當大的精力用來搞研發,所以趁格魯夫來臺灣期間向格魯夫自薦可以幫英特爾分擔一部分製造業務。不過格魯夫雖然接受了張忠謀的提議但也沒有因為昔日情誼為張忠謀開後門。


隨後格魯夫對臺積電展開了嚴格的考核。


在第一次檢查期間,臺積電的產品就暴露出了200多個缺陷並且格魯夫提出了許多棘手且艱難的要求,而張忠謀在困難面前並沒有顯出懼色,反而以更加強悍地作風推進問題改進。


幾周後,臺積電的產品缺陷降低到了4個以下。張忠謀堅持以高標準、嚴格要求和絕對世界觀為張忠謀換來了一個「張大帥」的威名以外,還幫助臺積電爭取到了為英特爾代工的機會。


得到英特爾認可之後,隨著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回暖臺積電又獲得了包括矽谷晶片設計公司在內的大量訂單,1994年張忠謀更是卸任工研院董事長職務專心經營臺積電並於同年在臺灣上市。


終於張忠謀為自己創立的商業模式和臺積電在全球上打出了一片天地,不過選擇與世界同軌的同時臺積電還註定要面臨來自世界級競爭對手的挑戰。

 被「逼」出來的最強臺積電 

解決掉生存問題後的臺積電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逐漸引起同行的注意。第一個注意到臺積電的應該就是昔日的「兄弟企業」——聯華電子。


說起來臺積電和聯電的緣分不僅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曾擔任過聯電的董事長這麼簡單,此外它們都是從工研院出來的企業、連廠址都坐落在新竹工業園,妥妥的是「親兄弟」加「鄰居」的關係。


來自維基百科


不過論起長幼,聯華電子作為臺灣地區第一家半導體公司比臺積電足足年長7歲,所以在半導體行業中聯電可以算得上是臺積電的大前輩。


但在臺積電完成在28nm工藝上突破後不斷向20nm、16nm、10nm工藝製程邁進的時候,另一邊聯電卻卡在了14nm工藝上,加上2017年聯電宣布不再投資12納米以下的先進位程,「燒不起錢」的聯電顯然已經被臺積電遠遠甩在身後。


臺積電當上臺灣地區半導體老大後馬上又被更大的公司盯上。


英特爾作為叱詫半導體行業多年的「老大哥」加上當初還幫過臺積電度過創業難關,所以等於是看著臺積電成長起來的英特爾當然要展現出「大哥風範」。


2003年英特爾曾全球首發推出應變矽90nm晶片,而臺積電到2004年才推出90nm晶片。之後2011年英特爾又領先推出了FinFET工藝,臺積電的16nm、10nm都應用到了這項工藝。


英特爾以絕對的優勢保持著領跑地位,而臺積電能做的除了跟風模仿還有就是在前面疲憊的時候出其不意彎道超車。


一直以來半導體公司都受於摩爾定律的壓力不斷向先進位程大步邁進,但被奉為真理的摩爾定律卻在它的發源地——英特爾身上得不到重視。


英特爾在2014年跨入14nm後直到今年才正式邁進10nm大關,雖然英特爾專注於對14nm優化,但在這期間臺積電已經完成了20nm、16nm、10nm、7nm、5nm更新,不但在製程上趕上英特爾還實現了大超越。


現如今放眼全世界在代工行業中能和臺積電正面對抗的只有英特爾和三星,隨著在去年英特爾宣布關閉代工業務後臺積電的對手只剩下三星。而臺積電和三星最大的業務競爭集中在爭奪蘋果這塊「肥肉」上。



在A系列處理器出現之前蘋果使用的都是三星的處理器,但到了2010年蘋果在iPhone 4上搭載了自主研發的A4處理器,這也是蘋果首次在iPhone上用上A系列處理器。


雖然蘋果用上了自己研發的處理器,但由於蘋果沒有製造設備,所以A4至A7依然要依靠三星代工生產。不過俗話說「親兄弟明算帳」,即便蘋果和三星的合作關係再深,但三星和蘋果在手機行業上終究是競爭關係。


在競爭中摩擦是不可避免的。由於三星第一代Galaxy手機與iPhone的相似度極大,蘋果向三星發出的專利授權要約遭拒後,2012年蘋果一紙訴狀將三星告上法庭。


而這官司一打就是7年,直到2018年這場蘋果三星專利案才最終以兩家和解告終。


雖然結局是好的,不過因為這一遭也讓蘋果和三星之間產生了嫌隙。就在蘋果和三星因為官司鬧得正兇的時候,蘋果默默找來了臺積電幫忙代工A8處理器。


如果說臺積電一開始獲得蘋果A8這份訂單屬於「天上掉餡餅「,那麼A9就是臺積電用實力為自己正名的鐵據。


蘋果首次採用雙代工的形式來生產A9晶片,利用臺積電16nm和三星14nm聯合製造。而2015年搭載A9處理器的Iphone6S在臺灣發布後,卻被發現由三星代工的版本在效能和電池續航力上都比臺積電的要弱,這不僅引發了消費者的強烈不滿而且爆發了退貨潮。這就是蘋果晶片門事件。


也正是這場事故讓蘋果完全信任了臺積電,從2016開始蘋果便把全部晶片交給了臺積電代工,而事實證明臺積電也沒有辜負蘋果的信任。



在保證穩定出貨的同時近幾年臺積電錶現勢頭強勁,尤其進入7nm製程後臺積電更是比三星更快進入量產階段,5月26日臺積電宣布7nm+ EUV已開始批量生產而這也是行業內第一次量產EUV極紫外光刻技術。


雖然三星痛失了蘋果這一大客戶,但也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


今年年初,三星高管曾表示預計在下半年開始量產7nm EUV工藝。不僅製程上緊追臺積電不放,在非存儲半導體製造工藝和封裝技術上三星也在積極投入研發,所以三星仍是臺積電最強勁的對手。


一方面臺積電是幸運的,幸運的是率先走上了晶圓代工這條獨木橋可以專注於代工這一件事;同時臺積電又是不幸的,不幸在世界上還有著英特爾三星這種集資本和技術於一身的」巨人「存在,在它們面前只能做代工的臺積電顯得過於渺小。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再看,正因為有這些壓力逼迫臺積電不斷去進步,才會有現在的最強臺積電,而且這些壓力目前依然存在。



 事故頻發,挑戰繼續 

臺積電要面臨的壓力不僅來自對手,還來自臺積電自身。


2018年6月5日臺積電的靈魂人物、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正式退休,不過臺積電對此在企業結構上做出了創新——採取「雙首長平行領導」制,即讓劉德音與魏哲家分別出任董事長及總裁。


雖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從張忠謀卸任董事長之後臺積電的表現來看,劉德音與魏哲家兩個人加起來並不等於一個張忠謀。


8月3日傍晚,臺積電因受WannaCry的變種病毒感染,造成臺北、中、南先進位程廠區的機器及部分自動搬運系統無法正常運作。


圖片來自網易


這是臺積電創立以來遭受的最大電腦病毒入侵而導致停產的事件。


雖然病毒門爆發三天後的臺積電召開說明會中魏哲家稱病毒入侵事件屬人為疏忽導致並已恢復正常生產,但這場事故讓臺積電損失11.5億元同時外界也為9月定期發表新品的蘋果捏了一把冷汗。


然而禍不單行的臺積電今年1月又爆發了晶圓瑕疵事件,事件起因是南科14B 晶圓廠使用的光刻膠規格不符而導致良率出現異常報廢上萬片晶片。


事件爆發後臺積電新成立了一個200人的品質管理檢測單位對相關供應鏈的產品進行檢驗把關。


由於受到光刻膠事件影響,臺積電今年第一季度營收減少約5.5億美元,毛利率減少2.6個百分點,營業利益率減少3.2個百分點,再加上成立質檢部門的費用,臺積電這次可謂是損失慘重。


不僅大禍連連,臺積電的小禍也不斷。


5月23日下午位於臺南科學園區的臺積電5納米18廠新建廠區傳出兩人墜亡的消息,而在兩個月前的3月22日同樣是在臺積電南科18廠就曾出現過工人墜亡的事故。


事故頻發的臺積電不僅讓外界議論紛紛,討論最熱烈的要屬張忠謀離開後臺積電內鬥不斷,新官難以服眾之類的言論,一時之間甚至出現了要求張忠謀回來重掌大權的呼聲。


2006年,張忠謀曾委任蔡力行擔任CEO,來讓自己退居二線。但在2009年受金融風暴襲擊的臺積電面臨裁員虧損危機搖搖欲墜的時候,張忠謀果斷撤掉蔡立行復出重任臺積電任CEO,臺積電這才挺了過來。


但今時不同往日,現在的臺積電也該學會獨自去解決問題,況且沒有張忠謀的臺積電依然在前進,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臺積電在重壓之下也能向更先進的製程、更多的代工市場份額和更強的未來逆風而行。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張忠謀做成了臺積電?(附:再見,臺積電張忠謀!)
    張忠謀在他56歲的時候,放棄了美國安逸的生活,回到臺灣創辦了臺積電,經過了30多年,現在臺積電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半導體公司之一,市值超過2000億美金。那為什麼張忠謀能夠做成臺積電呢?張忠謀說,便是臺積電的體制與文化。臺積電的體制與文化,體現在對於人才的態度上。張忠謀說他有一個辦法,讓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事,而且整個臺積電的人才流失率很低,而這就是因為張忠謀十分重視人才。
  • 再見,臺積電張忠謀!
    今年 6 月,他將正式從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積電」)退休,不再擔任任何董事職位。懷念一個時代,也懷念一個典範人物。三十年前,張忠謀的一個理念改變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運作模式,就此開啟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時代。其實,人生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去規劃。
  • 為什麼張忠謀做成了臺積電?
    張忠謀在他56歲的時候,放棄了美國安逸的生活,回到臺灣創辦了臺積電,經過了30多年,現在臺積電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半導體公司之一,市值超過2000億美金。那為什麼張忠謀能夠做成臺積電呢?I.而臺積電能做生意的就是那些小的,只有設計沒有工廠的小公司,據張忠謀回憶,大概有20多家,而這20多家大多都是搖搖欲墜的公司,如果做這20多家的生意那肯定是萬萬不行。那為什麼張忠謀還是認為「代工」這種商業模式可行呢?當時,張忠謀看到了很多人沒有看到的一個趨勢:當時,很多在大公司的設計工程師,是想自己出來創業確實很多。
  • 完美謝幕,臺積電告別張忠謀時代!
    臺積電今天召開股東常會,由張忠謀最後一次主持,順利完成董事全面改選,結果一如臺積電事先規劃,除張忠謀外的4名董事與5名獨立董事都順利連任,張忠謀正式退休。同時,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邦菲(Sir Peter L.Bonfield)、延吉布斯(Thomas J. Engibous)、陳國慈、史賓林特(Michael R. Splinter)5人也順利連任臺積電獨立董事。
  • 張忠謀身退,臺積電「守城」
    對於臺積電來說,張忠謀是創始人,也是守護人,在他退休之後,臺積電將何去何從呢?  張忠謀做到了未雨綢繆。獨立分析師陸行之2017年10月提供Smartkarma的報告指出,張忠謀已經規劃好臺積電未來2年研發、設計、實驗、試產和量產,包括7納米、5納米、3納米製程晶片。
  • ​臺積電張忠謀
    1941年,香港、九龍遭日本佔領,其父張蔚觀攜妻帶子前往重慶,張忠謀進入重慶南開中學就讀。1949年,18歲的張忠謀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全校1000多位新生,他是唯一的中國人。1950年,張忠謀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專攻機械工程。
  • 臺積電、臺聯電的較量!張忠謀的「偷竊」!
    胡定華曾籌備臺灣地區兩大晶圓代工廠聯電與臺積電。胡定華創立的臺灣工研院,直接任命了曹興誠聯電總經理,幫助張忠謀創辦臺積電。有媒體評論胡定華功過張忠謀,是臺灣半導體最大功臣。張忠謀的這個細分,讓沒有實力兼顧製造的晶片設計公司,可以將臺積電作為自己的製造工廠,進而去與傳統半導體巨頭競爭,並將晶片的應用拓展到傳統半導體巨頭無暇顧及的地方。當這些設計公司不斷在競爭中獲勝,在新領域成功,它也就給臺積電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而且加速了半導體產業的整體繁榮。這是臺積電給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帶來的最大變數,做出的最大貢獻。
  • 【揭秘】代工傳奇 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
    張忠謀,1931年出生於浙江寧波,為家中長孫,張家祖父以論語「為人謀,而不忠乎?」1958年是張忠謀人生的又一個大轉折,當年,27歲的他帶著妻子,從人文薈萃的波士頓,抵達一片荒原的德州;當時達拉斯加上近郊沃斯堡,一共只有一百多個中國人,進入工業界的,不過兩三人,其餘都是經營洗衣店和餐廳。
  • 再見,臺積電張忠謀!再見,一個可以定義一個產業的人……
    作為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的開拓者,臺積電的締造者,張忠謀在半導體產業界擁有不可磨滅的地位,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個不世天才的成長過程。三十年前,張忠謀的一個理念改變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運作模式,就此開啟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時代。其實,人生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去規劃。
  • 臺積電之父—張忠謀的中國 "芯"...
    它的左右為難,更難的可能還在後頭。失去華為,被迫客觀事實上地站在大陸的對立面,臺積電在民族大義和經濟上都會受損;但失去美國,也是它不可承受之重。目前,美國依然是臺積電最大的市場,佔據其營收的近六成,僅蘋果一家就在2019年貢獻了它23%的訂單。去年11月,智利取消APEC高峰會之際,張忠謀曾深表憂慮地談到:當世界不安靜,臺積電將成「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
  • 臺積電張忠謀:56歲創業,年利潤是華為2倍,給年輕人的兩點啟發!
    但英特爾做CPU,完全是一個意外,因為它當年根本不是做CPU,而是做內存。做內存,它不僅做到了世界第一,壟斷整個市場,甚至還成為了內存的象徵。當時它的地位,就是現在蘋果之於手機,微軟之於電腦,微信之於社交。那問題來了,內存做得好好,怎麼就改行了?很簡單,一個56歲的老人,創立了一家企業,硬生把英特爾打改行了。
  • 張忠謀:大陸半導體打不贏臺積電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昨(5)日表示,未來五至十年,大陸半導體業會有很大的進步,但屆時仍將落後臺積電五至七年。在股東會後的記者會中,有媒體談到市場傳出臺積電將出走臺灣,張忠謀則敲桌強調,支持政府、臺積電根留臺灣,也會持續在臺灣投資。
  •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半導體行業不能守成
    雄壯的樂章,或是張忠謀和臺積電30年來發展歷程的最好寫照。就在半個多月前,這位臺灣半導體教父親自宣布,將於明年6月退休,屆時由董事長劉德音和總裁魏哲家共同接棒臺積電。他強調,自己未來不會再做臺積電任何工作。一手創辦了臺積電,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的張忠謀,毫無疑問,是這家企業的靈魂人物和精神領袖。
  • 臺積電InFO大擴產 穩拿蘋果A12訂單;後張忠謀時代:劉魏兩人決斷力是首要挑戰,臺積電如何持續領先?張忠謀退休後將寫自傳
    其實,一個人獲得好書,就無異於交上一個赤誠而有耐心的朋友,不論你的處境順逆,它都會與你誓相終始,它是一輩子不會背叛你的好友。 我接觸到上輩子賢能之士,都喜歡讀書。 他們思賢、懷聖,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出「無取於人斯富,無求於人斯貴,無損於人斯壽。 」的道理,這是鄭彥棻教導孫女的名言。赫胥黎說:「這世上比書更能動人心弦的東西,實未一見。
  • 臺積電張忠謀宣布2018年6月退休!
    自張忠謀於1987年創立臺積電,並一手締造全球晶圓代工領域龍頭老大,已是三十年。早在2005年,張忠謀就在考慮退休和交接問題;臺積電也從2013年開始實行劉德音、魏哲家擔任共同執行長職務,希望能夠進行平穩的權力過渡。
  • 臺積電張忠謀:半導體要全靠未來的努力才能維持領先
    聯繫人:吳先生聯繫電話:13612820654(微信同號)新浪科技訊 10月24日下午消息,據中國臺灣地區媒體報導,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3日接受電臺專訪時表示,他「很習慣」現在的退休生活,但並不是完全退休
  • 再見,張忠謀!
    今年 6 月,他將正式從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積電」)退休,不再擔任任何董事職位。懷念一個時代,也懷念一個典範人物。三十年前,張忠謀的一個理念改變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運作模式,就此開啟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時代。其實,人生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去規劃。
  • 臺積電:張忠謀正式開始交棒了!
    ,董事長張忠謀提名劉德音和魏哲家,象徵臺積電兩位共同執行長正式開始接班之路,市場預期,臺積電營運和獲利能力十分穩定,尤其在先進位程上一路過關斬將,張忠謀將在2年內正式交棒,劉魏先進入董事會做準備!       臺積電14日召開董事長,除了市場預期的宣布股利政策、資本支出、員工獎金外,意外宣布董事會將新增兩位成員,也就是臺積電兩位共同執行長劉德音和魏哲家。      臺積電指出,公司董事人數為10人,將於2017年的股東常會中增選二名董事,授權董事長提名劉德音和魏哲家為董事候選人,將於6月8日的股東常會中議決。
  • 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正式退休,臺積電的傳奇會跟著落幕嗎?
    昨日,隨著臺積電股東大會上的一聲宣告,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正式榮休。自此,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強人時代」也終於落下帷幕。張忠謀1987年創辦臺積電,把人生最精華的30多年都投注在臺積電,屢屢創造科技業奇蹟,改寫半導體重要裡程碑,創下無數世界級成就。
  • 外來者| 臺聯電曹興誠:與臺積電張忠謀20年的纏鬥
    這種細分大大降低了進入半導體產業找飯吃的成本,原先由少數寡頭把持的市場也因此變局,臺積電的張忠謀則被認為是這一變局的肇始者。上世紀80年代末期,已在全球最大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做了多年全球副總裁,掌握半導體產業世界大戰多年的張忠謀應邀到臺灣協助發展半導體產業。他最終選擇的道路就是,創辦一家專注半導體代工製造的公司,也就是今天的臺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