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兩岸商匯 」去關注
可以看到很多的好文章
建議大家點擊右上角將【兩岸商匯】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2015年,中國公布《中國製造2025》計劃,致力於加快產業升級速度,進軍ICT產業,為將來的5G建設夯實基礎。
在《中國製造202 5》中,有這麼一個目標——在2020年實現40%晶片國產替代,在2025年實現70%晶片國產替代。
就在《中國製造2025》十年計劃實施的第一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採取對華技術封鎖,貿易霸凌政策。
至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達到小高潮。
2020年,美國進一步勒緊套索,對華為發布「追殺令」,禁止華為通過含有美國技術的設備和軟體製造晶片,打擊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
嚴峻的形勢教育了中國人,必須加快ICT產業國產化速度。
2019年距離中國《中國製造2025》計劃已經過去2年,在這一段時間裡,中國晶片產業國產替代做得如何了呢?
根據海關公開的晶片進出口數據,
2019年中國晶片進口額3040億美元,比2018年的3121億美元環比下降2.6%,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晶片進口額下降。
出口額仍然保持增長態勢,全年出口晶片1015億美元,較2018年的846億美元,環比上漲19.98%。
一增一降,這是個好消息!
在2018年以前,中國晶片產量的增長根本無法滿足國內需求的增長,每年這一塊的貿易逆差都在擴大。
2019年是關鍵的扭轉之年,中國晶片不能自主,缺口不斷擴大的趨勢初步扭轉!
當然了,出現積極信號,並不代表中國能夠完成40%進口替代的任務。
2020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產生了重大衝擊,晶片生產當然也不例外。
那麼,2019年,中國完成了多少目標呢?
根據中國統計局數字,2019年進口集成電路數量為4451.34億個,生產數量為2018.2億個,同一年,世界集成電路銷量9230億個(世界半導體協會數字)。
中國生產的集成電路佔世界的21%。
有意思的是,當年中國出口2185億個,超過了自身生產的數量!
晶片的特點是全球生產全球消費,整個市場是充分流動的。
只要不是出現華為手機那種極端的情況,中國生產的晶片佔世界產能多少,終端產品上的國產平均佔比自然就是多少!
當然,這21%肯定是中低端晶片,越是高端,自給率越低,14nm以下製程中國根本就沒有。
但大家要知道,終端產品不可能全部是高端晶片,大部分都是28nm以上,甚至是微米級的晶片。
用數目計算顯然不能反應真實差距,而如果按照產值算,這一比例馬上下降到5%左右。(來源:美國半導體協會統計)
合著中國努力了幾年,半導體產值佔世界5%,美國佔47%。
但是在在半導體世界風雲了半個世紀的張忠謀,
他是如何在全世界芯中的地位是如何建立的?
對中國,對華為是如何力挺的?
退休兩年的張忠謀,已按自己早前的規劃,週遊世界,雲淡風輕。但40年前就可揮手改變全球半導體格局的他,40年後再講話,全球科技界依然要側耳傾聽。「我從來沒有把英特爾當作標杆,我是樹立我自己的標杆。」「我說過,我在德儀,已經做到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後來到臺灣……還要我辦一個半導體公司,我就覺得沒有路啊,已經望盡了嘛,只好闢一條新路了。」在半導體世界風雲了半個世紀的張忠謀,字典裡沒有「我不行」這三個字。但若今天的臺積電仍由他執掌,其中的左右為難,怕是也要令他焦頭爛額。無論誰坐在那個位置,似乎也都沒有兩全其美之法。2018年,剛剛退休的他知道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後,就曾預期臺積電可能成為美國牽制華為的棋子,但他應該不會想到,美國會下手如此之快且狠毒。目前,臺積電仍在艱難中維持著平衡:即便遭遇美國最新禁令的巨大壓力,也在爭分奪秒地支援華為。據媒體消息,臺積電已與包括高通在內的多家美國客戶協商,暫停其訂單供應,以便挪出來更多產能給華為,在120天的緩衝期內為其提供儘可能多的晶片。更有報導稱,臺積電目前專注獨家在為華為一家公司生產5nm的晶片。千方百計,甚至兩肋插刀為華為趕訂單的背後,臺積電對未來不確定的態度顯露無疑,而且,事情正在越變越糟糕。2018年接到美國希望臺積電斷貨華為的消息時,張忠謀還親自指令臺積電要永久為華為提供晶片生產,表態如果臺積電有一天也被美國管制,大不了和華為一樣,也不會差到哪裡。對於川普政府要求的前往美國投資,他和臺積電也是保持高冷:如今,面對美國極其嚴苛的最新禁令,臺積電的態度已在改變。當年對投資美國的拒絕,也變成了計劃在美國投資過百億美元建設一座生產5nm晶片的工廠。6月1日,臺積電突然宣布了一項重大決定:將5nm工藝擴建計劃和3nm工藝試產計劃延後至2021年第一季度。外界分析,臺積電此舉,意在間接向美施壓:如果失去華為,臺積電將延緩對美的投資計劃。更早之前,也有消息稱,臺積電已僱傭美國商會前高管,以及英特爾首席遊說人士,幫助自己,也是幫助華為做工作:說服美國放寬對華為的晶片限制。但臺積電還能在這其中周旋多久?它的左右為難,更難的可能還在後頭。失去華為,被迫客觀事實上地站在大陸的對立面,臺積電在民族大義和經濟上都會受損;但失去美國,也是它不可承受之重。目前,美國依然是臺積電最大的市場,佔據其營收的近六成,僅蘋果一家就在2019年貢獻了它23%的訂單。去年11月,智利取消APEC高峰會之際,張忠謀曾深表憂慮地談到:當世界不安靜,臺積電將成「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臺積電成為必爭之地,只有一個原因:它重要到可以左右全球產業格局。這家由張忠謀56歲高齡從零開始的公司,是臺灣市值最大、最賺錢的公司,也是全球市值最大、最賺錢的晶片製造商。2019年,臺積電實現營收2533.85億人民幣,淨利潤約838.06億元人民幣。耀眼的利潤指標背後,是它一家就掌握了全球約60%的晶片代工製造市場。晶片是科技產業運轉的核心。蘋果、華為、高通,全球絕大多數高科技巨頭的「心臟」,都被臺積電握在手裡,而且很難在短時期找到可以替代它的人。業界曾因此評價在位時的張忠謀,他一跺腳,全球科技業都要震一震。2017年,張忠謀摔了一跤,全球都關切地打聽:嚴不嚴重,要不要緊?臺灣地震或停電,國際財經媒體的第一個電話也都是打給臺積電,而不是臺灣當局。但張忠謀真正讓業界敬畏與敬仰的,還不是臺積電的霸主地位,而是專業的晶片製造這個產業,都是他憑空締造出來。如今的晶片產業大概包括三種模式:從設計一直做到製造和封裝的IDM模式,只做設計的Fabless模式,以及只做代工製造的Foundry模式。他56歲創業,74歲開始交班,87歲「裸退」。
如今,他的臺積電成了臺灣最賺錢的公司,市值超過一萬億。他不僅創辦了一個企業,還創造並成就了兩個產業:專業的半導體製造代工產業和專業的半導體設計產業。
創業不分年齡,柳傳志40歲創辦聯想,宗慶後42歲創辦娃哈哈,任正非44歲創辦華為,陶華碧49歲創辦老乾媽……
而張忠謀,56歲才創業,他一鼓作氣把一個不起眼的臺積電辦成了臺灣最賺錢的公司,市值超過了一萬億,被譽為臺灣半導體之父。
細究張忠謀的過往,不難看出他事業成功的硬核——持續創新!
1931年,生於浙江寧波,其父曾任寧波市鄞縣財政局長,其母是寧波清代著名藏書家徐時棟的後人。
1931年-1940年,一家人為避戰亂輾轉遷徙於南京、廣州、重慶、上海、香港,童年時光大部分都在香港度過。
1941年,香港、九龍遭日本佔領,其父張蔚觀攜妻帶子前往重慶,張忠謀進入重慶南開中學就讀。
1949年,18歲的張忠謀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全校1000多位新生,他是唯一的中國人。
1950年,張忠謀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專攻機械工程。
1954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碩士學位
可是接下來卻有些不順,時年24歲的張忠謀連考博士不中,已有家室的他只能選擇謀職。
當時在美國大公司就職的中國人少之又少,可張忠謀專挑那些大公司投送簡歷,兩個月內獲得四家公司的入職機會。
張忠謀心儀的是福特,待遇好,專業對口,唯一不足的是比一家叫希凡尼亞的半導體公司待遇少一美金。
年輕氣盛的張忠謀向福特要求加薪一美金,可得到的答覆是「免談」。
於是事情發生了逆轉,他負氣去了希凡尼亞,成了一名半導體工程師。
半導體對於張忠謀來說是個陌生的行業,可既然誤打誤撞地闖進來,就必須幹出個模樣來。
一部《半導體之電子與洞》讓他如讀荷馬史詩一般艱澀難懂,逐字逐行研磨體悟。實在不懂時,就去請教一個幾乎夜夜喝酒的同事。
進公司不到一個月,他不但專業知識突飛猛進,還倒飭出一個提高生產良率的小程序並在全公司推廣,藉此他當上了小主管,手下有了四個小兵。
可是好景不長,新來的上司讓他開掉兩個小兵,張忠謀憤然拒絕並再次負氣離職。
帶著半導體行業的小資歷,張忠謀來到德州儀器(下稱德儀)。
德儀當時很小,但其發明了矽電晶體,改寫了半導體市場格局。
在這裡,張忠謀才真正感受到了美國科技公司的創新力量。
大家不知疲勞,全都自願加班加點,失敗可以理解,但失敗的結果不能接受,大家一起賭,一起輸,一起往前衝,不計報酬,只求成功。
當時德儀為IBM生產四個電晶體,但德儀做出來的幾乎都是垃圾。
張忠謀接下了這個課題,每天早八點上班,直幹到半夜第三班開始後才回家。
很快,他通過技術改進,產品良率最高可達到驚人的20%,由此迎來了「27歲人生中最喜悅的一天」,榮升為鍺開發部門經理。
1964年,張忠謀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系博士學位並重回德儀,第二年升任集成電路部門總經理。
到了1972年,張忠謀職位再度升遷,為公司副總裁和資深總裁,成了德儀的第三號人物。
此時的德儀在行業中早已成為世界第一,在全球有六萬員工,其中一半歸張忠謀領導,他成了最早進入美國大公司最高管理層的華人。
張忠謀率領的團隊所向無敵。在英特爾內存業務處於世界第一的鼎盛時期,張忠謀瞄準其1K主力產品開火,直接從4K開打,一戰將英特爾打得一蹶不振。
英特爾後來退出內存市場,轉型發展並成了CPU巨頭。
在執掌德儀半導體業務的近十年裡,張忠謀所向披靡,求一敗而不得,讓競爭對手冷汗涔涔,甚至主動認敗。
張忠謀總結,技術領先、製造優越及客戶信任,是臺積電的三大競爭優勢和看家本領,「若是失去其中之一,就不是我們要的臺積電。」1978年,戰功顯赫的張忠謀被德儀安排到公司轉型發展的消費性電子產品部門,出任德儀消費電子集團總經理。
他不看好公司的戰略轉型,於1983年鬱鬱寡歡地離開了德儀。
聽說張忠謀離開了德儀,競爭對手們彈冠相慶,更有無數企業找上門來重金相邀。
後來他去了美國紐約,出任通用器材的總裁。
但他不甘於重複職業經理人的過往,他要尋求一個新的開始。
1987年,56歲的張忠謀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創建了全球第一家專業代工廠——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臺積電。
當時,全世界的半導體公司走的都是晶片設計與製造一條龍的路子,其弊端是:
一方面要有強大的智力支撐,晶片設計動輒十幾億美金起步;
另一方面要有雄厚的資金作後盾,晶片製造投入比設計只多不少。
這種高門檻行業近乎壟斷狀態,圈外的難以涉足。
有些「不怕死」的企業想從寡頭手中分得一杯羹,可是活得有上頓沒下頓,他們搞不起製造廠,只能找大公司幫忙,大公司有閒就幫,無閒就不幫,還常常克隆他們的設計。
張忠謀堅信,半導體設計和製造一定會實現市場細分,這樣設計和製造都可以各有專注,進而促進整個行業繁榮發展。
可是人才難找,他好不容易才把通用電氣半導體總裁戴克挖過來做了總經理,但公司第一年幾乎沒有訂單,日子過得清湯寡水,那才叫一個慘澹。
1988年,張忠謀和戴克通過私交,把老朋友,也可以說老對手——剛上任不久的英特爾總裁格魯夫,連哄帶騙地弄到公司來。
當時的格魯夫正大刀闊斧地砍掉儲存器業務,要向電腦處理器(CPU)轉型,他要從電腦配件商轉為掌握電腦產業的主人。
張忠謀吃準了格魯夫的心思,努力說服他:
老兄啊,你應該把那些製造業務交給我們,這樣才能專心去搞CPU啊!
他還大表忠心與決心:你看,我們的廠就是你們的廠,甚至更好呢。
格魯夫聽他說得在理,但隨後又提出了200多個技術難題讓他回答。
張忠謀自然不敢怠慢,24小時不眠不休地攻克難關。
這種執著的精神終於打動了格魯夫,臺積電通過印證,拿到了英特爾的第一筆訂單。
有了英特爾這張世界「通行證」,臺積電隨後訂單雪片般飛來,一躍成為臺灣最賺錢的公司,而後又成了全球最賺錢的半導體公司。
代工,就是有人給你單子你才有生意,而跟在別人後邊總會落後一步,處於被動。因此,很多人想取而代之,包括身後緊追的臺聯電、新發科等。
如何變被動為主動?
張忠謀的辦法有四項:鎖定客戶、堅守陣地、設置障礙、永遠創新。
具體到技術上,就是不等客戶招呼我,我先根據產業發展趨勢搞技術創新,然後把更先進的技術搞出來,讓客戶主動選擇我,依賴我,最後離不開我。
近年來,移動智能是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增長極,臺積電正是這一浪潮的背後推手。
張忠謀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在於方向和策略,然後就是團隊的戰鬥力。
他不允許不思進取。據說,張忠謀開會,人人都提心弔膽,甚至有人會帶著藥片,生怕錯誤的報告會被他摔在地上。
雖然張忠謀作風強悍、可大家還是鐵了心地跟他幹,原因之一就是他捨得分錢。
早年的他,爭取董事會每年拿出利潤的20%給員工分發紅利。
2013年,他廢除了以股票發放紅利,改為100%現金。除了常規性激勵,每臨大戰還有重賞。
2005年,74歲的張忠謀辭去了臺積電總執行長職務,委任跟隨自己多年的蔡力行接班。
可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暴發,蔡力行應對無方,臺積電岌岌可危。
更讓張忠謀惱火的是,蔡力行搞人力優化計劃,「變相裁員」,有違誠信原則,弄得人心慌慌。
張忠謀了解情況後,僅用了10分鐘就作出了罷免蔡力行的決定,將公司大權收回。
復出的張忠謀通過大手筆投入資金搞研發,開啟了臺積電與手機晶片設計商共同向智慧型手機領域進發的新時代,獲得了蘋果大單,為臺積電贏得了又一個嶄新的未來。
2013年,年過八旬的張忠謀再一次交班,由得力幹將劉德音和魏哲家同時出任臺積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將臺積電推送到「兩個執行長」新軌道。
2018年,87歲高齡的張忠謀選擇「裸退」。
從公司退下來後的他了無牽絆,常常手拿菸斗,靜靜地讀著莎士比亞,悠然享受生活之美。一代產業巨人,徹底告別舞臺。
從張忠謀寫的《張忠謀自傳(1931-1964)》這本書中可以了解,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回顧自己的童年、少年,以及那個動蕩時代的國家和社會,字句中透著濃濃的家國桑梓之情。
其中一個篇章裡,他深情地回憶高中畢業時,同學們喝酒、歡樂、道別的情形:
「夜已闌,我們漫步到黃埔江畔,大家湊了點錢,租了一條帆船到黃浦江上遊江。滿天繁星下,遠遠的上海如痴如醉如夢,也不知是我們醉了,還是上海醉了。同遊中有一人,乘酒意跑到船頭大喊:『黃浦江,我們還能在這裡住多久?』」張忠謀感慨:「這樣的豪情,以前、以後都不曾再有。」由此可見,相對臺灣,他對一直生活到成人的大陸可謂是更加情深。在支持的華為事件中,媒體也曾曝出,他多次強調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就在張忠謀於半導體荒蕪之地臺灣創辦臺積電的1987年,任正非在大陸創辦了華為,中國大陸必須重視與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呼聲也日益強烈……這不禁讓人去遐想:如果當初大陸像臺灣一樣去邀請並支持他,今天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格局,可能會很不一樣。《臺商總匯》一個大家值得推薦的平臺.
你關注了嗎?
我們己經等你很久了!
趕快按下面二維碼去加入我們吧!
特供大陸地區的平臺
讓你在大陸
也能享用臺灣美食
體驗臺商優質商品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進入特供大陸地區的商城
去品味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