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之父—張忠謀的中國 "芯"...

2021-02-15 兩岸商匯

↑↑點擊上方兩岸商匯 」去關注  

可以看到很多的好文章

建議大家點擊右上角將【兩岸商匯】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2015年,中國公布《中國製造2025》計劃,致力於加快產業升級速度,進軍ICT產業,為將來的5G建設夯實基礎。

在《中國製造202 5》中,有這麼一個目標——在2020年實現40%晶片國產替代,在2025年實現70%晶片國產替代。

就在《中國製造2025》十年計劃實施的第一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採取對華技術封鎖,貿易霸凌政策。

至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達到小高潮。

2020年,美國進一步勒緊套索,對華為發布「追殺令」,禁止華為通過含有美國技術的設備和軟體製造晶片,打擊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

嚴峻的形勢教育了中國人,必須加快ICT產業國產化速度。

2019年距離中國《中國製造2025》計劃已經過去2年,在這一段時間裡,中國晶片產業國產替代做得如何了呢?


根據海關公開的晶片進出口數據,

2019年中國晶片進口額3040億美元,比2018年的3121億美元環比下降2.6%,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晶片進口額下降。

出口額仍然保持增長態勢,全年出口晶片1015億美元,較2018年的846億美元,環比上漲19.98%。

一增一降,這是個好消息!

在2018年以前,中國晶片產量的增長根本無法滿足國內需求的增長,每年這一塊的貿易逆差都在擴大。

2019年是關鍵的扭轉之年,中國晶片不能自主,缺口不斷擴大的趨勢初步扭轉!

當然了,出現積極信號,並不代表中國能夠完成40%進口替代的任務。

2020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產生了重大衝擊,晶片生產當然也不例外。

那麼,2019年,中國完成了多少目標呢?

根據中國統計局數字,2019年進口集成電路數量為4451.34億個,生產數量為2018.2億個,同一年,世界集成電路銷量9230億個(世界半導體協會數字)。

中國生產的集成電路佔世界的21%。

有意思的是,當年中國出口2185億個,超過了自身生產的數量!

晶片的特點是全球生產全球消費,整個市場是充分流動的。

只要不是出現華為手機那種極端的情況,中國生產的晶片佔世界產能多少,終端產品上的國產平均佔比自然就是多少!

當然,這21%肯定是中低端晶片,越是高端,自給率越低,14nm以下製程中國根本就沒有。

但大家要知道,終端產品不可能全部是高端晶片,大部分都是28nm以上,甚至是微米級的晶片。

用數目計算顯然不能反應真實差距,而如果按照產值算,這一比例馬上下降到5%左右。(來源:美國半導體協會統計)

合著中國努力了幾年,半導體產值佔世界5%,美國佔47%。

但是在在半導體世界風雲了半個世紀的張忠謀,

他是如何在全世界芯中的地位是如何建立的?

對中國,對華為是如何力挺的?

退休兩年的張忠謀,已按自己早前的規劃,週遊世界,雲淡風輕。但40年前就可揮手改變全球半導體格局的他,40年後再講話,全球科技界依然要側耳傾聽。「我從來沒有把英特爾當作標杆,我是樹立我自己的標杆。」「我說過,我在德儀,已經做到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後來到臺灣……還要我辦一個半導體公司,我就覺得沒有路啊,已經望盡了嘛,只好闢一條新路了。」在半導體世界風雲了半個世紀的張忠謀,字典裡沒有「我不行」這三個字。但若今天的臺積電仍由他執掌,其中的左右為難,怕是也要令他焦頭爛額。無論誰坐在那個位置,似乎也都沒有兩全其美之法。2018年,剛剛退休的他知道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後,就曾預期臺積電可能成為美國牽制華為的棋子,但他應該不會想到,美國會下手如此之快且狠毒。目前,臺積電仍在艱難中維持著平衡:即便遭遇美國最新禁令的巨大壓力,也在爭分奪秒地支援華為。據媒體消息,臺積電已與包括高通在內的多家美國客戶協商,暫停其訂單供應,以便挪出來更多產能給華為,在120天的緩衝期內為其提供儘可能多的晶片。更有報導稱,臺積電目前專注獨家在為華為一家公司生產5nm的晶片。千方百計,甚至兩肋插刀為華為趕訂單的背後,臺積電對未來不確定的態度顯露無疑,而且,事情正在越變越糟糕。2018年接到美國希望臺積電斷貨華為的消息時,張忠謀還親自指令臺積電要永久為華為提供晶片生產,表態如果臺積電有一天也被美國管制,大不了和華為一樣,也不會差到哪裡。對於川普政府要求的前往美國投資,他和臺積電也是保持高冷:如今,面對美國極其嚴苛的最新禁令,臺積電的態度已在改變。當年對投資美國的拒絕,也變成了計劃在美國投資過百億美元建設一座生產5nm晶片的工廠。6月1日,臺積電突然宣布了一項重大決定:將5nm工藝擴建計劃和3nm工藝試產計劃延後至2021年第一季度。外界分析,臺積電此舉,意在間接向美施壓:如果失去華為,臺積電將延緩對美的投資計劃。更早之前,也有消息稱,臺積電已僱傭美國商會前高管,以及英特爾首席遊說人士,幫助自己,也是幫助華為做工作:說服美國放寬對華為的晶片限制。但臺積電還能在這其中周旋多久?它的左右為難,更難的可能還在後頭。失去華為,被迫客觀事實上地站在大陸的對立面,臺積電在民族大義和經濟上都會受損;但失去美國,也是它不可承受之重。目前,美國依然是臺積電最大的市場,佔據其營收的近六成,僅蘋果一家就在2019年貢獻了它23%的訂單。去年11月,智利取消APEC高峰會之際,張忠謀曾深表憂慮地談到:當世界不安靜,臺積電將成「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臺積電成為必爭之地,只有一個原因:它重要到可以左右全球產業格局。這家由張忠謀56歲高齡從零開始的公司,是臺灣市值最大、最賺錢的公司,也是全球市值最大、最賺錢的晶片製造商。2019年,臺積電實現營收2533.85億人民幣,淨利潤約838.06億元人民幣。耀眼的利潤指標背後,是它一家就掌握了全球約60%的晶片代工製造市場。晶片是科技產業運轉的核心。蘋果、華為、高通,全球絕大多數高科技巨頭的「心臟」,都被臺積電握在手裡,而且很難在短時期找到可以替代它的人。業界曾因此評價在位時的張忠謀,他一跺腳,全球科技業都要震一震。2017年,張忠謀摔了一跤,全球都關切地打聽:嚴不嚴重,要不要緊?臺灣地震或停電,國際財經媒體的第一個電話也都是打給臺積電,而不是臺灣當局。但張忠謀真正讓業界敬畏與敬仰的,還不是臺積電的霸主地位,而是專業的晶片製造這個產業,都是他憑空締造出來。如今的晶片產業大概包括三種模式:從設計一直做到製造和封裝的IDM模式,只做設計的Fabless模式,以及只做代工製造的Foundry模式。
在張忠謀創立臺積電之前,全球知名半導體企業都是從設計到製造大包大攬,也就是只有IDM這一種模式。半導體是一個高門檻的行業,其設計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製造則需要強大的資金後盾。IDM模式,讓半導體成為了一個智力與資金雙密集、持續被巨頭壟斷的高門檻行業,一般業者幾乎水潑不進。即使有人從資本要求低的設計幹起,試圖從寡頭那裡分杯羹,也是活在有上頓沒下頓的不安中。因為,一般的設計公司搞不起製造,只能租借大公司的產能,大公司不忙就租給他們,忙起來就不租了,而且還經常偷竊或模仿他們的設計。從競爭力的角度來說,IDM模式也越來越難適應日新月異的技術和產品迭代,就連英特爾這樣的大廠也是深受其累。沉重之下,實力不夠的設計公司們內心早有期盼:要是有一家能替自己保護好商業秘密,不跟自己搶創意搶生意,專門幫助自己做製造的工廠就好了。一些更希望專注研發創新的大廠們也都在想,如果能將製造分離一些出去,就能更集中精力做研發設計,進而更好地引領市場。張忠謀看到這些問題,並且決定親自解決這些問題:創辦一家專注晶片製造的半導體公司,為全球半導體公司做晶片製造代工。投資這麼大,只做製造,這在當時是個瘋狂的想法,但張忠謀堅信晶片設計和製造一定會產業再分工,而且相信訂單不是問題:當設計的更專注設計,製造的更專注製造,就能合力推動行業更高更快更繁榮。更重要的是,當時已在半導體霸主美國德州儀器(下稱德儀)做到三號人物,並且帶領德儀打贏世界級產業大戰的張忠謀,也看不到自己可以在IDM模式下突圍的希望,這更堅定了他要親手去推動產業變革的決心。「我在德州儀器工作25年,曾任半導體集團總經理,已經做到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後來到臺灣,還要我辦一個半導體公司,我就覺得沒有路啊,已經望盡了嘛,只好闢一條新路,也就是商業模式創新了。」他的這一創新,除了橫空造出一個半導體代工製造產業,也順便孵化出另一大半導體細分產業:半導體設計。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格局因此被重新定義。也就是,當今半導體產業三大模式中的兩大,都是張忠謀一腳踢出來的。著名管理學教授麥可·波特,因此盛讚張忠謀不是創辦了一個企業,而是創造和成就了兩個產業:專業的半導體製造代工產業、專業的半導體設計產業。從此開始,沒有實力兼顧製造的晶片設計公司,可以將臺積電作為製造廠,與傳統巨頭競爭,並將晶片的應用拓展到老巨頭們無暇顧及的地方。當這些設計公司不斷在競爭中獲勝、在新領域成功,也就給臺積電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並最終加速了半導體乃至整個科技產業的整體繁榮。一起步就專注研發設計的高通、蘋果、英偉達,包括華為海思,也都是受益於臺積電的代工模式,快速崛起。因為臺積電,臺灣也從半導體荒原變成世界半導體產業的重要一極。直到今天,IT產業都是臺灣經濟的支柱,而臺積電則是臺灣IT的支柱,張忠謀也因此被稱為是臺灣經濟的「救世主」。回首一路走來,張忠謀最自豪的也是他將製造和設計分開的這一模式創新。當別人恭維臺積電的技術、管理、文化等等,他說自己更希望臺積電被記住的是:「現在大家看到的結果是,臺積市值排名全球前列,超越英特爾、三星等等,這背後原因很多,可是最大、或者說最早的原因,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他56歲創業,74歲開始交班,87歲「裸退」。


如今,他的臺積電成了臺灣最賺錢的公司,市值超過一萬億。他不僅創辦了一個企業,還創造並成就了兩個產業:專業的半導體製造代工產業和專業的半導體設計產業。

 

創業不分年齡,柳傳志40歲創辦聯想,宗慶後42歲創辦娃哈哈,任正非44歲創辦華為,陶華碧49歲創辦老乾媽……

而張忠謀,56歲才創業,他一鼓作氣把一個不起眼的臺積電辦成了臺灣最賺錢的公司,市值超過了一萬億,被譽為臺灣半導體之父。

細究張忠謀的過往,不難看出他事業成功的硬核——持續創新!

1931年,生於浙江寧波,其父曾任寧波市鄞縣財政局長,其母是寧波清代著名藏書家徐時棟的後人。 

1931年-1940年,一家人為避戰亂輾轉遷徙於南京、廣州、重慶、上海、香港,童年時光大部分都在香港度過。

1941年,香港、九龍遭日本佔領,其父張蔚觀攜妻帶子前往重慶,張忠謀進入重慶南開中學就讀。

1949年,18歲的張忠謀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全校1000多位新生,他是唯一的中國人。

1950年,張忠謀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專攻機械工程。

1954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碩士學位

可是接下來卻有些不順,時年24歲的張忠謀連考博士不中,已有家室的他只能選擇謀職。

當時在美國大公司就職的中國人少之又少,可張忠謀專挑那些大公司投送簡歷,兩個月內獲得四家公司的入職機會。

張忠謀心儀的是福特,待遇好,專業對口,唯一不足的是比一家叫希凡尼亞的半導體公司待遇少一美金。

年輕氣盛的張忠謀向福特要求加薪一美金,可得到的答覆是「免談」。

於是事情發生了逆轉,他負氣去了希凡尼亞,成了一名半導體工程師。

半導體對於張忠謀來說是個陌生的行業,可既然誤打誤撞地闖進來,就必須幹出個模樣來。

一部《半導體之電子與洞》讓他如讀荷馬史詩一般艱澀難懂,逐字逐行研磨體悟。實在不懂時,就去請教一個幾乎夜夜喝酒的同事。

進公司不到一個月,他不但專業知識突飛猛進,還倒飭出一個提高生產良率的小程序並在全公司推廣,藉此他當上了小主管,手下有了四個小兵。

可是好景不長,新來的上司讓他開掉兩個小兵,張忠謀憤然拒絕並再次負氣離職。

帶著半導體行業的小資歷,張忠謀來到德州儀器(下稱德儀)。

德儀當時很小,但其發明了矽電晶體,改寫了半導體市場格局。

在這裡,張忠謀才真正感受到了美國科技公司的創新力量。

大家不知疲勞,全都自願加班加點,失敗可以理解,但失敗的結果不能接受,大家一起賭,一起輸,一起往前衝,不計報酬,只求成功。

當時德儀為IBM生產四個電晶體,但德儀做出來的幾乎都是垃圾。

張忠謀接下了這個課題,每天早八點上班,直幹到半夜第三班開始後才回家。

很快,他通過技術改進,產品良率最高可達到驚人的20%,由此迎來了「27歲人生中最喜悅的一天」,榮升為鍺開發部門經理。

1964年,張忠謀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系博士學位並重回德儀,第二年升任集成電路部門總經理。

到了1972年,張忠謀職位再度升遷,為公司副總裁和資深總裁,成了德儀的第三號人物。

此時的德儀在行業中早已成為世界第一,在全球有六萬員工,其中一半歸張忠謀領導,他成了最早進入美國大公司最高管理層的華人。

張忠謀率領的團隊所向無敵。在英特爾內存業務處於世界第一的鼎盛時期,張忠謀瞄準其1K主力產品開火,直接從4K開打,一戰將英特爾打得一蹶不振。

英特爾後來退出內存市場,轉型發展並成了CPU巨頭。

在執掌德儀半導體業務的近十年裡,張忠謀所向披靡,求一敗而不得,讓競爭對手冷汗涔涔,甚至主動認敗。

張忠謀總結,技術領先、製造優越及客戶信任,是臺積電的三大競爭優勢和看家本領,「若是失去其中之一,就不是我們要的臺積電。」

1978年,戰功顯赫的張忠謀被德儀安排到公司轉型發展的消費性電子產品部門,出任德儀消費電子集團總經理。

他不看好公司的戰略轉型,於1983年鬱鬱寡歡地離開了德儀。

聽說張忠謀離開了德儀,競爭對手們彈冠相慶,更有無數企業找上門來重金相邀。

後來他去了美國紐約,出任通用器材的總裁。

但他不甘於重複職業經理人的過往,他要尋求一個新的開始。

1987年,56歲的張忠謀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創建了全球第一家專業代工廠——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臺積電。

當時,全世界的半導體公司走的都是晶片設計與製造一條龍的路子,其弊端是:

一方面要有強大的智力支撐,晶片設計動輒十幾億美金起步;

另一方面要有雄厚的資金作後盾,晶片製造投入比設計只多不少。

這種高門檻行業近乎壟斷狀態,圈外的難以涉足。

有些「不怕死」的企業想從寡頭手中分得一杯羹,可是活得有上頓沒下頓,他們搞不起製造廠,只能找大公司幫忙,大公司有閒就幫,無閒就不幫,還常常克隆他們的設計。

張忠謀堅信,半導體設計和製造一定會實現市場細分,這樣設計和製造都可以各有專注,進而促進整個行業繁榮發展。

可是人才難找,他好不容易才把通用電氣半導體總裁戴克挖過來做了總經理,但公司第一年幾乎沒有訂單,日子過得清湯寡水,那才叫一個慘澹。

1988年,張忠謀和戴克通過私交,把老朋友,也可以說老對手——剛上任不久的英特爾總裁格魯夫,連哄帶騙地弄到公司來。

當時的格魯夫正大刀闊斧地砍掉儲存器業務,要向電腦處理器(CPU)轉型,他要從電腦配件商轉為掌握電腦產業的主人。

張忠謀吃準了格魯夫的心思,努力說服他:

老兄啊,你應該把那些製造業務交給我們,這樣才能專心去搞CPU啊!

他還大表忠心與決心:你看,我們的廠就是你們的廠,甚至更好呢。

格魯夫聽他說得在理,但隨後又提出了200多個技術難題讓他回答。

張忠謀自然不敢怠慢,24小時不眠不休地攻克難關。

這種執著的精神終於打動了格魯夫,臺積電通過印證,拿到了英特爾的第一筆訂單。

有了英特爾這張世界「通行證」,臺積電隨後訂單雪片般飛來,一躍成為臺灣最賺錢的公司,而後又成了全球最賺錢的半導體公司。

代工,就是有人給你單子你才有生意,而跟在別人後邊總會落後一步,處於被動。因此,很多人想取而代之,包括身後緊追的臺聯電、新發科等。

如何變被動為主動?

張忠謀的辦法有四項:鎖定客戶、堅守陣地、設置障礙、永遠創新。

具體到技術上,就是不等客戶招呼我,我先根據產業發展趨勢搞技術創新,然後把更先進的技術搞出來,讓客戶主動選擇我,依賴我,最後離不開我。

近年來,移動智能是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增長極,臺積電正是這一浪潮的背後推手。

張忠謀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在於方向和策略,然後就是團隊的戰鬥力。

他不允許不思進取。據說,張忠謀開會,人人都提心弔膽,甚至有人會帶著藥片,生怕錯誤的報告會被他摔在地上。

雖然張忠謀作風強悍、可大家還是鐵了心地跟他幹,原因之一就是他捨得分錢。

早年的他,爭取董事會每年拿出利潤的20%給員工分發紅利。

2013年,他廢除了以股票發放紅利,改為100%現金。除了常規性激勵,每臨大戰還有重賞。

2005年,74歲的張忠謀辭去了臺積電總執行長職務,委任跟隨自己多年的蔡力行接班。

可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暴發,蔡力行應對無方,臺積電岌岌可危。

更讓張忠謀惱火的是,蔡力行搞人力優化計劃,「變相裁員」,有違誠信原則,弄得人心慌慌。

張忠謀了解情況後,僅用了10分鐘就作出了罷免蔡力行的決定,將公司大權收回。

復出的張忠謀通過大手筆投入資金搞研發,開啟了臺積電與手機晶片設計商共同向智慧型手機領域進發的新時代,獲得了蘋果大單,為臺積電贏得了又一個嶄新的未來。

2013年,年過八旬的張忠謀再一次交班,由得力幹將劉德音和魏哲家同時出任臺積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將臺積電推送到「兩個執行長」新軌道。

2018年,87歲高齡的張忠謀選擇「裸退」。

從公司退下來後的他了無牽絆,常常手拿菸斗,靜靜地讀著莎士比亞,悠然享受生活之美。一代產業巨人,徹底告別舞臺。

從張忠謀寫的《張忠謀自傳(1931-1964)》這本書中可以了解,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回顧自己的童年、少年,以及那個動蕩時代的國家和社會,字句中透著濃濃的家國桑梓之情。

其中一個篇章裡,他深情地回憶高中畢業時,同學們喝酒、歡樂、道別的情形:

「夜已闌,我們漫步到黃埔江畔,大家湊了點錢,租了一條帆船到黃浦江上遊江。滿天繁星下,遠遠的上海如痴如醉如夢,也不知是我們醉了,還是上海醉了。同遊中有一人,乘酒意跑到船頭大喊:『黃浦江,我們還能在這裡住多久?』」張忠謀感慨:「這樣的豪情,以前、以後都不曾再有。」由此可見,相對臺灣,他對一直生活到成人的大陸可謂是更加情深。在支持的華為事件中,媒體也曾曝出,他多次強調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就在張忠謀於半導體荒蕪之地臺灣創辦臺積電的1987年,任正非在大陸創辦了華為,中國大陸必須重視與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呼聲也日益強烈……這不禁讓人去遐想:如果當初大陸像臺灣一樣去邀請並支持他,今天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格局,可能會很不一樣。

《臺商總匯》一個大家值得推薦的平臺.

你關注了嗎?

我們己經等你很久了!

趕快按下面二維碼去加入我們吧!

特供大陸地區的平臺

讓你在大陸

也能享用臺灣美食

體驗臺商優質商品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進入特供大陸地區的商城

去品味一下吧 !!

相關焦點

  • 臺積電張忠謀放出狠話!"中國芯"要超越臺積電並不容易:如今卻被打臉?
    【6月30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最近一段時間,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一些言論,也是遭到了網友們的集體吐槽,因為張忠謀並不看好「中國晶片」發展,所以他直接表示:「中國大陸企業應該更加注重晶片設計,而晶片製造就就直接交給臺積電就好了,因為大陸半導體製造企業並不容易超越臺積電;」 確實對於張忠謀而言,自己一手創立的臺積電,在經過了20多年的奮鬥後,終於成為了全球最強的晶片代工巨頭,如果輕易地被中國大陸半導體製造企業所超越的話
  • 張忠謀身退,臺積電「守城」
    對於臺積電來說,張忠謀是創始人,也是守護人,在他退休之後,臺積電將何去何從呢?  張忠謀做到了未雨綢繆。獨立分析師陸行之2017年10月提供Smartkarma的報告指出,張忠謀已經規劃好臺積電未來2年研發、設計、實驗、試產和量產,包括7納米、5納米、3納米製程晶片。
  • 張忠謀,任正非和李彥宏的「芯」事
    一個月前,被譽為臺灣「半導體教父」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正式退休。這位87歲高齡的老人,一直從事晶片工作,在1987年創立了臺積電。他一生喜歡文學想當作家,在退休感言中,還引用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對臺積電「揮一揮衣袖」。同樣是1987年,43歲的任正非下海創業,在深圳創立了華為。
  • 張忠謀退休,任正非和李彥宏的「芯」事
    一個月前,被譽為臺灣「半導體教父」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正式退休。這位87歲高齡的老人,一直從事晶片工作,在1987年創立了臺積電。他一生喜歡文學想當作家,在退休感言中,還引用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對臺積電「揮一揮衣袖」。同樣是1987年,43歲的任正非下海創業,在深圳創立了華為。
  • "管理學之父"德魯克的63條經典管理經驗!
    Drucker,1909.11.19~2005.11.11),1909年生於維也納,祖籍為荷蘭,後移居美國,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思想幾乎涉及了管理學的方方面面,我們熟知的營銷、目標管理、人力資源和知識工作者等許多管理理論和概念都是他首先提出來的。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通用電氣傑克•韋爾奇、中國海爾的張瑞敏等企業家都深受德魯克的影響。
  •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再放狠話!向中芯國際潑冷水:晶片製造不易超越
    ,其實華為也將更多的晶片訂單開始向中芯國際傾斜,更重要的是中芯國際近期還得到了「國家隊大基金」近200億元投資,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國家已經開始鐵了心要扶持中芯國際,而中芯國際在「國家隊」大力支持下,勢必也會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而目前中芯國際已經能夠量產14nm晶片,預計在下半年能夠量產N+1(7nm)工藝晶片,進一步縮小與臺積電、三星之間的技術差距。
  • 張忠謀:大陸半導體打不贏臺積電
    他強調,自己沒有說過這些話,他非常支持政府,也支持民選總統,臺積電根留臺灣,也將持續在臺灣投資。在張忠謀的帶領下,臺積電從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成長為曾經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企業,將全球超過一半的晶片代工業務攬入懷中。但北京商報表示,對於臺積電來說,失去張忠謀的領導,就好比失去了靈魂,能否在未來抵擋住來自三星、英特爾、中芯國際等競爭對手的壓力,尚待觀察。
  • 知道比爾•蓋茨,知道任正非,就應當知道張忠謀:為中國製造「芯」精益求精!
    「芯」片的傳奇人物,昨天宣布退休,卻令比爾·蓋茨想入非非。今天,我們將帶中國鋰電池眾多企業,走進張忠謀和他的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鮮為人知的「芯」片世界。電池百科:晶片,又稱微電路(microcircuit)、微晶片(microchip)、集成電路(英語:integrated circuit, IC),是指內含集成電路的矽片,體積很小,是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的一部分。
  • 臺積電:張忠謀正式開始交棒了!
    ,董事長張忠謀提名劉德音和魏哲家,象徵臺積電兩位共同執行長正式開始接班之路,市場預期,臺積電營運和獲利能力十分穩定,尤其在先進位程上一路過關斬將,張忠謀將在2年內正式交棒,劉魏先進入董事會做準備!        當時市場紛紛猜測,劉德音和魏哲家並未進入董事會的安排,是否意味著接班人選另有腹案,或是張忠謀還在觀察兩位共同執行長的表現,然現在臺積電董事會宣布將提名兩位進入董事會,顯見張忠謀對兩人這幾年的成績單表現是滿意的。
  • 為什麼張忠謀做成了臺積電?(附:再見,臺積電張忠謀!)
    張忠謀說,便是臺積電的體制與文化。臺積電的體制與文化,體現在對於人才的態度上。張忠謀說他有一個辦法,讓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事,而且整個臺積電的人才流失率很低,而這就是因為張忠謀十分重視人才。另一方面也有意識形態的問題,2000年,被臺積電收購的「世大」創始人張汝京前往大陸,創辦中芯國際,複製了臺灣晶圓代工模式,大陸地區由此誕生了第一家專業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彼時,臺灣當局對於晶圓廠嚴防死打,嚴令禁止臺資投資大陸。雖然曹興誠和張忠謀都對大陸的發展前景高度看好,但行動卻大相逕庭。
  • 為什麼張忠謀做成了臺積電?
    體制建設張忠謀退休後,別人問他,你對臺積電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張忠謀說,便是臺積電的體制與文化。臺積電的體制與文化,體現在對於人才的態度上。張忠謀說他有一個辦法,讓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事,而且整個臺積電的人才流失率很低,而這就是因為張忠謀十分重視人才。
  • 臺積電張忠謀放話:中國很難超越臺積電!王傳福:晶片不是上帝造的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說,由於國家實力,很難在中國製造頂級晶片。他還表示:「只要不破壞機遇,臺積電可以憑藉其豐富的行業經驗保持長期領先地位。」不可否認,張忠謀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在他的領導下,臺積電從一個不知名的小公司成長為領先的全球半導體公司。
  •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叫我IC設計之父更恰當
    【維文信PCB】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自1987年創辦臺積電後,他開拓的晶圓代工模式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臺灣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功績。由於晶圓代工廠為IC設計業解決生產的問題,透過設計與製造分工所造就出的效率,提供IC設計業更具競爭力,之前張忠謀曾被譽為晶圓代工之父,不過,張曾說,與其稱呼他是晶圓代工之父,倒不如說是IC設計業之父更來得更恰當。
  • 講解一下"財位"與"命主"這些要事
    這句口訣很基本,舉個例子,天時在火運,火克金,則火運之時的財位在"金",水克火,則火運之時容易出事的"災"在"水"。克我者並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一般也叫"克我者為官",官通管的意思,有時候,克是為了管理整頓一下。這篇不分析"克我者"這個問題,主要圍繞著"我克者"及"生我者"這兩個最重要的方面。
  • 張忠謀:大陸半導體進步雖快,仍落後臺積電5-7年!
    在張忠謀的帶領下,臺積電從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成長為曾經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企業,將全球超過一半的晶片代工業務攬入懷中。但北京商報表示,對於臺積電來說,失去張忠謀的領導,就好比失去了靈魂,能否在未來抵擋住來自三星、英特爾、中芯國際等競爭對手的壓力,尚待觀察。
  •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中國就是舉國之力也很難造出頂級晶片,這是為何?
    原本以為臺積電作為中國企業,不會受制於美國,支持華為,打破美國封殺,沒想到臺積電為了利益考慮,最終決定在9月15日後不再給華為做代加工。華為5G麒麟晶片沒有臺積電代加工,國內又找不到能生產5mn-7mn晶片的廠商,中芯國際只能生產14mn晶片,機器設備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華為要想做自主晶片,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投入設備生產或找比亞迪聯合生產製造。
  •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看不起」大陸半導體製造?斷章取義的背後是嚴峻的中國半導體發展現狀……
    原來,這番言論的來源是張忠謀於2018年1月參加的鳳凰衛視一檔訪談節目《領航者》。但是,張忠謀在接受採訪時並沒有提到「大陸晶片製造無法成功」。最近,臺積電的張忠謀很難。不知何時起,一則有關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對大陸晶片製造發展大潑冷水的消息引發業內廣泛關注。多家媒體報導稱,張忠謀「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即便大陸以舉國之力發展晶片製造,也很難取得成功。
  • 張忠謀的朋友圈
    張忠謀當時也在德州儀器任職,一直做到德州儀器資深副總裁,負責管理德州儀器的消費產品事業部,手下達4000人之多。1997年,在德州儀器幹了20年的張汝京離職主導創辦了世大半導體,被稱為臺灣的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商。前兩大是臺積電和聯華電子。發展三年後,臺積電併購了世大。
  • 臺積電布局大陸 對大陸半導體有何影響?
    9月份臺積電南京12寸廠開始裝機,將會對中國半導體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據了解臺積電投資重心仍集中臺灣,除了12寸規模已近百萬片,是大陸的50倍外,未來配合臺灣全力協助解決3nm所需的水、電、土地及環評,投資金額高達5000億元新臺幣的3nm投資計劃。
  • 再見,臺積電張忠謀!
    讓半導體公司專注於設計,而製造就交給臺積電。跟普通的代工不同,臺積電也要自己開發新技術,並保證製造水平一直保持領先地位。其實,就是在老路子上兩者取其一,選擇了製作。因為張忠謀覺得當時「最大的長處就是沒有長處」,相較設計而言,製造正好就是不需要長處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