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對比,Loxia50,XF35/1.4,適馬18-35/1.8

2021-02-14 LENSMO

全畫幅,APSC,索尼,富士,尼康,蔡司,適馬,這次對比中的關鍵詞。

究竟全畫幅和APSC畫幅上在實際應用中看起來差多少,畫面感差多少,高感差多少,這個可能是很多朋友都會好奇的,所以今天我就用3組比較有代表性的設備來進行一下對比。

索尼A7RII+蔡司Loxia 50/2,索尼至今為止的畫質最強機身。

富士XT2+富士XF35/1.4,理論上最可能接近50mm/f2.0拍攝效果的搭配組合,同時也是富士有史以來最好的畫質,2400萬像素APSC畫幅。

尼康D500+適馬18-35/f1.8,尼康最新的APSC旗艦,和XT2並列為2016年民選最佳產品,2100萬像素APSC畫幅,配合適馬幾近定焦畫質的超大光圈變焦的35mm端,光圈雖然略小一檔,但是仍然能夠得到非常相近的等效效果。

對比中都是手持拍攝,構圖並不嚴謹,Loxia50的視角比另外兩個35mm的視角略寬一點點(因為35mm在APSC上約等於52.5mm左右),所有這裡顯示的圖片都是每一個鏡頭全開光圈所拍攝,除了最後一組監獄兔的照片為ISO6400外,其他都是ISO1600。

所有的相機都是A檔自動測光,在這裡要提一下的是,我個人感覺總體來說尼康的曝光最準確,索尼的曝光略為傾向於過爆一點點,當然也有很正常的時候,富士相機幾乎永遠是欠曝。

在白平衡方面,三者都使用自動白平衡,富士和尼康都做得非常好,我感覺尼康要更好一些,索尼的照片則總是有比較明顯的黃色暖色調;在後期並不難調整,只是對比另外兩臺機身來說暖得非常明顯。

後期我僅僅匹配了曝光,沒有調整白平衡.

所有圖片從上至下都是 索尼,富士,尼康的順序。

圖片可以點擊打開大圖,大圖尺寸為3000px。

第一組

在這裡很明顯Loxia50在全畫幅上,有著最好的焦外圓表現,非常非常乾淨,因為這個鏡頭本身也沒有非球面鏡片,沒有任何洋蔥圈的幹擾。

富士的焦外虛化形狀也不錯,但是能夠看出非球面鏡片研磨帶來的洋蔥圈,而且即使是全開,7片光圈葉片也讓焦外虛化圓出現了一丁點小尖尖角。

尼康的則是因為適馬這個變態複雜的1835變焦鏡頭,焦外虛化裡邊能夠看出比較層疊混亂的洋蔥圈現象,不過這也是設計這個鏡頭實在沒法避免的問題。

在這裡遠景的虛化渲染能力仍然是全畫幅+Loxia50略好一點點,然而有沒有你想想的區別那麼大?我個人感覺沒有,而且ISO1600這個比較常用的高感檔位,三者在背景噪音方面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


第二組

在這裡,索尼的白平衡是真心讓人頭大的地方,我可以100%確定這本書的封面是純白色,表現最好的尼康,富士也相當不錯,索尼偏黃比較厲害。對於拍RAW格式以及後期矯正的朋友來說這個問題不會太嚴重,但是直出的同學要注意。

在這裡對焦點是在封面那個小房子上邊,也許3000px的圖上不夠明顯,但是這三個鏡頭全開,最銳的反而是變焦適馬,這也是我之前評測中提到的,這個鏡頭的銳度還真的是有點變態。

在這裡ISO1600的噪音略為明顯一些,全畫幅還是要好一些,然後差距小到幾乎可以忽略。


第三組

下邊這一組,仍然是索尼偏暖,請忽略這裡構圖方面的差異。

虛化能力仍然是標準的F2.0在全畫幅上跟強一些,APSC上的F1.4仍然有略深的景深。

從畫面整體看我個人感覺沒什麼實質的區別,Loxia的照片更立體一點,但是這也和全畫幅有關。


第四組

這裡最明顯的區別,大概就是動態範圍,如果你看每張圖的最左側,A7RII明顯可以看到書架上另外一格裡的細節,而XT2則差一些,D500比XT2略好一點點,但是仍然和全畫幅的動態範圍沒辦法相比。

從照片渲染方面我倒是覺得富士是最好的,尼康的片子上鏡頭的色散很明顯,對比A YEAR幾個字就可以看出來,尼康片子上的色散明顯大,而且略左邊的圖書文字也略亂一些。不過三者整體區別不是太大。


第五組

注意這組是ISO6400。

能看出全畫幅在高感方面的優勢,尤其是看黃兔子頭的時候更明顯。全副大概能好一檔左右,不過今天ISO6400都已經相當給力了,APSC上的也很容易接受。

此外,動態範圍,看左側白色書脊上的字,A7RII上你可以一直看到所有的字,而XT2和D500則大概只能看到下邊的部分。

如果不考慮白平衡正確與否,我更喜歡索尼的暖色調,而且全畫幅帶來的淺景深也看起來更潤一些。

富士在這裡拍第二,尼康則大概是因為鏡頭渲染能力的一些限制,看起來略有些呆。


第六組

仍然暖色調看起來更上點檔次,然而尼康和富士的色彩更準確一點。在這一方面沒有什麼對和錯,完全是你自己更喜歡哪種風格。

在這裡可能是我構圖拍攝角度的原因,富士的片子看起來景深略大了一點導致右側的藍色茶壺更清晰,而尼康和索尼則更加接近一些。

整體上來看索尼和Loxia的組合略好一點點,但是和尼康適馬的組合接近。


總結

你更喜歡哪個組合的照片?

其實這三個組合之間的區別還是相當大的,一個是純手動全畫幅配德國光學精華,一個是新機身配老兵鏡頭奮戰至今,一個是老牌勁旅單反加無敵APSC變焦。三者的受眾人群就不是太一樣。不過不代表不能評論。

從白平衡方面能看出來,索尼有不一樣的理解,尼康和富士想的比較類似。

從渲染能力上講,Loxia配合全畫幅,略微領先一些,然而可能(至少對我來說)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誇張。

全畫幅在動態方面和高感方面仍然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然而隨著新感光元件的發布和使用,人們能夠接受的上限越來越高,APSC上的ISO6400對我來說已經算是出奇的好了。

從性價比方面來講,那就基本上沒法講了,帶著蔡司來講性價比?鬧啥?

不過就算不要Loxia50,XT2和D500配合上鏡頭也大概和索尼A7RII的機身一個價錢,這。。。

好了,我就不多說了,相信各位各有品評。

相關焦點

  • 18-105/35 1.8/適馬30 1.4/標頭16-50/廣角10-18 對比評測
    -105 F4 G OSSSONY 35 F1.8 OSSSigma 30 F1.4 DC DNSONY 16-50 F3.5-5.6 OSSSONY 10-18 F4 OSSb站連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1814899/(或閱讀原文)
  • 恆定F1.8大光圈 感受適馬18-35mm F1.8
    好在,適馬18-35mm F1.8 DC HSM ART的出現很好的填補了它,不僅解決了APS-C廣角的短板,更重要的是性價比高。焦距:35  光圈:2.8   快門:1/2500感受適馬「重量級」黑科技適馬18-35mm F1.8 DC HSM ART是一款擁有F1.8超大光圈的APS-C畫幅標準變焦鏡頭,鏡頭的焦距範圍相當於
  • 適馬ART 35/1.4 DG HSM鏡頭 (200214)
    ▲適馬ART 35/1.4 DG HSM(單反版)★產品概述★35/1.4 DG HSM | Art(ET按日常習慣寫作「ART 35/1.4 DG HSM」,縮寫為「ART 35/1.4」)發布於2012年9月,是適馬ART系列的首款產品*。發售價格為899美元 / 約5000元人民幣。
  • FE卡口35mm大亂鬥 - FE35/1.4 vs FE35/2.8 vs Loxia 35/2 之近景解析度
    中心部分在中心部分,三個鏡頭全開光圈的時候表現的都非常好,對於FE35/1.4來說,這樣的中心表現讓人非常滿意,雖然在之前的測試中35/1.4並沒有適馬35ART那樣的極端銳度,但是卻以畫面銳度的平衡性以及更好的焦外虛化效果勝出
  • 適馬的18-35mm f/1.8 DC HSM Art 到底能不能在D850上用?
  • 實用主義,索尼 FE35mm F1.8
    35mm F1.8 一直都是我頗為嫌棄的一個規格。論全開虛化的畫面感,50mm、85mm 即便光圈只有 F1.8 亦尚算可以接受,但 35mm 的話至少要去到 F1.4 才稱得上能基本滿足。論逼格,相差只有約 1/3 檔光圈的 F2 顯然更高。
  • 【器材評測】適馬35/1.4 鷹般銳利的大眼睛
    適馬35 F1.4是不少色友的夢想,也是我的。等待N年,我終於等來了心儀的SIGMA 35/F1.4!  適馬新研發的35mmF1.4 DG HSM鏡頭,使用尖端科技設計和嶄新生產技術,成就出擁有極高展現能力,完全發揮最新型號數位相機的潛能。 擁有如廣角鏡頭般, 展現震撼張力的透視感;運用F1.4特大光圈的神奇威力,達致極高光學性能,以特大的通光量,營造出迷人朦朧散景的廣角影像。
  • 試玩| 最大光圈突破,適馬35/1.2 DG DN ART體驗
    好在適馬原生全畫幅微單鏡頭現在終於出現在我們面前,目前已經發布的全新的3款微單鏡頭:兩款ART系列的35/1.2 DG DN、14-24/2.8 DG DN以及一款Contemporary系列的45/2.8 DG DN。
  • 適馬50-100mm F1.8 虛化 虛化 虛化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開場…… 首先Dustin Abbott誇讚了一下適馬的黑科技恆定光圈變焦鏡頭系列,18-35mm F1.8,24-35mm F2,包括此次的50-100mm F1.8,都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規格,也很欣賞適馬可以推出這樣一些非常有革新意義的產品。
  • 搬運 · 鏡事屋 · 適馬 35mm f/1.4 ART DG HSM
    請大家多多點擊好看,多多關注,多多轉發~適馬 35mm f/1.4 ART DG HSM 專利介紹適馬自 2012 年發布了 Art 系列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從以前的三流副廠變成了最具競爭力的鏡頭廠商之一,同時它們還是日本唯一有自家機身系統的副廠。
  • 無忌評測 Otus 55/1.4和適馬50/1.4A誰與爭鋒
    、尼康的AF-S 58mm f/1.4G、索尼蔡司Sonnar T* FE 55mm F1.8 ZA、適馬50mm F1.4 DG HSM Art均在這段時間發布。在鏡筒上刻有上市年份,可供辨識(比如本文的50mm F1.4 DG HSM Art為「014」)。前文談到這兩款標頭體積都非常巨大,蔡司ZF.2達到了92.4×141 mm,適馬也只是矮半頭達到了85.4×99.9mm。長度堪比兩支原廠50mm f/1.4之和,與AF-S 24-70mm f/2.8G ED相仿。
  • 適馬85/1.4 Art測評
    這次帶來的是人像鏡頭-85mm F1.4 Art測評。目前主流的人像鏡頭配置是35mm、50mm、85mm。
  • 適馬24mm/f1.4 Art 對比 蔡司 Batis 25mm/f2.0
    自從推出ART系列以後,做為原廠定焦鏡頭殺手的適馬,以「逮誰滅誰」的價格和幾乎「逮誰滅誰」的性能,迅速地佔領了「超高性價比」的輿論陣地,成為近兩年來鏡頭領域最給力的攪局者。ART系列中的50mm(點擊這裡看文章)和35mm(點擊這裡看文章)我們都已經和一些類似焦段的索尼鏡頭對比過了,而這次蔡司Batis 25/f2的推出,又難免和適馬24mm/f1.4 Art一戰。
  • 人文大眼睛 索尼FE 35mm F1.4 ZA評測
    對此索尼方面也做出了回應,並非不能推出大光圈鏡頭,主要是考慮鏡頭體積的問題。如今想來是用戶需求佔了上風,索尼順應民意推出F1.4大光圈的Distagon T* FE 35mm F1.4 ZA,那麼它與Sonnar T* FE 35mm F2.8 ZA相比,有什麼亮點?下面我們看一下兩者規格對比:
  • 橫評 | 蔡司Batis 40mm F2 vs 適馬35mm F2
    每處都不厭其煩的進行了標識和修飾,確實有點捨得工時(要了解更多適馬鏡頭外觀設計的,可查看我們的測試文章:單評 | 適馬 35mm F2 DG DN)002 MTF曲線對比上邊是我們實測結果,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兩者的官方數據。值得注意的是,蔡司的MTF為10、20和40線對的,適馬採用的是10、30線對。所以10線對的曲線我們可以直接用作對比,而20、40則要「換算和估計一番」才能和適馬的30線對進行對比。蔡司MTF
  • 索尼FE 50mm f1.4 ZA與FE 55mm f1.8 ZA對比測試
    【索尼FE 50mm f1.4 ZA與FE 55mm f1.8 ZA對比測試】昨天Lensrental給出了FE 50mm f1.4 ZA鏡頭的測試結果,讓大家著實興奮了一把,今天DPReview也將FE 50mm f1.4
  • 2021.2.22更新【a7club-35mm白皮書】索尼無反全幅35mm怎麼選?(增加fe35GM評分)
    若干年前,索尼微單自動對焦全幅35mm只有fe35f1.4za和fe35f2.8za,前者是一支褒貶不一的鏡頭,喜歡它的玄學色彩與層次,詬病它的硬指標橫評之弱,頂著zeiss的小紅花,1.4的專業門檻光圈,本應享受鮮花與讚譽,可惜前有rx1的人類精華35f2,後有性價餅乾fe35f2.8za,同門同宗,這支fe35f1.4za有點窩囊。35mm為什麼吃香?
  • 【a7club-35mm白皮書】索尼無反全幅35mm怎麼選?(一)
    若干年前,索尼微單自動對焦全幅35mm只有fe35f1.4za和fe35f2.8za,前者是一支褒貶不一的鏡頭,喜歡它的玄學色彩與層次,詬病它的硬指標橫評之弱,頂著zeiss的小紅花,1.4的專業門檻光圈,本應享受鮮花與讚譽,可惜前有rx1的人類精華35f2,後有性價餅乾fe35f2.8za,同門同宗,這支fe35f1.4za有點窩囊。
  • 適馬30mm f1.4鏡頭一月使用體驗
    而入手了機身之後當然是要選一顆不錯的鏡頭來搭配,E卡口鏡頭手上只有之前隨著a7一起購入的蔡司35mm f2.8,剛拿回來6300的時候確實也掛上去玩了一天,35mm乘上1.5的轉換係數,在6300上大概等效50mm左右的頭,實際拍下來感覺也還好,但是由於光圈不夠大,所以拍不出那種非常虛的焦外,不夠美美噠。如果是再入手一隻蔡司全幅的鏡頭,那估計得掏空內臟,所以作罷。
  • 如果只能擁有一支富士鏡頭,我一定會選擇XF35 1.4
    富士的鏡頭用過太多,但毫無疑問如果只能擁有和留下一支的話,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XF35 1.4,這枚富士元老級的鏡頭是我使用最頻繁,出片最滿意的等效全畫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