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女士吐槽有人在朋友圈曬親人靈堂視頻
微信朋友圈裡啥都能「曬」?
□平頂山晚報記者 牛超
近年來,隨著微信朋友圈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這個迅捷的社交工具,大家不僅通過它聊天,還將它當成記錄心情的「私家領地」,許多平時不能說、不敢說、不方便說的話,都在這裡一吐為快……近日,市民劉女士向記者反映,一位朋友竟然在朋友圈裡曬其為親人守靈的靈堂視頻,讓她實在「忍無可忍」。「什麼事都應該有個度吧,微信朋友圈真的什麼都能曬嗎?」劉女士問。
親人去世,朋友發「圈」忙
劉女士常年從事公益事業,是位愛心人士。據她介紹,前段時間,經朋友介紹,她在微信裡添加了一位叫娟的朋友。娟的母親50多歲,患有多種疾病,早年離異。娟的老家在郟縣,姊妹4個,她是老大,弟弟妹妹還在上學。娟今年三十來歲,是位單身媽媽,有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早年在江蘇打工,後因母親生病才回來。因為家庭情況不太好,娟通過朋友找到劉女士,想從社會上籌集一些錢救母親,於是兩人通過微信互加了好友。
互加好友沒幾天,一天晚上8點多,劉女士收到娟發來的信息,說她母親因多個器官衰竭去世了。第二天,劉女士就不斷在朋友圈裡看到娟發的視頻及文字,「剛開始只是發文字,說親友幫忙將母親的靈柩送回了老家,表示感謝之類的話……偶爾配個現場幫忙的圖片。可從晚上9點多開始,她就不停地在朋友圈發其為母親守靈的自拍照及母親靈堂的視頻,差不多一二十分鐘就發一個。據娟自己在微信上留言,說是想給自己留個紀念。」劉女士說,可當時她看到這些照片和視頻的第一感覺是恐怖。
「失去親人很痛苦,這我能理解,發一段文字表達一下也無可厚非,可是深更半夜地發些有關靈堂的東西,是不是有些過分了。」劉女士說,為此,她拉黑了娟。
看看網友怎麼說
針對劉女士的遭遇,記者詢問了部分網友、市民。多數人對此表示反對。
「我只有在高興的時候發朋友圈。對於在朋友圈發布靈堂照之類的行為,我認為欠妥。」網友「渣小餅小渣」說,畢竟朋友圈裡的人多,人與人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樣,深更半夜發這些東西,萬一有膽小的人嚇著怎麼辦?
微友「小毛布」說,親人去世,誰有心情發朋友圈?「我可能會在事後發一些東西在自己QQ等處的私密空間裡,不讓他人看見,宣洩下心情。」
微友「一桶漿糊」表示,遇到類似的事,他會將自己所思所感寫下來,發出去,但不會發現場照片,「有點恐怖」。
微友「竇靖童女朋友」則表示:「也許他們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去訴說一下對親人的思念;也許他們發這條朋友圈是為了告訴大家,自己很堅強,會慢慢好起來。而朋友們的留言、關心,會讓他們的內心有那麼一點點平復。不管怎麼說,我對這種行為表示理解,雖然我不會這樣做。」
法律界人士: 微信朋友圈不是啥都能發
微信朋友圈真的什麼都能發嗎?記者就此採訪了我市法律界人士郭彥紅。郭彥紅認為,微信朋友圈雖然冠予「朋友」二字,但並非屬於真正的私人空間。按照微信朋友圈現有特點,在法律上應當定義為「一個不特定的人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社會大眾,屬於公開場合。因此,在這裡發布信息明顯具有公開性,所以不能隨心所欲,「想發啥就發啥」。
「根據我國出臺的《網際網路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網際網路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網際網路群組傳播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禁止的信息內容。也就是說涉黃、涉恐、涉不實信息、涉侮辱誹謗、涉販槍等內容都是不能發的。」郭彥紅說,劉女士所說的朋友圈裡發布靈堂照片及視頻,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它容易給人帶來恐懼和負面、消極的影響,所以最好不要發。
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