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柏年
來源:浪潮全球政經(ID:LANGCHAOBAINIAN)
網絡上,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謠言,說「世界500強企業中,印度裔CEO佔到了30%」。
拍著屁股想,也能明白這句話錯在哪裡。2020年,500強美國企業有121家,而有著13億人口的印度,只貢獻了7家上榜公司。
就是所有美國企業都由印度裔擔任CEO,也夠不著30%的門檻。
不過,這個謠言之所以傳播很廣,是因為很多人有著「印度CEO很牛逼」的印象。
這個印象並不能說是錯的。
例如,中國人熟悉的美國大公司——谷歌、微軟、IBM、萬事達,目前都聘用的印度裔CEO,而不是傳統的白人男性。
(知名美國企業印度CEO)
如果與其他少數族裔對比,印度裔CEO的地位,就更加凸顯。
就拿被公認為「勤奮刻苦」的華裔來比較。目前,美國有大約500萬華裔和400萬印度裔。雖然華裔人數,看起來比印度裔略多,但美國500強企業中,印度裔CEO佔了10位(2017年數據)。相比之下,華裔CEO僅有3位(百勝中國、Nvidia、AMD)。
與五大三粗的老黑們比較,印度裔優勢就更明顯了。根據統計,美國黑人佔總人口的13%,人數是印度裔的10倍,但黑人CEO只有可憐的5人,才為印度裔的一半。
一段時間,美國500強公司中,印度裔佔到了少數族裔CEO人數的1/3,所以謠言中「30%」的數字,其實是這麼來的。
不只是在商界,今年美國大選,副總統哈裡斯也有一半的印度血統,讓人看到了美國印度裔的強勢崛起。
(卡瑪拉·哈裡斯 非洲裔印度裔混血)
為啥美國的印度裔這麼牛逼,而同樣勤奮的海外華人,成就卻比不過他們?
這個問題是論壇上的「月經帖」,今天我們也來說道說道。
勤奮的婆羅門
說起印度人,很多國人的第一印象是「懶惰、無紀律、安於貧窮、恆河水裡洗大澡」。
但在美國的印度裔,他們讀書是非常勤奮的,聰明程度不亞於有著千年科舉傳統的中國人。
因為他們大多屬於婆羅門。
(長得越白,種姓越高)
很多人都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這個制度最早是公元前1500年,由地中海東岸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時所創立的。
為了維護社會穩定,保障自己的政權,雅利安人創造了吠陀教,強調嚴密的等級分工。後來吠陀教演化為了今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
印度教教義規定了社會應主要分為四大階層:
最上層是婆羅門,負責宗教與祭祀,享受不交稅、免除刑罰等特權;
其次是剎帝利,負責行政與軍事;
然後是吠舍,負責經商;
而印度本地的人種達羅毗荼人,大多是第四階層首陀羅,主要從事農業,並服務於上層貴族。
四大階層之下,還有不可接觸的賤民,幹著掃大街、掏糞等汙穢、低賤的工作。
(印度種姓制度)
其中,婆羅門們因為擔任祭司、學者等知識型職務,一輩子學習《吠陀經》等經典,家族有著非常濃厚的學習傳統。
放在中國,這種家族被稱為「書香世家」。
傳統的力量是強大的。明清兩代,因為讀書氛圍濃厚,一半以上的狀元都出自江浙。而在印度,則體現為至今為止,印度裔7個諾貝爾獎(和平獎除外)獲得者裡面,有6個都是婆羅門。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913年文學獎,婆羅門。
錢德拉塞卡拉·拉曼,1930年物理學獎,婆羅門。
哈爾·葛賓·科拉納,1968年生理學與醫學獎,婆羅門。
…
唯一能找到的反例,是1998年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他也並非來自底層,而是屬於第二階層剎帝利。
在古代,婆羅門受到教義保護和民眾侍奉,日子過得很是滋潤。但隨著1950年印度建國,法律名義上禁止種姓制度和階層特權,民智開化、供奉減少,不少婆羅門家庭開始返貧。
(不少低種姓憑藉從政翻身,例如莫迪)
但在另一方面,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婆羅門們又不齒於像吠舍一樣,通過擺地攤兒、做買賣賺錢養家,因此,對於這樣的婆羅門家庭來說,脫貧致富的出路就只有一條——讀書。
是不是有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味道?
還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婆羅門是印度的頂端種姓,但是由於數千年來,種姓制度「通貨膨脹」,婆羅門在總人口中的佔比也不少。部分北方省份裡,有20%的人都號稱自己是「婆羅門」,是神祇的化身。
這就導致了,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印度家庭和婆羅門青年,人數眾多。
但在另一方面,由於印度國力不強,撥給高等教育的資源稀少,沒辦法搞大學擴招,因此印度高考,可謂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皇家理工學院」的院長在開學時向主角們介紹,他們是四十萬人考生中挑選出來的二百名精英。實際上,電影的原型——印度理工學院(IIT)的招生比例,也有這麼誇張。
為了考上這座頂級學府,印度高中生首先需要日常成績進入班級前20%,拿到入學考試資格。然後IIT再在100萬有資格的考生中,篩選出1萬名錄取。
而最頂尖的IIT孟買分校,只「掐尖」錄取1000人。相比之下,印度青年考上IIT孟買分校的難度,比中國考生考上清華北大還要高。
(印度「小清華」 IIT孟買分校)
難度是巨大的,然而回報也是豐厚的。因為生源優秀,美國大學和企業,對於印度頂尖大學的畢業生一路開綠燈。
這就使得「考印度本土大學——歐美深造——入職歐美企業」,成為印度婆羅門青年們,最合適的一條階級躍升路徑。
根據美國移民局的統計,印度裔移民擁有本科學位的比例高達82%,在所有少數族裔中排名第一。與此同時,印度國內仍有一半的人口,處於「文盲」、「半文盲」的狀態。
由此可見,赴美的印度學生群體,都出身於什麼樣階層的家庭。
現實中,大多數數得上名字的印度裔CEO,也是從這條路中走出來的。
例如IBMCEO阿爾溫德·克裡希納,婆羅門出身(姓氏克裡希那,是印度教「黑天」神的名字),IIT畢業後赴美留學,最後入職IBM。
百事原CEO盧英德(也姓克裡希那),婆羅門出身,印度馬德拉斯大學畢業後赴美深造,畢業後入職BCG。
谷歌CEO孫達爾·皮柴,婆羅門出身(「皮柴」指古時候婆羅門的化緣方式),IIT畢業後去了斯坦福。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大概率也是個婆羅門(他的母親是梵語講師),印度馬尼帕爾學院畢業後赴美深造,最後入職微軟。
可以說,當前美國的印度裔,是印度最聰明、最勤奮的一批人。
只不過,中國頂尖大學的畢業生中,去美國留學深造的也有不少,他們同樣以聰明、勤奮著稱。真正讓印度裔跑贏職場的,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自信心爆棚
在美國職場中,印度裔被公認為更加善於溝通,這讓他們獲得了華裔所沒有的競爭優勢。
印度裔的溝通能力,一方面來自於母語英語的無縫銜接。
由於印度沒有出現過大一統王朝(無論是孔雀、笈多還是莫臥兒王朝,都沒能完全控制印度大陸),沒有經歷過「車同軌、書同文」式的改革,所以現代印度,1600餘種地方語言林立,連文字也有十幾種。其中最強勢的印地語,也只有4億人在用。
(印度語言四分五裂)
本地語言的弱勢,成就了英語這個外來殖民語言的強勢。
例如微軟CEO納德拉,他們家說的是南方的泰盧固語,與北方的印地語完全不同,所以他父母從小還教他說英語。
谷歌CEO皮柴,老家泰米爾地區,方言也與印地語不通。
像他們一樣,大多出身婆羅門家庭的學生,也都以英語為母語。來到英語系國家後,儘管有濃重口音,但還是可以無縫銜接語言。
華人則不同。
文字的統一和本土語言的強勢,讓英語在國內使用的機會很少。因此大多數華人來到海外,首先先要經歷一段時期的語言適應。口語不流利,也影響了華人的溝通意願。
但將語言障礙,歸納為華人職場表現不如印度人的唯一因素,也有失偏頗。畢竟很多美國出生的華裔二代,沒有母語問題,卻依然拼不過印度移民,這是為什麼?
除了語言問題,上百年的殖民歷史,讓印度裔在文化上,也與西方無縫對接。
印度最受歡迎的前兩大運動,分別是板球與足球,和其他大英國協國家相同;印度播出時間第二場的卡通片,是英文版的米老鼠;印度的教育體系,是英國人一手建立的。
(OPPO曾花10億人民幣贊助印度板球聯賽)
長時間接受西方文化的耳濡目染,再加上出身上等種姓帶來的天然優越感,讓美國的印度裔移民們熱愛交流,自信心爆棚。因此經常被人稱為「說話100分,做事80分」。
相比之下,華裔接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自小被教導要謙虛、低調,因此在工作上總是「做事100分,說話80分」,期盼著「是金子遲早會發光」、「千裡馬總能遇見伯樂」。
結果,華人的工作成果,經常被四處吹噓的印度人攬去,最終在職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這一波,可謂是吃了「文化」的虧。
抱團取暖
在美國工作的華人,經常能觀察到一個職場「奇景」——只要公司提拔一位印度經理,那麼很快,這個經理就會招進一串印度人。
例如在谷歌,CEO皮柴手下13位高管裡,4個印度人;在微軟,自CEO納德拉來後,印度裔高管比例大幅提升,而最後一個華裔高管沈向陽,也在去年被納德拉擠兌走了。
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印度人在美國特別「抱團」?
這就不得不提到婆羅門傳統。在古代,壟斷文化教育的婆羅門,特別講究提攜後輩。一個講師名氣越大,就越要負擔起傳播知識的責任,培養的學生也就越多。
(傳統的婆羅門課堂)
而最早的一批婆羅門移民,也把這種「學徒式」傳統帶到了美國。
80年代,太陽微電腦創始人維諾德·科斯拉(該種姓祖先創立了錫克教),成為第一批在矽谷功成名就的印度裔。為了提攜更多印度後輩,科斯拉創立了「印度美國企業家協會」(TiE),因而在印度社區名聲大噪。
剛來到美國的印度新移民,只需要10美元就可以加入TiE,接受定向培訓,還有一名事業有成的老移民擔任「導師」。通過人脈關係,新移民可以很快找到工作。
如果是創業者,TiE裡有專門針對印度裔的風投機構,幫助聯繫資金、提供管理建議。
在該類組織的幫助下,印度裔在矽谷如魚得水。目前,TiE有8萬名會員,扶植初創企業超過1萬家。矽谷的初創企業中,約15%是由印度人創辦的,超過了華人、英國人和日本人的總和。
(TiE是世界最大的企業家組織之一)
其實在美國的少數族裔中,會抱團的不只是印度裔。在東海岸的華爾街,有著名的「猶太財團」。老黑們「零元購」時,韓國裔組團持槍抗暴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只不過在這些族群中,華裔顯得格外鬆散。
華裔不抱團,主要還是因為出國前的背景不同,個體之間認同十分割裂。
舉個例子,通常在一座美國大學裡,光華人學生會就有三個——大陸學生會、香港學生會、臺灣學生會,互相不對付。
再加上清末民國時期,就已經移民的老華人,在美華人可以大體上劃分為四類。不僅如此,即使是大陸裔中,80年代初的移民,和10年後的留學生,對民族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而有著共同出身的印度裔移民,基本上沒有這些障礙。
不過,如果有一個低種姓僥倖移民到了美國,婆羅門們照樣不會帶他玩。
去年年中,一位在思科工作的「達利特」(賤民)就向加州法院狀告,他的婆羅門上司歧視他,不但剝奪他的職務,還不給他發獎金。
結果美媒調查發現,類似「歧視達利特」的情節,遍布於谷歌、臉書等大公司,多達250名達利特移民有過投訴。
所以看起來印度人抱團,但實際上只是婆羅門們之間的抱團而已。
(美國達利特們舉著印度憲法起草者的肖像抗議)
回不去的家鄉
華人在美國的成就不如印度人,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有野心的華人,往往會選擇回國發展,而最優秀的印度裔,則是死也要留在美國。
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是不是因為印度經濟不發達,本土崗位待遇低,留不住人才?
其實不盡然。
今天,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很多北上深的崗位,相比於矽谷、華爾街,收入待遇並沒有差太多。因此可以看到,中國留學生歸國的比例,確實在逐年上升。
但對於那些真正有理想、有野心的青年來說,收入待遇的一時多寡,並不是是否回國的決定性因素。
關鍵在於,回國是否有創業的機會和空間。
20年前,當中國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 人人羨慕「哈佛女孩」的時候,美國名校畢業的李彥宏、張朝陽等後來的網際網路大佬,就已經逆勢而行,選擇回國創業。
因為他們預見到,中國網際網路產業有廣闊的空間。
我們的母語統一且強勢,雖然讓中國學生們留學期間,遇到過不少語言障礙。但這也有效地隔絕了美國大企業的入侵,留下了廣闊的市場。
我們的政府強力且高效,有支持新興、民族產業的意願,並且敢於槍口對內,打壓電信運營商、銀行等既得利益者,因此有了後來20年,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狂飆突進,並貢獻了一批世界級企業。
而這些創業因素,都是印度缺乏的。
因為本土語言碎片化,印度的英語人口和市場,早就被西方大公司瓜分乾淨,而其他小語種市場又太小,支撐不起一個大型網際網路企業。
印度政府鬆散低效,徵個地都非常艱難(參考日本修建印度高鐵的下場),保守勢力天天煽動上街遊行,根本沒有新企業存活的空間。
回國看不到創業希望,自然沒有留學生願意回去。
根據美國移民局的統計,2019年美國的H1B工作籤證,75%都被印度留學生攬下,而中國留學生只拿了12%。
中印兩國人才,誰要走誰要留,由此可見一斑。
(美國工作籤證大多被印度人搶去)
最後再說一點,我們的儒家文化,雖然加大了華人移民融入西方社會的難度,但也在推動一批批海外人才湧回國內。
因為我們從生下來就被教導,要「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要「治國平天下」。
學有所成,應當回報祖國和同胞,這是每個華人從生下來就帶有的文化靈魂。
為此,幾十年前新中國剛建國,尚且一窮二白的時候,海外留學生就響應建設祖國的號召,發起了「歸國運動」。3年時間內,五成以上留學生歸國,其中清華大學歸國率更高達98%。
而印度人則顯然沒有此種文化靈魂。印度獨立後,甚至有三位諾獎獲得者,轉入了美國國籍。
曾經,針對海外華人風生水起,大陸卻一片赤貧的現狀,《美國種族簡史》評價道:「華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成功,除了自己的母國!」
這既是一種表揚,也是一種悲哀。
今天中國日新月異,早已不是書中評價的樣子。然而相同的悲哀,卻依然在印度蔓延。
不禁令人唏噓。
格上財富: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十年深度研究,甄選陽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財產品,為您的資產增值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