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大腦想像的恐懼】心理學導師黃啟團:釐清「恐懼」與「焦慮」,不虛耗在無謂的擔心上

2021-02-23 零壹象限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面對的變化越來越多,有時,我們會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

3 千多萬用戶的心理學網站「壹心理」聯合創辦人、22 年資歷的心理學導師黃啟團認為,當你分清楚「恐懼」與「焦慮」,就能懂得如何與焦慮共舞,從負面情緒中輕鬆走出來。

有一次在印度學習,為了讓自己能有一個清靜的學習空間,去之前,我特別交代公司的管理層,學習期間,公司的事情不要找我。不巧的是,我還是接到了同事的電話,她情緒很緊張,說出大事了,不得不打電話向我求救。原來,我們主辦的「反脆弱」第十二屆實用心理學大會邀請的重要嘉賓吳曉波臨時有事,沒辦法出席。

可是大會的宣傳已經全面展開,而且門票已經全部賣出去了,還有一些人就是衝著他來的,怎麼辦?這可真是件大事,負責這次大會的同事不知道該怎麼辦,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中,食不知味,徹夜難眠。

變,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法則!特別是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面對的變化越來越多,難免會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焦慮會影響我們的睡眠,降低我們的免疫力,還會嚴重拉低我們的生活質量。面對焦慮,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又要如何從焦慮中回歸生活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清「恐懼」與「焦慮」這兩種不同的情緒。 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經常會混淆。釐清這兩個概念,我們就可以從焦慮中輕鬆走出來。

恐懼是什麼?它是一種人類及生物的心理活動狀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恐懼是人們正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是一種強烈壓抑的情緒體驗。恐懼,也就是「害怕」,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我們要知道,恐懼並沒有什麼不好。很多時候會聽人說:「如果我沒有恐懼就好了。」甚至有一些話像「你這個膽小鬼」,好像膽小是不好的。其實,這些都是對「恐懼」這種情緒的誤會或者誤導。恐懼是有它天生的功能的,如果不懂得恐懼,我們人類可能就少了生存的可能性。

比如我們看到蛇,會恐懼,會害怕,於是會躲開,這樣才能確保生命不受威脅。比如我們看到爆炸,會恐懼,於是會逃離,如此才能保障我們生存的機會。所以,對當下發生的威脅如果你不恐懼──比如面對老虎你不恐懼,反而靠近牠,那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恐懼是對當下威脅的自然反應,當威脅解除時,恐懼自然會消失, 恐懼並不會困擾我們的生活,相反地,它還會保障我們的生存。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恐懼,甚至感謝恐懼。

而焦慮就不同了,它是對未來可能發生威脅的預見性情緒反應,是大腦想像出來的一種恐懼。一般情況下,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它可以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比如,考前焦慮就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適度焦慮有利於考試發揮。可是長期或過度焦慮,會使我們陷入一種負能量的磁場,影響我們的睡眠,消耗我們的能量,每天除了面對飯碗裡不知滋味的飯菜和枕邊散落的碎發,不知該如何因應當下的生活,只好任由寶貴的生命在指間白白消耗,我們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未來還沒來,因此焦慮會一直存在,不斷消耗我們生命中的能量。當我們焦慮時,所有的焦點都放在了一種可能會失去、可能會受到威脅的負面情緒裡,我們就沒有足夠的心力來想解決方案,面對未來。人這一生,無論我們想讓自己有何種成就,都需要保持自己的能量,因為它是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可是,當焦慮耗掉我們的能量後,我們就沒有多餘的能量去解決問題,未來就真的會受到威脅了。

焦慮本是人類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充分調動身體機能以因應環境變化的一種大腦反應機制,可是,這種機制的過度反應,卻恰恰產生了相反的作用,過早地虛耗了生命的能量。當生命的威脅真正來臨時,已無力應對,這就是焦慮的弔詭。

如果能夠覺察到這一點,當你感到焦慮時,試著把焦點拉回到當下,問自己:面對未來可能的威脅,現在該怎麼辦?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減少未來可能的損失呢? 於是,你的焦點就回到了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把精力虛耗在無謂的擔心上。

回到本文一開始的案例。對於吳曉波無法出席大會的消息,我同事焦慮,我本人也感到十分焦慮,唯一不同的是,我能覺察到自己的焦慮。當我清楚地覺察到它後,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問自己:吳曉波不來,我現在能做些什麼?誰可以替代吳曉波?於是我就想到了一系列解決方案,暫時放下正在學習的課程,開始聯繫好幾個替代人選。當訊息和郵件發出去後,我的心很快就安定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陸續收到了各種回應,最後確定請張德芬老師來救場,然後通知公司同事逐個告知已購票的客戶,向客戶真誠道歉。對於不接受變化的客戶,馬上啟動退款處理,同時開始新一輪的宣傳,重新向市場公開售票,以彌補退票的損失。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最後,大會雖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依然圓滿成功舉行,並獲得了與會人員的大量好評。

當我們受困於焦慮時,就被焦慮給掌控了。而當我們能夠看到焦慮是對未發生之事的恐懼,就會回到當下的解決方案,就能找到解決方案,這樣,生命就開始活在當下,我們就淡定了,就不再焦慮了。

其實,大多數人所擔心的未來,都是不一定真的會發生的事情,其中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我們大腦所創造出來的。如果我們能夠覺察到這一點,從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中跳出來,回到當下,著力尋找解決方案的話,我們就會淡然、淡定地面應我們的生活,哪怕是生活在喧囂都市,也能享受到悠然自得的田園般生活。關鍵是,你能否覺察你的焦慮,然後回到當下,享受當下。

從心理學角度看,焦慮通常是由於安全感不足所致。當我們內心對未來感到不安時,就會擔心有更壞的事情發生,於是我們就把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放到了今天來害怕。

那安全感又跟什麼有關呢?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時,他就會對未來充滿信心;相反地,則會因恐懼而焦慮。自己是否有信心面對未來,這是一種主觀的判斷。一個人對自己的主觀評價,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價值」。從主觀上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這就是自我價值感高的表現,這樣的你對未來有著十足的安全感,自然就不會焦慮了。

所以,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價值。

讀到這裡,我相信聰明的讀者已經知道如何與焦慮共舞了。當你感到恐懼時,先區分一下這是對當下危險的「恐懼」,還是對未來的「焦慮」?如果是焦慮,你馬上就知道是因為你對自己沒信心所導致的結果。這時,你可以問問自己:

如何做,我才能讓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

要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我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當你這樣問時,你就把對未來的焦慮轉化為了當下的行動。

如果你能夠把焦慮轉化為行動力,那焦慮也會變得有價值,它不再消耗你的能量,反而會成為一種推動力,推動你採取行動,去成為更美好的自己。當你擁有了足夠的能力時,你自然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胸有成竹。

如果你懂得如何與焦慮共舞,那你就懂得了:焦慮其實是一份精心偽裝的「禮物」。因為焦慮背後,隱藏著對未來未雨綢繆的提醒,隱藏著提升自我價值、成就更好自己的動力和機會。所以,與其坐地焦慮,不如起而行動。

 

相關焦點

  • 如何面對錯失恐懼和選擇焦慮
    就算不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也能生存下來。2.文化因素錯失恐懼症和網際網路的協同作用,會讓人們做出非常魯莽、不計後果的事。你在網際網路上經常能看到各種挑戰,而有些挑戰並不適合所有人,經常有人會因為參加挑戰而受傷或者遇到危險。這種挑戰就算沒有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你也有可能患上它或為它付出代價。
  • 「天壇科普」新冠疫情時代,你最深的焦慮在哪裡?
    太多的焦慮擾亂了我們的心智,佔據著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徹夜難眠,寢食難安,終日以手機網絡為伴,憂國憂民,百爪撓心,海量的信息吞噬著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更透支著我們的身心能量。儘管身體處在當下,而我們的心卻總在過去的懊悔沮喪和未來的擔憂不甘中不斷地遊走漂移而無處安放。有人說人生中最確定的事就是死亡,而最不確定的事是如何死亡,這個絕對的不確定性讓我們對死亡充滿了想像和恐懼。
  • 能量心理學中的EFT情緒釋放技術
    首先,閉上眼睛,回想過去引發你這些情緒的情境,想起那時的感覺,當時的事件,參與的人,當時的場景。接著,輕敲或按摩膀胱經的穴道「攢竹」,位於眉毛尖端,靠近眉頭的位置。胃經的能量阻塞會造成的情緒包括:過度擔心,抗拒所做的事,厭惡,妄想行為,自私,冷漠,不信任,不斷擔心別人無法信守承諾,或懷疑別人會反對我,失望,貪婪,很難把錢花在別人身上,不滿,對匱乏的恐懼,例如別人只要插隊,就勃然大怒,對未來的恐懼,嫌惡。首先,閉上眼睛,回想過去讓你感受到這些情緒的情境,想起那時的感覺,當時的事件,參與的人,當時的場景。將那些情境帶回到現在。
  • 社交恐懼測試丨你有社交恐懼症嗎?
    可見社交焦慮障礙算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心理疾病,並非是某個人特有的隱疾。從豆瓣到QQ群,不少民間自發的互助小組散布於網絡中,這是否是一種可以通過自救獲得改善或者自愈的心理疾病呢?什麼是社交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呢?《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裡將原來「社交恐懼」的診斷詞條修訂為「社交焦慮障礙」。這個微小的改變,反映出了精神醫學界對這種精神障礙由淺到深的認識過程。
  • 為什麼他總是「已讀不回」 ─智能型手機帶來的人際關係焦慮
    ,那充滿想像的「已讀不回」、有沒有按「贊」的背後動機,更可說是社群平臺、通訊軟體吸引人的附加功能。在MSN風行的那個年代,我好像沒聽過前來求助的主題、內容與MSN的互動有關,相較於此,我已聽聞幾起因人際關係議題,或因溝通不良而引起焦慮的諮詢,其內容與「已讀不回」、有沒有按「贊」有關,且在我生活周遭也上演了類似的內容,例如: 有個學生來找我討論事情,過程中他的手機響起了Line訊息的聲音,他拿起來看了一下,很快的把這訊息打開,又立刻把手機收起來「不回一下訊息
  • 薦讀丨9種消除焦慮恐懼的簡單方法——《應對焦慮》
    如果光都逃逸不出來,其他東西更不可能:所有東西都會被引力場拉回去。生活中也不乏有很多小夥伴像是一個情緒的黑洞,自己不斷坍縮,外界一接近,也會被輕易拉進去,變得焦慮絕望恐懼,負能量爆棚,形成一個更大的黑洞。
  • 節前焦慮綜合症怎麼解
    在奈飛(Netflix)最近推出的系列紀錄片《頭腦解密》(The Mind, Explained)中,科學家們對焦慮症作出了非常生動的解釋——簡而言之,當非洲草原上的一頭野豬發現不遠處有一頭獅子這些生理反應是不是和人類焦慮時的反應很相似?從生物本能上來說,焦慮是一種對抗威脅的有益生理反應。
  • 《走出焦慮》:「重聯,一種不同的抗抑鬱藥物.」
    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你不是一臺零件破損的機器,你是一個沒有得到滿足的動物。你需要一個社區,你需要有意義的價值觀和有意義的工作,你需要大自然,你需要感覺到自己被尊重,你需要把自己從過去釋放出來,你也需要一個安全的未來。你需要把自己連接到所有這些東西上面。你可以傾聽內心發出的信號,去做那些能真正滿足你需求的事情。」
  • 「已讀不回」和「無人點讚」真的讓我很焦慮 | 線上社交焦慮
    參考文獻[1]賀金波,陳昌潤,賀司琪,周宗奎.網絡社交存在較低的社交焦慮水平嗎?(2014).心理科學進展, 22(02),288-294.[2] Bane, C. M. H., Cornish, M., Erspamer, N., & Kampman, L. (2010).
  • 「拿命換錢」的時代:跑不動,也跑不掉
    這意味著,高薪實際上是人們抵抗生活的「止痛藥」,在心理層面上舒緩了人們對過度加班的抱怨和不滿。 他們很難想像「生活」之外,還有「生活」。「自我剝削」。 另一種是「年齡焦慮」。「好」、更符合「優秀」身份的位置,只能呆在原地說服自己苟活。
  • 分享 | 還在焦慮等成績?「成績小助手」了解下
    為了緩解同學們反覆查詢的苦惱和焦慮的心情,我用python編寫了一個小程序「成績小助手」,在此分享給大家。註:效果圖僅供參考北林成績小助手是一款在windows系統上運行的的小程序,不需要運行瀏覽器就可查詢並監測成績是否更新,並在第一時間將成績信息發送給使用者。
  • 「電話焦慮」:為什麼那麼多人害怕聽到手機鈴聲?
    不得不電話溝通時,打電話前、中、後都感到極度緊張或焦慮,對自己要說的話感到擔心或不自信;對電話交流中的沉默時刻感到尷尬和恐懼;身體症狀表現為噁心、心率加快、呼吸短促、頭暈和肌肉緊張。  對於上述典型症狀,不知有多少人默默「中槍」?
  •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打電話,你知道「電話恐懼症」嗎?
    許多人有害怕打電話的心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關於「電話恐懼症」的那些事。
  • 擺脫中產的教育和育兒焦慮:重新定義「何為教育」| 不合時宜057
    十年前,32歲的媒體人李梓新創辦了「三明治」,試圖理解自己和身邊那些三十歲上下、不安分地嘗試探索和創新的朋友。如今,李梓新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身處國內教育焦慮的漩渦中,而三明治也已成為了一個「十年都沒火」、卻在特定人群中頗有口碑的媒體和教育機構,試圖通過寫作和創意表達工作坊,幫助中國的少兒和成年人探索自我、獨立思考。
  • 手機電量低於多少你會焦慮?一份指南送給你.
    不止一次,各種場景,每個現代人都體驗過被手機電量支配的恐懼——①出門前習慣性檢查手機剩餘電量,低於 100% 不敢出門;②地鐵上玩手機,心裡會暗戳戳預估電量,害怕打不開二維碼被困在地鐵站裡;③即使是去附近商場逛街,也要帶上一個大容量充電寶;短短十年間,人類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科技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數位化改造
  • 你是如何應對知識焦慮的?
    以下可能是你周圍正在發生的現象中的一個縮影:早晨出門前,打開手機裡的FM軟體,調到自己喜愛的頻道後匆匆趕往地鐵站;到地鐵上眼睛「空出來」了,開始打開資訊類APP,巨大的信息流瀑布就呈現在眼前;上班期間,手機也不時有新消息通知,各大APP都在為你推送能吸引你注意力的消息……這就是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 限免領取 「層層恐懼2」- 爽過生化危機!口碑創意俱佳的恐怖遊戲
    作為《層層恐懼 1》初代的續作,遊戲在敘事上的造詣相當深,玩家控制的主角是一名好萊塢的演員,你將聽從「神秘導演」的指示,在一艘詭異的遠洋客輪上拍攝一場「驚嚇連連」的電影。出色的恐怖遊戲《層層恐懼 2》劇情出色,整體的遊戲氣氛充滿了不安,渲染烘託得相當到位。遊戲充滿了變數,詭異又不失美感。
  • 斑馬魚帶我們了解恐懼
    在電影《恐懼》中,主角們恐懼的東西也不外如是,史蒂芬的哥哥死於車禍,因此他對汽車和死亡有著天然的恐懼;謝麗爾的父親在屠宰場工作,致使她對肉類心生牴觸;奎德則在6歲時目睹了父母被破門而入的男子殺害的慘狀,血腥的陰影時刻籠罩心頭。這樣看來,恐懼通常來源於親身經歷或者前人經驗。
  • 淺談《Wii Fit》可能對玩家產生的影響:揮之不去的身材焦慮
    她表示:「由於害怕被其他人評價,這導致我會向朋友隱瞞很多事情,在此後的十四年中,我一直被這種恐懼困擾著。」基於我們在網絡社群上看到的各種評論,她並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當然,你可以用一些「變通」的方法避開這個步驟,但這已經超出了普通玩家的能力。這就是《Wii Fit》在健康評估上的第一個大問題:它使用了一種不精準的測量手法。心理學家 Rebecca Puhl 專門從事肥胖焦慮的研究,她在郵件中告訴我們:「BMI 指數的評測手段有一定局限性,我們不應該僅僅只用它來對個人健康狀態進行分類。」
  • 梁文道:「中國式父母」的悲哀,在於無法逃脫「情感勒索」
    但多數討論聚焦在回憶自己與父母的相處模式,以及批判父母教育方式的種種問題,卻少有人關心從父母角度出發,探討形成這種教育和相處方式的源頭——這或許並不只是一種教育方式的問題,更重要的在於,這些父母本身,可能深陷「情感勒索」的相處模式中無可自拔。而這種「情感勒索」的形成,則是由於個體自我對於「人我界線」不清所導致的結果,這種「人我界線」在家庭關係中又尤為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