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總是「已讀不回」 ─智能型手機帶來的人際關係焦慮

2021-02-11 福音文摘


當網絡通訊從BBS丟水球時代進化到MSN時,小綠人的「登登登」幾乎是每天開計算機都一定會聽到的聲音,且透過MSN可聊天、傳遞訊息,也可在重要節期互道恭喜、維繫友誼,我當時認為這是劃時代的進步,MSN讓一切都變得太酷、太便利了;而在進入這智能型手機普及的年代後,僅透過智能型手機就能登入社群平臺、通訊軟體來完成比MSN更全面的溝通功能,而除了享受更快速、便捷的溝通之外,那充滿想像的「已讀不回」、有沒有按「贊」的背後動機,更可說是社群平臺、通訊軟體吸引人的附加功能。

 

已讀不回與贊不贊

這些新科技的轉變讓我觀察到幾個現象。在MSN風行的那個年代,我好像沒聽過前來求助的主題、內容與MSN的互動有關,相較於此,我已聽聞幾起因人際關係議題,或因溝通不良而引起焦慮的諮詢,其內容與「已讀不回」、有沒有按「贊」有關,且在我生活周遭也上演了類似的內容,例如:

 

有個學生來找我討論事情,過程中他的手機響起了Line訊息的聲音,他拿起來看了一下,很快的把這訊息打開,又立刻把手機收起來

「不回一下訊息?可以跟對方說,正在跟老師討論事情…」

我還沒講完,他立刻響應「不用回」古靈精怪的他繼續說「我故意的…」

「故意?什麼意思?」

「就是…故意讓他看到我『已讀』」

「然後…?」我滿腦子問號

「就是讓他知道我已經看了這訊息,但卻沒有回他」他略帶深意的微笑著

「所以…?」

「就是『已讀不回』嘛」他瞪大眼睛繼續說「老師,我這樣做是有特殊意涵的…以後再告訴你。」

 

某次與幾位好友的聚會時,小芬火氣很大的說

「你們覺得,他這樣會不會太過分,我早上Line給他,他很快就『已讀』了喔,但卻沒有回我。」

「可能剛好在忙沒時間回吧,反正你們每天都會見面,沒關係啦」朋友都試著安撫小芬。

「怎麼可能沒時間,他中午還去別人的FB上面按贊…」

「對耶,怎麼可以這樣、這樣很怪!」有人跟著附和

「他常常『已讀不回』耶,而我也發現,他會在別人的FB按贊或留言,但來看過我的Po文,卻常沒有任何反應。」他的聲音越來越高亢。

「可是你不是才跟我們說他再怎麼忙,每天一定都會來找你,假日也都會陪你逛街啊、到處走走…」有人提出質疑。

「但他在Line、FB上面都不理我」他忿忿不平的說,「我覺得他怪怪的,一定有問題。」

 

新科技帶來的新焦慮


現今社會的人際互動,在智能型手機普及、社群平臺與通訊軟體盛行之後,讓原本人與人之間透過語言、非語言兩種模式,以文字、圖像、肢體動作等方式,將彼此對事情的想法、要表達的態度、想呈現的情感…交互傳遞給對方的這件事,有了很大的轉變,而且不僅只是外在形式的轉變而已,這些透過社群平臺與通訊軟體互動的背後,也交錯著許多複雜的期待、想法、動機與意涵。且因年輕人最能接受新科技、新事物,再加上也較為在意人際互動、需要人際支持,所以諸如此類「已讀不回」的現象,讓年輕人的溝通狀況充滿了無限的想像,因此也讓他們承受了更多的壓力、衍生了更多的焦慮。

當然,年輕人的溝通焦慮、人際關係議題,絕非單方面因「已讀不回」而引發,且他們狀況也不是讓訊息變成「已讀已回」而能改善;智能型手機以及社群平臺、通訊軟體幾乎已成為多數人生活上必備的工具之一,如何讓這些工具在生活上提供正面的協助,並降低引起身心困擾的可能性,在此提供兩個思考方向:

 

1.多元互動的人際關係:我們必須坦承自己處於一個「虛擬與實體並存」的人際關係,但若太看重虛擬的部分,或對「已讀不回」充滿過多的想像,即便每天都與自己碰面、對自己非常關心的好友,也可能因他的「已讀不回」而讓自己開始懷疑彼此的關係。所以,我們多元看待這些人際關係,也就是說,若對虛擬的部分有任何擔憂,那應在見面時澄清;若有些話不好意思當面講,那可透過通訊軟體先行透露。但我想在此呼籲,那種可以感受彼此的呼吸與溫度,或可瞧見一抹微笑、一個不經意舉止的實體人際關係,絕對比虛擬的來得重要。

 

2.明確的角色定位:我們需仔細思考智能型手機給自己的幫助是什麼?是上網、是收發Email、是玩遊戲、是聽音樂、是收發訊息、是照相…?並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將手機拿出來使用,也就是賦予自己的智能型手機一個明確的角色定位,讓它好好的扮演好這個角色,絕對不要讓它一人分飾多角!換個角度說,也可以在不同的場合給予不同的角色定位,例如,當你在辦公室時,手機主要功能應該只有接私人電話;或當一群好友聚會時,手機除了電話的功能之外,頂多也只是需要用它來拍照或花個幾分鐘打卡。

 

多元處理自己人際關係,並給手機明確的定位,聖經告訴我們『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七章十二節)』,讓自己專注的完成眼前事務,感受真實的人際溫度吧,千萬不要想透過智能型手機擁有全世界,因這可能讓你孤獨的活在10吋不到的屏幕之前,所以,若想知道為什麼他總是「已讀不回」,當面問個明白不就好了?!

相關焦點

  • ✟ 微信好友那麼多,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已讀不回」?
    「已讀不回」、有沒有按「贊」的背後動機,更可說是社群平臺、通訊軟體吸引人的附加功能。在MSN風行的那個年代,我好像沒聽過前來求助的主題、內容與MSN的互動有關,相較於此,我已聽聞幾起因人際關係議題,或因溝通不良而引起焦慮的諮詢,其內容與「已讀不回」、有沒有按「贊」有關,且在我生活周遭也上演了類似的內容,例如:   有個學生來找我討論事情,過程中他的手機響起了Line訊息的聲音,他拿起來看了一下,很快的把這訊息打開,又立刻把手機收起來。
  • 「重拾附近」的焦慮中,「已讀不回」傷了誰的心?
    「在親密關係的交往中,態度往往是衡量關係溫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已讀功能所帶來的「強制表態」很容易將發送和接受的兩端用戶都拉入尷尬境地之中」12月14日上午
  • 媽,已讀不回真的沒什麼
    一開始是提醒她詐騙集團的新手法,接著是勸世文、養生秘方、勵志故事連發,最近則瘋傳搭配佛祖、蓮花或風景圖片的格言及心靈小語,最下方還一定會加上一句「認同請分享」⋯⋯收到這些訊息,小夏翻翻白眼,索性已讀不回,怎料老媽還會再傳訊息追問:「你看了沒?」、「怎麼不回我?」讓她簡直快抓狂,但又怕回話口氣不好,老媽看了會覺得很受傷。
  • 為什麼看了信息卻不回復?已讀回執會帶來巨大社交焦慮
    不,你錯了,真正讓人難受的是:為什麼他讀了我的消息還不回復我呢?這種情況也會分為兩種,一是如果你已經讀了一條消息而不回復,說明你無法回復或者無法立即回復,但是別人期望你回復的倒計時已經開始倒數。另外一種不回復對方的情況就是你覺得這句話沒法再聊下去了,即使你們剛剛聊得很高興,所以你選擇無視掉收到的消息。被人遺忘而產生的焦慮無疑是愚蠢的,但是這種焦慮非常真實,而且在某些情況這種焦慮必定會出現,沒有別的情況。
  • 那些已讀不回的人真的很討厭
    「 她一臉慶幸地說:「還好微信沒這個功能,不然別人給我發信息的時候,我看了卻不想回復,對方就知道我已讀不回了。」 我反問她:「你為什麼看到了別人的信息卻不回復?」她義正言辭地說:「看到了卻沒能及時回復不是很正常嗎,我又不是 TB 金牌客服。」
  • [健康]你「已讀」訊息 為何不回 搞得精神焦慮 甚至有人自殺…
    已讀不回」。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2015年關東地區某私立中學女學生,因為沒智慧型手機曾被欺負,但即便有了手機仍在LINE群組內遭其他學生霸凌,19名女學生集體對她「已讀不回」,最後女學生開始一個人吃午餐。
  • 「那些「已讀不回」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可偏偏有些人喜歡發私信來做推廣。沉寂了很久的微信,突然響起提示音。那一刻,我是好奇加興奮的,趕緊從另一個APP退出來,切入到微信。可當點進去看到的只是一條我絲毫不感興趣的推廣文案時,難免會覺得有些被戲耍的失望和無奈。最開始時,我還會禮貌的回覆拒絕。
  • 昨聊-關於「已讀不回」
    第一感覺倒不是「已讀不回」的問題,而是「已讀」這個功能是該存在,還是應該取消,或是收縮至一個小場景的問題。 不清楚是什麼時候開始,「已讀」成為一些IM、郵箱的一個普遍性的功能,個人理解IM在某些場景是合適的,但所有信息都使用「已讀」功能,還是欠妥,郵箱的「已讀」功能那就更過了。
  • 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邊緣人」
    所以,現在「你真是一個怪人」都是一句誇人的話了哦。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邊緣人」原文 by Paul Graham翻譯 by 小石几年前,我和朋友特雷弗來到誕生蘋果那間簡陋的車庫時,我真的無法想像:賈伯斯和沃茲尼亞克在一個車庫裡,要付出怎樣的艱辛,才能獲得創業的成功。
  • 【焦慮是大腦想像的恐懼】心理學導師黃啟團:釐清「恐懼」與「焦慮」,不虛耗在無謂的擔心上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面對的變化越來越多,有時,我們會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3 千多萬用戶的心理學網站「壹心理」聯合創辦人、22 年資歷的心理學導師黃啟團認為,當你分清楚「恐懼」與「焦慮」,就能懂得如何與焦慮共舞,從負面情緒中輕鬆走出來。
  • 為什麼有些人永遠不接電話,也不願意語音聊天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邀請你做一個想像練習:設想讓你心驚肉跳的手機鈴聲就在此刻響起,等等,先別去掏手機!認真地問自己一個問題:在最糟糕的情形下,你最怕來電者會是誰?如果真是這個人來電,你最怕他會說什麼?比如:「說好的論文呢?上周不是就說已經寫完了嗎!怎麼我現在還沒收到!」
  • 已讀,不回
    其實不用回古代這麼費勁,只要時光倒流17年,已經能讓你看不懂這個世界。這是一個在1999年拍攝的街頭訪問(別裝,你早就出生了),來自荷蘭的導演frans bromet問了路人同一個問題:你有手機嗎?雖然我想不通為什麼要問農夫借電話但重點是手機對於他們來說真的不是事兒
  • 社交軟體已讀功能應不應該存在?當微信消息也顯示「已讀」.......
    她握著手機數時間,笨拙的表達喜歡。好像這世界只有他在無視她,她無數次在對話列表將他刪除,假裝沒有發過。微信不回復,但她還是想知道他在做什麼,在哪裡,想知道他為什麼不回復消息,是在忙著寫PPT還是開會?她一分鐘開一次屏幕,不停的問自己是不是說錯什麼話還是做錯什麼事,或者他出了什麼事?或者沒有帶手機?每分鐘懷疑一遍他可能不喜歡自己,沮喪懊惱無地自容自暴自棄。
  •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她老是覺得他可能喜歡她,但又覺得好像還少點啥。她經常給他發大段大段的微信消息,說生活裡的雞毛蒜皮。他永遠回的很慢,回的很漫不經心。她總是下意識的想編最好笑的段子,說耐人尋味的經歷去獲取他稀缺的注意力,但他好像識破了她的小聰明,用悄無聲息來表達拒絕。她握著手機數時間,笨拙的表達喜歡。好像這世界只有他在無視她,她無數次在對話列表將他刪除,假裝沒有發過。
  • 為什麼微信、QQ不推出「已讀」功能?
    通過「已讀」功能,用戶可以實時確認對方是否已經看到了自己的信息,同樣用戶也會被對方知道有沒有讀取信息,本質上算是一個雙向社交功能。試想一下,正值寒冬臘月。一個三線網際網路企業的程式設計師,好不容易下班頂著冷風,擠著地鐵回到 20 平方的出租屋裡頭,準備好好享受夜晚時光。突然,你的手機響了,是微信消息通知。
  • 梁文道:「中國式父母」的悲哀,在於無法逃脫「情感勒索」
    讓我們試著從這樣一個思路來考慮,很多人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有時候與家人相處,總會覺得壓力非常大,那種壓力是如何產生的?通常這種壓力往往會由一些非常細小的事件引發、累積,比如有時候無法滿足父母的某種要求,無法完成父母交代的某件事情。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你的母親讓你在下班途中,幫她順便捎帶一樣東西回家。
  • 手機不在身邊時,為什麼我們那麼焦慮?
    是感到焦慮、痛苦、沮喪,還是倍感輕鬆?手機不在身邊的時候,你有沒有特別想念它?你最多能離開手機多長時間?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的三位學者做了一個有趣的調查研究。他們以城市裡的大學生為對象,讓他們回憶手機不在身邊時的經歷,提出了這樣一個定性問題:手機不在身邊時,你當時的反應是怎樣的?這幾位學者將272名受訪者的定性回答進行解釋、歸類。
  • 「已讀不回」和「無人點讚」真的讓我很焦慮 | 線上社交焦慮
    參考文獻[1]賀金波,陳昌潤,賀司琪,周宗奎.網絡社交存在較低的社交焦慮水平嗎?(2014).心理科學進展, 22(02),288-294.[2] Bane, C. M. H., Cornish, M., Erspamer, N., & Kampman, L. (2010).
  • 微信「已讀」你敢要嗎?
    感謝您關注大連理工大學團委官方微信!
  • 商務英文:為何客戶都不回EMAIL?給他一個理由回覆你!
    像經理這樣有求於人,卻又等不到回復的情境,你我都不陌生。為什麼對方不趕快回信呢?明明這些要求都很簡單啊,明明我們只是要知道一個數據、拿到一份報告、確認一個流程而已,手指頭在鍵盤敲個幾下,就可以回信了不是嗎?為什麼都過了一周,卻還沒有消息呢?對方是怎麼想的? 幾個常被已讀不回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