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水族圈關注我們哦!
整理鯉形目花了好久啊。。為什麼我會先選擇鯉形目呢?因為結合這兩年在魚吧鑑定的經驗和中國魚類種群,鯉形目成員佔了淡水魚的大部分,而吧友們拿來詢問的魚類中,鯉形目出現的頻率也是頗高,在此我對鯉形目做一個概述,並列出我認為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鯉形目成員,還是那句話,本帖不能作為定種的根據,但可以作為你查找的部分指南。
在成員幾乎都是淡水的前提下,鯉形目成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演化出了各種獨特的外形,最小的透體小魚丹只有12毫米,而最大的暹羅巨鯉可達兩米多長,超過120公斤重。同樣,不同成員也分化出了不同的的生態位,或是底棲食藻,或是中層掠食等等。。。。可以說是各具特點,形態各異,但是不變的是他們簡單的口唇結構,與咽喉處的咽齒。
首先要說的是平鰭鰍科,平鰭鰍科分兩亞科,即爬鰍亞科和條鰍亞科。先說爬鰍亞科,個人覺得,這個亞科的成員算的上是中國原生魚中最可愛的了, 主要特徵是,無辜的大眼睛~頭與體的前方平扁,腹面平直;胸鰭與腹鰭均向左右平展,其最外側的數個鰭條不分枝,有些內側的數個鰭條亦均不分枝。眼下或眼前均無刺。口下位,上頜的邊緣由前頜骨形成。可能這麼說不太好想像,那麼我就在樓下放幾張圖,基本看一次就記住了~
平鰭鰍科下只有平鰭鰍亞科一個,伍氏華吸鰍屬於該亞科,另外條鰍亞科和腹吸鰍亞科是屬於爬鰍科的~
從上到下順序依次是貴州爬巖鰍,伍氏華吸鰍,某原纓口鰍
之後便是條鰍亞科了,因為這個科的魚真心是千奇百怪。。。所以特徵不太好總結,大致就是口下位,體長,眼小,頭側扁或圓扁,體側扁。這個科主要成員就是各類高原鰍了,其中最大的是似鯰高原鰍,據說體長可達半米以上,話不多說,直接上圖。順序依次是似鯰高原鰍,北鰍,橫紋南鰍
之前說到爬鰍科的似鯰高原鰍是鰍科中的巨人,那麼今天介紹一下另一個巨人的家族,沙鰍科。沙鰍科個人認為體態上與鰍科和爬鰍科條鰍亞科的成員有不小的差別。比如頭部形態口型口位,可以區別它與條鰍亞科,而分叉的尾部和尖頭也可以區別它與鰍科。該科成員很多都是著名的觀賞魚,樓下會介紹較有代表性的成員。
沙鰍科下分三屬,沙鰍屬,薄鰍屬及副沙鰍屬,這裡主要展示長薄鰍(圖一圖二),壯體沙鰍(圖三),皇冠沙鰍(三間鼠,大刺色鰍)。值得一提的是,長薄鰍也是可達半米的鰍類巨無霸,開頭所指的巨人就是它。然而它與似鯰高原鰍首席之爭還沒定論。。。通常認為是長薄鰍大一些。而皇冠沙鰍也是鰍科少有的大個子,雖說不如本科長薄鰍大哥,卻也能過三十㎝~沙鰍科下面的屬分類有變動,應該是八個屬:安巴鰍屬Ambastaia 沙鰍屬Botia 色鰍屬Chromobotia 薄鰍屬Leptobotia 副沙鰍屬Parabotia 華鰍屬Sinibotia 纓須鰍屬Syncrossus 安彥鰍屬Yasuhikotakia,那麼三間鼠(大刺色鰍)是色鰍屬,壯體沙鰍是華鰍屬
接下來就是鰍科成員登場了,鰍科下只有花鰍亞科,個人區別它與其他鰍類在於槳形尾部,不分差,頭短,吻步沒有沙鰍科突出,沒有條鰍亞科口位低,還是很好區別的~就不贅述了,介紹兩個最常見成員,圖一大鱗副泥鰍,圖二花鰍
鰍類說完了,再說說另一種常見觀賞魚,雙孔魚(金苔鼠)的家族雙孔魚科(食藻魚科)這個科的成員區別鯉科的最大特徵就是腦後雙孔~注意留心圖片上的特徵
接下來就要說 吸口鯉科了,我國常見的就是著名的胭脂魚了。。雖說是個國二。。似乎養殖的很多。。。要留意的是,胭脂魚幼體和成體體態差別不算很大,但是體色差別非常大,幼體為白黑相間條紋,成體有個「黃排」的外號,這個外號及其正式名由來都是因為其鮮豔的體色,通常成魚體表呈亮紅色,側線處有一道深色條紋,背脊呈黃色,又因為其體型偏扁平,故稱「黃排」。另外辨別胭脂魚除了體色還有就是看它的下口位以及高背鰭,下口位與它所在的吸口鯉科息息相關,高背鰭則取「一帆風順」之意,故而廣為飼養觀賞~
終於講到了鯉科,鯉科作為鯉形目第一大科可謂是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其中成員超過兩千種,大者如青魚,暹羅巨鯉可達兩米,小者如透體小魚丹,只有12mm,那麼今天小生帶大家走進鯉科生的世界,感受一下鯉科十二亞科獨特的魅力
先說說鮈亞科, 鮈亞科成員很多是生活中常見的小型魚類,比如麥穗魚,棒花魚,蛇鮈,花魚骨等等,這裡總結一下這個亞科的特點:體側扁或略呈圓筒形,頭中等大,略側扁或近圓錐形;口下位,弧形或馬蹄形;唇簡單,無乳突,或發達且具乳突,下唇分葉;一般具須1對,位於口角;眼中等大,側上位;背鰭大多無硬刺,臀鰭分枝鰭條6根,尾鰭分叉,上下葉幾乎等長,樓下會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成員來加深吧友們對該亞科的印象。
圖一麥穗魚,圖二蛇鮈,圖三棒花魚,圖四花(魚骨),圖五唇(魚骨),圖六點紋銀鮈,圖七圓口銅魚(注意與現在市面上比較常見的短頭梭䰾或者黑海梭䰾區別)
第二個講講魚丹亞科。魚丹亞科成員多為小型魚類,其中最小的透體小魚丹也是現存的最小魚類。該亞科魚很多都是作為觀賞魚而名聲遠揚,少數比如斑馬魚更是 在研究人類基因組上有巨大貢獻。該亞科 臀鰭的分枝鰭條一般在6枚以上;圍眶骨系發達,下眶骨普遍較大,第五下眶骨一般與發達的上眶骨相接觸,也可以理解為該亞科魚都是大眼萌物~感興趣的吧友可以去市面上找找,放在缸裡會是很不錯的觀賞魚。樓下介紹該亞科主要成員
圖一透體小魚丹,圖二印度魚丹,圖三南方波魚,圖四圖五異鱲,按照暴總和閃光的說法, 白雲金絲分到了唐魚亞科,馬口魚,長鰭馬口鱲,寬鰭鱲都被分到了鮊亞科,後面會有所提及。
再來講講丁鱥亞科,丁鱥亞科只有一屬一種,即丁鱥。個人覺得丁鱥有點像鯉,只不過是細密的鱗片,我國從歐洲引進,並不是原生, 丁鱥體略高,栯圓形,側扁。大體呈橄欖綠色,體背側青黑,背較深,腹接近金
黃色,較圓無皮稜。體尾鰭不分叉,其他鰭則呈圓形,各鰭大部灰黑
,口頗窄,口裂稍向上傾斜,口角處有1對短鬚,咽齒1行,齒面中央有一溝,齒端略呈溝狀。咀兩角有各一條小觸鬚。體被小圓鱗,鱗細,排列緊密,深藏於厚皮下,使其如鰻魚光滑。側線完全,上部顏色較深,下部較淺。吻部有一對極短的唇須,背鰭短,鰭條無硬刺,其起點位於腹鰭起點之後。胸、腹鰭呈扇形,尾鰭平截或微凹。據說味道不錯。丁鱥除了原色之外市面上常見黃化丁鱥,體表綴有黑斑,個人認為是有不錯的觀賞價值,老規矩,樓下上圖
圖一為丁鱥原色,圖二為黃化丁鱥
黃化丁鱥圖片有水印可能看不清,這裡補充一張
下面說說比較常見的鯉亞科成員。鯉亞科部分成員如鯉和鯽作為生活中最常見的魚類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大量蛋白質。鯉亞科魚類體態優美,如鯉,人們喜歡它的金鱗紅尾,以它作為幸福的象徵,日本人喜愛鯉的體態遒勁,選育出了聞名世界的錦鯉。中國人還以鯉的繁殖力強而將它作為多子多福的象徵。德國人選育出了不怕冷的鏡鯉,作為平安夜的一道大菜。(關於鏡鯉樓下我要囉嗦兩句) ,鯉亞科成員特徵可概括為臀鰭和背鰭皆具有後緣帶鋸齒的硬刺(個別的臀鰭硬刺無鋸齒);臀鰭分支鰭條通常為5根(個別的為6——7根)另外,其實鯉魚是中國人四千多年前從中東引進的。。
圖一鯉圖二鯽,區分二者最簡單的特徵就是口側是否有須
鏡鯉由德國人選育,特點就是皮膚大面積裸露,體被不規則大鱗或無鱗(革鯉)德國人吃鏡鯉方法比較奇怪:把醋燒熱澆在處理好的魚皮上,使魚皮呈現詭異的藍色。。。再把魚放到歐芹洋蔥湯煮一下就端上來吃。。。圖一圖二鏡鯉(不同表現型)圖三圖四革鯉,圖五德國人餐桌上的鏡鯉
再來講講身邊最長見的鰱亞科成員。鰱亞科成員在我國只有一屬三種,即白鰱,鱅,大鱗鰱。大鱗鰱只在海南和越南紅水河流域分布。白鰱和鱅是人們熟知的四大家魚之二,在我國廣泛分布,在二者美洲大範圍入侵~鰱亞科成員特點是具有完整或不完整腹稜,低眼位,口上開,體側扁,頭大等。是典型的上層水域魚類,本層上圖,圖一白鰱,圖二圖三鱅
鱊亞科(鰟鮍亞科),該亞科魚類特點可以總結為: 臀鰭起點位置在背鰭基部之下;雌魚具有細長的產卵管;腹稜缺乏;咽齒1行;體通常較短,呈卵圓形(部分鰟鮍有細長種),該科魚類廣泛分布於中日韓朝甚至是歐洲,中國作為世界上鰟鮍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擁有的鱊亞科成員品種多,成員個體種群數量卻不算多。另外因為好捕獲,該科成員在野外生存狀況並不樂觀,過度捕撈和環境破壞讓這種野採常能碰到的小魚日益少見,樓下介紹該亞科主要成員
該亞科下分三屬,鰟鮍屬,鱊屬,田氏鱊屬 一個屬介紹一位成員,圖一圖二高體鰟鮍,圖三大鰭鱊,圖四齊氏田氏鱊
裂腹魚亞科了,裂腹魚亞科成員均分布於較高海拔地區,該亞科分11屬100多種,我國分布 有有10屬62種,可謂資源豐富。該亞科魚類特點為 體延長,略側扁或近似圓筒形;身被細鱗或裸露,但在肛門和臀鰭的兩側各有1列特化的大型臀鱗,在兩列臀鱗之間的腹中線上形成1條裂縫,因而名為裂腹魚。樓下放幾個該科比較出名的成員圖片
圖一圖二扁吻魚,新疆特有物種,圖三圖四重口裂腹魚,一個釣魚的傢伙釣的,真是不懂事。圖五齊口裂腹魚,和重口裂腹魚都被稱為雅魚。圖六青海湖裸鯉,我去青海湖是看到了不少裸鯉魚群,發現數量不少,可是個體都很小,比起旁邊博物館裡面近一米的標本真是差遠了,湖邊不少餐館都有裸鯉賣,現狀堪憂
接下來出場的是野鯪亞科的成員,鯪魚是南方常見魚類,飼料魚中常常混有鯪魚幼體,常常會有人發圖片說自己釣的露絲塔鯪,麥瑞加拉鯪等等,那麼這裡小生就來做一個概括,教你辨別野鯪亞科成員。野鯪亞科成員 廣布於中國秦嶺以南各水系,遠至東南亞、南亞至非洲。中國有17屬約40種和亞種。本亞科的華鯪屬是中國特有屬,共有11種和亞種。個體較大,生長快,成為中國南方主要經濟魚類之一,體長,側扁或前段近圓筒形;吻皮向頭腹面的後方擴展,當口關閉時蓋在上下頜的外面,形成外口前室(大部分屬);上唇存在或消失,下唇與下頜分離(個別屬不分離);口下位;須1~2對或缺如;背鰭無硬刺,尾鰭叉形;側線完全。樓下會選取幾個該亞科常見種進行介紹。
南亞野鯪(露絲塔鯪),生態位和草魚差不多,圖一為0.9m15.5 kg最大記錄個體,然而據說這貨可以長到兩米45kg。。。。聽說味道不錯
麥瑞加拉鯪(我覺得泰鯪和它是同一種魚。。。)我早期一直分不清草魚和它,直到後來知道要看口唇結構和眼睛。。。
土鯪,不多說了
縱帶紋唇魚
東方墨頭魚
華鯪屬,盆唇華鯪
該說說䰾亞科了,小生作為一個鱗片控。。。真心很喜歡䰾亞科魚類, 該亞科魚類特點為體近紡錘形,腹圓無稜。臀鰭無硬刺, 上唇緊包上頜,無口前室,背鰭有棘(有例外) 我國共有該亞科魚類17屬n種,不少該亞科成員都為著名的觀賞魚,食用魚,釣用魚。樓下會介紹我國常見的幾種䰾亞科成員
光倒刺䰾
短頭梭䰾,近年來越來越常見的食用魚,很像圓口銅魚
史氏新光唇魚,鱗片控根本把持不住啊。。。
雲南倒刺䰾,還是雞馬的圖
條紋小䰾,常見觀賞魚
北江光唇魚
鱸鯉
細尾白甲魚
給大家介紹一下雅羅魚亞科,該亞科在中國分布有14屬26種,其中很多都是常見食用魚。該亞科也是maga fish輩出,先說說該亞科特點: 身體長形,近圓筒狀或稍側扁,腹部圓,一般無腹稜。吻鈍或稍尖。各鰭條均沒有硬刺,背鰭較小,尾鰭分叉。肛臀距較近,鱗片一般較大。側線完全、平直。樓下會介紹該亞科幾個常見成員
草魚,草魚屬唯一成員,四大家魚之一,純素食,常見的大型魚類,圖一是1.13m21kg大個體,草魚極限長度不超過1.5 m,比青魚小很多
青魚,真正的maga fishi,種種跡象表明它可以長到兩米,青魚區別於草魚一個是它體色較深,一個是青魚吻步較尖且突出,草魚吻部圓鈍,圖一為記錄的最大個體1.92m106 kg,圖二圖三是同一條,1.75m106kg
接下來是鱤登場了。。這貨是可達2000mm70kg的超級掠食者, 鱤兇猛迅捷,貪婪的食性和美味的口感讓它的生存現狀已並不樂觀。。圖一是1.65m54kg的較大個體
赤眼鱒,我原來總把它和鯔弄混。。
鯮,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的髮型下層掠食者,這是網上僅有的一張活體圖,最大個體可達50kg
瓦氏雅羅魚,較常見
薩哈林湖鱥,東北特產
拉氏鱥(洛氏鱥也是它)
三塊魚壓軸,別把它和胭脂魚混淆了
該講講唐魚亞科了,唐魚亞科是原魚丹亞科唐魚屬劃分出來的,下只有唐魚屬一個屬,被公認的只有三個種,一種在中國兩種在越南,下面給大家講講這個亞科的發現。
唐魚屬是鯉形目鯉科的一種淡水魚,它們只分布在中國和越南本地的河川與溪流中。在之前,中國唐魚(白雲金絲)使我們僅僅知道的一種該屬成員,然而,在2001年,倆科學家在越南發現了一個新的並且和中國唐魚很接近的越南唐魚,發現地是越南的ben hai河(不幾道什麼河,一會再去查)之後又有人在越南發現了第三種唐魚,唐魚屬名來自於中國童子軍(少先隊)領導者,唐,他發現了唐魚的第一個樣本。
圖一唐魚(中國唐魚)圖二越南唐魚圖三第三種唐魚 Tanichthys thacbaensis
再就是鯉科最後一個亞科了,鯝亞科(鮊亞科鯝亞科合併了)該亞科魚普遍體側扁,口位多樣, 其中原鯝亞科魚類下頜有鋒利角質,下咽齒主行6-7枚,原鮊亞科魚類部分有腹稜,側線貫穿尾柄中部,背鰭有棘(大鰭魚屬,碧羅魚屬,飄魚屬,細鯿屬,半餐屬例外)樓下放幾張常見該亞科成員圖片
圖一團頭魴,圖二鯿,圖三兩者對比區別,圖四三角魴,圖五大眼華鯿
圖一餐條,圖二翹嘴鮊(可以破米的大魚,可達十公斤,和大海鰱外貌有些相似)圖三蒙古鮊(四公斤)圖四馬口魚,圖五長鰭馬口鱲,圖六圓吻鯝,圖七黃尾鯝
還有一個什麼亞科都不是的鯉科魚何氏細須䰾
那麼鯉形目就全部結束了,耗時之久也是我一開始沒想到的,希望我的整理能對魚友們有幫助。
來源:廢材師兄芬格爾、可以隨機個名字、閃光鱵、華雞馬
● ● ● ● ●
分享到朋友圈
就是對水族圈最大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