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臺 vivo S7 才是真正的「輕顏相機」

2021-02-14 數字尾巴

大屏通常來說是男女通殺的需求,但大屏的同時卻容易犧牲另一個維度的體驗,那就是重量。

三星一直在這方面做得很不錯,即便是各方面都十分強大的旗艦級手機,在重量上仍然要輕於友商旗艦。好在,近年來大家都開始重視這一問題,如今能選擇的輕量級手機是越來越多,並且覆蓋的產品線也是越來越廣。

這不,vivo 就發布了一款主打自拍的手機 vivo S7,不僅僅有出色的拍照表現,還有輕盈纖薄的身材,要我說,它才是真正的「輕顏相機」本機:夠輕,有顏,還能把你的顏值拍出來。

其實上一代 vivo S6 就已經擁有著不錯的 181g 重量,這次相當於全面升級了之後,還減輕了重量,來到了 170g,不得不說 vivo 是真的有在用心考量內部結構的設計、元件的排布等等,而不是一頓胡吃海塞地把東西都放進去。170g 什麼概念?即便是整機尺寸明顯比大家都小几圈的 iPhone 11 Pro,也去到了 188g,vivo S7 這個 170g 重量簡直就是福音一般的存在了,以往那種拿著真機以為是模型機的體驗它又出現了。

除了重量,我們還會注意的一個就是厚度。vivo S7 並沒有做現在流行的那種帶有曲線的背部,而是直接以一塊平整的玻璃示人,在視覺上和手感上都會顯得更纖細一些,而實際它的厚度也只有 7.39mm,比市面上大部分手機都要薄很多,很好地詮釋了「輕薄」之中「薄」的一面。

我們這次拿到的是月光白配色,但不管是爵士黑還是莫奈漫彩配色,都採用了 AG 磨砂鍍膜工藝,摸上去會有細膩的沙般質感,在光線下也會幻化出不同的光效,這月光白甚至有一種山中林間、白蒙蒙的霧氣一般,也不容易沾上指紋或者油汙。攝像頭處不可避免地有突起,不過它跟大哥 X50 學習了一招,就是做階梯式的攝像頭矩陣,這樣視覺上的厚度會有所緩解,也像是一片雲浮在白霧之上,簡稱浮雲?

攝像頭矩陣做這麼明顯,實在是實力難以隱藏。vivo S7 採用了一顆 6400 萬像素的 GW1 作為主攝像頭,光圈為 f/1.89,輔以一顆 800 萬像素、f/2.2 光圈的超廣角微距鏡頭,能夠實現 120 度超廣角度的拍攝,著重於展示你的大長腿和廣闊的風景。另外還有一顆 200 萬像素黑白鏡頭,雖然我個人感覺這顆鏡頭完全可以換成一個素質尚可的長焦鏡頭,奈何 vivo 還是有它的考慮。

vivo S7 這次主要優化的是夜間的成像,加入了 vivo 自有的超級夜景 4.0 算法,簡單地說就是把夜景的畫面根據不同的元素劃分,倘若畫面中有人臉出現,會對人臉的曝光進行針對性的優化,一方面保證人物清晰且明亮,另一方面保證夜景有著正確的曝光。

這幾天我也拿它出去拍了拍照,夜間的成像表現確實有不錯的提升,就不會出現高光過分、弱光死黑的情況了,即便是光線較弱的環境,也能藉助夜景 4.0 實現較亮且觀感不錯的畫面。現在的手機在夜景拍照這塊發力,直出的效果越來越好,甚至對於普通人來說,比專業相機更容易上手,也更容易出一張不錯的照片發發朋友圈,這點是我認為手機拍照如此重要的原因。

當然了,既然是「輕顏相機」,那麼 vivo S7 的自拍是不得不說的了。這裡我請到一位小姐姐來一起感受 vivo S7 的自拍。

vivo S7 還設計了一個美麗檔案的東西,通過記住你的臉,來建立一個專屬的美顏定製方案,每個細微選項都可以自行調節。第一次設置可能會比較麻煩,但一旦設置完成,那以後不管是自拍、合照還是別人幫你拍都能自動幫你美顏了,豈不是美滋滋?

說到合照,以往手機都是一個前置攝像頭,雖然也有廣角,但總是缺點什麼。這次 vivo S7 給出了雙前置攝像頭的方案,並且其中一個可以實現 105 度(矯正後為 103 度)的超廣角自拍,和姐妹們一起合個影也不用糾結誰在前面拿著相機、誰那麼有心機藏在後面顯臉小了。它具備的自動矯正功能也很智能,用了人景分離的技術,智能地矯正人臉型變和背景變形,也不怕在邊邊的人被拍變形。

哦對,vivo S7 這次還增強了前置攝像頭的對焦功能,畢竟有時候明明有一個特別好的表情捕捉到了,卻沒有對焦清晰或者手抖了,導致直接拍糊成為廢片,這種情況我自己都遇到過,就別說各位姐妹了。vivo S7 的前置攝像頭採用 PDAF 相位檢測自動對焦技術,最近可以實現 15cm 的對焦,有些小姐妹想拍個妝容細節發發小紅書什麼的都可以實現。有時候去個清吧喝喝酒或者光線不好的地方想自拍,它也能快速對焦,最重要的是它能直接和你「對上眼」,實現人眼追焦,這裡就不得不提它的視頻自拍功能了,支持到 4K 解析度 30 幀的前置視頻拍攝 —— 對,是帶美顏功能的。

vivo 還給 vivo S7 增加了不少有趣的玩法,像是什麼一鍵 vlog 功能、安德街 89 號字幕組的聲音轉字幕功能、人像模式的雙重曝光功能、一鍵仿妝功能以及超清修復+照片去影功能等等都應有盡有,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用 vivo S7 的人,不管是小白用戶還是攝影大神、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能以更低的學習成本玩出更多新的花樣,說白了就是讓創作變得大眾化,真正讓創意去打動人。

說了那麼多,我相信還是有朋友關注 vivo S7 的硬體性能,但我認為其實並不需要擔心,高通驍龍 765G 移動平臺搭配 8GB LPDDR4X 的內存,還有 128GB / 256GB 的存儲空間,4000mAh 容量的電池加上 30W FlashCharge 閃充技術,這已經是主流手機該有的配置了,即便是作為一款主打自拍的手機,性能也不應該缺席。vivo 很聰明地抓住了自拍這一個特點,並將其做到了極致,也讓 vivo S7 有了對愛自拍人群的致命吸引力。

相關焦點

  • 這是vivo Y7s,這是vivo在千元市場的「盾」
    這臺vivo Y7s就是vivo在千元級(或準確點說是1500元價位級別)的盾,所以它的產品風格和Z5x那種「矛」完全不同。它是臺很傳統的線下機,它也是臺很「vivo」的千元級別主力產品。機內的4500毫安時大容量電池,則是這款手機充沛續航的保證,一切看起來都相當美好。這些都不錯,不過這臺vivo Y7s有什麼特別的呢?當然有,vivo Y7s是業界第一個搭載新一代聯發科Helio P65移動晶片的智慧型手機產品。Helio P65的CPU採用了2+6異構設計,整體則是12nm工藝製造,性能比上一代產品提高25%。
  • vivo X9s/X9s Plus 上手:除了常規升級,還有超越 iPhone 7 的相機?
    7 月 6 日,vivo 在北京召開了今年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新品發布會,發布了 X9s 和 X9s Plus 兩部新品。相比上一代的產品 X9/X9 Plus,X9s/X9s Plus 在外觀、配置細節、相機上都有了一些變化,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看看 X9s 和 X9s Plus 這兩部手機。
  • vivo S10 Pro 體驗:「好看」,真的就夠了
    進入到 2021 年,很多行業都面臨著「缺芯」問題,不過這似乎並沒有對手機廠商們的產品發布節奏造成太多影響。除了華為情況比較特殊,其它幾家基本都在穩步推進。自 2019 年 vivo S1 開始,S 系列一直延續著一年兩代的更新頻率,今年也不例外。三月份的時候,vivo 推出了 S9 系列,現在 vivo S10 系列也正式和大家見面了。
  • 一鍵拍出高級感,輕顏相機解鎖美顏營銷
    用戶對高質量的拍照需求是不可逆的,品牌主也逐漸開始挖掘美顏營銷這一片窪地。當美顏已經變成拍照第一需求時,圖片美化、相機類APP已經成為許多消費者的必備應用。用戶數量的增多伴隨著用戶需求的分化,而「一鍵拍出高級感」的輕顏相機則抓住了用戶對高級、新潮、時尚的共性追求,高級感的流行拍照體驗與業內競品實現有效區隔。
  • OPPO R9s 體驗:如何做出「線下爆款」?
    vivo X7和 OPPO R9 相比,vivo X7 的配置更高、多了前置「柔光燈」,2499 元的售價甚至比 R9 還要便宜 200 元,再加上 vivo 數量足以媲美 OPPO 的線下門店和絲毫不遜色的營銷,vivo
  • vivo APEX 概念機上手:來自未來的「真·Almost 全面屏」手機
    不過如果嚴格按照全面屏是「正面全是屏幕」的定義來看,目前沒有任何一款產品可以做到真正的全面屏,現在用戶和手機廠商口中的「全面屏手機」通常指的是採用 18:9 屏幕比例並且屏佔比較高的手機。至於什麼時候才能看到一款真正的正面全是屏幕的全面屏手機,現在來看依然是個未知數。不過在 vivo 剛剛展示的 APEX 概念機上,我們看到了一些未來「真·全面屏」手機的端倪。
  • vivo X50 Pro+ 評測:來自 vivo 的超大杯,「大」在了哪裡?
    「1 億像素」和多焦段拍攝能力說 vivo X50 Pro+ 之前先來簡單回顧下 vivo X50 Pro。vivo 在 X50 Pro 上引入了非常特別的微雲臺設計,區別於傳統 OIS 光學防抖,它的邏輯是通過鏡頭模組整體運動來獲得更大的防抖角度以及防抖面積,從而進一步提升相機的防抖能力。有些「意外」的是,這樣一個既有賣點又有實際使用價值的設計卻並沒有被用到 X50 Pro+ 身上。
  • vivo X60 Pro+ 評測:「超廣角」亦是主攝,真·影像旗艦
    以蘋果、三星為代表,一部分廠商沿襲了「Plus」時代的做法,可以很容易通過屏幕尺寸大小來進行判斷。vivo 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徑,他們將更多關注點放到了產品本身的「性能」表現上。當然,這裡所說的性能,不局限於算力,也包括影像、續航、快充等方面。
  • vivo Z1i對比vivo Z1區別 這才是我們熟悉的vivo
    7月7日,vivo又低調推出了一款Z1衍生版機型——Z1i,在命名上的區別僅僅是一個「i」。那麼,vivo Z1i和Z1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值得買呢?下面「電腦百事網」就來對比分析一下,看完秒懂。首先來看下價格、配置參數等部分,從全局角度了解下,這兩款新機的區別,如下表格所示。
  • vivo S7e 體驗:171 克,還有直出即「精修」的美顏效果
    雖然命名規則上兩款產品只相差了一個字母,不過這次新品並不是「套娃」操作,包括外觀設計和硬體核心配置等在內,二者都有著明顯不同之處,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在 iQOO 5 上,vivo 並沒有選擇今年行業普遍在用的矩形方案,而是回歸到了大家更熟悉的縱向排列,同時在設計上重點突出了主攝,vivo S7e 也是如此,不過它的相機區域更窄,顯得更「秀氣」一些。
  • X23 是一部流著「vivo 血液」的手機
    有趣的是,我對於 vivo 的影響也隨著這幾款手機發生了一些不一樣的變化。就在人們思量著 NEX 之後的 vivo 將有什麼動作時,vivo 交出了 X23 這份答卷,而從這幾天的體驗來看,如果說 NEX 是 vivo 的一次全新嘗試,那麼 X23 應該是一部流著「vivo 血液」的手機。
  • vivo X21 評測:「劉海屏」加屏幕指紋,這就是下一代全面屏手機該有的樣子
    當然了,這主要是因為 iPhone X 的「劉海」內擺放了複雜的原深感攝像頭模組,vivo X21 的設計沒有那麼複雜,不過 vivo 在這個「劉海」裡也加了點不一樣的東西,具體會在下面的人臉解鎖部分詳說。
  • 一加 7 Pro 評測:快,「看」得見
    總之,在 90Hz 屏幕和這顆 Haptic 馬達的加持下,一加 7 Pro 的確給了我「平順流暢」的操控體驗。一加 7 Pro 的頂配版有 12GB 的大運存,我們也來驗證了一下它對於實際體驗有多大提升。手機還是這三款,內存容量各不同。為了模擬大家的真實場景,我用這三臺手機分別當了兩星期的主力機,裡面裝了相同的常用 App,也有著日常使用所帶來的各種緩存臨時文件。
  • vivo NEX「終於不再是劉海屏了」
    就像3月份的vivo X21首發Android陣營「劉海屏」一樣,這一次「吃螃蟹」的依然是vivo,產品的名字叫做NEX。
  • 誰才是真正的「iPhone殺手」?
    自iPhone 2G開始,不斷有冠以「iPhone殺手」之名的手機出現:有的盤踞在鏽跡斑斑的舊王座,俯看iPhone這位挑戰者;和iPhone並肩攀登的,在悄悄打量著野心勃勃的新王;有姍姍來遲的還在山腳,仰望時卻也萌生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如果以今天的眼光再來審視這群「iPhone殺手」,毫無疑問,它們在最後都迎來了無可避免的失敗:沒有任何一部智慧型手機能超過2014年發布的iPhone
  • vivo NEX雙屏版發布,正反兩塊屏還能這樣玩
    兩者結合,是 3D 相機和高清攝像頭之間的碰撞,主要給小姐姐們做好細節的優化。vivo 管這個叫 3D 煥顏相機。嚴格來說,NEX 雙屏版是第一款真正支持「3D 美顏」的手機。因為 NEX 雙屏版首次把 TOF 相機用於自拍,把深度信息結合到拍照過程。
  • 這才是真正的拍照手機,配徠卡鏡頭
    看上面這幅圖,你可能會覺得這是臺數位相機。事實上,它是臺智慧型手機。
  • vivo NEX評測:這才是真正的全面屏旗艦!
    當時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18年年中有望量產APEX上的部分核心技術。顯然,vivo做到了。  升降式前置攝像頭、屏幕指紋識別、全屏幕發聲技術、隱藏式感應元件等,這一切都是為了能讓全面屏設計走到極致,那麼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如何?vivo NEX又是否對得起旗艦之名?  別急,往下看。
  • 「 我將這臺手機定義為「輕量級續航坦克」」
    16T 已從當初的「大屏遊戲手機」定位變身為「大屏娛樂旗艦」,那麼它的出現能否俘獲我這樣青睞 Flyme 同時又對大屏和續航有執念的用戶呢?除過常規的中央位置的充電口、麥克風和右側的揚聲器外,在 16T 上意外見到了 3.5mm 耳機孔的回歸,想必「大屏娛樂旗艦」充分權衡了耳機孔對於遊戲娛樂的重要性才把它留了下來;最後讓我有些驚奇的是 16T 中框上沒有見到天線帶的存在
  • vivo Xplay 5 體驗 雙曲面屏幕真能帶來「把玩級手感」?
    不過,在這段故事最終在 Xplay 5 發布現場被講述出來的時候,我們才知道那確實是「準備上市」然後被 vivo 放棄了的。Xplay 這個系列對於 vivo 來說遠不止是「旗艦」,它需要體現的是全面頂配之外 vivo 領先其它國產廠商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東西,簡單說就是它要有很多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