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人氣心理療愈師心屋仁之助說:「人生就是一張錯綜複雜的關係網。」
誠如所言,我們時刻處在這張看不見的大網裡,網的中心是我們自己,網線的另一端連接著家人、朋友、同事、孩子、戀人。無論哪一條線出現問題,這張網的平衡將會被打破,生活隨之出現矛盾、失衡和痛苦。
在這個物質生活日益富足,人人都在努力尋求自我,追求著個人幸福的時代,無論是工作,愛情、婚姻還是親子關係,大家都希望能獲得更好的成長。作為廣受喜愛和信賴的日本心理療愈師心屋仁之助老師,正是迎合這樣一個時代的需要,走到了大家的面前。
今天,我們要一起來讀的是心屋老師的另外一本書,名字叫作《你的情商,決定你的人生高度》,為大家帶來了改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思維方式,以及化解職場、親子、親密關係矛盾的切實可行方法,使生活轉向順暢,充滿喜悅。
在本書中,他指出,人生有著很多種無奈,比如,想和對方建立和諧關係,卻發現總是事與願違,關係不僅沒緩和,反而走向惡化;明明不想傷害愛著的那個人,可總是說出一些刺傷對方的話,引起不必要的爭吵,使關係劍拔弩張。
而這些正是日常生活中困擾著我們的現實問題。現在,就讓我們帶著尋找答案的期待心情,走進心屋老師的這本書吧。
1.
學會「說出來」,
正確傳達自己的感情
都說撒嬌的女人,都有好運氣,那麼不愛撒嬌的話,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在書中,作者心屋老師分享了自己和妻子之間的相處。
在他看來,妻子是一個不會撒嬌的女人。他總期待妻子帶著撒嬌的語氣對他說:「帶人家出去吃飯嘛」「老公,我想要那個!」。可是,他從來沒有等來妻子這樣的一個撒嬌。
他希望妻子有時能像一個寵物貓那樣,偶爾跳到自己身上,撒嬌求蹭蹭,求玩耍,求抱抱。他內心的失落,很多時候變成一句不滿的嘀咕:「好歹偶爾也有點小情調,稍微撒撒嬌嘛。」
後來,他坦白問自己的妻子,為何不對自己撒嬌。得到的答案讓他非常意外,因為妻子告訴他,自己一直在對他撒嬌。
只是這個撒嬌的方式與他期待的不太一樣。
在妻子看來,每天在家裡閒待著,可以什麼也不幹,兩人在一起時,不必費心討老公歡心,這種隨心所欲與放鬆安逸,就是最大的恃寵而驕。
通過這樣的坦誠交談,作者看到了妻子對自己的信任和依賴,他理解了妻子的愛,也接受了她的這種撒嬌方式,他們之間達成了一種互為理解的關係,從而挽救了兩人的婚姻。
生活中,當對方沒有做出我們期待的行為時,我們會不高興,會抱怨對方對自己不夠好,甚至質疑對方對自己的愛。
記得前兩天,一位女性朋友抱怨說,自己工作累了一天,回到家,就想和丈夫待一起,同蓋一條毛毯,窩在沙發上看看電視,結果丈夫不樂意。丈夫的這一舉動,讓她心裡很不開心,認定丈夫是不想親近自己,心裡不那麼愛自己了。
此時,最不該的就是發脾氣吵架,或生對方悶氣,還把這種情緒帶到生活的其它地方和其它時間。
作者建議我們,許多的爭吵、爭論和指責,皆起因於「為什麼就不理解我?」
大膽溝通,凡事必須說出來,如果你想要得到別人的理解。
就像這位女性朋友,當丈夫拒絕她的要求時,她可以坦誠告訴丈夫自己為何要那樣做的理由,比如自己好累,很需要丈夫給自己來一個心情充電。並大膽告訴丈夫,他的拒絕讓她有些失落。
或許丈夫會給她一個溫暖的抱抱,並重新接受她的要求,以表達自己的關心。
又或者,丈夫依然拒絕。但會給出自己的理由,比如自己真的不太習慣這樣子,或是自己也很累,很想一個人靜靜呆著,徹底放鬆一下身心。
當雙方都在表達真實想法時,即使一方沒有達到另一方的期待,兩人之間也會因理解對方而有所釋懷,最大可能地避免生氣、抱怨、吵架等負面情緒和行為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說出自己想法的時候,一定不要帶著譴責的情緒,要心平氣和把自己的感情傳達給對方。
有多少親密關係,死在了不溝通上;又有多少家人、朋友,因不懂得說出來,而彼此漸行漸遠。
因為愛,我們更要說出來;因為在乎,我們更要去表達。當說出來的那一刻,我們釋放了自己的內心,也將收穫一份理解的果實。
2.
正確看待反對意見,
不必著急生氣
在《我要準時下班》的日劇裡,有這樣一段對話:
同事甲對女主說:「你真的準時下班啊?」
同事乙又說:「明明大家都工作到七點或八點,然而你卻在指針指向六點的同時,準時離開公司。」
女主回答說:「我已經完成了當日的工作。」
同事乙卻對她說:「再努努力吧。畢竟有人還在工作,難道你只做自己的工作嗎?」
女主回答說:「我不打算比現在更努力,我要準時下班,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帶薪休假。」「我是決定這樣做之後,才進了這家公司的。」
當你選擇某種生活方式,比如加班或不加班,結婚或不結婚,生子或不生子時,總有人會站到你面前,對你給出這樣或那樣的建議。因為不同的生活價值觀取向永遠存在差異。
於是,這樣或那樣的不同建議,甚至是反對意見,從來沒有缺席過。他們來自於我們的上司、父母、家人、朋友,甚至是我們親手養大成人的孩子。
是的,不同永遠存在,我們永遠面臨不一樣的另一種聲音。而這些聲音是我們不想聽到的話,會使我們不開心、悲憤沮喪或怒火中燒。
那該怎麼辦呢?
作者建議說:「聽到不想聽的意見和建議時,不必覺得受傷,換種方式考慮問題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那麼,如何換一種方式呢?作者列舉了一個朋友的例子。
他的朋友去參加一個聚會,被人評判說太一本正經,真無趣。
聽見這樣的評價後,他首先回想自己的言行舉止,然後在心裡對自己說:哦,原來我這個人一點也不風趣。
然後,他又意識到,對方說自己太正經,無趣,是因為覺得自己應該有風趣的一面。
當人們在對自己提出「如果你能再……就好了」建議時,其實對自己是抱有一種美好期待,他們認為自己可以成為更好的人,擁有更好的生活。他們不會對一個禿頭的人說,你應該把頭髮留長一點。
所以,聽到這些反對意見和建議時,告訴自己,並不是自己做的不好,而是對方希望我做到更好,期待我更完美才會提出意見和建議。
這樣一來,我們不會因不同的聲音而感到受傷。相反,我們可以把這個作為一個了解自己的契機。
以作者自己作為例子。他在臉書上開通了一個自己的帳號,經常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有很多人跑來評論,這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當看到一些不贊同的評論時,他認為應該學習那些心胸寬廣的人的態度,欣然接受這些反對意見,把它們作為自身思想觀念的參考,認為多虧這些反對意見,讓自己意識到思想的不全面。
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是迷茫而不自知的。當反對聲音出現的時候,內心的矛盾衝擊,情感的激蕩,讓我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不足在哪裡,弄清楚了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真正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人與人之間,因自身的成長環境、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經歷不同,人生看法、對事物的理解出現偏差再正常不過。
聽一聽他們說的,想一想自己的人生,在心裡咂摸一下,會心一笑,踏上自己的人生徵途。
不必生氣,不必懊惱,帶著寬容的心,走向自己心的方向。
如果真覺得對方的意見純屬廢話,實在不堪其擾,那就選擇性當個聾子吧。
正如另一位作者所說:「這個世界,說你好和不好的可以來自同一批人。成年人,撿對自己有用的聽就好了。」
3.
懂得吃虧,
一心追求自己的幸福
中國人常說「吃虧是福」。其實不止在國內,在日本民眾的觀念裡,也一樣。
作者心屋老師將「吃虧」這一觀點,用於親子關係之間的相處之道,幫助了很多前來找他諮詢求助的人走出了家庭生活困境。
他在書裡說,學會吃虧,不與父母計較得失。因為「原諒」就是學著接受「吃虧」。
在一次線上讀書活動中,認識了一位朋友,她曾是一個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她從一出生,就活在父親的暴力陰影之下。父親不但打母親,也打她。一直以來,所經受的恐怖和痛苦成了她內心最大的創傷。
好在她心中有一個信念,就是要通過上學,逃出這個家,去過自己的生活。雖然也曾出現過抑鬱,但通過正規心理諮詢、療愈,就像那些去找作為心理治療師的作者尋求幫助一樣,最終她挺了過來。
最後,她大學順利畢業,去了陌生的城市,有了自己的工作和愛情,開啟了屬於自己的人生。
現在,她說她心中沒有怨恨,只有釋然。這種釋然,其實就是一種坦然接受「吃虧」的心態。正如作者所說,作為孩子,就是要學會用「對方是父母嘛,被剝奪又能怎樣呢?」以及「得不到又如何呢?」這樣的想法去開解自己。
而不是去執著於「你作為我的父母,為什麼不愛我?」「你本該是我最親的人,為什麼要傷害我?」不糾纏於沒有得到的愛和溫暖,去擁抱那個內心曾經受傷的小孩。
事實上,有一種現象,我們可能並不陌生,就是比起那些不太相干的人,我們更不容易原諒自己親近的人。
如果遭受的傷害太深,即使無法做到原諒,作者也告訴我們,要說服自己努力換個角度審視與父母的關係。
他說,把父母看成「罪人」,即使罰以死刑,自己所剝奪的和遭受的損失都是無法補回來的。如果對犯人的過錯耿耿於懷,不能寬恕,就會一直監視著犯人的一舉一動,等同於自己失去了自由。
所以,不如大喊一句:「啊!我就吃點虧吧,原諒他們了!」
要知道,只有寬恕,才能做到無視,才能將自己的視線、時間和精力從對方身上轉移,投放到自己的新生活。
對於不稱職的父母,最好的應對就是,無視他們,一心追求自己的幸福。
拋棄「他們畢竟是我們的父母,再不好也要必須去愛他們」的想法;
停止「他們即使再冷漠,我還是希望他們給予我哪怕一點點愛」的期待;
放下「去向他們證明自己很優秀,值得被愛,希望他們因沒有給予自己愛而心生愧疚」的執念。
總之,生活向前看,一心追求自己的幸福。忽視不稱職父母,在生活中只考慮自己的幸福就行了。
人生,到處是不完美的人,不完美的關係,不完美的家庭。
國學大師季羨林就說過: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曾被愛,不是一種失敗,無須自卑;
不曾被接納,也不是一種敗北,無須自責。
既然如此,當我們讀完作者心屋仁之助這本書,希望我們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過去,正視不完美的關係,有勇氣去做出改變,一心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
如果想要退縮時,別忘記了作者心屋老師的提醒:「幸福是靠自己爭取來的,就看你怎麼想怎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