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周勳男 講於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二日
今天很榮幸承懷師之命,來到貴會報告有關中國傳統胎教的問題,並希望能對現代胎教的進展有所介紹。
首先要提出的是,在我國古籍中,時常見到胎養與胎教這兩個名詞,它們是有所區別的。簡單的說,在懷孕期間,偏重於生理方面的保養是胎養,偏重於心理的健康是胎教。但在我國古代醫書中,則往往將這兩方面雜記在一起,以見其間的緊密關係。如明代徐春甫在《古今醫統大全》中所說:「古人胎教、胎養之方,最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壽多賢良。」現在,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國古代有關胎教、胎養的著述。
·上古至漢代的發展·
在中國的上古時代至西漢時代,有關胎養的問題已開始萌芽並形成雛形,例如公元前十六—前十一世紀,在甲骨文上發現已有孕婦臨產得病,母子是否平安的卦辭,以及「育疾」的名稱,也就是婦女生育的疾病。
公元前十一世紀已成書的《周易》,也有「婦孕不育」的記載,可見當時對於妊娠病變,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而在春秋、戰國早期的《左傳》,對畸形胎兒、妊娠時間長短、一胎或雙胎等情形已有記載,尤其是魯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六四四年)載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已明確地指出近親結婚有害後代的繁衍,這比達爾文在一八五八年才論述到這一規律,要早了二千五百多年。當然,在我國現存第一部重要醫典《黃帝內經》中,對妊娠的診斷、生理變化、胎前疾病、妊娠期間的用藥準則、分娩的診斷等,更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我國最早的養胎專著是《婦人胎藏經》,可惜已經散失。但張仲景(公元一五零——二一九年)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妊娠病》裡,有關養胎保胎的內容很豐富,有胎孕用藥、妊娠合併其他疾病的鑑別診斷、藏腑經絡的逐月養胎、胎前疾病的診治、祛病養胎等等;而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症並治》中,更對妊娠嘔吐、腹病、出血、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提出了相應的診治方法。講到漢代,我們不得不提劉向所著的《古列女傳·母儀傳》,因為在此以前雖早有胎教之說,但正式文字記載則見於該書所說:「太任,文王之母,摯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為妃。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聖,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太任為能胎教。
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單腳站立),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頌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
這段兩百多字的文獻,可以引申發揮得很多,不過,這裡限於時間的關係,無法多講,只就第一段指出下列三點:一、太任的德性、行為本來就很好,而根據史料記載,王季也是位有德的賢君。故可說這對夫婦已具有良好的素質(即今天所謂的遺傳因子。);二、太任在妊娠期間非常重視眼、耳、口的防護;三、生了文王之後,太任又親自加以教育。至於第二段,也可指出下列三點:一、擴大到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均講求「正」;二、進而講求「誦詩、道正事」等積極面的胎教;三、特別重視眼、耳所見所聞之善惡對胎兒的影響。
劉向在該書中也談到周后胎教法:「周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可並供參考。
雖然我國古代還沒有「遺傳」這個字眼,不過,漢代賈誼在《新書·胎教》中所說的「素成」,即有今天所說先天基因的意思。他說:
《易》曰:「正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以千裡。」故君子慎始。……素成,謹為子孫婚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誼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淫暴,黨無不善,三族輔之。故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各以其母。嗚呼!戒之哉!無養乳虎,將傷天下。故曰「素成」。
這裡強調的是「慎始」。如果夫妻雙方都是來自「孝悌」門風的家庭,不管是胎養、胎教,都將是事半功倍;否則夫妻失和,自然就很難做到好的胎養、胎教了。
漢代王充在所著《論衡·命義篇》中提到的「性」,也很接近於今天所說的遺傳,他認為「性」有三種:一、「正性」,即所稟是五常之正,可以說是特別良好的遺傳;二、「隨性」,即隨父母之性,可以說是尋常的遺傳;三、「遭性」,那就是妊娠期所感受的印象了。為什麼說是「遭」呢?他解釋說:
遭得惡物象之故也。……性命在本,故禮有胎教之法,子在身時,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視,非正聲耳不聽……受氣時母不謹慎,心妄慮邪,則子長大,狂悖不善,形體醜惡。
如果說「遭性」,強調的是孕婦在妊娠期間心性、行為不正所產生的副作用,那麼「正性」,就接近於今天所說的優生學了。
·魏晉南北朝至唐代的發展·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我國養胎學有了縱深的發展,如晉代王叔和所著《脈經》,即記載了有關婦女妊娠、產後、帶下、月經疾病及婦女雜病的脈法與辨證。當然,最富盛名的要算是北齊的徐之才(公元四七二——五七二年),他著有《逐月養胎法》,逐月論述了胚胎、胎兒的生長發育過程,並針對各月常發生的疾病,確立了逐月養胎、安胎的治療方法,以及針灸禁忌、孕婦衛生保健及疾病的防治方法等。
故徐之才的著作甚為後世醫學家所推崇,影響甚為深遠。我們這裡只引述他有關胎教的幾段話:「妊娠三月始胎。當此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欲子美好,數視壁玉;欲子賢良,端坐清虛,是謂外象而內感也。」因此他強調「當靜形體,和心志」,「無悲哀, 無思慮驚動」,「無大言,無號哭」,以免孕婦不好的精神變化會影響到胎兒的生長發育,以及出生後所形成的性格。此外,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也提到胎教的方法。
從隋唐到兩宋之間,有關養胎、保胎的代表著作,有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侯論》,論述妊娠的脈象、診斷胎兒的性別、孕婦飲食起居的注意事項,以及妊娠期中各種常見病、胎兒發育不正常及死胎等等。而唐代的孫思邈在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更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不但彌補了《諸病源候論》有論述而無藥方的不足,而且對於妊娠期中各種疾病的論述也比以前進步。我們在這裡只引述他有關胎教的說法:
舊說凡受胎三月,逐物變化,稟質未定。故妊娠三月,欲得觀犀象、猛獸、珠玉、寶物,欲得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觀禮樂、鐘鼓、俎豆、軍旅陳設,焚燒名香,口誦詩經、古今箴誡。居處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心神,和性情,節嗜欲,庶事清淨,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慧,無疾。斯蓋文王胎教者也。
類似的說法,也見於《洞玄子》:「凡女懷孕之後,須行善事,勿視惡色,勿聽惡語,省淫慾,勿咒詛,審罵詈,勿驚恐,勿勞倦,勿妄語,勿憂愁……遂令男女如是聰明智慧,忠直貞良,所謂教胎者也。」教胎,也就是胎教。除了心理、行為的禁忌外,「須行善事」是道家提出的觀念,至於重視因果的佛家則更為徹底,不僅女性懷孕前後,連男性也要一起來規範,一生都做善事才對。像袁了凡夫婦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範例,欲知其詳,可看拙述《了凡四訓新解》,以及了凡所著《祈嗣真詮》及《靜坐要訣》二書(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宋代到元代的發展·
到了宋代,朝廷設立了專門培養醫學人才的「太醫局」,該局分九科,學生三百人,其中產科十人,設有產科教授,所以刻印了不少婦產科專著,如薛軒的《坤元是寶》、楊子建的《十產論》等等。較為有名的是朱瑞章的《衛生家寶產科備要》,這是他走遍東南各地,匯集了宋以前婦產科著作及其他有關胎前諸病資料而編成的,到今天還有相當的借鑑價值。此外,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共分八門,前三門是婦科,後五門是產科:胎教、候胎、妊娠疾病、產難、產後,也是值得研讀的,至於他的《孕婦藥忌歌》則更是廣為中醫界人士所熟知。
到了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妊娠食忌》中,也加入了一段胎教的說法:「聖人多感生,妊娠故忌見喪服、破體、殘疾、貧窮之人;宜見賢良、喜慶、美麗之事。欲子多智,觀看鯉魚、孔雀;欲子美麗,觀看珍珠、美玉;欲子雄壯,觀看飛鷹、走犬」此段說法,我們在此沒有時間評論,只是提出資料,以備參研。元代提出有關胎教說法的,還有朱震亨所著的《格致餘論·慈幼論》以及李鵬飛的《三元延壽參贊書》,也可一讀。 尤其李鵬飛這本書除了轉述《太公胎教》所云:「母常居靜室,多聽美言,講論詩書,陳說禮樂,不聽惡言,不視惡事,不起邪念,令生男女福壽敦厚、忠孝兩全」外,還轉載了宋代醫學家王嶽所撰的《產書》(原書久佚,僅為朝鮮《醫方類聚》收錄,後來才由日本丹波元堅輯出),其中談到妊娠期間胚胎及胎兒經脈的發展及孕婦應注意事項,值得一讀:
一月,足厥陰肝養血,不可縱慾,疲極筋力,冒觸邪風。
二月,足少陽膽合於肝,不可驚動。
三月,手心主右腎養精,不可縱慾悲哀,觸冒寒冷。
四月,手少陽三焦合腎,不可勞役。
五月,足太陰脾養肉,不可妄思、飢餓,觸冒卑溼。六月,足陽明胃合脾,不得雜食。
七月,手太陰肺養皮毛,不可憂鬱、
叫呼。
八月,手陽明大腸合肺以養氣,勿食燥物。
九月,足少陰腎養骨,不可懷恐、房勞。
十月,足太陽膀胱合腎,以太陽為諸陽主氣,使兒脈縷皆成,六腑調暢,與母分氣,神氣各全,俟時而生。
將此論述與《佛說入胎經》、《禪秘要經》、《修行地道經》、《大威德陀羅尼經》、《俱舍論》中有關住胎的說法,跟現代人體胚胎學配合起來比較研究,一定很有趣,也一定很有意義。當然,有關中陰身入胎的說法,恐尚非目前胚胎學研究的對象。目前喜好密宗的人漸多,這裡也不妨把西藏札莫朗頓所著《甚深內義根本頌》中,有關住胎十月氣脈的發展的觀點,順便提出來以供比較研究:
生誕生蕩與生動 生團是為四七日
業氣蕩漾而變動 生硬五七第一日
有如十二指半量 具此量中脈命氣
生後心與臍二者 具輪為十氣所依
胎兒如一小魚然 母兒之臍兩相遠
氣血得由此增長 此後從第二月起
一晝夜生一百脈 持命氣分生下氣
胎兒有如龜狀然 三月乃生上行氣
上身由此而出生 四月乃有遍行氣
手足之脈皆出生 五月始有平住氣
身內所依由此生 名為野豬獅子時
平住遍行氣圓滿 胎兒始具有活動
骨節各處段段生 總數為二百六十
如此五蘊圓滿後 直至第六月之時
以龍氣力增盛故 於地大上生二眼
七月烏龜氣出生 於水大上生二耳
八月火界生鼻孔 是時海馬氣出生
九月提婆氣出生 能知五味舌出生
十月財生氣出生 十氣由是皆圓滿
一月六千脈出生 母陽初生五萬四
其後三月七萬二 九月以後食穢食
此後不清淨界出 由氣感覺飢與渴
受極其厲害之苦 此時有倒氣出生
由是乘氣從胎出 是為人獅子之時
住胎圓滿,則出胎嬰兒猶如獅子。講胎教、胎養,其目的都是希望生出的是身心健康的嬰兒。
·明代到清代的發展·
講到元代,不禁象蒙古人,跑馬跑得太遠了。我們現在接著講到明代,萬全的《育嬰家秘》提到:「子在腹中,隨母聽聞。自妊以後,則須行坐端嚴,性情和悅,常處靜處,多聽美言,令人誦讀詩書,陳說禮樂。耳不聞非言,目不視惡事。如此則生男女福壽敦厚,忠孝賢明;不然則生男女多鄙賤不壽而愚頑,此所謂因外象而內感也。」像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嶽甫嘉的《種子全編》、李梃的《醫學入門》等,都提出了很多診治妊娠期間疾病的方法。
古代醫學家提出的很多孕婦飲食方面的禁忌,有的有道理,有的純屬民間相傳忌諱,但張介賓的《景嶽全書》則從準備要「播種」的丈夫的觀點,提出「凡飲食之類,則人之髒氣各有所宜,似不必過分拘執,惟酒多者為不宜……酒性溼熱,非惟亂性,亦且亂精。精為酒亂,則溼熱其半,真精其半耳。精不充實,則胎元不固;精多溼熱,則他日痘疹驚風脾敗之類,率已受造於此矣。故凡擇期布種者,必宜先有所慎。與其多飲,不如少飲;與其少飲,不如不飲。」當然,現代醫學早已警告孕婦不可喝酒、抽菸,做丈夫的更不該製造二手菸。
講到清代,除了吳謙等人編著的《醫宗金鑑》為大家所熟知外,還有陳夢雷等人所編輯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把歷代關於胎教學說的內容匯集在一起,立為「小兒未生胎養門」,研究起來最為方便。其他如石成金的《傳家寶全集》,提出保孕諸戒,並強調懷孕至二三月、六七月,調理脾胃的重要性。青浦諸君子所輯的《壽世編》,則強調:「一切宰殺兇惡之事,不宜看」,《葉氏竹林女科》則認為「寧靜即養胎。蓋氣血調和則胎安,氣逆則致病,腦怒則氣閉塞,肝氣衝逆則嘔吐衄血……欲生好子者,必先養其氣。氣得其養,則子性和順,無乖戾之習。」徐文弼的《壽世傳真》、沈金鰲的《婦科玉尺》則提出男女不孕的療方。還有,不能不提的是,清末的康有為在所著《大同書》中,更有成立胎教院,以培養聰明後代,提高人口質量的主張。
最後,我們要講到在康熙年間,有位有儒醫聖手之稱的張路玉,他花了數十年功夫,會通曆代醫典,十易其稿,到了八十餘歲,終於輯注《醫通》成書,還得到康熙的肯定,其中談到胎教,可以說是歷代醫學家談胎教的一個小小總結,值得介紹出來:
胎教之說,世都未諳,妊娠能遵而行之,不特無產難之虞,且生子鮮胎毒殤夭之患,誠為廣嗣要旨,姑以大概陳之。婦人經後四十餘日不轉,即謹房室;慎起居,薄滋味,養性情;刻刻存心,與執持寶玉無異。舉趾必徐,行立勿仰,坐不實其前陰,臥不久偏一側,不得耽坐嗜臥,使氣血凝滯,為第一義。
雖不可負重作勞,然須時時小役四體,則經絡流動,胎息易於動運。腰腹漸粗,飲食不宜過飽,茶湯更須節省。大熱大涼,總非所宜。犬羊鱉蟹等一切有毒之物,固宜切禁,即椒姜常用之品,亦須少嘗。其豕肉醇酒溼面之類,縱不能屏絕不食,亦不可恣啖,歸精於胎,過於蕃長,致母臨蓐難產,而子在胞中,御質肥脆,襁褓必多羸困。即如沃壤之草木,移植瘠土,枝葉得不凋萎乎?
甫交三月,即當滿裹其腹。胎氣漸長,僅可微松其束,切勿因其氣急滿悶而頓放之。在夏澡洗,須避熱湯。冬時寤寐,勿迫爐炭。其最甚者,尤在不節交合,淫火盡歸其子,以釀痘疹疥癩之毒。然須妊娠稟性安靜,不假強為,方遵實濟。若強制以違其性,則鬱火彌熾,此與恣情無禁者,雖截然兩途,而熱歸胎兒則一。嘗見有切於求嗣者,得孕即分處房幃,而子仍歿於痘,豈非強制其火彌熾之明驗乎!蓋人之志欲匪一,苟未能超出尋常,又須曲體母情,適其自然之性,使子氣安和,是即所謂胎教也。
當知胎教原非一端,若懷子受驚,則子多胎驚。懷子抱鬱,則子多結核流注。懷子恐懼,則子多癲癇。懷子常起貪妄之念,則子多貪吝。懷子常挾憤怒之心,則子多暴狠。懷子嘗造綺語詭行,則子多詐偽。非但懷子之後,當檢束身心而輕淨交感,慎毋恣肆以遺胎息之患。若大醉後媾精,精中多著酒溼,則子多不育。大怒後媾精,精中多挾怒火,即子多乖戾。大勞後媾精,精中不滿真氣,則子多孱弱。若夫熱藥助戰,作意秘精,精中流行毒悍,則子多異疾。至於風雨雷電媾精,感觸震氣,則子多怪類。以此言之,則三元五臘,宜確遵禁戒,誕育自是不凡,宗祧重務,安得視為嬉戲哉!
這篇短文加以研究、發揮起來,至少可以寫成厚厚的一本書。有位醫生朋友還把這篇文章,用毛筆整整齊齊地謄寫在本子上,隨時誦讀哪!這裡只想提出一點感想,向來談到胎教、胎養的我國古代醫學家,都再三警告,做丈夫的絕不可同孕婦行房,否則會有各種嚴重後果。清代的褚人獲還因此稱讚受胎後的母馬,因為只要公馬靠近,就會用蹄踢開它,說這是護胎,還說:「易稱牝馬之貞以此」哪!至於現代西醫,大都主張受孕期間性活動不要過於激烈或頻繁,講求一點自然舒適的姿勢即可。嚴格一點的是,在胚胎期及臨產期避免就好了。這些中西醫都只向男人說「可」或「不可」,但行醫數十年的張老先生,卻說「須曲體母情,適其自然之性,使子氣安和」,否則「若強制以違其性,則鬱火彌熾,此與恣情無禁者,雖截然兩途,而熱歸胎兒則一」我想,即使不信胎教的新女性主義者,也要為這位開明的八十歲老伯伯歡呼,他還是近四百年前的先賢哪!
以上只是非常簡略地介紹了我國先賢所講胎教的一小部分內容,至於胎養部分,包括如何有孕、如何在不同妊娠階段施予安胎保胎,以及孕期、生產、產後如何調護等等,更是匆匆略過,只是提到一些婦科專著,希望能引起有心人士進一步研究而已。因為我們這次的報告,重點是在胎教。其實,在先賢的著述中,即使提到胎教,往往也是跟胎養密不可分的;反過來說,論述胎養,其中卻又包含著胎教,例如《宜麟策續編》提出「保孕六說』:一、除煩惱;二、禁房勞;三、戒生冷;四、慎寒溫;五、服藥餌;六、宜靜養。
其中第一、六項是偏重於胎教的,如第一項說到:
凡受胎後,切不可打罵人。蓋氣調則胎安,氣逆則胎病,惱怒則否塞不順。肝氣上衝,則嘔吐衄血,脾肺受傷;肝氣下注,則血崩帶下,滑胎小產。欲生好子者,必須先養其氣。氣得其養,則生子性情和順,有孝友之心,無乖戾之習。所謂「和氣致祥」、「一門有慶」,無不由胎教得之。
第六項說到:
胎前靜養,乃第一妙法。不校是非,則氣不傷矣;不爭得失,則神不勞矣;心無嫉妒,則血自充矣;情無淫蕩,則精自足矣;安閒寧靜,即是胎教。
這豈止是胎教,去掉首尾各八個字,簡直是修道者的座右銘。
至於胎教的效果,除了前面提過文王、成王的例子外,我們再提一個實例。根據清代陳康祺《燕下鄉脞錄》所說,雍乾朝的萬承蒼學士,是南昌人,他的母親剛懷孕他時,曾祝於影堂:「不願生兒為高官,但願負荷先世之學統。」因為萬氏先祖,如明代刑部侍郎虞愷、光祿卿如言,都講學於陽明念庵之門,當時號為碩儒。萬承蒼入了私塾,果然喜歡讀王陽明的書,當時的人就都說這得力於胎教。當然,現代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那是得力於家風、母教外,還有遺傳。說到遺傳,宋代俞琰的《席上腐談》上說:「勒祖偃長不滿七尺,常自罪短陋。恐子孫之似也,乃為子伉娶長妻。伉子勒,長八尺三寸。」又如唐代寒山大士一首無題的詩:
柳郎八十二 蘭嫂一十八
夫妻共百年 相連情狡猾
弄璋字烏? 擲瓦名婠妠
屢見枯楊荑 常遭青女殺
這是說老夫少妻即使怎麼恩愛,所生的子女也是壽命不長,這首詩以及前面那則筆記史料,都暗合現代優生學說的遺傳,不過這已超出胎教、胎養的範圍,
屬於另一專題了。
·現代的胎教·
現在,我們轉入現代,約略介紹現代有關胎教的發展概況。
現代的胎教,其重點在於了解母體內的胚胎,以及胎兒逐漸成長的情況,為他提供一個最好的生長環境,使他得到身、心的健康發展,甚至開發胎兒潛能,使他出生後發揮更大的才智。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現代醫學對胎兒腦部及有觀感覺的重要發現:
一、胎兒腦部的發展:
人類約有一百五十億個大腦皮質神經細胞,全部完成於胎兒期,平均起來,每天要生產五、六千萬個,胎兒誕生後就不再增加。但大腦的重量卻會增加,生產後重約四百克的大腦,到滿一歲時已達八百克,以後的成長就慢了下來,男性到二十歲,女性到十七八歲時,大腦重量均為一千二百至一千四百克;這些出生後腦部增加的重量,是來自腦部網狀組織的結構或覆蓋物的結構。
人類的頭腦在胎兒期,就不斷為說、聽將來要用到的語言,了解思考其中的意義等進行準備,而逐漸形成知性活動的基礎,即所謂智能的基礎結構。同時,大腦內部也進行增加質佳的產物,即減少不必要的東西,進行由重量轉換成重質的工作。酒精、香菸等有害物質,或母親的焦燥、壓力,不僅會阻礙這種工作的進行,也會阻礙胎兒大腦的發育。
二、智能基礎的發展:
所謂智能的基礎,簡單說來,就是人的感覺(也就是具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五種感官並加以認識的能力)。跟這些感覺具有重要關聯的是,大腦中的大腦邊緣系統與大腦新皮質部分。
大腦邊緣系統的成形,始於妊娠十四周左右,這時的胎兒開始建立起那種獲得滿足就有快感的欲望,不能滿足就感到不快的「心智基礎」,並且慢慢的培養腦部發揮更高難度作用的能力,那就是建立位於大腦邊緣系統的周邊,即大腦新皮質的部分。
懷孕三——五個月間,是胎兒大腦發育特別重要的時期,也是大腦邊緣系統與大腦新皮質的網狀組織化的開始。觀察腹中胎兒的腦波,可以記錄出來的,正是始於受孕後三個月左右。而大腦邊緣系統是在昏昏沉沉的淺睡中,才積極的活動、成長。因此,如噪音、壓迫子宮等,均會妨礙胎兒的睡眠,進而對其情緒、情感能力的培養產生不良的影響。
另外,到懷孕第三個月,男胎的性器官形成後,到第四個月左右開始,其男性荷爾蒙會開始影響自己的腦部,逐漸形成男性腦部(腦部這種生物性別區分發展到性別中樞的形態,要到出生後的四歲為止),這時孕婦若受重大壓力,會使胎兒的男性荷爾蒙不能順利的分泌,因此而受到母親的女性荷爾蒙的影響,而成為女性的腦部。也就是說,出生後雖是男性,行為卻很女性化(反過來說,若是女胎,即使因不明原因而使其女性荷爾蒙分泌不順利,但其母親的女性荷爾蒙還是能使其腦部性別區分化)。
因此,不論懷孕或養育嬰兒,至四歲期間,女性要特別注意避免太多的精神壓力,而要儘量讓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胎兒的觸覺:
觸覺比其他的感覺,如聽覺、視覺等形成的更早,約自懷孕第八周即開始,而在第十二周左右,胎兒的感覺已經和成人的一樣,其中特別發達的是指頭、唇部的感覺,而男胎也有性器官的感覺。這是用超音波掃描,即可看到胎兒吸吮指頭的情形(不太吸吮手指的胎兒出生時,指頭有繭的情形較多)。而且不只吸吮手指,凡是嘴巴能碰觸到的部位,如手腕、肩部、手臂以及肚臍或子宮壁等,即會加以吸吮。所以胎兒一出生下來,毋需人教,自然會用力吸吮母奶。
到了懷孕第十七周左右開始,孕婦開始感覺到胎動,那是胎兒以腳踢的動作在搖動羊水,使全身的肌膚都能感覺到羊水的震動。像這種對皮膚的刺激,對胎兒腦部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因為皮膚有第二腦之稱,具有和腦部極為類似的性質,皮膚和腦部的外胚葉細胞層均十分發達。皮膚不僅有單純的內外之分,還能把外來的刺激傳達到神經系統,並把內部的狀態傳達到外面,以保護身體的健康,如遇到寒冷時會起雞皮疙瘩,炎熱時會流汗。
對觸覺最好的胎教是,孕婦要心情放鬆,最好是能做邊放鬆邊散步的規律活動,使子宮能自然地每一分鐘反覆做一次規律的自動收縮,這是給胎兒最舒適的皮膚刺激。因此,孕婦最好避免做長時間坐車等激烈活動。因為不規則的震動會影響胎兒,使他將不快的感覺由皮膚傳到腦部,進而妨礙腦部的發展。此外,不正確的姿勢,穿著過緊的衣服,或由炎熱的戶外走入冷氣房間,都會造成不正常的子宮收縮,而應儘量避免,還要記得保持腹部的溫度。
四、胎兒的聽覺
懷孕約第六周左右,胎兒開始形成耳朵,最早是半規管,其次是外耳、內耳、中耳等重要部分。一過四個月,腦部形成後,就能感受到聲音。尤其是完成了海馬的部分,所有的感覺資訊都集中在此,並能取捨該忘掉或記憶的事情。這種遺忘的功能或許就是宗教上所謂「隔陰之迷」或「喝孟婆湯」在生理學上的根據吧!在出生以後,這種遺忘的功能其實還有著一般人所忽略的作用。不談多生累劫,就這一生中,如果那些該忘掉而已忘掉不快樂的記憶,一下都湧現出來,就很難有人能夠承受。
而到了第五個月形成耳蝸之後,就完成了和成人幾乎一樣的耳朵。胎兒喜歡的是兩百至一千赫左右的中度聲音,這大約是其母親聲音的高度。雖然這時胎兒對聲音還不能加以區別,但卻能記住經常聽到的聲音(因此出生後很快就能從聲音中認出誰是母親)。隨著腦部的發展,到了懷孕第八個月後,胎兒才形成可以區別音調強弱的神經。即使胎兒並不明白聲音的意義,但卻能根據母親聲音的強弱,而敏銳地感受到其情緒,因此孕婦必須以溫和、平靜的心情、語氣和胎兒說話。
此外,懷孕期間也應儘量遠離噪音, 諸如引擎聲、剎車聲、鬧鐘聲、刺耳聲及孕婦的高亢聲等等,因為這些聲音會使胎兒腦部因緊張而發出β波,並分泌抑止腦細胞成長的荷爾蒙。反過來說,聽聽柔和的風聲、水聲或輕音樂,會使腦部因放鬆而發出α波,並分泌助長腦細胞發育的荷爾蒙。 五、味覺與嗅覺的胎教:
自懷孕的第三個月左右,便開始形成舌頭上的味蕾,到了七個月左右,便十分發達,能感受到味道。同時,腦部也開始能接收來自鼻子的訊息。出生不久的嬰兒,就具有區別自己母親味道的能力。因此,孕婦要注意飲食,對於蛋、牛奶及大豆,不要攝取過量,以免造成胎兒過敏的體質。可多吃粥類、海帶、蔬菜,尤其是含鈣的食物。最好吃稍為清淡的食物,少吃煎炸、油膩的食物。
孕婦聞到怡人的味道,產生愉快的心情後,會促使荷爾蒙分泌,而傳到胎兒腦部,使他也有愉快的感受。所以室內花飾、花園或清新的香皂香氣,都能能使懷孕中的母子身心感到舒暢。
六、視覺的胎教:
負責胎兒眼部晶體功能的網膜器官之根源,約於懷孕第四周形成。由於胎兒為母親厚厚的腹部所包護,不會受到外來光線的困擾,而可以安心地睡在幽暗的溫床上,在胎兒這段時期,雖然眼睛看不見,也能清楚地感受到明暗度,所謂感受,是由於腦中松果體之褪黑色素荷爾蒙運作的關係,這種荷爾蒙遇到明亮物就減少,遇到陰暗物則增加,孕母所見所感受到外來光線,透過胎盤傳到胎兒的腦部,而使他感受到是明還是暗。到了第七個月左右,胎兒才開始出現可模模糊糊看到到物體的能力。
因此,孕母的生活方式作常重要,若能早睡早起,那麼就能把天亮起床活動、天暗上床睡覺的生物時鐘傳給胎兒。反過來說,如果孕母過的是晚起、熬夜的生活,那麼生下來的孩子便很可能具有不良的生物時鐘。
·結論:胎教的研究與整合才剛開始·
以上只是就眼、耳、鼻、 舌、身五種感覺,以及意的生理基礎即腦的發展,略淡一下胎教的方法。現代世界各國流行的胎教研究,大概說來,也不出這些範圍。
例如日本的室岡一教授,當他查明了母體外的聲音確實傳到胎兒的耳朵後,即把胎兒所聽到的聲音、母親的心跳聲與血液流動聲錄音下來,等這胎兒出生後,這嬰兒聽到這些播放出來的聲音,就會停止哭泣,甚至安然入睡。後來,厚生省還委託小林登主持母子互動關係的研究,並用攝影機拍攝下來,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剛出生三天的嬰兒,對於不同向他搭話的人,有明顯的不同反應:對於母親說的話,嬰兒的雙手積極活動起來;但對護士說的話,卻不太有反應;至於播放各種人聲混合的錄音帶,則手足根本不動,甚至把頭轉向另一邊。這些實驗都在證明在胎兒期就有了記憶力,而在出生一、二天後,對母親的聲音表現出具有再認的能力。
除了聲的刺激外,現代科學研究胎兒對光與觸的刺激的反應,如胎兒心臟變化、胎動變化、眨眼反應、握手反應等。
法國的巴黎健康衛生科學院、英國的奧德斯也合曾做過實驗,證明胎兒對音樂已有喜惡的反應,出生後也隨這些不同音樂而有不同反應。而美國的凡德卡教授,更於一九七七年創辦了一所專門對孕婦進行胎教指導的學校。他採用有系統地對胎兒講話、播放音樂或在孕婦的腹部適當地撫摸、拍打肚皮上的一定部位等方式,以促進胎兒的聽覺與觸覺神經發育。他並主張孕婦的丈夫也應參加胎教活動,既可加強夫妻親密關係,又可使出生後的嬰兒能較快的認識父母。更易於理解語言與文字。至於美國的湯瑪斯·維尼,甚至利用自我暗示與佛教的種種觀想法,應用於胎教。中國也於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八日成立中國環境音響醫學研究協作中心,從事測定胎兒在各種聲波下的反應與紀錄,以及對孕婦的營養化驗監測與指導,已有了初步成果。
展望未來,有關胎教、胎養,以及優生學等等領域,將會進一步進行科技整合,以取得更大成果。由於時間關係,這次僅能匆匆簡略報告到此為止,並請各位不吝賜予指正,謝謝。
【按:此「胎教與胎養」一文可簡單概括為--妊娠期間、母胎一體、外象內感、見物而變、全面感知。此文即可作為「胎教認字」的理論依據,古人的認字工作在胎教期間就已完成。關於胎教認字可詳閱此微信訂閱號的文章—「胎教認字法」一文】
補天字院在實踐教學中找到了古人高效的認字技術,同時對外普及這種認字技術。
觀看如下教學視頻:「補天認字法---先認字後讀書」
教新字的視頻及文字說明,可供觀者自行學會高效的識字技術。很多家長老師都自行學會了。
此 「認字技術」是經過民間老師潛藏了15年時間,才從實踐教學中挖掘出來的、全國各地都在使用,認字教學效果極好。
(今之成年人對如何教孩子高效認字,知之者甚少。故轉發時敬請保留聯繫方式,否則讓人即便看明白了認字理論,在教認字的實踐操作上也是茫乎不知所以。)
淨空老教授推薦兒童讀經教材《聖學根之根》
正體版「聖學根之根不二字字卡」流通公告
小小嬰幼兒如何進行字塊認字
何以要強調用字塊認漢字?
兒童認漢字九大觀念
胎教認字法
補天認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