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圖蟲
「當前製造業向智能化的的轉型勢在必行。」9月27日,在由21世紀經濟報導主辦的2020中國智造業年會上,聯想集團全球製造工程負責人王曉嵐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構建新基建創新模式,通過技術落地本土方案,均為製造業帶來新的想像空間。」
作為全球布局的製造龍頭,聯想集團的實踐無疑走在前列。同日,聯想榮獲2020中國智造「金長城」獎中的「年度卓越智能工廠」。
之所以獲得該獎項,源於聯想集團的智能製造理念、能力與目標。聯想認為,智能製造的延伸拓展不局限於公司內部,更是在行業生態圈內共同打造端到端智能化的能力。為此,聯想與眾多合作夥伴一起,通過產業和技術協同,打造智能生態圈和最佳行業智能化的解決方案。
由此,聯想總結出五大智能製造核心能力「互連互通、柔性製造、虛實結合、閉環質量、智能決策」以及產品個性化、供應協同化、服務主動化、決策智能化,四化目標的智能製造體系架構。
事實上,今年新冠疫情成為製造業的「大考」,在此期間聯想工廠的表現卓著。從2月初復工,到4月初聯想武漢基地的滿產,經歷了70天的產能恢復階段後,聯想在中國的所有工廠產能實現了100%恢復,合肥聯寶科技和深圳工廠甚至在2020年第一季度創下發貨量的歷史新高。
「聯想移動武漢基地所在地,是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區域,但聯想武漢工廠在70天之內做到了快速復工復產,是武漢首家達到復產的企業。同時疫情期間,聯想在7天之內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提供了全套的PC、伺服器、工作站等抗疫物資,」王曉嵐指出,「所有的一切得益於聯想供應鏈的韌性和敏捷性。」
布局三大賽道
當前製造業正面臨一個十字路口。
無論是貿易保護導致區域競爭,或是疫情蔓延導致經濟下行,均為製造業提出了新的命題。與此同時,隨著5G技術正式商用、人工智慧及物聯網進一步落地,製造行業也在迎來新的機遇。
事實上,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 智能製造市場規模將達到2147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據將增至3848億美元,期間年複合增長率約為12.4%。
在全球布局超過30個生產基地,通過供應鏈網絡將產品發往全球,年營收超過510億美元……作為全球頂級製造企業的代表,聯想集團早已脫離了傳統的生產製造模式。
王曉嵐介紹,隨著5G和AI的到來,聯想在三個賽道上進行了布局: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架構和行業智能。目前聯想集團擁有聯想研究院、AI實驗室、雲網融合事業部等,具備智能製造自主技術的完整方案。
此外,王曉嵐透露,目前聯想已投資20億人民幣在深圳打造南方基地,它也將成為聯想集團乃至全球製造業的一個燈塔式的智能工廠,從而與合肥聯寶PC工廠、武漢移動基地形成聯想智能製造「鐵三角」格局。今年3月該工廠已完成奠基,預計2022年進行投產。
聯想之所以持續布局智能製造,源於各種因素。「目前外部環境擁有相當的變化,從去年開始,我們明顯感到全球的不確定性在加劇,今年年初聯想更是遭到了極大挑戰,受疫情影響供應鏈按下了暫停鍵,從而對訂單造成拖累。」王曉嵐坦言道。
不過在她看來,疫情既是轉折點,也是企業的試金石。疫情期間,聯想深圳基地和合肥基地都採取了非常快速的行動,在2月6日完成全面復工,在2020年第一季度創下發貨量的歷史新高。位於疫情核心所在地的聯想武漢工廠,亦在70天內完成復工復產,成為疫後武漢首家實現完全復產的企業。
同時,疫情期間,聯想集團還有諸多作為,如7天內火速支援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提供伺服器、顯示器等全套抗疫物資及解決方案;為好未來提供支持,在疫情嚴重的地區提供服務站,幫助老師實現網上授課等。這些均得益於聯想集團供應鏈的強大韌性和敏捷性。
由此,王曉嵐強調,當前製造企業需要從目前的「小製造」拓展至包括研產協同的「大製造」,進行全價值鏈優化,同時練好內功,加速新技術應用落地,並打通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堵點」。
從練內功到對外賦能
今年9月,聯想集團在北京發布了《聯想智能製造白皮書》。白皮書指出,在推進智能化轉型過程中,聯想始終以智能製造為核心,通過推進供應鏈交付智能化、工廠智能化和物流智能化,構建高效的供應鏈體系。
同時,智能製造的延伸拓展不應局限於公司內部,應該通過構建生態圈共同打造端到端智能化的能力。
從修煉內功再到對外賦能構建生態圈,聯想正是以此實現新技術落地,並真正回歸製造內涵。
首先,在聯想的智能製造體系中,技術是推動智能變革的核心動力。基於對行業變革、技術演進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再結合自身的實踐,聯想總結出五大智能製造核心能力「互連互通、柔性製造、虛實結合、閉環質量、智能決策」。
而基於五大能力的積累與實踐,聯想在產品個性化、供應協同化、服務主動化、決策智能化四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王曉嵐指出,從內部而言,目前聯想構建了內部高質量、高交付、具備競爭力的製造體系,通過敏捷的轉產和製造滿足用戶需求,通過極致化、標準化的管理體系打造全球總值。而這一切的基礎在於清晰的底層藍圖設計,併疊加自上而下的實踐探索。
例如,聯想合肥聯寶工廠是聯想全球最大的PC研發和製造基地,佔全球筆記本1/8的生產量。其中在智能排產方面,聯寶工廠獨具特色。「從去年開始我們聯合聯想研究院、AI實驗室等共同推出智能排產體系,過去排產員需要6小時的工作,如今不到2分鐘便可快速排產,進行生產運營。」王曉嵐指出。
今年9月,聯寶工廠還推出了哪吒線和水星線,它們不僅是業內首條全自動生產線,並真正融合了IoT、5G等新技術。
與此同時,聯寶還形成了4小時智能生態圈,能夠有效調動多級供應商的互動。「在聯想工廠周邊,有60%的供應商建立了供應渠道,通過4小時可以快速讓物料到達生產,而這背後是強大的IoT系統從而實現有效調度和排產。」
而在聯想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智慧型手機/平板製造研發基地——武漢工廠內,今年疫情背景下更是面臨了巨大挑戰。然而通過獨具韌性的供應鏈,結合此前大力提升數位化水平,武漢工廠疫後實現了快速復工。在今年6月,工廠內的5G IoT自動化組裝生產線「量子線」開始正式運作,其充分運用了聯想5G+IoT平臺技術,結合自動化能力,從而實現產線自主切換和設備提前預測。
除了製造運營的價值實現之外,聯想同樣追求全球製造能力領先。王曉嵐介紹,目前工業網際網路、機器視覺和數字孿生在聯想工廠內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在聯想深圳工廠,經過3D雷射掃描直螺絲鎖附,並利用AI算法智能判斷,能夠實現對螺絲鎖附後缺陷自動監測,從而實現人力成本節省60%,效率提升200%,準確率提升100%。
第三個價值實現體現在創新與賦能。事實上,聯想的先進技術不僅停留在自身智造能力改造,更是在持續進行對外賦能,涉及端到端協同創新與優化,新技術、新模式孵化加速智能轉型,以及賦能產業鏈。據王曉嵐介紹,目前聯想已經開展與中國商飛、武漢石化等企業的合作,共同探索智能製造轉型的路徑。
「聯想堅信,在後疫情時代更需要發揮工匠精神,加速智能製造的轉型,聯想非常願意與各界同仁共同努力。」王曉嵐表示。在當前的歷史性機遇期,聯想將持續在智能製造領域深耕,致力於構建世界級的「智能工廠」,進一步賦能行業,全面提升產業鏈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