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富聯李軍旗:我們的智造賦能三十年 | 世界人工智慧融合發展大會

2021-02-15 雷鋒網

▲點擊上方 雷鋒網 關注

富士康在過去 30 年如何跟新的技術融合,來促進傳統的電子製造行業不斷發展。

雷鋒網消息,2019 年 11 月 19 日,世界人工智慧融合發展大會在濟南召開。大會上,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董事長李軍旗在做了《創新引領 智造賦能》的主題分享,主要闡述了富士康在過去 30 年的發展中,如何更新的技術融合,來促進傳統的電子製造行業不斷發展。

以下是李軍旗在大會上的演講內容,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和編輯。

大家都知道,在 30 年前,我們每個人都想要的電子產品就是一臺電腦。在那個時候,富士康是一個傳統的電子代工廠。自 1988 年在深圳設立電子廠以來,經過 30 年的發展,可以說是每十年一個階段,總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第一個十年,從 1988 年到 1998 年,主要是為電腦生產組裝,是純粹的傳統製造代工組裝。

第二個階段是第二個十年。在之前,每個人想要的電子產品是功能型的手機,而不是今天的智能型手機。功能型手機的體積比電腦小,所以對零組件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而富士康就是這時候開始從傳統的製造轉型到精密製造的。

20 年前的功能型手機,其中一個典型用到超精密加工的零組件就是當時的攝像頭,雖然那時的攝像頭只有 30 萬畫素,但是製造這 30 萬畫素的模具卻需要納米等級,它需要 5 納米的表面精度,5 納米的表面光潔度,100 納米的形狀精度。要做這樣的超精密加工,當時只有日本、德國這些工業發達的國家能夠擁有。

我也就是那時候加入了富士康。我原來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是學人工智慧,故障診斷專家系統,1991 年在華中科技大學讀碩士,當時的華科最早的學部委員的院士是在 1989 年開了一個智能製造的國際學術會議,在國內率先提出智能製造的概念,我覺得這個題目很有意思。後來到 1994 年的時候,楊老師就說國內的實驗環境比較差,建議我去東京大學去學智能製造,所以就跟高文院士成了校友。

第三階段開始於在東大研究智能製造。當時東大有一位校長叫吉川弘之,曾於 1989 年在全球率先提出智能製造的概念。那個時候日本的實驗環境比國內好很多,有先進的儀器和設備可以做實驗。我花了幾年時間拼命研究智能製造,1999 年就拿到博士論文,並開始做網絡製造。

在 2000 年那個時候,通信手段連 4G 也沒有,只是電話線,要做一個實驗,用電話聯線去傳輸大量的數據確實有很大的問題。雖然 2000 年實現了智能製造和網絡製造的原型實踐,但是我覺得很迷茫,好像來日本學人工智慧,很難跟我們的工業實踐相結合。於是就做了一個很大的決定,放棄了原來人工智慧和智能製造的方向。

我覺得,智能製造、人工智慧研究算法和現實差的太遠,而日本最先進的技術是納米加工,是精密製造,所以就跟東大另外一位教授叫中川威雄先生(日本模具協會創始人),開始研究精密製造。

在當時,有一個研究 30 萬畫素的鏡片的模具加工技術的題目,需要 1 納米解析度的加工設備。因為日本有這樣的設備和環境,就開始做納米加工的研究。要真正在國內實現大批量生產,最關鍵的是裝備。所以,我們不但研究工藝,後來也研究裝備。

在 2006 年的時候,我們開發出了納米精度等級的超精密加工機,參加了當年的東京工具機博覽會,帶著這臺設備參加了在深圳的高交會,開始探索如何把日本的精密製造基礎跟國內的產業相結合。後來,這些研究技術,都跟後面智能終端產品的大規模生產緊密結合了。

在 2007 年,有一款智能終端產品,可以說改變了全世界的格局,裡面用到很多的精密製造技術,這和我們當時研究的技術是有密切相關性的。也正是這個精密度非常高的智能終端產品,又為我們提出了新的製造技術的需求。大規模的生產製造,不但需要精密製造的技術,還需要自動化、大數據。

2006 年,富士康開發出了第一款機器人,經過十幾年的開發,集團內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研發的機器人 8 萬臺,用在全國幾十個廠區,實現製造過程的自動化,在這個基礎上加傳感器,實現數據化。

最近我們開始探討網絡化智能化,圍繞著智能製造的這條路做了將近十年的探索。在過去 30 年,富士康從一個小小的電子代工廠到現在擁有 100 萬員工,去年產值達 1.21 萬億人民幣,在全國有將近 40 個園區,確實走過不斷創新的轉型升級的路。

2017 年 5 月 9 日,總理視察了我們位於鄭州的智能終端產品的熄燈工廠,當時給了很高的評價,說你們應該在電子行業繼續做大做強,持續引領電子行業的高端製造,同時又給集團提出新的要求:

是不是可以探索一下如何用你們在電子產業所引領的技術賦能中國廣大的中小企業?如今中小企業技術轉型升級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對於如何實現轉型,還在探索中,富士康可不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探索。

根據總理的要求,我們選擇了一條路徑——就是工業網際網路。通過工業網際網路的平臺,把設備人員互聯互通,探索出一條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之路。基於這個環境和背景,富士康做了一個產業調整,2018 年 6 月 8 日,我們快速在 A 股上市,主打的、以及未來的方向就是工業網際網路。

人們一直都在探索智能製造與工業網際網路之間的邏輯關係。

為什麼需要智能製造?為什麼又需要工業網際網路?經過幾年時間的不斷探索,我們也的確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內在邏輯。

回溯過往二十載,消費網際網路存在的目的是將產品通過網絡平臺對接給終端用戶;而工業網際網路則是將產品的供應鏈、製造過程連接入網,從而實現互聯互通。也就是說,消費網際網路與工業網際網路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否將產品製造過程通過網絡連接、共享。

而智能製造與工業網際網路又是包含關係。智能製造將產品製造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實現產品製造過程的可預測、可控制、無憂生產;在智能製造的基礎上,形成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通過環節調優,實現製造資源的優化配置。

智能製造也好,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也罷,這些技術名詞的出現最終都需要產生價值。產生不了價值的技術研發,對一個企業來說是創新。這裡的價值可以用八字總結:提質增效降本減存。

當然,在智能製造與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打造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存在,首當其衝的則是人才問題。無論是智能製造,還是工業網際網路,缺乏核心技術加持,企業如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甚至引領行業無從談起。而實現核心技術壁壘的最為關鍵要素則是複合型人才的多寡。

大背景下,在探索智能製造的過程當中,我們廣納人才,開發了智能製造中控系統,將原來做伺服器的技術,下沉到車間的智能控制,實現車間層與工廠層的智能控制及無憂生產,對此,我們稱之為霧小腦。

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上,我們基於過去三十年時間積累的製造經驗,開發了不同領域的專業雲,如機械加工、CNC、機器人等對外賦能的軟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在軟硬體結合方面,我們打造的無憂生產熄燈工廠在今年 1 月 10 日被世界達沃斯經濟論壇評為製造業的燈塔工廠。全球範圍內總共 16 家入選,我們是唯一用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慧實現無憂生產的系統。正是因為該技術的突破,今年的 MIT 麻省科技評論將工業富聯評為全球最聰明的 50 家公司之一。

剛才主要談到的是電子行業的智能製造,我來談談跨界創新的例子。

2017 年,有一款手機在全球範圍內都較為暢銷,這款手機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原來鋁合金的製造外殼改成了不鏽鋼,就這一點小小的改變,對整個加工製造行業提出極大的挑戰。當年 3 月份,我把全球做加工的,尤其是生產刀具的前十家企業全部請到深圳,看能不能在半年內突破加工領域不鏽鋼的高效率高精度加工。

日本的企業、歐美的企業,一個月之後全部放棄了。因為他們沒有做過類似產品的加工製造,所以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出不鏽鋼的高效、高品質的加工方法和工具。後來我說你們都可以放棄,如果我們放棄的話,今年這款手機上不了市,問題就大了。

還好,我們那個團隊有材料研發的團隊,有工藝研發,有設備研發的團隊,他們通過研究開發,突破了當時刀具的材料配方的技術,並且加上了納米塗層技術,終於使當年的不鏽鋼這款手機的加工製造,從不可能到真正的上市到後來推遲一個月時間上市。

在 2017 年突破不鏽鋼的加工技術後,2018 年 5 月 24 日,我看了《科技日報》的一篇報導,說中國的高鐵是世界的一張名片,但是修鐵軌的刀子還被歐洲一家小企業所控制。我們國內沒有辦法突破。

我想是不是可以嘗試一下,從切削加工的角度來看,不鏽鋼的加工和高鐵的加工在材料加工特性上有相似性。後來,我們這個團隊花了半年時間,就把鋼軌的銑刀問題解決了,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也頂多是個進口替代。

那麼,能不能把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慧的技術用在這個領域?

後來的解決辦法是在鋼軌銑刀上加了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控修鐵軌的狀態,形成智能的運維系統,這個可以說是三種創新的集成:

我剛才講了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最終是要打造一個新的生態,智能製造核心要素,分為「三硬+三軟」,製造業的核心技術,裝備、工具、材料,三個基礎要素。再加上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慧和工業軟體,才能形成智能製造整個體系。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同樣也有三硬和三軟,分別是「三硬」:雲、網、端。「三軟」: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慧和工業軟體。如果將這兩個「三硬、三軟」結合起來,就會形成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的新的生態。

剛才講的這也是一個美好願景,雖然智能製造從提出到現在成為國家戰略已經經歷了 30 年。要真正把這個願景實現,還需要廣大的企業能夠共同努力,這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如何對外賦能,我們回顧了過去十幾年,我們探索的經歷,總結出了這四種可以對外賦能的形式:

第一種是通過我們開發的行業裡的專業雲來實現對外服務。

第二種是通過數據服務。數據不一定大就是好,有用的數據才是可以形成對外賦能的數據。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做有效的分析,來實現數據的對外賦能。

第三種是知識賦能。我們需要普及性的知識,工業富聯的前任副董事長李傑教授出了很多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慧的書,通過把過去的經驗變成知識,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這些新的業態。

第四種是人才賦能。跨領域、跨行業的人才實現智能製造,實現工業網際網路。

在過去 30 年中,富士康不斷探索。現在山東也在探索新舊動能轉換,希望把我們已經探索過的這些路徑能夠結合當地的企業、政府的一些實踐,共同賦能中國製造。謝謝大家。

▎為AI顛覆GPU!計算機史上迎來第三個革命性架構IPU

▎小米技術大閱兵:MACE 進化, 小愛同學 3.0 問世,IoT 進軍 B 端

▎聯想3S戰略解讀:又一場內部革命

▎微信成最頻繁網絡詐騙犯罪工具;滴滴將推自動駕駛打車服務;京東高管吐槽其他平臺價格虛高

創立於2017年的「AI最佳掘金案例年度榜單」,是業內首個人工智慧商業案例評選活動。雷鋒網從商用維度出發,尋找人工智慧在各個行業的最佳落地實踐。

第三屆評選已正式啟動,掃描下圖底部二維碼,進行報名。詳情可諮詢微信號:xqxq_xq

相關焦點

  • 看工業富聯上市三年數位化賦能新發展
    過去幾年,工業富聯圍繞數據產生、數據傳輸、數據存儲及數據應用建立起了完整的數據產業鏈,布局了完整的硬軟體產品。在深圳的智能工廠更是獲得了首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的榮譽稱號,工業富聯以此為基礎,成為數位化轉型服務的賦能者。
  • 工業富聯CEO鄭弘孟:發力「智造、智城、智家」全鏈條賦能體系
    工業富聯CEO鄭弘孟受邀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著重從數位化的供給端和需求端等角度,深度解密工業富聯數位化賦能邏輯與實踐。會上,鄭弘孟用最直觀的數據,詮釋數位化對企業發展動能迭代升級的重要性。「目前,競爭中公司存在數位化成熟差異時,差異營收可達到26%。換言之,企業數位化轉型強度與收益成正相關關係。這是趨勢,也是未來機遇所在。
  • 李軍旗做客證券時報:融身新基建 創造新增長極
    4月22日下午,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做客證券時報·e公司財經明星會,以《新基建下的智造之「變」》為主題,暢談工業富聯當前業務現狀、
  • 從「代工大王」到智能製造領軍者,工業富聯李軍旗這麼說
    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說,2007年富士康開始生產第一代智能觸控螢幕手機時,就已經真正地使用智能製造技術了。「智能製造」這一概念,在國內提出來已三十多年,但這條路走得有多艱難,李軍旗深有體會。探路人1991年,還是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系一名研究生的李軍旗,開始跟著導師研究「人工智慧」,他的導師就是著名的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叔子。
  • 要做中國的GE,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做得怎麼樣?
    由此看來,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需要通過網際網路把產業全鏈條的要素串聯起來,讓整個行業的產業鏈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紐帶,實現從原材料採購到終端購買、售後服務全線連結。那麼,工業富聯是如何規劃這一連結的,並實現賦能的呢?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在多個場合表明,智能製造和工業網際網路是公司的雙輪驅動戰略。
  • 富士康雲解鎖五星成就 工業網際網路峰會上工業富聯豪攬三大獎項
    工業富聯首席平臺技術官、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平臺組副主席高子和榮獲個人「2018年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突出貢獻獎」;工業富聯梁斌獲「最佳聯絡標兵稱號」。 此外,藉由此次峰會,工業富聯由高子和作為代表,正式成為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的理事單位。此舉既顯示了聯盟對工業富聯實力的認可和首肯,也寄寓了工業富聯將攜手產業聯盟,共同促進產業生態系統繁榮,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大發展的決心。
  • 工業富聯鄭弘孟:數位化轉型刻不容緩,富士康有八字真言 |2019數商大會
    7月27日,由江蘇省蘇商發展促進會主辦的「2019數商大會暨第七屆蘇商發展論壇」在南京舉行。本次大會以「技術+生態——數字時代實業進化論」為主題,旨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助力蘇商轉型突圍,開闢數字經濟新主場。
  • 做工業網際網路,富士康從『合群』開始
    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工業富聯),其成立於2015年3月。今年3月31日,在工業富聯媒體人線上交流會上,董事長李軍旗表示:「未來公司將在堅持智能智造、工業網際網路雙輪驅動戰略不變的情況下,緊抓國內『新基建』發展機遇。」「『新基建』七大領域中,工業富聯涉及了四個領域,分別是5G、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雲計算。」
  • 工業富聯媒體開放日,高管都談了哪些東西?
    他解釋稱,過去富士康較為封閉,是由產業形態決定的,主要做企業客戶的訂單,一個園區可能承接了十幾家客戶的訂單,客戶有保密需求,負責某個客戶的工程師從一棟樓到另外一棟樓,可能都受限制,但現在工業富聯已經上市成為公眾公司,產業形態也往科技服務的方向變化,需要開放。「定位的變化決定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跟著去調整,所以歡迎大家來探討來交流,對我們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李軍旗稱。
  • 麥肯錫季刊 | 工業人工智慧:賦能未來製造業的全新引擎
    隨著人工智慧走出科幻的迷霧,成為切實改變世界的革新技術,工業4.0時代的企業也逐漸認識到它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巨大價值。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測,人工智慧將為全球企業額外創造3.5萬億~5.8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德國2018年的GDP總量。同樣人工智慧遇上工業所能發揮的潛力讓人們浮想聯翩、趨之若鶩,工業人工智慧也首次站在了工業舞臺的聚光燈下。
  • 南方智享會在廣州舉行 專家熱議數字賦能新智造
    1月15日,由南方日報社主辦的「2021南方智享會主題沙龍——數字賦能新智造」上,行業內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索數字經濟時代,數字賦能新智造產業路徑,為廣東製造共謀良策。   南方網訊 1月15日,由南方日報社主辦的「2021南方智享會主題沙龍——數字賦能新智造」上,行業內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索數字經濟時代,數字賦能新智造產業路徑,為廣東製造共謀良策。  當天,南方產業智庫正式發布《數字新動能——廣東產業轉型數字力量》一書。
  • 走進富士康龍華園區:"工業帝國"如何轉型?
    他聽老員工講,1996年他們是接到一批電腦的訂單,才開始去建工廠的。「本來一個工廠從開建到投產,正常需要兩三年,但訂單在那裡,等著交貨,所以建工廠的速度特別快。」現在的龍華園區按照字母A~J的順序分區,建有多棟廠房及與之配套的生活住宅,其建築講求實用,外觀看起來大同小異。如今在工業富聯旗下的深圳精匠雲創科技有限公司任刀具智造總監的李慶國,來富士康比蔣益民早幾年。
  • 智聯世界 眾智成城,2021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首日即將精彩來襲
    2021年7月8~10日,上海市政府與國家發展改革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的2021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將在上海世博中心召開。
  • 2018智造百強榜高峰會暨2019中國智能製造百人會年會成功舉辦!
    2019年1月10-11日,2018智造百強榜高峰會暨2019中國智能製造百人會年會在中國科技會堂成共舉辦,本屆年會是百人會舉辦的第三屆年會,主題為「智造讓生活更美好」,旨在深入貫徹製造強國戰略,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進新一代智能製造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屆年會分為兩大內容六大板塊。
  • 百度世界2020:中國智造,需要中國AI
    這是「百度世界2020」大會現場的場景。「很多人已經在開無人駕駛車上班了。」 百度集團副總裁李震宇在行駛過程中表示。 全無人駕駛是百度Apollo 歷時7年的研發成果,也是中國交通領域的裡程碑。百度CTO王海峰在大會上表示,「它就像是武俠小說裡少林寺的藏經閣,裡面有無數的內功心法和武術技能,向各領域有需求的企業或個人開放,你需要什麼樣的內功和技能,我們都提供給你。」 目前,百度的AI技術已滲透進交通、城市、金融、工業製造、能源、醫療、物流等大量產業領域,推動著各產業結構的顛覆、重組與轉型升級,也促進了經濟社會的變革發展。
  • 上市一年多,富士康的工業網際網路做得如何?
    8月13日晚間,工業富聯發布2019年半年度報告,這個承載著富士康集團創始人郭臺銘的工業網際網路夢想的巨輪,近來表現如何?與此同時,國內一批製造企業也不甘示弱,基於自身優勢加快了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布局。「富士康不再是一家代工廠,富士康要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富士康也走在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之列。」郭臺銘在工業富聯上市之際曾這樣表示。雷鋒網了解到,當前,工業富聯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架構包括核心層(採集關鍵有效微觀納米數據)、基礎通用雲IaaS、富士康雲PaaS和工業APP SaaS四個層面。
  • 廣東聯通攜手業內頂尖專家解碼「5G+工業網際網路」
    本次論壇主題為「『5G+工業網際網路』驅動『製造』變『智造』」,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田野、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神志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軍旗、中國聯通大數據首席科學家範濟安等業內知名專家通過雲直播的形式進行主題分享,吸引了超過118萬人觀看。
  • 每周新風向 | 從成果評價到經費管理,國家科技改革利好工業軟體投資
    展望未來,我們仍建議關注景氣度向上的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慧、工業軟體和網絡安全等產業的投資機會。                                   從陸港通資金持股情況來看,持倉市值和持倉佔比的前十名均保持不變。從增持比例來看,全志科技、易華錄、豆神教育增持最多。
  • 西瑪科董事長蔣富強受邀參加2018世界製造業大會
    西瑪科董事長蔣富強受邀參加2018世界製造業大會,受邀出席了智能製造論壇和智能家居高峰論壇,作為此次製造業大會的重頭戲之一,會上展示了德國、美國、以色列、韓國等國家27家高端製造企業最新技術和產品等、國內智能製造展的智能綜合展和5個主題產業展充分展現中國和安徽製造最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