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媒體都在大張旗鼓地報導蘋果公司股價達2萬億美元的新聞。
「萬億」是一個很大的單位,英文叫 trillion,一些地方也稱之為「兆」。
這次蘋果公司市值達到了2萬億美元。對,你沒有看錯,2萬億,而且後面的單位不是 RMB,而是 US Dollars,如果換算成人民幣的話,約為14萬億人民幣。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先看看幾個重要國家2018年的 GDP(國內生產總值):
美國約為20萬億美元,中國14萬億美元,日本4萬億美元,英國3萬億美元,義大利2萬億美元…
也就是說,蘋果一家公司的市值是美國GDP的1/10,中國的1/7,日本的1/2,英國的2/3,跟義大利持平!
你是不是想起了一個成語叫:富可敵國(having wealth equivalent to that of an entire nation)。
對此,外媒報導得那叫一個歡:
這裡順便學習幾個金融學關鍵表達:
1.上市公司:public company(相應地,未上市的公司叫 private company)
2.市值:market value(也可以縮減成 value)
3.創歷史新高:hit record highs
我原以為蘋果公司官網會掛出這樣 banner:
但真實官網上卻毫無動靜,波瀾不驚,依然延續一貫的冷淡風:
我又去了一下蘋果CEO 庫克的推特,看一下他第一條推文,講了這麼一件事情:
To our employees, friends and neighbors affected by the heatwave and expanding fires across CA, please stay safe and listen to local evacuation orders. Apple will be donating to local wildfire relief efforts.
譯文:受到高溫以及加州山火影響的員工們、朋友們、鄰居們,請保重安全,並且聽從當地疏散指令。蘋果公司會向當地山火救災工作捐贈。
這條推特,完全沒有提及股價如何如何,充滿了人道主義關懷,號召大家在高溫和山火面前保重,並宣布為救災工作捐贈。
庫克這種低調做法,不禁讓我想到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悶聲大發財。
「悶聲發大財」最核心的一條就是:不要炫富,毫無用處。應該來說這是中國人古老的智慧,反倒被美國人用得很好。
百度百科上給出的英文翻譯好接地氣:
not be too naive and you will have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譯】不幼稚,你會擁有很多錢。
這裡的「not to be too naive」用得十分耐人尋味,也確實體現了「悶聲」的精髓。
「悶聲」不是不說話,而是能說但不說,是沉藏不露。不矯揉造作,人生才能寧靜而致遠。
英文中有句諺語,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sound(空桶響叮噹)。
那些不懂得「悶聲」的人,才大氣粗,居功自傲,鋒芒畢露,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樣的人是不是挺 naive 呢?
庫克之前還說過一句話,讓我挺佩服的:
「I like to be reminded of where I came from, and putting myself in modest surroundings helps me do that.」
譯文:我喜歡提醒自己來自哪裡,將自己置身於不起眼的環境有助於自己前行。
這麼大一企業家,執掌地表最強的公司,仍然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挺不容易的。
反觀那些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忘乎所以的人…唉,難怪人家能幹出2萬億美元市值的企業。
財富累積如蝸牛,失去卻易如反掌,唯有保持低調乃最佳策略。低調的人,雖然看似平凡,但往往是最後的強者。
推薦閱讀
精選:蘋果發布最新手機,叫 iPhone SE!後綴「SE」啥意思?
上篇:被兒子拷問!川普為何不肯公開這份70年前絕密檔案?
打卡:「工具人」,英語怎麼說?
學英語、看世界
歡迎選購侃哥的外刊精讀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