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轉基因技術又成焦點,10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發表公開信,呼籲綠色和平組織放棄「反轉」立場,綠色和平則聲稱,公開信不過是「公關手腕」,對自己的指責毫無道理。綠色和平為什麼被百餘位科學家點名批評?關於轉基因技術,誰的說法更可信?
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反對轉基因技術的組織和名人眾多,綠色環保組織能獨享有這份殊榮,和它的「光輝業績」脫不開干係。大部分反轉組織都是文鬥,綠色和平則文武兼備。正如公開信指出,「(綠色和平)支持了那些對於經過批准的田間試種和研究項目的非法破壞」,而這種行為並非個案。
2004年,綠色和平組織的暴徒搗毀了泰國的一家木瓜種植園,他們說裡面的木瓜是「定時炸彈」,指責它毀掉了夏威夷果農的生活;2011年,綠色和平組織非法破壞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在坎培拉的轉基因試驗基地,兩人被逮捕,這竟被澳大利亞綠色和平組織列為保護環境的23項重大成就;2013年,菲律賓發生的破壞黃金大米田間試驗的民眾行為,結果被證明是與綠色和平組織有關的環境組織所為。
菲律賓「黃金大米」試驗田被環保組織破壞
更讓諾獎得主們不能忍受的是,綠色和平組織是妖魔化黃金大米的先鋒。黃金大米國人並不陌生,它是轉入β-胡蘿蔔素基因的大米,而β-胡蘿蔔素可以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由於綠色和平組織的反對,黃金大米遲遲不能上市。
公開信指出,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2.5億人受維生素A缺乏症困擾,其中40%是發展中國家的5歲以下兒童。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數據,因為維生素A缺乏症削弱免疫系統,讓嬰兒和兒童身處巨大風險,每年有100~200萬人死於維生素A缺乏症——這些死亡本是可以避免的。
維他命A缺乏症會導致失明或死亡,威脅低收入國家兒童健康
這也是為何在公開信的末尾,諾獎得主們悲憤地哀嘆,還有多少窮人不得不死去,我們才能將這種行為稱之為「對人類犯罪」?
面對百餘位諾獎得主對綠色和平及其「同盟者」的指責,不少反轉人士並不服氣。他們認為,諾獎得主來自各行各業,這些「跨行科學家」在轉基因領域並非權威,發表的言論不足為信。
這種觀點不值一駁。這些科學家介紹的不過是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而已——轉基因技術已有40多年的歷史,全球權威科研機構的大量研究都表明,轉基因食品與其它食品一樣安全,且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轉基因食品對於人體健康有危害。
他們發聲,也不是認為自己更權威,而是希望用自己的聲望讓人們重新審視轉基因技術。正如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查爾菲所言:
我不確定我們比其他那些調查過相關證據的科學家們特別多少,但因為獲獎,我們可能更引人關注。我認為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當我們感到人們沒在聽取科學的聲音,我們就發出聲音。
諾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
綠色和平組織不僅沒有充足的證據,還曾自擺烏龍。2007年,綠色和平資助的一項旨在證明孟山都轉基因大米影響健康的研究,就被打假——研究者在沒做任何實驗的情況下,僅選擇性地引用了部分孟山都公布的實驗數據,用了錯誤的統計方法,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從利益的角度考慮,諾獎得主們的立場也更具客觀性。公開信的發起人,1993年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得主羅伯茨爵士表示,沒有一位籤名的諾獎得主和大型農業企業或金錢有關聯,他們公開發表觀點,是出於公義。雖然這不能保證所有的諾獎得主都是「清白」的,但收買100多位早已功成名就的諾獎得主,可能性微乎其微。
綠色和平組織關於轉基因的立場則不一樣。表面上看來,綠色和平組織超過90%的綠和經費來源於公眾捐款,且絕大多數單筆捐款都在100歐元以下,所以綠色和平組織常常標榜自己獨立,不受大公司左右。然而正如科普作者袁越所說,這卻給綠色和平套上一個更大的枷鎖:公眾。
綠色和平官網上的反對轉基因內容
按袁越的說法:
綠色和平絕不敢得罪公眾,即使有些時候公眾的看法是錯誤的。不僅如此,綠色和平組織還必須保持高曝光率,好讓公眾看到自己捐的錢都花到了哪裡,這就是為什麼綠和總喜歡挑事,甚至不惜製造事端的原因。
否則,在環保早已成各國共識的情況下,給政府交稅就好了,為什麼要給你捐款?
另外,在轉基因之爭已經越來越變成立場之爭的今天,相比於諾獎獲得者,綠色和平更難調轉立場。反轉基因,尤其是反黃金大米一直被綠色和平組織當成自己的重大勝利。現在認錯,不僅重大勝利成了重大失敗,喪失公眾信任,捐款大量流失恐怕很難避免。這樣的挫折,足以讓綠色和平走向沒落。
面對指責,綠色和平組織表現得很「無恥」,就不足為奇了面對諾獎得主關於「黃金大米」的指責,綠色和平組織自專門做了回應,表示「指責毫無道理」。他們認為,據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的評估,至今為止還未能有效證明黃金大米能夠切實解決維生素A缺乏的問題。綠和還強調黃金大米在經過超過20年的研發後仍沒有實現商業推廣,言下之意是技術本身不行。他們在聲明中還表示,有多種途徑能夠營養失衡的問題。
綠色和平組織的說法有不少問題,而且有意無意間忽略了黃金大米的技術進步。早期的黃金大米確有不足,不能提供足夠的β-胡蘿蔔素轉化成維生素A,治癒維生素A缺乏症。然而,經過研究者的不斷努力,黃金大米也在改進,2003年開發的新品種,β-胡蘿蔔素含量達到了原來的8倍;2005年的新品種β-胡蘿蔔素達到了原來的20倍;國際水稻研究所則指出,2009年美國臨床營養雜誌公布的一項食用黃金大米的小型試驗表明,100克黃金大米可為成人提供維生素A推薦攝入量的70%,他們推測,50克黃金大米可為4-8歲兒童,提供推薦攝入量的60%。
黃金大米是一個人道主義項目,也遭到綠色和平組織百般刁難
綠色和平組織認為有多種補充維生素A的辦法,如政府發放維生素A膠囊,鼓勵農民種植水果蔬菜等等,這頗有些「何不食肉糜」的味道。早在2001年,為黃金大米提供支持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戈登·康韋就曾對綠色和平組織表示:
完全平衡的飲食當然是首選,但是一個家庭越是貧困,家裡的孩子就越難攝入平衡的飲食,也越容易依賴大米這樣的廉價主食。當天氣乾燥,水果和蔬菜供應短缺、價格昂貴時,這一點就尤其明顯。
更何況,政府發放膠囊,需要極高的行政成本,且過於低效、難免遺漏;無論是種植水果蔬菜還是發展生態農業,這筆錢主食都吃不飽的窮人肯定出不起,綠色和平似乎也沒有表示過他們會出。
黃金大米到現在沒有實現商業化,倒是事實。不過,綠色和平組織一邊破壞試驗田,一邊罔顧事實,大肆宣傳黃金大米的種種壞處,讓黃金大米田間試驗難以開展。沒有足夠的田間試驗,就沒有令人信服的實驗數據,政府自然不會貿然進行商業推廣。20多年堅持為難別人,自己什麼實招也沒有,還「嘲諷」黃金大米推廣慢,這種表現就很「無恥」了。
讓每天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貧民種植水果蔬菜不現實
讓公眾認同轉基因食品,除了科學家發聲,也要讓公眾相信監管有效
此次諾獎得主集體發聲,被很多人看作是挺轉的「大手筆」,但也有媒體認為,這也很難改變「反轉者」的立場。這種推測和實際更為契合,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顯示,57%的美國普通民眾認為轉基因食品不安全,只有37%認為安全,而2001年美國食品政策研究院的調查結果是58%支持轉基因食品,37%不支持。美國人對轉基因食品的認可度越來越差。
今年5月,科技日報社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組織的「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態度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接受度也在快速下降。
近年來,美國人對轉基因食品的接受度也在降低
可見要向恢復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信心,光靠諾獎得主發聲並不夠,還要想想其他辦法。實際上,公開信的發起人羅伯茨爵士就表示,轉基因技術和一些大型農業企業使用這些技術是兩個問題。轉基因技術沒有害,但是一些公司可能使用得並不恰當。
這說明要向讓公眾接受轉基因食品,至少要分兩步。第一步,讓公眾相信轉基因技術無害;第二步,讓公眾相信公司使用這項技術能得到有效監管。而在這方面,一些企業和科研工作者確有需要反思之處。
2012年在湖南發生的黃金大米兒童試驗事件,即是例證。黃金大米的安全性有保證,實驗結果也表明若黃金大米童「黃金大米」納入飲食食譜,兒童健康狀況將得到顯著改善。然而,此項試驗違反規定、科研倫理和科研誠信,不僅中方相關責任人被撤職,更引起了國內輿論的軒然大波,結果各種謠言滿天飛,加劇了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不信任。
此外,我國一些地方轉基因作物濫種的問題,也讓公眾對轉基因監管不放心,可能有人會說,既然轉基因技術是安全的,很多轉基因作物對農民也有好處,濫種一些又何妨?
實際上,這種想法會為轉基因作物推廣埋下隱患。世界衛生組織、糧農組織等權威機構對轉基因食品給出安全保證的,都是「通過安全評價並批准上市」的產品,而不是來路不明的產品。即使潛在危險小,但如果沒有嚴謹的評估和監管,一個轉基因品種出了事,也會影響人們對轉基因技術和整個產業的認知。
著名科普作家雲無心曾表示,雖然自己支持轉基因技術,也支持轉基因產業化,但堅決反對「挺轉狂」的三種表現:自己把法規判為「惡法」,就覺得違法有理;後來通過了安全審核,就認為之前的違規釋放不該追究;不承認中國的轉基因研發和產業中存在諸多違規。
政府完善監管制度,企業和科研工作者遵守法律,這兩點的重要性不亞於轉基因技術上是否可靠,同樣是讓公眾相信轉基因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
發展轉基因產業,謬誤需要澄清,科學家需要發聲,但只有贏得公眾的信任,轉基因食品才能更多地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本期責編
劉文昭 昭昭在目第3575期
出品 騰訊評論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評論
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給孩子存臍帶血,真可治白血病?
女子動車上拒給老人讓座:別強行拔高道德水準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