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今日話題

2021-12-25 今日話題-騰訊新聞

最近,轉基因技術又成焦點,10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發表公開信,呼籲綠色和平組織放棄「反轉」立場,綠色和平則聲稱,公開信不過是「公關手腕」,對自己的指責毫無道理。綠色和平為什麼被百餘位科學家點名批評?關於轉基因技術,誰的說法更可信?


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反對轉基因技術的組織和名人眾多,綠色環保組織能獨享有這份殊榮,和它的「光輝業績」脫不開干係。大部分反轉組織都是文鬥,綠色和平則文武兼備。正如公開信指出,「(綠色和平)支持了那些對於經過批准的田間試種和研究項目的非法破壞」,而這種行為並非個案。

2004年,綠色和平組織的暴徒搗毀了泰國的一家木瓜種植園,他們說裡面的木瓜是「定時炸彈」,指責它毀掉了夏威夷果農的生活;2011年,綠色和平組織非法破壞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在坎培拉的轉基因試驗基地,兩人被逮捕,這竟被澳大利亞綠色和平組織列為保護環境的23項重大成就;2013年,菲律賓發生的破壞黃金大米田間試驗的民眾行為,結果被證明是與綠色和平組織有關的環境組織所為。

菲律賓「黃金大米」試驗田被環保組織破壞

更讓諾獎得主們不能忍受的是,綠色和平組織是妖魔化黃金大米的先鋒。黃金大米國人並不陌生,它是轉入β-胡蘿蔔素基因的大米,而β-胡蘿蔔素可以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由於綠色和平組織的反對,黃金大米遲遲不能上市。

公開信指出,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2.5億人受維生素A缺乏症困擾,其中40%是發展中國家的5歲以下兒童。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數據,因為維生素A缺乏症削弱免疫系統,讓嬰兒和兒童身處巨大風險,每年有100~200萬人死於維生素A缺乏症——這些死亡本是可以避免的。

維他命A缺乏症會導致失明或死亡,威脅低收入國家兒童健康


這也是為何在公開信的末尾,諾獎得主們悲憤地哀嘆,還有多少窮人不得不死去,我們才能將這種行為稱之為「對人類犯罪」?

面對百餘位諾獎得主對綠色和平及其「同盟者」的指責,不少反轉人士並不服氣。他們認為,諾獎得主來自各行各業,這些「跨行科學家」在轉基因領域並非權威,發表的言論不足為信。

這種觀點不值一駁。這些科學家介紹的不過是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而已——轉基因技術已有40多年的歷史,全球權威科研機構的大量研究都表明,轉基因食品與其它食品一樣安全,且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轉基因食品對於人體健康有危害。

他們發聲,也不是認為自己更權威,而是希望用自己的聲望讓人們重新審視轉基因技術。正如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查爾菲所言:

我不確定我們比其他那些調查過相關證據的科學家們特別多少,但因為獲獎,我們可能更引人關注。我認為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當我們感到人們沒在聽取科學的聲音,我們就發出聲音。


諾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

綠色和平組織不僅沒有充足的證據,還曾自擺烏龍。2007年,綠色和平資助的一項旨在證明孟山都轉基因大米影響健康的研究,就被打假——研究者在沒做任何實驗的情況下,僅選擇性地引用了部分孟山都公布的實驗數據,用了錯誤的統計方法,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從利益的角度考慮,諾獎得主們的立場也更具客觀性。公開信的發起人,1993年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得主羅伯茨爵士表示,沒有一位籤名的諾獎得主和大型農業企業或金錢有關聯,他們公開發表觀點,是出於公義。雖然這不能保證所有的諾獎得主都是「清白」的,但收買100多位早已功成名就的諾獎得主,可能性微乎其微。

綠色和平組織關於轉基因的立場則不一樣。表面上看來,綠色和平組織超過90%的綠和經費來源於公眾捐款,且絕大多數單筆捐款都在100歐元以下,所以綠色和平組織常常標榜自己獨立,不受大公司左右。然而正如科普作者袁越所說,這卻給綠色和平套上一個更大的枷鎖:公眾。

綠色和平官網上的反對轉基因內容

按袁越的說法:

綠色和平絕不敢得罪公眾,即使有些時候公眾的看法是錯誤的。不僅如此,綠色和平組織還必須保持高曝光率,好讓公眾看到自己捐的錢都花到了哪裡,這就是為什麼綠和總喜歡挑事,甚至不惜製造事端的原因。

否則,在環保早已成各國共識的情況下,給政府交稅就好了,為什麼要給你捐款?

另外,在轉基因之爭已經越來越變成立場之爭的今天,相比於諾獎獲得者,綠色和平更難調轉立場。反轉基因,尤其是反黃金大米一直被綠色和平組織當成自己的重大勝利。現在認錯,不僅重大勝利成了重大失敗,喪失公眾信任,捐款大量流失恐怕很難避免。這樣的挫折,足以讓綠色和平走向沒落。

面對指責,綠色和平組織表現得很「無恥」,就不足為奇了

面對諾獎得主關於「黃金大米」的指責,綠色和平組織自專門做了回應,表示「指責毫無道理」。他們認為,據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的評估,至今為止還未能有效證明黃金大米能夠切實解決維生素A缺乏的問題。綠和還強調黃金大米在經過超過20年的研發後仍沒有實現商業推廣,言下之意是技術本身不行。他們在聲明中還表示,有多種途徑能夠營養失衡的問題。

綠色和平組織的說法有不少問題,而且有意無意間忽略了黃金大米的技術進步。早期的黃金大米確有不足,不能提供足夠的β-胡蘿蔔素轉化成維生素A,治癒維生素A缺乏症。然而,經過研究者的不斷努力,黃金大米也在改進,2003年開發的新品種,β-胡蘿蔔素含量達到了原來的8倍;2005年的新品種β-胡蘿蔔素達到了原來的20倍;國際水稻研究所則指出,2009年美國臨床營養雜誌公布的一項食用黃金大米的小型試驗表明,100克黃金大米可為成人提供維生素A推薦攝入量的70%,他們推測,50克黃金大米可為4-8歲兒童,提供推薦攝入量的60%。

黃金大米是一個人道主義項目,也遭到綠色和平組織百般刁難

綠色和平組織認為有多種補充維生素A的辦法,如政府發放維生素A膠囊,鼓勵農民種植水果蔬菜等等,這頗有些「何不食肉糜」的味道。早在2001年,為黃金大米提供支持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戈登·康韋就曾對綠色和平組織表示:

完全平衡的飲食當然是首選,但是一個家庭越是貧困,家裡的孩子就越難攝入平衡的飲食,也越容易依賴大米這樣的廉價主食。當天氣乾燥,水果和蔬菜供應短缺、價格昂貴時,這一點就尤其明顯。

更何況,政府發放膠囊,需要極高的行政成本,且過於低效、難免遺漏;無論是種植水果蔬菜還是發展生態農業,這筆錢主食都吃不飽的窮人肯定出不起,綠色和平似乎也沒有表示過他們會出。

黃金大米到現在沒有實現商業化,倒是事實。不過,綠色和平組織一邊破壞試驗田,一邊罔顧事實,大肆宣傳黃金大米的種種壞處,讓黃金大米田間試驗難以開展。沒有足夠的田間試驗,就沒有令人信服的實驗數據,政府自然不會貿然進行商業推廣。20多年堅持為難別人,自己什麼實招也沒有,還「嘲諷」黃金大米推廣慢,這種表現就很「無恥」了。

讓每天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貧民種植水果蔬菜不現實

讓公眾認同轉基因食品,除了科學家發聲,也要讓公眾相信監管有效

此次諾獎得主集體發聲,被很多人看作是挺轉的「大手筆」,但也有媒體認為,這也很難改變「反轉者」的立場。這種推測和實際更為契合,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顯示,57%的美國普通民眾認為轉基因食品不安全,只有37%認為安全,而2001年美國食品政策研究院的調查結果是58%支持轉基因食品,37%不支持。美國人對轉基因食品的認可度越來越差。

今年5月,科技日報社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組織的「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態度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接受度也在快速下降。

近年來,美國人對轉基因食品的接受度也在降低

可見要向恢復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信心,光靠諾獎得主發聲並不夠,還要想想其他辦法。實際上,公開信的發起人羅伯茨爵士就表示,轉基因技術和一些大型農業企業使用這些技術是兩個問題。轉基因技術沒有害,但是一些公司可能使用得並不恰當。

這說明要向讓公眾接受轉基因食品,至少要分兩步。第一步,讓公眾相信轉基因技術無害;第二步,讓公眾相信公司使用這項技術能得到有效監管。而在這方面,一些企業和科研工作者確有需要反思之處。

2012年在湖南發生的黃金大米兒童試驗事件,即是例證。黃金大米的安全性有保證,實驗結果也表明若黃金大米童「黃金大米」納入飲食食譜,兒童健康狀況將得到顯著改善。然而,此項試驗違反規定、科研倫理和科研誠信,不僅中方相關責任人被撤職,更引起了國內輿論的軒然大波,結果各種謠言滿天飛,加劇了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不信任。

此外,我國一些地方轉基因作物濫種的問題,也讓公眾對轉基因監管不放心,可能有人會說,既然轉基因技術是安全的,很多轉基因作物對農民也有好處,濫種一些又何妨?

實際上,這種想法會為轉基因作物推廣埋下隱患。世界衛生組織、糧農組織等權威機構對轉基因食品給出安全保證的,都是「通過安全評價並批准上市」的產品,而不是來路不明的產品。即使潛在危險小,但如果沒有嚴謹的評估和監管,一個轉基因品種出了事,也會影響人們對轉基因技術和整個產業的認知。

著名科普作家雲無心曾表示,雖然自己支持轉基因技術,也支持轉基因產業化,但堅決反對「挺轉狂」的三種表現:自己把法規判為「惡法」,就覺得違法有理;後來通過了安全審核,就認為之前的違規釋放不該追究;不承認中國的轉基因研發和產業中存在諸多違規。

政府完善監管制度,企業和科研工作者遵守法律,這兩點的重要性不亞於轉基因技術上是否可靠,同樣是讓公眾相信轉基因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

發展轉基因產業,謬誤需要澄清,科學家需要發聲,但只有贏得公眾的信任,轉基因食品才能更多地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本期責編  

劉文昭  昭昭在目

第3575期 

出品 騰訊評論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評論
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給孩子存臍帶血,真可治白血病?

女子動車上拒給老人讓座:別強行拔高道德水準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觀復》


相關焦點

  • 110名諾獎得主炮轟綠色和平背後
    撰文 | 徐可責編 | 李曉明● ● ●6月29日,全球圍繞轉基因的角力迎來了關鍵一幕:代表人類科學發展最高水平的百餘名諾貝爾獎得主向知名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出一紙檄文,敦促他們立即停止反對生物工程改良作物、尤其是黃金大米的行動,並且呼籲各國政府反對綠色和平組織與此相關的一切舉動
  • 百餘位諾獎得主聯署公開信,要求綠色和平停止反對轉基因
    (Joel Achenbach/文,Calo/編譯)超過10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聯署了一封公開信,強烈要求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不再反對轉基因生物
  • 方舟子:綠色和平組織的彌天大謊
    綠色和平組織國際總部對這封公開信裝聾作啞,在其網站上沒有對此做出回應。倒是綠色和平組織的北京辦事處以綠色和平的名義發了一則中文回應《對諾貝爾獎得主就綠色和平關於轉基因態度聯名信的回應》(http://www.greenpeace.org.cn/replay-to-nobelist/ )。為什麼只發中文回應,不發英文或其他語言的回應,頗為奇怪,可能是覺得中國人好欺騙。
  • 觀察|諾獎得主年齡:30歲vs50歲哪個更重要?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諾貝爾獎」和「諾貝爾獎人群」的研究主要包括:諾獎評選機制及各機構獲獎的相關統計[1~5],各國包括不同時期獲諾獎的比較研究[6],對特定獲獎人群的研究[7,8],對諾獎得主和其他獲提名科學家的研究[9,10]等。
  • 叛逃綠色和平組織的科學家談轉基因
    演講者正是派屈克·摩爾,綠色和平創始人之一,他在1985年退出綠色和平,因為該組織「不夠科學」。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告訴你:「窮的本質」是啥
    今年的得主是三個人: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諾獎表彰了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諾貝爾獎官方表示,2019年經濟學獎獲得者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應對全球貧困的能力。
  • 諾獎得主得主的雙面人生:在本國認真做科研,來中國大肆撈錢
    撰文 | 葉水送責編 | 陳曉雪● ● ●近年來,隨著國內基礎科研水平的提升,我們的朋友圈裡經常出現「諾獎級發現」、「顛覆性研究」等表述。科研界以及產業領域對諾獎的如此心態,也催生了一門生意:諾獎得主產業鏈。從高額出場費到被企業邀請做科學顧問,再到四處設立工作站,諾獎得主在中國十分忙碌。
  • 綠色和平組織:從道德英雄走向「對人類犯罪」
    (本文今天早晨首發於公眾號「冰川思想庫」)題圖是綠色和平組織第一代的彩虹勇士號。(在南太平洋上與日本捕鯨船戰鬥) 但是他們能夠想到嗎,45年後,這個幾乎令所有政府懼怕的超國家組織,受到1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聯名挑戰:請你們停止對轉基因特別是黃金大米的攻擊。
  • 細胞「自己吃自己」的原理 走近並訪談今年諾獎生理學/醫學獎得主
    平凡且日復一日的研究獲得了同行的認可,Google Scholar 搜 Yoshinori Ohsumi 這個名字,前 20 篇論文引用量都在600以上,就在昨天也成就了諾獎的殊榮,被更多科學之外的人士所知曉。
  • 富含蝦青素的轉基因「蝦紅大米」問世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通過轉基因技術,研究出了富含蝦青素的「蝦紅大米」。該成果目前已發表在《分子植物》上。
  • 諾獎得主Stefan Hell的代表論文是一篇睡美人文獻
    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每年根據文獻被引量預測諾獎得主的實踐表明,科學文獻的被引用次數和受同行尊敬的程度之間存在密切關聯,而諾貝爾獎等專業獎項是反映同行認可與尊敬的重要體現之一。那麼,Stefan Hell在1994年關於STED的研究是否超前?從該文被引次數特徵可否判定其為睡美人文獻?如果是,那麼是什麼因素喚醒了「她」?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始了本研究。
  • 科技以造福人類為目標 | 日本諾獎得主天野浩在滬演講
    天野浩教授11日下午,在上海科學會堂國際會議廳,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天野浩教授作了《照亮世界的LED一一寄語中國年輕基礎科學研究者
  • 諾獎得主基普·索恩:中國缺少諾貝爾獎,但人們對此過於關注了
    中國民間對諾貝爾獎也有各種聲音,有的人認為諾貝爾獎的頒發曾有不少錯誤,有的人認為諾獎對中國並不公平,也有的人認為實際的突破比獲獎的肯定更為重要。總體而言,我覺得對諾貝爾獎不怎麼在乎的中國民眾越來越多。二十年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中國可能被捧上神壇,現在可能只是一個「科學明星」。作為諾獎得主,您怎麼看這些現象?
  •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朝永振一郎,第二位諾獎得主是第一位得主的朋友
    日本的第二位諾貝爾獎得主是1965年獲獎的朝永振一郎,當時距離第一位諾獎得主湯川秀樹獲獎已過去16年。
  • 史上引用最多的100篇論文有多少是諾獎成果?
    Oliver Howe Lowry1910.07.18– 1996.06.29 然而,Lowry卻說這不是他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作為美國兩院院士Lowry在45歲就擔任美國最著名的醫學院之一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院長前兩任院長都是諾獎得主
  • 為什麼果蠅飛行離不開鈣 | 諾獎得主Michael Rosbash論文
    為了搞清SOCE調節果蠅飛行能力的機制,諾獎得主Michael Rosbash和同事對果蠅神經系統進行了RNA測序,將時間範圍縮小到蛹階段早期,並發現一種關鍵的特定基因表達。神經系統中的SOCE有一種主要成分名為dStim,是內質網中的鈣感受器。研究者發現,dStim的下調節會改變131種基因的表達,其中包括一種名為Ral的小GTP酶。
  • 20世紀物理學巨人、諾獎得主菲利普安德森逝世,享年96歲
    2013年,普林斯頓大學曾舉辦活動慶祝安德森的九十大壽,約150名曾與之共事過的同事與學生參加,其中包括5名諾貝爾獎得主與1名菲爾茲獎得主。安德森有一句名言:「多則不同」 (More is different)。這句話生動地點出了所謂「凝聚態物理」的本質。2004年諾獎得主Frank Wilczek在活動上認為,安德森本人研究之高產也可用這句話概括。
  • 17年17人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統計表明,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獎獲得者的獲獎研究成果大都是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前後取得的,比他們的獲諾獎時間要早二、三十年。►《教育基本法》・御署名原本。來源:國立公文書館從時間上看,與諾獎井噴關係最為密切的是第二次教育改革。
  • 諾獎得主崔琦和他的河南老家
    [甬評] 近日有一張截圖在微信群中流傳甚廣,內容是一個認證屬名為「元文景灝boy」的新浪微博主造謠,說諾獎得主「崔琪發誓終生不回故鄉,他說那裡是地獄,沒有絲毫可以懷念的。"青年崔琦47歲的崔明安是崔琦的堂侄。
  • 霍爾:奔走在最被忽視的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背後
    202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警告,「世界將遭遇聖經式大饑荒…在擁有疫苗之前,糧食就是最好的疫苗」。三次被提名和平獎的霍爾多年站在抗擊飢餓的第一線,「我能做的就是跟隨耶穌的命令去服侍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