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諾貝爾獎】朝永振一郎,第二位諾獎得主是第一位得主的朋友

2021-02-16 客觀日本

日本的第二位諾貝爾獎得主是1965年獲獎的朝永振一郎,當時距離第一位諾獎得主湯川秀樹獲獎已過去16年。獲獎領域也是物理學獎,而且二人都是因為理論物理學的成就而得到認可獲獎的。

理論物理學的研究經常被認為 「只要有紙和鉛筆」 就可以做的研究,的確如此,這個領域主要靠頭腦取勝。二戰後,從零出發的日本科學研究單位連像樣的實驗設備都沒有,確實只有紙和鉛筆。朝永獲得諾貝爾獎的1965年是東京舉辦奧運會的第二年,日本人終於開始找回自信了。也正是從那時起,日本的經濟開始進入了奇蹟般的高速增長時期。

在相鄰的桌子上做研究的二人

朝永振一郎能獲得諾貝爾獎離不開湯川秀樹的成就。在湯川和朝永活躍的年代,日本的理論物理學界光憑 「紙和鉛筆」,就組建了全球頂尖的研發團隊。

湯川和朝永的父親都是京都大學的教授,二人均在家教嚴格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人生軌跡也完全相同,一路從京都一中升入京都三高和京都大學,於同一年畢業後,又都進入了京都大學玉城教授的研究室,埋頭於量子力學的研究之中。

湯川原本是比朝永晚一年的後輩,但湯川中學時跳了一級升入高中,所以二人在高中和大學都是同一年級。

兩位英才在玉城研究室學習時,是在同一個房間相鄰的兩張桌子上做研究的。朝永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湯川每次一想到什麼就會嘟噥著自言自語,非常煩人,所以我常躲到圖書館裡去」。

受愛因斯坦影響,開始研究量子力學

二人之所以進入量子力學領域是因為受到了中學時代訪日的愛因斯坦的影響,另外還因為大學時代在京都聆聽了1927年訪日的兩位年輕天才海森堡(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和狄拉克(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演講。無論中學時代還是大學時代,兩位英才都能非常敏銳地感受到了物理學的魅力。

海森堡出生於德國拜恩州的學術之都維爾茨堡。從慕尼黑大學畢業後,到哥本哈根大學的尼爾斯·玻爾(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手下留學,1925年創立了矩陣力學,與薛丁格(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波動方程共同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

兩人訪問日本時,海森堡26歲,狄拉克25歲。不過,兩人雖然年紀輕輕,但已經取得了後來被授予諾貝爾獎的成就。很多諾貝爾獎得主都是在20多歲時就取得了基礎性研究成果。這兩個人在20多歲時已經到歐洲的研究所發表過特邀演講,訪問日本時也是剛剛從美洲大陸結束演講旅行回來。

聽了兩位年輕天才的演講後,日本的兩位英才湯川和朝永受到很大的啟發,變得對量子力學愈發感興趣。不久後,二人從京都大學畢業,湯川去了大阪大學,朝永進了理化學研究所(簡稱 「理研」)。

朝永進了理研的仁科研究室,並在那裡獲得了博士學位。

從戰前到戰後,研究從未中斷

1937年,朝永作為日德交換留學生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留學,師從當年在京都聆聽其演講並深受影響的海森堡,致力於原子核理論研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來自美國和英國的文獻被徹底切斷。不過,身在大阪的湯川和身在東京的朝永依然步調一致,繼續開展研究。

當時的研究課題是,進一步完善湯川預言的介子理論,將其確立為正式的理論。朝永和理研的研究團隊也加入其中,經常進行學術討論。

在此期間,坂田昌一和谷川安孝又提出了兩種介子理論。

新的理論認為,在上一篇介紹湯川的文章裡提到的、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等人在雲室中留下的宇宙射線徑跡中發現的粒子與湯川預言的介子不同。二人認為,從太空中飛來的粒子首先在大氣上層形成了湯川預言的介子,之後這種介子在大氣中發生衰變,變成了安德森發現的介子。後來,英國物理學家鮑威爾通過宇宙射線在照相底片上留下的徑跡證明了這種說法的正確性。

坂田在戰後進一步展開研究,並發表了新的理論,認為名為C介子的未知介子在電子與光子(電磁場)的相互作用中發揮了隱秘的作用。這為朝永後來提出的認為電子質量的一部分包含電磁波反作用效果的 「重整化理論」 提供了線索。

在湯川獲獎16年後成為日本的第二位諾獎得主

之後,朝永針對 「量子場論」 與相對論的關係未必都很明確的缺點,利用認為空間內各點都有自己固有時間的「超多時理論」成功地解釋了這個缺點。針對電子和電磁場系統的場論存在一個矛盾,即計算物理量時一切都變得無限大。

不過,朝永發現,應用超多時理論時,將無限大的各項視為對電子質量和電荷的補正即可,把無限大放進電子的質量和電荷中的話,所有物理量都變得有限,得出了理論與實驗結果基本一致的結論。

完成重整化理論,揚名世界

朝永1947年發表的 「重整化理論」 給全球的理論物理學界都造成了衝擊,他的名字變得家喻戶曉。

1965年,朝永憑藉 「量子電磁力學領域的基礎研究」 成為日本第二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這是湯川獲獎16年來的又一個壯舉,共同獲獎者為美國的理論物理學家施溫格和費曼。

朝永和湯川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是理論物理學領域的 「兩位巨人」。朝永擅長計算,熟悉理論的所有細節。他經常閱讀文獻,在物性論等專業以外的領域也取得了優秀的成績。朝永講課也認真周密,解釋理論時會回顧歷史進行詳細解說,並不介意花很長時間。

朝永1949年開始擔任東京文理科大學(東京教育大學的前身,現為筑波大學)的教授,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期間展開了量子多體系統的研究。後來升任校長,還擔任過日本學術會議的會長。

朝永性格爽朗,平易近人,喜歡落語(類似於單口相聲),成為教授後還參加過東京大學的學園祭(五月祭),用擅長的德語表演了落語等,據說非常搞笑。

文:馬場錬成(科學記者)
編輯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熱點回顧】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之系列】

http://www.keguanjp.com/nobel.html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哪有什麼「學渣」,不過是騙騙普通人的雞湯罷了
    擺脫當代傳媒過度注重諾獎得主成績不好的偏頗視角,我們或許才能從小柴昌俊的科研人生中獲得更多有真正意義的啟示。1926年,小柴昌俊出生於日本愛知縣豐橋市,他的父親是舊日本帝國陸軍大佐小柴俊男。代入當時歷史背景和家庭環境,人們不難理解小柴昌俊幼時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軍人。在讀小學的時候,我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孩子,而且當時特別貪玩。
  • 觀察|諾獎得主年齡:30歲vs50歲哪個更重要?
    一般認為,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是科學界最高級別獎項,代表著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前沿研究的最高水平和原始性創新的重大成就。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了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本土科學家,也是第12位獲得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
  • 科技以造福人類為目標 | 日本諾獎得主天野浩在滬演講
    演講前,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張小松致詞說,適逢上海在全力打造科創中心城市之際,很高興請來諾獎得主,歡迎天野教授同在坐的年輕人多交流,推動科技發展。日本名古屋大學理事、副校長渡邊芳人致辭在開場白中,天野道出他出差去法蘭克福,收到郵件說自己得諾獎後簡直不敢相信的過程,然後回顧人類對第四代光源LED研發中的艱難歷程。
  • 諾獎得主基普·索恩:中國缺少諾貝爾獎,但人們對此過於關注了
    您說:「如果諾貝爾獎早幾年就決定給他們(今年的黑洞相關研究)的話,也許霍金還能一起獲獎」。中國民間對諾貝爾獎也有各種聲音,有的人認為諾貝爾獎的頒發曾有不少錯誤,有的人認為諾獎對中國並不公平,也有的人認為實際的突破比獲獎的肯定更為重要。總體而言,我覺得對諾貝爾獎不怎麼在乎的中國民眾越來越多。二十年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中國可能被捧上神壇,現在可能只是一個「科學明星」。
  • 從校園惡霸到拿諾貝爾獎,這可能是日本乃至世界最有文化的流氓了
    把當地政府大樓的玻璃砸了個粉碎但卻因為是小孩而沒有遭到任何處罰這事傳開以後更讓小朋友們聞風喪膽小柴君一聲吼全校小朋友都要抖一抖他連續留級了三年才考上高中在高中當上了一個具有黑社會性質的學生會的主席看誰不爽就可以開除誰沒錯就是這麼不講理老師也拿他沒辦法他還經常去黑社會盤踞的地方晃蕩想紋個身,就此加入黑道但是人家沒要他他當時如果被招進黑道世界上就會少一個諾獎得主了
  • 諾獎得主得主的雙面人生:在本國認真做科研,來中國大肆撈錢
    不少諾獎得主擁有「雙重的身份」,在本國是受人尊重的、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但來到中國後搖身一變,橫跨科學與商業,成為中國科技產業的意見領袖、公司的科學顧問,甚至是醫療器械公司的老闆。拉德鍅斯生物官網羅列的9位諾獎得主首席科學家 其公司網站及公開的信息顯示,諾獎得主莫索爾、哈特穆特·米歇爾(Hartmut Michel)、理察·羅伯茨(Richard Roberts)、託馬斯
  • 17年17人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17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平均每年一位,令世人驚嘆。至此,日本已有22人榮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含兩名日裔美籍物理學獎得主)。除湯川秀樹、朝永振一郎、江崎玲於奈、福井謙一、利根川進5人外,其他17人都是在進入新世紀後獲獎的。此前,日本曾於2000年至2002年連續三年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幽靈粒子:透視未知的宇宙》| 周末讀書
    曾獲得日本仁科紀念獎、朝日獎、文化功勞者獎、日本學士院獎、日本文化勳章、沃爾夫獎等殊榮。2002年,因其在「中微子天文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讀小學的時候,我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孩子,而且當時特別貪玩。
  • 110名諾獎得主炮轟綠色和平背後
    這次罕有的諾獎得主群體的公開嗆聲行動,將科學界和作為反轉重要力量的綠色和平組織的宿怨,高調地暴露在了公眾視野,也顯示出科學界對於多年來在反轉環保組織的影響下,轉基因生物技術推廣不力的現實感到不滿。這項運動建立有一個網站(supportprecisionagriculture.org),其中含有110位諾獎得主的聯署名單。據羅伯茨統計,現今仍健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共有296人。公開信中說,「我們強烈要求綠色和平及其擁護者重新審視全球農民及消費者使用經生物技術改良的作物及食物的經驗,承認可靠的科學機構及監管機構的發現,並終止反對『轉基因生物』,尤其是反對『黃金大米』的活動。」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今日話題
    最近,轉基因技術又成焦點,10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發表公開信,呼籲綠色和平組織放棄「反轉」立場,綠色和平則聲稱,公開信不過是「公關手腕」,對自己的指責毫無道理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在維基百科上,有一個各國諾貝爾獎得主的統計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obel_laureates_by_country。其中最多的是美國,375人。其次是英國,130人。第三是德國,108人。第四是法國,69人。第五是諾貝爾獎的東道主瑞典,31人。第六是日本,28人。中國出現在若干位之後,8個人。為什麼是8個人?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卻高興不起來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得獎。日本自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累計已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但其實2000年前拿到的,只佔了三分之一。2001年,日本出臺「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告訴你:「窮的本質」是啥
    最年輕經濟學獎得主,以及「夫妻檔」 諾貝爾經濟學獎比其他獎項誕生晚了幾十年,從1969年到今天,一共有81人獲獎。不但獎項高齡,得主們的年齡也普遍偏高:平均年齡達67歲,其中74位均在50歲以上。 不過,今年的經濟學獎就誕生了至今為止該獎項的最年輕得主,並且,是位女性。生於1972年的法國經濟學家洛埃絲特·迪弗洛,今年46歲,是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服務於經濟分析董事會,是經濟和政策研究的發展經濟學主管,也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發展經濟學教授。
  • 20世紀物理學巨人、諾獎得主菲利普安德森逝世,享年96歲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教授William Bialek等多位科學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Warren
  • 諾貝爾獎得主的天野浩(藍色LED):搞科研不能忘記初心
    天野浩,1960年9月11日出生於日本靜岡縣濱松市,博士學位,畢業於名古屋大學,是日本的電子工程學專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現任名古屋大學電氣電子情報工學科教授,名古屋大學未來材料系統研究所附屬未來電子學集成研究中心總負責人,外籍中國工程院院士。天野浩在名古屋大學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全部學業。
  •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野依良治:憑藉 「選擇左右」 獲得諾貝爾獎
    公眾號簡介:日本國家機構開設的教育科學信息平臺200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名古屋大學教授野依良治是一位早在很多年前就被國際上預測會獲獎的科學家,因此他的獲獎屬於意料之中。與野依教授共同獲獎的兩位美國人也在企業和研究所就職。很早就有傳言認為這項成果會獲得諾獎,但由於太接近工業技術,有一段時間也被認為不屬於授獎對象。筆者有點擔心這個問題,為此請教過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福井謙一博士。博士是這樣說的。「野依教授的研究是化學反應的基礎研究成果,屬於諾獎的獲獎對象。他是最有希望獲獎的研究人員之一。」
  • 諾獎得主Stefan Hell的代表論文是一篇睡美人文獻
    美國及德國三位科學家Eric Betzig、Stefan W. Hell和William E.
  • 執拗的成長:專訪日本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益川敏英
    來源:Wiki自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獲得日本第一個諾貝爾獎以來,迄今為止,日本物理學家已經有10人獲得物理學獎,其他領域也有多人獲獎,日本人為何屢獲諾貝爾獎,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話題。受訪者是日本本土培養出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益川敏英,2008年去斯德哥爾摩領取諾獎是益川有生之年第一次出國。
  • 2018諾貝爾獎花落誰家?這份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名單值得一讀
    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今日(9 月 20 日)宣布了其 2018 年度「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研精英。17 位來自美國、歐盟和亞洲的科研精英入選。
  • 日本京都大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諾獎得主
    25年過去,媽媽桑還是媽媽桑,吉野彰還是那個單純的愛化學的日本男人。這位出生在大阪、畢業於京都大學化學系的傢伙是個典型的「關西人」,簡單,熱情,持之以恆。吉野彰是正宗的京大畢業生,本科畢業後到化工企業工作,後來讀了關西大學的博士,在實業界和學術界兩邊努力,擔任京都大學的「特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