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23日凌晨1點,蘋果舉行WWDC20全球開發者大會。這次發布會可以說亮點紛呈,蘋果為我們帶來了「一整套」的系統更新,跟著我的步伐,一起來看看吧!
這部分在WWDC上是最後一部分。之所以把這個部分放在最開頭,是因為我認為這是今天這場發布會的「重頭戲」。
庫克說,今天對於Mac來說,是「歷史性的一天」。
首先庫克回顧了Mac的三次轉變:第一次是Power PC,這是蘋果和IBM、摩託羅拉共同開發的一款處理器架構;第二次是Mac OS X,它更換了UNIX內核,並沿用至今;第三次則是全面採用Intel處理器。在此之前Mac用的是Power PC架構的處理器,這也意味著Mac全面採用X86架構的CPU,並沿用至今。
今天,Mac作出第四次轉變——採用自研處理器。蘋果把自研處理器叫做「Apple Silicon」。
發布會上回顧了蘋果自研處理器的歷程:
iPhone上A系列處理器的演變:
10年間CPU性能提升了100倍。
iPad上A系列處理器的演變:
10年前GPU性能提升了1000倍!
發布會還展示了這張圖,意思相當明顯了:在同樣的功耗水平下表現優於其它筆記本;在同樣的性能表現下功耗表現優於臺式機。
Apple Silicon包含的東西很多,在一個晶片內核裡,包含了高性能CPU、GPU、DRAM,還有相機處理器,電源管理晶片等。很顯然,這是一顆包羅萬象的處理器,真正的「SoC」。
是什麼原因促成了蘋果下定決心開發自己的Mac處理器呢?是因為蘋果一直有一個夢想:
讓手機、平板和電腦「三位一體」
Mac上可以跑iOS/iPad OS的應用,而行動裝置也可以跑Mac上的應用,實現真正的「大一統」。
發布會上還演示了A12Z運行全新的macOS 「Big Sur」的情景:
office三件套就不說了,非常順滑,PS也是信手拈來:
你甚至可以用Final Cut Pro X剪輯4K視頻:
跑跑「瑪雅」問題不大:
甚至可以1080P下流暢跑古墓麗影!
說實話這個確實厲害了。根據我個人的測試,1080P下最低畫質,MX350顯卡跑最新的《古墓麗影:暗影》只能跑35幀左右,畫面不流暢。
這一輪演示主要是展示了「Apple Silicon」的強大潛力——它完全可以勝任一些對處理器性能要求非常高的任務!你甚至可以用來剪視頻、打遊戲。
為了讓開發者更好地開發Apple Silicon Mac的APP,蘋果也準備了不少工具,比如可以重新編譯的Universal 2。
這部分完結後,鏡頭切回到庫克那兒,他又說了一句「這是Mac『歷史性』的一天」。實際上,行動裝置和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大一統」,不止蘋果在做,微軟早就開始布局:
▲從未「轉正」的Win10 Mobile
▲搭載ARM處理器,運行完整win10的Surface Pro X
但由於各種原因,比如應用質量糟糕、硬體不統一等,最終還是失敗了,微軟也停止了對Win10 Mobile的支持。
而蘋果,一直以來就以其高度封閉的「閉環生態」聞名。iOS、iPadOS、macOS三者在iCloud的配合下,已經可以實現聯動,macOS 10.15還加入了「隨航功能」,iPad直接變身「無線副屏」。如果說蘋果要想實現「大一統」,最大的問題就在macOS身上。
macOS的app和另外兩個OS完全不同,Mac的處理器基於X86架構,和iPhone/iPad的ARM架構更是大相逕庭。說通俗點,就是目前我們看到的「閉環生態」實際是有缺陷的,就是在硬體層級沒有統一,Mac成為了這一「環」中的「異類」,X86架構的應用和ARM架構的應用完全就是兩回事。
所以蘋果在這個時候選擇自研處理器,在「大一統」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未來我們可以直接在Mac上跑iOS上的APP,或者在iPad Pro上用Final Cut Pro X剪視頻,都不是問題。這樣下來可以大大節省應用開發的成本,不用專門為macOS開發應用了。
蘋果為什麼選擇和Intel「分手」?除了前面提到的,為了實現」大一統「,徹底打通手機、平板和個人電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Intel處理器本身的問題。
▲MacBook 12
故事要從這款已經停產的MacBook(12寸)版本說起。2015年,蘋果推出了Macbook,採用無風扇設計,重量只有920g,最薄處厚度更是來到驚人的3.5mm。這麼精緻小巧的本子自然收穫了大家的無數目光,然而時間一長,人們發現,Macbook的Intel酷睿M處理器性能實在是太太太孱弱了!規格非常低,稍微跑一點「費力」的任務就「吃不消」。
所以後面蘋果直接砍掉了這一條產品線,由MacBook Air代替。
▲iPad Pro 2018
2018年,iPad Pro上市,不僅帶來了全面屏的外觀,還帶來了強大的A12X處理器,A12X有多強呢?今年發布的iPad Pro 2020,其搭載的A12Z處理器在CPU性能上和A12X相比根本沒有提升……無敵是多麼寂寞。
比起X86處理器,ARM架構的A12X、A12Z已經可以在性能上「叫板」了,而且功耗上有著更優異的表現;最主要的是,A系列處理器是「親兒子」啊!這意味著蘋果能更多地做軟體上的優化,進一步提升它的表現。
不是不用,時候未到。不是Intel處理器有多優秀,而是ARM架構處理器的性能還沒跟上,一旦跟上了,蘋果自然會立馬考慮ARM上本,也就有了今天的Apple Silicon。
而且近來Intel在移動端CPU市場上可以說「表現不佳」,稍微關注筆記本電腦市場的朋友都知道,現在移動端CPU開始「變天了」,Ryzen 4000憑藉著7nm製程,在CPU性能、核顯性能、功耗表現均優於Intel的低壓處理器,還有價格優勢:
▲Ryzen 7 4800U和4700U同Intel 10代酷睿的對比
現在不到5000元,就能買到一臺搭載R7 4800U的輕薄筆記本電腦了。而MacBook 13寸的最高端型號,也僅僅是28W TDP的i7-1068NG7處理器,無論是CPU性能還核顯性能還是功耗表現,都不如R7 4800U。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蘋果想和Intel「分手」,Intel慢悠悠的升級可能不對蘋果的胃口吧。這麼多年的合作,Intel從蘋果那颳走了那麼多錢,到後面卻在性能上拖了蘋果的後腿,這也是蘋果所不允許的。
▲早在去年,人們就在macOS的代碼裡發現了AMD處理器的「蹤跡」
目前來看,蘋果短時間內不會徹底棄用X86處理器,給Intel的「過渡期」是兩年。客觀地說,ARM處理器雖然已經可以實現很多東西,但是在性能上比起頂級的X86處理器,比如Mac Pro用的18核乃至28核至強,差距還是很大很大的。
所以我個人覺得,蘋果會繼續在Mac Pro/iMac Pro/MacBook Pro上沿用X86處理器,說不定會換Ryzen,畢竟在性能、價格和功耗上都更有優勢。而Apple Silicon,會慢慢「自下而上」地滲透,從低功耗到高功耗型號推進。
並不是傳言的」iPhone OS「,蘋果最新的手機作業系統仍然以」iOS「命名。
iOS 14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外觀上:
沒錯,iPhone現在也可以添加「桌面小組件」了,iOS 14提供了不少桌面小組件,可以放在主屏幕,也可以放在「負一屏」中。
除此之外,「APP Library」可以智能幫你把APP分類整理,省去了翻找APP的麻煩:
首先和iOS 14一樣,支持各種桌面小組件:
最大的提升莫過於這個「塗鴉」功能:
在任何文本輸入的地方,都可以用Apple Pencil書寫!對於我這樣的Apple Pencil上癮者來說,這個功能可以說相當實用。長期以來,這支「神筆」只在我的筆記APP裡發揮作用,平時瀏覽網頁什麼的,經常需要調用虛擬鍵盤,而iPad虛擬鍵盤打字的感覺,你懂的……以後可以拿著筆看網頁,就像看書一樣。
此外,不少APP還增加了類似macOS的「側欄」設計:
要說Big Sur最大的變化,還是在外觀上,看看全新的Dock欄吧:
▲macOS Big Sur的Dock欄
▲macOS Catalina的Dock欄
如果說現在macOS的應用圖標還有一點「擬物化」的味道,Big Sur的圖標可以說徹底走向「扁平化」,向iOS/iPadOS靠攏。
還有控制中心的變化:
▲macOS Big Sur的控制中心
▲macOS Catalina的通知欄
此外Big Sur在Safari、地圖等APP上也有較大的變化。
今天蘋果也帶來了watch OS和tvOS的升級。
除了新的錶盤,還增加了睡眠監測功能:
現在睡眠監測可以說是智能手錶的「標配」功能了,蘋果也將其引入Apple Watch中,再也不用藉助第三方app了。
最後蘋果還更新了tvOS 14,主要體現在遊戲支持多用戶,對手柄的支持增加,以及「畫中畫」功能,不過Apple TV沒有在國內上市,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去了解太多的功能。
早上起來看了回放,整場看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常規升級偏多但不乏亮點。iOS、iPadOS也好、macOS也罷,主要在界面外觀和APP易用性上做小調整,沒有什麼大的升級,但是在交互上提升不小。比如iOS的小組件,iPad的塗鴉功能,都能顯著提升使用體驗。
最大的亮點還是自研Mac處理器,從長遠看,這真的是「歷史性的一天」。仔細觀察iOS14、iPadOS14和macOS 10.16,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在界面的設計越來越「趨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iPad引入了macOS的側邊欄,macOS引入了iOS的控制中心和新繪製的圖標。結合前面的分析,蘋果確實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那就是行動裝置和個人電腦的「大一統」,而這盤棋一旦「下」好,將極大提升我們對各類數碼產品的使用體驗。
所以,這次WWDC20我個人覺得是一次相當「有料」的WWDC大會,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