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離火星移民還有多遠?

2022-01-05 新聞晨報
登陸火星之難,堪稱航天工程之最。


5月15日7時18分,「天問一號」成功在烏託邦平原南部軟著陸,中國首次挑戰即圓滿完成,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成功將探測器送上火星的國家。

2020年7月,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從這裡升空,歷史近10個月飛行到達近4億公裡外的火星——太陽系中最接近地球的行星,有著與地球相似的四季交替、河床蜿蜒,被科學家認為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

自1960年,蘇聯第一次發送「火星1A號」探測器開始,人類對這一星球的探索從未止步。過去60年間,多國嘗試進行火星著陸任務,至今只有中、美兩國成功達成。全世界近50次火星探索成功率不到50%,僅6輛火星車成功著陸並開展活動。

中國的「天問一號」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步走,目前已完美落地,正在為第三步「巡」做準備。

接下來的三個月,「祝融號」火星車的「巡」將進行哪些探測?環繞器將如何瞄準地球發射信號?通訊中斷能否補救?人類何時能親自踏上火星?

新聞晨報將帶大家走進已抵達火星的「天問一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專家帶領,進一步探訪仍需繼續擔負通訊、探測重任的環繞器。

「天問一號」為什麼比美國NASA早出發,卻遲抵達? 


在2020年7月,火星探測窗口共發射了3顆探測器,分別是20日阿聯發射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23日我國發射的「天問一號」,30日美國NASA發射的「毅力號」。

「天問一號」經過6個半月的飛行之後,在2021年2月10日進入環火星軌道,成為我國首顆人造火星衛星;美國的「毅力號」也在2021年2月18日抵達火星。

18日當天,「毅力號」直接著陸火星,而「天問一號」為了穩妥實現軟著陸,則讓火星環繞器先在停泊軌道上運行了3個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介紹,之所以先在停泊軌道「穩」三個月,是因為與已多次成功火星探測任務的美國相比,我們沒有第一手火星環境資料,火星環繞器研製團隊在天問一號任務中設計的停泊飛行軌道上,將通過火星環繞器對目標著陸區進行探測,在完成探測任務後,擇機實施火星著陸任務。

在停泊軌道上待的三個月,「天問一號」主要探測哪些火星信息?

這段時間,「天問一號」主要對預選著陸區的地貌、天氣兩個方面進行探測。

在地貌探測上,通過高解析度相機、中解析度相機、光譜儀等載荷的探測數據,火星環繞器可以生成火表遙感圖像,對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如坡度、凹坑、石塊等,進行辨識分析。

火星表面天氣惡劣,每年都會形成幾場大的沙塵暴。沙塵暴可能會改變著陸巡視器下降過程的動力學參數,沙塵粒子可能會造成儀器設備故障,大量沙塵覆蓋在火星車太陽能帆板電池片的表面,降低發電效率甚至導致發電能力喪失。

通過停泊監測,避開惡劣的火星天氣,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實施兩器分離任務。

在整個過程中, 環繞器將主要承擔哪些任務?

地火轉移期間:搭載陸巡視器從地球前往火星,完成地月成像、四次中途修正、深空自拍、深空機動,在抵達火星前利用高分相機對火星進行了拍攝。

在制動捕獲段:精準剎車捕獲火星,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實現「繞、著、巡」第一步「繞」的目標,環繞火星獲得成功。

進入中繼軌道:執行與著陸巡視器「祝融號」的中繼通信任務,為地面和著陸巡視器搭建溝通的橋梁,中繼軌道運行約3個月。

使命軌道科學探測:環繞器完成中繼任務後,在近火點進行第五次制動降軌,進入使命軌道,對火星表面及其次表層開展科學探測。

目前,環繞器已完成搭載陸巡視器的「星際專車」任務,接下來作為通信「中繼站」,將如何瞄準地球,發射信號? 

當地面接收到火星車火表巡視後第一幀探測數據時,才標誌著整個火星探測工程任務的圓滿成功。

完成「星際專車」的任務,環繞器接下來的三個月將發揮它功能強大的通信「中繼站」作用,為火星表面巡視器傳回地球探測數據搭建橋梁。

在此次的火星探測任務中,環繞器不僅僅是一輛星際「專車」,它同樣也是一座功能強大的通信「中繼站」,為火星表面巡視器與地球搭建通訊橋梁。

升軌後的環繞器並不是大家想像中「卸載」後的一身輕鬆,此刻它需要迅速肩負起對火星表面進行遙感探測的任務,同時選擇恰當的時機來將巡視器的數據「中繼」傳向地球。

在距離地球約3億公裡的軌道上準確指向地球,相當於要在2米開外瞄準繡花針孔,而且要在環繞器自身還在不斷的飛行運動情況下,時刻保持住瞄準狀態。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GNC系統主任設計師聶欽博介紹,環繞器攜帶有2塊太陽電池陣、1幅高增益數據傳輸天線、1幅對巡視器數據中繼天線。在環繞器執行數據中繼任務時,需要同時實現對巡視器、地球、太陽3個目標的高精度同步指向控制。

「這3個目標的高精度同步指向控制,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八面玲瓏』了。」聶欽博說。


通訊如果出現中斷,是否有補救辦法?

環繞器在環火飛行時與地球距離遠,由於天線波束角有限,設計師們要在確保對天線指向高精度控制的同時,對可能發生的通訊鏈路中斷做出預案。

 「我們設計了一種通訊鏈路中斷後的自主恢復策略。一旦發生通訊鏈路中斷,探測器就會『自主慢旋』,並在這一過程中,使天線掃到地球,進而恢復通訊鏈路。這一過程也是環繞器自主實現。」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軟體設計師周誌元介紹道。

如今,環繞器在穩定環火飛行,成為著陸巡視器與地球之間的通信橋梁,完成數據中繼任務後,它也將全力開啟自己的環火遙感之旅。 

環繞器進行中繼通訊時,會有多長時間的延時?每個火星日幾次傳遞信息的機會?

火星距離地球超3億千米,最遠達4億千米,單向通訊時延超過15分鐘,信號一去一回需要約半個小時。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總體副主任設計師謝攀介紹說,一個火星日內,環繞器可為火星車提供一次近火點中繼通信和一次遠火點中繼通信,為後續的巡視探測任務提供指令上注和探測信息傳輸服務。

如何最大效率的利用近火的可見弧段進行通信?如何把遠火更長時間的弧段利用起來? 

近火弧段,每圈大概10分鐘左右有效通信,每一圈傳回來的火星車探測數據對於國內都是第一手的珍貴科學數據,針對這寶貴的10分鐘,如何高效率地利用信道傳輸更多的火星探測數據成為了系統設計的重點。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測控數傳設計師王民建介紹,在近火信道較好的情況下,採用全雙工的通信模式,即雙向同時通信,雙方可以同時發送和接收信息的信息。

全雙工狀態中,兩器UHF(特高頻)通信機均可作為握手發起方,由發起方設置對方的工作參數,在數據的收發過程中,對每幀數據均進行響應,當信道參數發生變化時,發起方和響應方均可發起信道參數變更的申請,比如通信過程中進行碼速率自適應切換時,若一方根據信噪比估算後進行了碼速率切換,其將通知另一方進行相應調整,從而保障了整個信道的高可靠通信。

在遠火情況下,為了儘可能高效率的利用弧段,設計了X中繼模式,可以實現返向數據的高效率傳輸。

未來兩年,環繞器將做些什麼?

環繞器上搭載7種有效載荷,未來將對火星表面及其次表層開展科學探測,完成火星全球遙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舉世矚目,但在專業人士的眼中,它仍好比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在浩瀚宇宙飛行中嘗試著自己觀察、思考與行動,如今只是成功地完成了飛抵火星的第一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GNC系統產品保證師劉宇表示,「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控制所火星探測GNC團隊仍在不斷探索新技術,讓深空探測飛行控制能夠更敏銳、更聰明、更可靠地面對宇宙更深處的未知世界。

人類登陸火星甚至火星移民的計劃何時能實現?  

 探測器登陸火星,人類何時能夠實現登陸乃至探索移民火星的可能性?——這個問題可能是最受普羅大眾關心的話題之一了。

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談到,對於火星移民這件事,一定要科學地看。

他認為談火星移民工程是不科學的,如果我們有改造火星的能力,是不是可以花點時間精力把我們的地球打理得更好。火星的環境跟地球相比差得遠,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沒有,溫度跟地球相比更為惡劣,人的生存最基本的條件難以保證。

來源 | 新聞晨報·周到APP 記者 龐菁涵

編輯 | 周穎

戳👇這裡查看精彩視頻點讚並關注哦~

戳👇圖片閱讀精彩內容點「在看」哦~

相關焦點

  • 中國將於2020年登陸火星,我們離火星移民還有多遠?
    曾幾何時,探索火星似乎還是很尖端的科學技術,甚至屬於"科幻"範疇。但最近幾年,這事兒似乎悄無聲息的即將成為可能了。火星適合人類居住嗎陽光,空氣和水,是人類生存的三大基本條件。無論哪一顆星球,只要滿足這三點,就有成為人類下一個家園的潛力。而火星恰好同時具備這三點。火星到底適不適合人類居住?
  • 人類離火星還有多遠?加州理工博士告訴你
    疫情期間我們都練「皮實」了,這不,昨晚洛杉磯又來了一次4.8級的地震,南加州還有幾處山火在燒,美國大選也已經有四個州開始了提前六個禮拜的先期投票了!今天讓我熱血沸騰、希望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美國宇航局NASA對火星表面的探索。
  • 人類會移民火星嗎?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新京報訊(記者 鄧琦 倪偉)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成功將執行我國首次火星任務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火星探測器在行進過程中,大部分時間處於行星際空間,少了地球的磁層天然保護屏障,探測器就會受到來自宇宙線和太陽高能粒子直接影響,有可能發生單粒子事件,就會對探測器的安全飛行產生影響。
  • 假如人類移民火星……
    大家都知道一個詞叫反向文化傳播,就是說一部分人類移民火星之後,交流方式會產生變異,同時這種交流方式也會反過來影響地球上的人。人類探索火星,其實跟當年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很像。坐一艘船出去,能活下來的機率不到一半。它與人類探索宇宙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大航海時代伴隨著徵服和殺戮,但人類探索宇宙,目前並沒有殺戮的出現。至於火星有沒有生命,我們還沒有辦法完全證實。
  • 火星,為什麼是人類移民太空的首選地?
    各種科幻電影裡,人類把火星當作移民太空的目的地。現實中,浩瀚星空,人類都爭相選擇火星作為探測目標。2020,火星將會很熱鬧,美國、中國和阿聯都有去火星的計劃。人類為什麼如此執著於火星?這或許要從人類的火星情結說起。
  • 我們距離殖民火星還有多遠?
    2012年,荷蘭獨立公司「火星一號」宣布了一個預計在2023年4月運送4名探險者到火星的火星殖民計劃,並計劃在此後每隔兩年運送2到4名探險者,到2033年將有至少20人在火星生存。火星一號概念圖同年美國SpeaceX公司CEO馬斯克也宣布了一項火星殖民計劃,他更加雄心勃勃,其計劃在未來15到20年將8萬人運送至火星作為第一代殖民者開拓火星。
  • 2030:火星移民路線圖
    2016年美國天文學會卡爾•薩根獎獲得者火星,一顆紅色的星球!火星上有山,有水,有峽谷,有大氣,有微弱的磁場。火星上有土壤,有巖石,有沙塵暴,甚至地下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火星的兩極,也有冰凍的白色冰原。這一切,與地球是那麼的相似。
  • 火星上首次發現液態水湖!離 「火星移民」還有多遠?
    據環球網援引法新社消息,研究發現,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湖。報導稱,科學家們在火星上發現了巨大的地下蓄水層,這增加了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期望。陸續有媒體披露了更加具體的內容,來看看他們怎麼說: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稱,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火星上存在液態水的證據。
  • 火星移民指南
    圖片來源:The Martian 當然,想要踏上火星之旅,成為一名合格的火星移民任務航天員,他們還必須掌握這3項最重要技的能:工程技能、醫療技能、保健技能。 高超的工程技術,才是你活下來的關鍵  讓飛船實現飛往火星最重要的不是科學,而是技術。只有解決好技術問題,火星探險才能成為可能。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工程技術脫離了對世界本質的粗淺認知,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火星移民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自創造事物、動手去做的過程。
  • 科普:太陽離地球有多遠?困擾人類2000年!
    公元前130年,喜帕恰斯發現地球軌道不均勻,夏至離太陽較遠,冬至離太陽較近。 他制定了星等,質疑亞里斯多德星星不生不滅的理論,並製造了西方第一份星表:依巴谷星表。他算出一年的長度為365又1/4日再減去1/300日;發現白道拱點和黃白交點的運動,求得月亮的距離為地球直徑的30又1/6倍;這個數值和目前天文學界測出的比值幾乎差不多,注意啊,公元前1世紀哦,大牛啊!
  • 移民火星 — SpaceX公司的方法和理由(4)
    馬斯克估計如果將火星飛行的票價定在50萬美元的話,藍圈將會足夠大,從而使綠色區域內的人數達到100萬。他表示如果50萬美元一張票相當於中產階級在加州買一套房,"發達國家的大多數人到45歲左右可以攢夠足夠的錢進行火星之旅的。"那麼火星飛行離我們還有多遠?1989年,老布希提議將美國太空人送上火星,美國航空航天局估計這將花費4500億美元。輸送4到6名太空人。
  • 這種生物,是人類移民火星的「急先鋒」嗎?
    ,是人類移民火星的「急先鋒」嗎?》。《天體生物與空間科學研究》近日發表了一篇論文:《火星生命:鷹坑裡的「蘑菇」在進行光合作用》,公布了美國「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鷹坑」地區執行任務時拍攝的一組照片。照片顯示,一片巖層處長著數千個蘑菇狀物體,它們不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明顯長大,還有集體趨光性。排除特殊地質構造的可能性,文章認為,這一「生物」很可能是一種石生地衣——羊角淡盤衣。
  • ——火星移民計劃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可以說是當代最具傳奇性的人物了,他一生有很多的夢想與計劃,這些計劃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是超級大製作,特斯拉電動汽車、火星移民、星鏈,火星幣,至於未來他還有沒有更多的異想天開,不得而知。
  • 火星到底有什麼好?人類為什麼非要移民火星?
    火星有稀薄的大氣,但是沒有氧氣。火星與地球一樣,有四季分明的氣候,冬季最低溫度為零下125℃,夏季最高22℃,平均氣溫-63℃。火星上曾經有過滔滔大水,而且在火星南極地層下發現了大量、易開採的可用冰塊,這位人類開闢火星土地用途提供了方便。
  • 人類移民火星的福音:火星發現大量液態水,面積比海南還大
    人類探索太空,有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找地外生命,而火星則是人類尋找外星生命的第一站。
  • 一枚「新地球」被發現,或將成為人類新家園
    一枚"新地球"被發現,或將成為人類新家園 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咱們對外天空的探索也是越來越深了。人類之所以探索太空,除了滿足好奇心以及科研之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探索人類的新家園!目前,在人類所探索的已知區域中,只有火星符合我們的要求。火星上有水,而且還有空氣!再加上它離我們地球很近,離太陽也不遠。這就讓火星成為我們人類移民的最佳星球了。
  • 火星移民,分幾步走?
    由於缺乏大氣層保護,水星周身遍布隕石坑,是一個難以孕育生命的蠻荒之地。人類對水星的探測也極其艱難。由於水星質量很小,引力只有地球的38%左右,導致人類的探測器很難被水星的引力捕獲。即便被捕獲,在強大的太陽引力作用下,也極易偏離軌道。人類已有的探測表明,「探水」對於人類了解過去很有幫助,但是對於人類渴望的星際移民未來,則毫無希望。
  • 深度解析—馬斯克究竟要如何移民火星—完結篇
    這不僅是人類首次踏上另一個星球,也是有史以來,人類到過的最遠的地方。國際空間站(ISS)離地表大約250英裡(402公裡)。而月球離地球的距離比國際空間站要遠1000倍(239000英裡或384000公裡)。火星的情況更複雜。把地球和火星想像成兩個沿著跑道在跑的人。火星在最外側,地球在最裡側,火星跑一圈的路程約相當於地球的兩倍。
  • 漫步太陽系:人類移民火星,有幾種方法?
    但,開爾文還有一次有名的被打臉事件,那就是關於地球年齡的錯誤估算。現代人普遍認可的地球年齡,約莫是45.5億年。但歷史上,人類測算出來的地球年齡,遠遠沒有這麼「高壽」。比如開爾文,他是採用「熱力學」的方法測算地球年齡:假設地球是一個大火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火球會由外向內逐漸冷卻,從而變成今天的樣子。而這個冷卻的時間,就是地球的年齡。
  • 火星移民問題解決了?赤道驚現大型「綠洲」,水帶面積與荷蘭相當
    對於火星,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並不是很了解,但實際上,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相對宜居的星球,不少科學家都在設想著火星移民這一問題。隨著各國不斷探究,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的軌道飛行器在火星水手號峽谷底下有了一個重大發現,隨即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據悉,此次發現的是大量的水資源,經估算這些含水帶的面積,相當於整個荷蘭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