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通訊員鹹迪 李雪報導 記者從近日發布的《「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年度報告(2017年)》中獲悉,2017年衛星數據共享服務總量超過3PB,較2016年增長63.8%。「風雲」衛星向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數據服務。其中,隨著巴勒斯坦和約旦等用戶的加入,40個「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用戶選擇通過「風雲」衛星了解大氣、海洋和地表相關信息。
從途徑來看,國內外公眾獲取「風雲」等氣象衛星數據的途徑更加豐富多元,公眾可以通過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所屬「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FTP數據共享、「風雲海洋」APP、「風雲」衛星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獲取衛星數據、圖像和產品,而氣象行業工作人員可通過CMACast、衛星直收站、衛星數據資源池、FTP內網等方式獲取數據。
「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具備綜合提供「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碳衛星,以及美國NOAA、GOES系列衛星,日本MTSAT衛星,歐洲Meteosat衛星等氣象衛星的準實時和歷史數據能力。該網站是當前主要的數據共享服務平臺,2017年註冊用戶數達60275個,比2016年增長了36.4%。據統計,網站註冊用戶遍布96個行業,主要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其中,教育、研究和試驗發展以及氣象服務行業的用戶最為積極,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商業服務、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等領域也對氣象衛星數據有較大需求。
「風雲海洋」APP能夠實時查看我國沿海周邊地區衛星雲圖和海洋類產品,已成為用戶從各類APP中瀏覽衛星雲圖的主要選擇。該APP自2015年上線,目前可實時瀏覽海洋熱能、海溫、海霧、可見光等9類14種產品。
對氣象行業工作人員來說,2017年,衛星數據資源池以「告別數據下載、衛星數據直達桌面」的優勢,正在成為最優選擇。衛星數據資源池服務自推出以來,月平均下載量126TB,超過了FTP內網下載量,已成為內網用戶獲取數據的主要途徑,有力支撐了科研和業務發展。
從用戶對衛星數據的選擇來看,「風雲」系列衛星數據最受用戶歡迎,其訂購量遠大於其他衛星。其中,「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用戶更多地選擇下載「風雲二號」E星產品,尤其是「降水估計」產品,使用量遙遙領先。而對於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由於其具有繞南北極跑、觀測範圍覆蓋全球的能力,更多用戶選擇通過它來「看海」。其中,「海表溫度」「海面風速」「海冰監測」以及「植被指數」等產品最受用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