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太極》中國太極微刊
l 太極拳講一個「敬」字。
l 關於雙重的問題,請不要太神秘化。其實很簡單,試想一扇門,只有門軸,是為單重,於是可以轉關靈活;若門與地相磨搽,就轉關不靈了。我想這不是什麼精神提得起與提不起的問題。
雙重是內氣與外形有規律的運動,雙重是一個階段,必須經過這個階段,解決好雙重這個問題,關鍵是怎樣分開雙重再合在一起,這樣的一氣貫穿才有用。
l 雙重是太極拳致關重要的階段,如果雙重弄不明白,這個階段達不到,跟本就打不開太極拳的大門。太極拳是一門綜合的太極文化,它包括技藝、養生、武術、技擊、哲學、生理、物理. 最主要它告誡了人們大自然生存的道理,也就是「人」生存的道理。
王宗嶽大師的太極拳論是無人能夠相比的,他精闢地闡述了太極拳的養生和技擊的道理,和訓練的過程。
l 道淡如水……
l 拳家云:執於推手,操拳必敗,離開推手,小乘拳法。
l 關於功力與技藝,我認為矛盾的雙方,應辯證看待。即有一力降十會,也有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是相對的,以強勝弱是絕對的。同意仲先生等高手所論。對手千斤力只有是笨力、直力時,四兩撥千斤才可,如對手千斤力是以靈活多變,滔滔不絕的渾圓整力為基礎的千斤力時,則難撥,或不可撥。能撥是因為在所撥方向對手連4兩力都沒有,亦即還是以強勝弱。曾見常有雙方切磋時一方問勁發出,對手纏絲撥轉引進,發勁方也順勢一轉改變發力方向對準對手中線衝擊,順勢將對手打出。所以引進落空也要有棚勁實力和靈活的變化。
l 功力是根本,功力高才能象大人打小孩,無招勝有招,才能舉重若輕,似不用力而勝緊僵用力之人。
l 心意渾圓確實屬佛門心法,不講丹田內轉、氣行脈絡、路線,以渾圓透空為始求證一直到終,這與本門意拳心法類似,薌老早期意拳正軌談養氣鍊氣,後期卻棄之不談練拳之中的鍊氣方法。心意起源於佛門。太極起源道家,一些道家心法求證過程具體較多,講氣,講丹田,講經脈,但到透空時我想可能是釋道同源。對講氣尋經脈運行,丹田內轉等練功路徑體會不深,可能各自路徑不同,並不一定就錯。
l 1、「關於推手中最重要的是學會挨打,學會挨摔.。」我認為推手是「推」而不是打,是「棚、捋、擠、按」在與對手先接觸後在不同姿勢、各種角度情況下靈活、無序的具體運用,效果是將人「放出」。被放出的一方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接觸就「背勁」不得力、不得勢,勁始終被人拿住,走化不成;另一種是自以為得機得勢,放人時卻被人所放,勁始終慢了一拍,不存在打和摔的情況(打手另論)。2、「推手名為推手是為一往一反的功夫.。」這「一往一反」實際是「一來一走,一走一隨」,中間不斷勁。「走」不是走直線,應根據接觸點的實際情況或左旋或右轉,或上滾,或下翻,這就是所謂的前進後退離不開顧盼勁。如果用一往一反」,這個「反」容易產生「頂」或「別」勁。
l 其實在內家中,氣就是勁,不可分開來看。人有經脈就好比大地有溝渠,在修練過程中,真氣日夜流注,工夫一到,自然就會氣斂入骨。此種人不用推手,你和他一搭手就能感受到,手很鬆,但卻沉重異常。好象澄甫先生所說的棉裡裹鐵。拳經有云;「意在神,不在氣,在氣者滯」。
l 關於仙,只有「感覺」的仙,從沒有見過「真仙」,不管是地仙還是天仙,可能是仙不見人吧,有些人把感覺當成真的,就走火入魔了。也可能有真仙,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氣」可能是將人的神經系統煉通後的感覺吧,或是神經末梢煉通後的反應,神經脈絡遍布全身,如屬敏感之人易產生反應。對他人外氣反應也可能是你的神經系統對暗示、觸覺、及外界刺激的一種應激反應而已。
l 靜之則合,有很多層意思,合陰陽、合自己。你動我靜合,你靜我動合,當合自己時合自己,當合別人時合別人。雙重是不對的,但要看在哪個層次,要想解決雙重之病,就必須先找出雙重,練出雙重,才能知道什麼是雙重,有了雙重才能分開。
l 力與意的調配可分為小乘、中乘和大乘。
1、小乘的練法。用意不用力。既有益於養生,又有益於技擊,屬於拳學的正確途徑。
2、中乘的練法。力意相逆。就是在練習時,力量和意念相反。比如:手向前推時所產生的力量是往前的,但意念上要往後拉,力量和意念的方向是相矛盾的,這樣的力量才能圓滿無缺而且雄厚,同時也可避免因用力絕對而使自身失去重心的弊病。不僅手上如此,全身皆然。
3、大乘的練法。力意不分。就是在練習時,體內的力量和意念相互作用,就是力到意到,意到勁到,力雖到而意不停。由於意不停而使力再生。
l 本無意力之分,人力使然!不住文字,不住聲色,不住圈點,方見太極。關鍵在於無極,而不在陰陽化生,否則,必背道而馳,雖地球為球,然日益損矣。立意無極,太極自現!
l 心放在腔子裡,在日常生活中形神相合,即在太極大化中,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腔子:即中丹田),不管天(頭腦:是非妄念),不管地(小腹:情慾本能),任其來去自由,不隨不制,並說打人,說白了,就是打其出形之神.……我的感受是心在腔子裡,心不出尖,形神一體,常常無緣無故地喜樂,很舒服,有呼太和之氣,吸清海之波的身體感受.心機圓則明,明則圓,所謂"心機圓明"也.
l 小有真有,大用不用。
l 尾閭為基座,歸胯可也……
l 三顆珠子是夾脊、命門、和它們倆之間。勁源在夾脊。
l 雙環一套十字生,十字四端皆弧形;
唯有當中是實點,還要圍繞環邊行;
十字交點一錯位,四兩千斤亦可乘;
掌中亂環橫豎找,亂環法術在於通。
l 亂環法術最難通,上下隨合妙無窮;
陷敵深入亂環內,四兩千斤著法成。
手腳齊進橫豎找,掌中亂環落不空;
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
這是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說《書劍恩仇錄》裡用的。
l 九曲珠解:踝、膝、胯、脊椎分四段三個珠、腕、肘、肩,共九顆珠子。
l 未懂勁時,要認勁,懂了勁時,便要忘掉勁。今後階及神明了,便要講究忘意、無意。太極拳就是要剝到一層,扔掉一層,進到哪層,忘掉哪層,如是方可漸臻佳境。
l 動的是外形,分的是意念,靜的是內氣,合的是外形。這是最基本的理解,往深就要靠自己了。
l 只怕散了這團霧
我也是由內修而入太極拳者。按仙家的說法我內修的造詣雖不敢雲已臻天仙的境界,但人仙的境界確是日有所望了。我開始練太極拳時,亦甚為關注內在的感受,站無極樁時,周圍景象似霧似雨,一氣渾然。練拳時亦恐此景消失,極盡悠緩柔順,進退顧盼定,周身外撐內空似立在地上的撐開的傘。自以為於太極拳上多有心得,遠近拳友向我請益者亦不絕於門,暗討自己幾近太極拳之妙境矣。一日有拳友告之京西蘭旗營中央黨校處有位白先生,技藝高妙有耄耋御眾之能。於是隨友前往,見該先生身材矮小,面貌溫和,似不到70歲。所練之拳,未曾見過,其意似太極之意。於是經友介紹與白先生搭手,不想一搭手,白先生直搖頭,直言我不懂太極拳。我甚詫異,白先生說聲「跳出去。」我便不由自主地跳了出去。由是深服。以後,白先生講解拳理,謂:「太極拳的基礎是曲中蓄直,曲是轉關,直是整力,可先分求,而後合一,方成太極。不明此理,意氣之論則為奢談,終究難合於用。」由此,每月去白先生出受教,近來頗有進步,於太極拳不僅能體,而且無論遇之何人皆能用之一、二了。
推薦關注公眾號【和美影音】,每天都會推送好音樂影音給您聽,馬上關注,好歌天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