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吐槽自己工資低?
別再「香菇」「藍瘦」了!
根據調查顯示
在廣州年入12萬的家庭就算是小康之家了
而且廣州很多人都達標了
你拖後腿了嗎?
但是日子也並非特別輕鬆
有網友羅列各種費用
月入1萬可能月底只剩1千
想要創收致富?
不妨學學這兩招
據新華社11日報導,有銀行和調查機構發布了中國財富景氣指數,其中列為調查對象的家庭即為小康家庭。想知道你家事「小康之家」嗎?來看看這個標準:
●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稅後家庭收入在12萬元以上
●成都10萬元以上
●其它城市8萬元以上即為小康家庭
>>小康家庭錢去哪兒了?
據調查顯示,日常花銷在家庭總支出的比重仍最高。比如在受調查的春節期間,小康家庭在食品、餐飲、娛樂以及旅遊、度假費用等支出明顯增加。
小康家庭如何進行投資呢?數據顯示,大多數小康家庭近期對投資看似信心不振。投資意願、房產等不動產投資意願、流動資產投資意願等均有下降。
>>廣州有多少小康之家?平均每戶收入14萬元
家庭稅後年收入12萬元,有多少廣州家庭能達到這個水平?廣參編輯(ID:gzcankao)搜索發現並未有關於該項的官方數據,但從其他數據可以窺得一斑:
據廣州市統計局數據,2015年廣州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為46734.6元,當年廣州城市家庭平均每戶2.98人。也就是說,2015年時候廣州平均每個家庭收入約為14萬元。如果扣去相關稅收,絕大多數家庭還是可以達到12萬元這個小康家庭標準的。
在去年12月舉行的中共廣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廣州就明確提出了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GDP突破2萬億元、向3萬億元邁進。不用再擔心拖後腿了,到了明年我們廣州人的小康生活又要上個臺階了!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1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廣州的中等收入群體年收入為170037元,年總支出為95213元。
也有學者以年收入15萬以上作為中間階層的收入標準。
根據《社會藍皮書: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在北京、上海與廣州三地的新社會階層收入較高。其中廣州新社會階層過去一年的家庭總收入為201772元。
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廣東千萬資產人群數量為24萬人,增幅達到17.7%。也就是說,每1000個廣東人中,就有超過2個是千萬級土豪!你離千萬土豪有多遠?
2016年時,廣州大學經濟與統計學院教授夏明會就曾對以往的研究作出過分析。他指出,在廣州,年收入十二萬左右的家庭,可能是最尷尬的。除了住房和基本的日常支出,還有「住宅電費、水費、電視費、物業管理費、電話通訊費、失業保險費」等20多個種類的費用,都花去了1/3的家庭收入。在生活中,他們可能遇到的「情況」比起低收入人群要多。
是不是越有錢幸福感就越強?答案並非如此。有理財平臺調查指出,在所有收入階層之中,月入1.5到4萬的人群對自身收入水平的滿意度最高。
有分析稱,「這類人群有的多是一些『小目標』」,他們的收入能幫助他們較容易地實現自我的小目標,因此幸福感較強。有些高淨值人群雖然年薪百萬,但承擔的壓力也更大。
年入12萬元則相當於每月月薪1萬元,這個收入在廣州生活會是怎樣的?
曾有網友總結出月入1萬元在廣州的生活情況,對於一個無房無車,活的還湊合的水平來說,在廣州月薪一萬,月底僅剩下1300多元。看完之後你是否深有同感?
曾有媒體也總結出生一個孩子,從懷孕到大學畢業至少要花34萬元:
●從懷孕到生產,大概花費20000元。
●孩子0-3歲,需要40000元以上。
●幼兒園學前3-6歲,需80000元左右。
●小學階段需120000元以上。
●初中階段需40000元以上。
●高中階段需50000元以上。
●上大學需70000元以上。
●如果本科之後要繼續深造,那麼也還得準備10萬元以上,以供孩子在國內讀研究生或留學。
普通家庭要如何合理規劃生養成本呢?有專家表示,首先要節省不必要的學前開支,尤其要生二孩的家庭,有些開支是可以節省的,如學前教育成本,學前其他成本、教育其他經費和人情送禮花費等。
另外,合理分配收入,穩健增加家庭收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建議普通家庭應當至少將收入的10%儲存起來,為未來做些必要的資金準備。
根據《2015中國大眾富裕階層財富白皮書》,55.1%的受訪大眾富裕階層的財富主要來源於工資或獎金,這一比例相較前兩年降幅超過2個百分點。緊隨其後的是企業分紅(33.1%)和金融產品投資(29.7%)。
在受調查的大眾富裕階層中,有95.1%表示擁有自己的住房,其中擁有3套及以上的為14.9%。這兩個數值與去年基本一致。經過近幾年樓市低迷之後,儘管2014年底部分地區房屋銷售回暖,但有30.7%的大眾富裕階層仍表示會逐步撤回資金。
除此之外,調查結果顯示,95%的千萬高淨值人群擁有商業壽險。平均每人年交保費約3.7萬元,這一人群年交保費規模達到470億。繼去年的400億之後,今年的高淨值人群商業壽險保費規模達到穩定增長。
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何超
部分資料據新華社、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