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必須改變「拜讀」的姿態。
以智能機器的視角去看待人本身,那麼無非是信息的輸入,處理、存儲和輸出能力。而在所有的能力中,首先應該改變的是信息輸入能力和處理能力,它處於所有環節的前端,改變前端環節,會牽動全局的改變。今天我們再次談一下快速讀書的能力,人人都有快速讀書的潛力,前提是注意兩個要點。而一旦你學到快速讀書的能力,你不僅能加快讀書的速度,而且可以提高10倍的年閱讀量。而這種快速讀書的能力會徹底改變你學習一切新知識的辦法。
昨天分別有兩個同事和我探討有關快速讀書方法的問題。其中一個同事問我一年讀多少書,他開始以為是幾十本,我的答案是:「幾百本」。要知道,國人平均一年的閱讀量只有幾本書,而幾百本相當於平均閱讀量的一百倍以上。大部分職場人士一年的閱讀量不會超過幾十本,但是一旦能掌握快速讀書的方法,你的閱讀量會迅速提升10倍以上。不要小看這10倍的提升,它會徹底改變你學習新知識的模式。
比如當我想學一個新知識、新技能的時候,我就會選擇立刻去學,而不是計劃某天開始學。成年人的世界裡,一周後的計劃大多數是扯淡,安慰自己的。
任何一本我感興趣的商業書籍,我一般會利用上班前的半小時,中午飯後的半小時,下班後的一小時看完。所以如果你當天給我一本感興趣的商業書籍,我第二天會把讀書筆記和精華總結拿出來。
快速閱讀不僅適用於單本書籍,更適合來快速建立一個知識體系的基礎。
幾周前我對於「麥肯錫方法」感興趣,所以把排行榜有關麥肯錫的所有相關書籍全部買下來,在一周內利用業餘時間快速讀完,找到可以為我所用的方法(MECE、金字塔、觀點先行等),每天開始實踐,把麥肯錫方法的精華內化於心。
最近,我對於「教練體系」感興趣,於是把Kindle所有能買到的,我感興趣的教練書籍一次性買下,大約六本,打算在本周就看完,找到能為我所用的精華,最遲下周快速實踐起來。
如果你了解古代戰爭,這是一種十倍圍之的打法,從結果上看,也是一種「片甲不留」的打法。憑藉這種辦法,我可以快速的在知識的海洋裡徜徉,不給自己設立太多邊界,看到需要「徵服」的領域就殺過去,快速拿下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的狀態,很爽,但不酸,是爽快!
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關鍵是要確立兩個觀念:第一,以我為主,明白自己真正關心什麼,想要獲得什麼;第二明白大部分的書籍裡面只有10%是最有價值的(這的確是現代出版業帶來的痼疾,在核心知識之外拼命加篇幅,加水分)。這二者的交集部分,就是你要看的地方,大約只佔這本書的1%。剩下的讀書方法就是去快速找到這1%,快速用起來。
所以好書我一般看三遍。第一遍快速翻書或者通過看目錄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第二遍針對感興趣的東西馬上做讀書筆記、批註(儘量用手機或電腦);第三遍,在筆記中再找到自己立刻要用東西,用起來,並與其他人儘快分享。這樣就可以快速掌握這本書之於你的精華。這不是簡簡單的讀書,這是一種讓知識迅速能內化於心,為你所用的方法。而這三遍閱讀,一般都會發生在24小時內。
讀書最有害的觀念就是「拜讀」。覺得作者比自己牛逼,就跪在地上讀書,恨不得把每個字都讀懂。盡可以把書當成一種服務,隨用隨取。書如果寫得太晦澀,是作者水平問題,不是你的問題。如果語言樸實但自己讀不進去,是緣分未到,也不必強求。等過段時間緣分到的時候,自然會讀懂。
最典型的例子是我看《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一書,開始好多遍,每個字我都能看懂,但就不能理解書中核心思想,後來在去美國的一次飛機上再次閱讀,在小睡一會之後醒來之後,突然頓悟了書中的核心內容「良質」。當然,不能因為前面很多遍都沒有看懂而否認前面多次閱讀的價值。這裡只是強調:理解,需要醞釀。但是,如果能每次都快速閱讀,在不同的時間內多閱讀幾次,的確會加快這個「醞釀」的過程。
所以想快速讀書,首先得站起來。站起來,一切風景都不同。
參考文章:朋友圈不是工作圈
前一篇文章:成年之後要補的課
365天,每天堅持寫作之284/365,愛上你的每一天!
我不斷在知識星球強調快速閱讀的方法,這是一位「輝友」的反饋。
發掘你的10倍成長潛力,與2500位一見如故的「輝友」同行,來輝哥的知識星球。
即刻加入,請點擊閱讀原文。